道教命理術數奇書《祝由科》明末清初

2021-01-16 玄門典籍

古籍來源:臺灣國立圖書館

《祝由科》或名《秘訣奇書》。《祝由科》五冊,未分卷,惟封面分為乾、元、亨、利、貞冊。卷首云:「此書原碑已入御庫康熙十三年御纂十三科內矣,乾隆六年徐焯先生尚存於後」,可見此書成於清初之前。其主要內容為命理、術數(內含大量符咒)。

「祝由」一說,從現存典籍來看,最早見於《黃帝內經》中的《素問》和《靈樞》。據這兩本書的描述和「祝由」一詞的本義,「祝」是指「祝禱」,多半是由「巫」來承擔的,因為「巫」和「祝」在古代基本上具有同樣內涵。「由」則指病因、病由。因此「祝由」就是根據病因之所在,用祝禱去治病的方法。

《素問》說它是一種「古之治病」的方法,是通過「移精變氣」的手段來達到其去除病因的目的。由此可知,「祝禱」只是人們可以目睹的表面形式,真正實質性的除病過程是在超越感觀以外的「移精變氣」中去進行的。

又據《靈樞》,祝由這種治病方法,自來就善治那種突如其來、既無外因又無內因的怪病。這種病一般人都歸於鬼神所為,因此由巫來祝禱就是理所當然的了。但歧伯認為,其中也有病邪留在體內「未發」,一旦病者心中情志波動,「血氣內亂」、正邪「兩氣相搏」而成病的。由於這種病的病因(物質結構)極其微細,「視之不見、聽而不聞」,因此就像鬼神引起的一樣。

當黃帝問為甚麼可以祝禱而治癒時,歧伯回答說,古代那些巫,由於知道各種疾病的克制方法,又預先看到病是從哪裡來的,因此用祝禱來治療就能奏效。按《歷代職官表》所載,「祝由」治病的方法在周代至唐代以前的官方醫療機構中都沒有被提到,但是在唐代的「太醫署」中卻是四大科之一,只不過名字叫作「咒禁」,更加強調其「祝禱」的內涵以及禱詞的「咒語」性質。唐代的「太醫署」既是醫學教育機構,又是醫療單位,在編制上分為四科:醫科、針科、按摩科、咒禁科。每一科中設「博士」、「醫師」、「醫工」等,在當時的「咒禁科」中設有「咒禁博士」、「咒禁師」、「咒禁工」等。

元代以後醫事更加的分化,分為十三科,即;祝由科、大方脈科、小方脈科、雜脈科、風科、產科、眼科、口齒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瘡腫科、針灸科、禁科(指使用禁方、禁藥和單方重劑治療病邪的方法),故民間有「中醫十三科,不識祝由科,別稱十三科之說」。

明代的最高醫療管理和教育機構是「太醫院」。太醫院中設有十三科:大方脈、小方脈、婦人、瘡瘍、針灸、眼、口齒、接骨、傷寒、咽喉、金鏃、按摩、祝由。因祝由科排在十三科之末,所以有「祝由十三科」之稱。到了清初,太醫院的科別設置減為十一科,祝由科被排斥出了太醫院。

相關焦點

  • 巫醫同源,通過咒語治病的祝由科是怎麼回事
    不過後來醫巫分家,巫術治病的方法就保留在祝由科之中了。什麼是祝由科呢?祝者,咒也;由者,病由也。顧名思義,祝由就是口咒病由之意。《黃帝內經》上說,「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當病入膏肓、醫藥無能為力的時候,只好施用祝由術了。祝由術的出處,一般認為出自黃帝的大臣祝由。黃帝有兩個醫術高明的大臣,一個名為歧伯,一個就是祝由。
  • 揭秘道教:道教的道觀為何大多建在山上?
    喜歡戶外旅遊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道教的很多宮觀都喜歡建在山上,例如武當山上的真武觀,道教聖地青城山的諸多宮觀,最神奇的是被稱為「秦楚一柱,絕頂道觀」的陝西塔雲山道觀,修建於金頂的大殿,地勢十分險要,三面都是數百米的深淵,稍有不慎就會跌落下去。為什麼道教都會選擇在山上修建道觀呢?
  • 曠世奇書《鬼谷子》竟被禁數千年?謀聖鬼谷子此人到底有多神秘?
    為何曠世奇書《鬼谷子》會被禁數千年?鬼谷子此人到底有多神秘?只因洩露天機傳說中,鬼谷子被稱為聖人,他於鬼谷山悟得天道,隨後將天道作於書中,因此 大家都說《鬼谷子》該書中蘊含著一個天機,誰只要能領悟這個天機那麼就能呼風喚雨無人能敵。後歷代皇帝唯恐天機被別人領悟出來威脅到他的皇位,故被世人列入禁書。
  • 《聖鬥士星矢》中有關於四大奇書的中國文化情節
    四大奇書在日本在漫畫《聖鬥士星矢》創作之時的80年代中期,中國四大名著早就在日本流行並且紮根已久,為什麼《聖鬥士星矢》這麼受國人喜愛,究其原因,這部漫畫中其實夾雜了很多中國要素和中國的思維邏輯。早在二次大戰前,四大名著就已經傳入日本並且流行,幸田露伴久保天隨的《三國志演義》,吉川英治的《三國志》小說,幸田露伴的《國譯忠義水滸全書》,吉川幸次郎清水茂版《水滸傳》,太田辰夫鳥居久靖版《西遊記》等,中國的四大名著在日本被叫做「四大奇書」。
  • 道教法物的文化內涵
    道教法物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道教神仙信仰、靈魂永在、祈求大同、和平、普濟度物等思想觀念,它的形成是研究道教宮觀建築、教制、戒律等多方面歷史的有力佐證。道教法物文化又同傳統的繪畫、書法等藝術相結合,體現了道教獨特的審美及世界觀。道教法物是道教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我們試以分類介紹之。
  • 道教的手印,其實手印和咒語同樣重要
    之前我們說到了道教的咒語,並舉例了九字真言的作用,其實咒語不是單獨生效的,說到道教的術數,大多數人都想到了符咒,也就是符籙和咒語,其實除了這兩項之外,還有這罡步和手印,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手印。手印?掐訣?
  • 道教常識:道教的「神」與「仙」有何區別?
    道教是一個多神崇拜的宗教,在道教的神仙體系裡有諸多的神仙,既有先天的尊神,也有後天的仙真,而且還吸納了很多民間的俗神。本期就跟大家聊一聊道教的「神」與「仙」的區別和聯繫。早在道教誕生之前,我國就有對於神仙的記載了。《莊子·逍遙遊》有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 道教四大名山,山中住著的,都是哪位神仙
    我們知道,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有著一個完備的神仙體系,道教的神仙眾多,當然,神仙們所居住的山,也就多;那麼,你聽說過道教的四大名山嗎?道教四大名山,山中住著的,又都是哪位神仙?龍虎山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西南約20公裡處,中國道教的發祥地,國家5A級景區。
  • 黃石公到底給他一本什麼樣的奇書
    黃石公三試張良,認為他是可造之材,於是交給他一本奇書《太公兵法》。這就是著名的「上授書」。張良得到這本奇書後,非常高興,日夜研讀。N年後,愣頭青不見了,脫胎換骨的張良,成了洞悉天下勢,胸懷韜略的智多星。一本書改變了一個人,也改變了中國歷史,可惜的是,這部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太公兵法》,竟然不知所蹤。
  • 佛教的「寺」與道教的「廟」
    在我國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儒釋道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其中佛教由釋迦牟尼於公元前5世紀,在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所創,並且在漢朝時期傳入我國。而道教則是完全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自東漢張道陵天師正式創立以來,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了。
  • 你只知道道教三寶,那道教七寶、八寶是什麼?
    關於道教三寶,網上科普的人很多,但是道教七寶和道教八寶在普通人根本不知道,甚至有很多道士都不知道。今天筆者為您盤點道教七寶、八寶。一、道教七寶根據經典《太上老君內日用妙經》中所言,道教七寶為:「人身中有七寶事,為富國安民,精黑血滿也。
  • 有趣的道教:這八位道教的神仙都是三隻眼
    很多朋友在給我留言時提到,他們發現有好多道教的神仙都是有三隻眼。除了大家熟知的二郎神以外,道教的神仙尤其是雷部體系的確有很多三目神仙,那麼本期就為大家介紹幾位有著三隻眼的道教神仙。華光大帝:馬王爺民間有句俗話:「不給你點顏色看看,你都不知道馬王爺有幾隻眼!」
  • 道教神學吸收社會倫理,政治結構元素呈現出,更具象化普世化特色
    對於道教的實踐者而言,兩漢時期宇宙圖景中具有神秘色彩的天作為超越性的存在是不夠具體的。這個抽象的神秘角色一方面不足以詮釋複雜多變的生命體驗及生活境遇,另一方面不能滿足在道教實踐中不時出現的人神相遇的主題,更為重要的是,道教信仰體系中以生命煉養和生活福禍為目標的技術體系不能簡單地建基於抽象的天之上。
  • 道教:龜蛇二將、周公、桃花女、天蓬、天猷,與玄武大帝關係密切
    01開篇序在道教的眾多神祗之中,玄武大帝一直以來深受大家的推崇跟尊敬,然而關於玄武大帝的傳說之前以做個許多文章有過介紹,今天就為大家分享道教:龜蛇二將、周公、桃花女、天蓬、天猷,與玄武大帝關係密切。03周公和桃花女許道齡先生在《玄武之起源及其蛻變考》一文中說北平一帶,明末清初所創建的真武廟,其像的兩旁,則多改塑周公和桃花女,是北宮七宿的象徵。」這是源於民件間小說(桃花女破法嫁周公)。
  • 神道教與日本
    神道教與日本  [ 2006-07-26 09:39:00 ]    神道教(Shinto)簡稱神教,是日本的傳統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天皇崇拜等為主,屬於泛靈多神信仰(精靈崇拜),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祇,也賦予各代日本天皇神性。
  • 道教祖庭嗣漢天師府全景一覽
    當時江南的道教,統歸張天師管轄。明朝,朱元璋命張天師「永掌天下道教事」,並賜十五鎰白金在今址上興建天師府地。因張天師號「大真人」,所以府名「大真人府」。「麒麟殿上神仙客」,表明他們雖是神仙客,卻是以儒家入世思想為基礎的,因為麒麟閣是漢高祖劉邦召開軍事會議的地方,反映了儒家對道教的影響。所謂入世,就是積極參與社會事務。「龍虎山中宰相家」,表明他們是以道教的身份來參與社會事務的,因為龍虎山是道教之山,代表道教。總之,這副對聯集中體現了龍虎山道教深受儒家影響、積極入世的特徵。
  • 道教文化:道教的神仙那麼多,到底怎樣才算是「仙」呢?
    太乙真人是《封神演義》中十二金仙之一,《封神演義》又是依據我國本土宗教「道教」而成書的。《封神演義》中有著極其龐大的道教神仙系統,無疑,道教必然包含成仙的內容。春秋時期,黃老之學在中國發源,老子和莊子是其著名代表人物,道家思想核心便是「無為」。道教是在道家的思想基礎上,結合中國古代的神仙崇拜發展形成的。
  • 中秋節起源:道教文化與中秋節的形成!
    現代中秋節肇始於唐,成形與宋,其真正以節日的形式出現與唐代道教不無關係,玄宗時期的崇道思想與當時盛行的道教長生觀念對中秋賞月習俗的形成起到了極大的促動作用。不管人名如何改變,皆對道教有法術人的尊稱,且在道教看來,月作為太陰之精,早已成了道教神仙之境的一個代表,月宮正是長生永年的仙界象徵,加之中嫦娥因服食西王母給后羿的長生仙藥飛升月宮的傳說,與作為長生久視,不死不滅之神異存在的玉兔,都凸顯了玄宗遊月宮的道教意涵。
  • 詩路天台┃《天台》明末清初·黃周星
    黃周星(1611年—1680年)明末清初,湖南湘潭人,生於上元(今南京),早年育於湘潭周氏,姓周,名星,字九煙,又字景明,改字景虞,為江西布政使周之屏曾孫,廩生周應之孫,穎州學正周逢泰長子。明崇禎十三年進士,授戶部主事。入清後,不仕,自稱黃人,字略似,號半非,別號圃庵、汰沃主人、笑蒼道人,往來吳越間,以授徒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