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總是有很多有趣的巧合。
今天中午的鮮姐一邊思考著人生終極問題之一「今天吃什麼」一邊漫無目的地劃拉著外賣軟體,最終用「挑兵挑將」這種充滿童趣的形式隨機選中了一家華萊士解決午飯。
沒想到午餐體驗出奇的好。肯德基、麥當勞有的經典菜品華萊士也有,出餐和配送都很快,一看就是專業快餐店,味道也出乎意料的好(其實原本我沒抱什麼期待的,驚喜了),熱乎的香辣雞腿堡竟然還吃出了鮮嫩多汁的感覺。
有意思的是,鮮姐啃漢堡時,又正巧刷到了一則講華萊士的短視頻,說華萊士是「中國西式快餐的隱形巨頭」「門店數量冠軍」「業績規模25個億」。
鮮姐之前是知道華萊士肯定賺錢,但也沒想到華萊士這麼能賺錢,畢 竟一份主食+小食+飲料的外賣才不到20塊,年營收能到25億那可真是薄利多銷的典範了。
況且,無論從定位、價格還是門店選址看,華萊士都類似處在西式快餐的「第三世界」,它是如何做到一路高歌猛進,從啟動資金8萬元的校園小吃店做成西式快餐巨頭的呢?
看似廉價貧窮,實則富得流油
大部分人對華萊士的印象無外乎兩個:價格便宜,無處不在。
便宜是華萊士貼得最牢的標籤,在社交網絡上隨便搜一搜,就能看到許多薅華萊士羊毛薅得很快樂的吃貨。
即使沒有特殊優惠加持,華萊士的定價和滿減策略也相當實惠,在肯德基買不到一個漢堡的價格在華萊士能買到一整份套餐,還包括了包裝費和配送費。
如果遇到有活動的時候就更嗨了,22塊錢買兩隻全雞和一杯果汁,不到5塊買到兩個漢堡,甚至有機會搞到0元霸王餐。
在這個雞蛋灌餅基礎款都要5塊錢的年代,華萊士這價格,還要啥自行車啊!
因此,在很多吃播博主的視頻裡,華萊士都是一個令人心動的選題,高熱量食品本身看起來就有食慾,適合成為拍攝題材,再加上哪怕把店裡產品全部點一遍也花不了幾個錢的快樂現實,成本低廉但效果拔群。
雖然便宜,但看這一桌子滿滿當當的,看著厲害呀!
其次,就是你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被華萊士「包圍」了。
鮮姐在公司附近搜索華萊士,4公裡內可配送的有6家,且評分都在4.6分以上,除了一家新店,其它四家店月銷量分別為436單、715單、876單、907單和2915單,生意好得有點嚇人。
鮮姐在的城市好歹號稱「新一線」,肯德基麥當勞門店也不少,華萊士開得多還算無可厚非,但事實是華萊士的滲透遠比這兩家巨頭來得深入,即使是在兩大巨頭甚至德克士都還沒有來得及踏入的「十八線」小縣城,都有華萊士的身影出現在街頭,搶佔這塊還沒來得及被大佬顧及到的蛋糕。
有沒有排面都是你們說的,我華萊士有錢賺就好。
截至去年底,肯德基在中國大陸的門店數量為6534家,麥當勞3383家,華萊士的門店數量則已經超過了12000家,比兩個龍頭品牌門店數量之和還要多,簡直碾壓。
而根據去年美團發布的報告,華萊士全平臺總訂單量排名第一,也超過了肯德基和麥當勞。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便宜又怎樣,照樣賺大錢,薄利多銷從來都不是空話假話,下沉市場也早就不再被低估了。
據華萊士的業績報告,去年華萊士的營業收入為25億元人民幣,已經保持了三年的連續增長。
在華萊士自己的分析中,其在一二三線城市(分別以廣州、武漢、潮州為例)的百平米加盟店已經能實現淨利潤百萬左右,實乃創業好項目,年薪百萬不是夢。
山寨之圍,食安之困
一般來講,華萊士的「華」有兩個意思,一是中華——沒錯,即使名字洋氣也要保持「血統」,二就是創始人的姓氏。
華懷餘、華懷慶出生在溫州,華萊士卻誕生於福建,2001年,兄弟倆用湊起的8萬元在福州師範大學門口開了一間專賣洋快餐的餐廳,這就是華萊士的第一家店。
一開始,華萊士走的就是一條「山寨」的路子,肯德基、麥當勞的菜單被他們直接拿來復刻了一份,產品相似,定價相似,店面裝潢也差不多,都是兩三百平的大店,甚至看到人家店裡有兒童樂園吸引小朋友,華萊士也在自己店裡擺了一個。
自媒體餐飲品牌觀察在文章裡說,華萊士幾個合伙人連開玩笑都在對標肯德基,「華萊士以後要是能像肯德基那樣在中國開上20家店,那日子就太美啦!到時一人買一輛捷達!」
圖片來源:華萊士官網
那時候看到洋快餐商機的本土店面大多是這樣的,大家都在模仿,都想復刻大佬的高級和成功,華萊士厲害就厲害在,他既有給自己起個洋名字的意識,也有把定價降下來的勇氣。
大多數走山寨路線的洋快餐店在肯德基、麥當勞和德克士的打擊之下選擇關店了事,華萊士則選擇了另闢蹊徑,重新做了一個平價定位,推出了一個「特價123」套餐:可樂1元,雞腿2元和漢堡3元。
雖然這個特價套餐沒能真正賺到錢,屬於賠本賺吆喝,但卻印證了這條路的可行性:炸雞漢堡在我國是具有相當廣闊的發展前景的,洋快餐店可以繼續開下去;想要在巨頭之前搶佔五環外市場是可行的,但要認清並接受受眾的消費能力,2001年,10塊的漢堡很多人確實吃不起;在歐美國家,漢堡本就是平價食物,那在中國也可以繼續走這條路。
總結起來,就是華萊士確定了平價策略的可行性。而想要在便宜定價下獲得利潤,就需要通過規模優勢來降低邊際成本,買一個烤箱只烤50個漢堡,確實太貴,但如果它能每天烤5000個,就不是事兒了。
結局大家都知道了,華萊士確實走出了一條本土平價漢堡的高速路,哪怕在將近20年後,人人都在說「下沉」的今天也依然吃香。雖然還一直有復刻菜品的「嫌疑」,但開店速度依然勢不可擋。
這也有賴於華萊士特殊的加盟政策,華萊士在走過一段傳統外部加盟的彎路,意識到這種模式的通病後,華萊士搞出了一種合作聯營模式。
這種模式依然脫胎於加盟和直營,但關鍵詞是內部、合作,大概操作就是華萊士通過門店眾籌的方式把股份分發給想要開店的員工或者其他利益相關者,門店和公司共擔風險和利潤,利益捆綁之下,比一般的特許經營更穩妥。
華萊士官網展現的企業文化,「分享」「利他」「草根翻身」「股東實現自我價值」等。
特殊的擴張方式是支撐華萊士在全國開出一萬多家門店的基礎,就像上面講的,規模一旦上去,華萊士的發展就進入了良性循環,不僅成本可控,擴張迅速,也方便了公司尋找可靠的供應鏈夥伴。
發展至今,華萊士已經是個「龐然大物」了。
不過,雖然是本土品牌,洋快餐品牌都經歷過的食品安全問題華萊士也沒能逃過,甚至「青出於藍」。
以「華萊士」為關鍵詞搜索,跳轉出的結果裡有一多半都是在「曝光後廚」「髒亂差」之類的報導。
搜狗微信搜索「華萊士」的結果
有記者臥底華萊士後廚,看到有掉在地上的炸雞被撿起來重新售賣、臨期甚至過期的食材正常賣、隔夜產品翻新賣、炸油多日不換,後廚衛生堪憂蟑螂橫行等。
可怕的是,就這些報導來看,華萊士的食品安全問題並不只是集中在某一段時期、某幾家店面裡,而是普遍存在中。
價格便宜不會讓人覺得這個品牌low,但不負責任的管理和髒亂差的後廚一定會。消費者並不會願意用食安換平價,食品安全能決定一家餐飲企業的生死,這把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旦落下,就是徹底涼涼。
是誰在吃華萊士?
這個小標題有點傲慢,先說句抱歉。
事實上,誰都可以吃華萊士,華萊士的受眾不只在五環外的下沉市場,也不只是小孩子才做選擇裡的那個答案,甚至遠比我們想像得多。
肯德基、麥當勞甚至德克士,在很多90後的記憶裡都是奢侈品,哪怕是現在生活條件優渥的小朋友,也大多會嚴格被父母控制著吃油炸食品的頻率。
想要偷吃炸雞漢堡,價格便宜、無處不在的華萊士是最好的選擇,在很多人的回憶裡,華萊士總是和友誼、早戀等要素關聯著,和朋友一起要上一份套餐,趴在店裡的桌上一起寫作業度過周末,是很多人珍藏的快樂時光。
而就算華萊士的營銷一直都跟不太上,也擋不住網友們自發把它玩成梗——當然,不見得是好梗就是了。
有一個歷史悠久的話題就是,華萊士有瀉藥屬性。有人真的吃了就會拉肚子,也有人故意調侃。
黑著黑著,感情也就出來了。當有人問起時,也能理不直氣也壯地叉腰。
誠然,如果西式快餐有鄙視鏈,華萊士大概率會和阿杜老師一起在車底,甚至街邊裝修精美、價格不菲的韓式炸雞店也能壓在他頭上,但在校門口屹立多年的華萊士,確實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一個「國民品牌」。
從網吧通宵時,課外補習後到現在的晚上下班後,周末加班時,華萊士依然在很多人的生活裡刷著存在感。
品類上也一直在堅持「創新」,肯德基搞飢餓營銷的嫩牛五方,在這裡不用搶,雖然只是個牛肉餅一樣的東西;肯德基在特定城市上架的串串桶,華萊士也有,雖然味道不太一樣;麥當勞有的各種派,這裡更便宜,口味甚至也更多。
華萊士似乎是個有點矛盾的餐廳,一邊是逃不脫的山寨作風和食安問題,一邊又是讓人無法拒絕的價格和逐漸形成的知名連鎖品牌的氣派,華萊士聰明在沒有強行高端也沒有大賣情懷,但卻也一直沒有擺脫大眾對食品安全的質疑,也不知道是不是根本不在意。
炸雞漢堡能給吃貨們帶來無與倫比的高熱量快樂,作為消費者,我們真心地希望華萊士能更加長久地守住這份快樂。
不如先從把過度使用的炸油全部換掉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