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鼠,拉丁學名是Rhizomys sumatrensis (Roffles),中文別名是紅頰竹鼠,紅大竹鼠,屬於齧齒目、松鼠亞目的一種動物。
大竹鼠的體長可達45釐米;頭圓眼小,耳隱於皮內;尾與四肢均短;趾強爪尖;全身披長毛,但尾無毛或短而稀;頭骨粗壯堅實,顴弓外擴,骨脊高起,肌肉發達;上門齒特別粗大,共有16顆牙齒。大竹鼠的身體較大,頭圓、吻鈍、眼小、耳短。體長375—480毫米,體重2150—2750克,尾長140—190毫米,後足長50—68毫米,耳長25—28毫米。顱長87.8—90.5毫米,顱基長82.7—86.4毫米,顴寬61—65毫米,後頭寬39.5—40.4毫米,鼻骨長26.5—27.9毫米,眶間寬11.4一14.7毫米,上齒隙長28.3—30毫米,上頰齒列長16.3—17.5毫米。大竹鼠體毛粗短而稀薄。體背面棕灰色,有光澤,毛基白色,頭頂和頸背部多黑色,兩頰呈鏽紅色,體腹面淡褐色,雜有稀少的白毛,前後足的背面被褐色短毛,其下面裸露,尾粗大無毛。乳頭5對,胸部2對,腹部3對。矢狀嵴和人字嵴均甚發達。顴擴展,顴寬約為顱長的74.6%。顱頂幾近平直。腦盒較小,不如上述兩種的發達。鼻骨外側也與它們的一樣都是平直的,後部也較為狹窄,其後端明顯地超出前頜骨後端。上門齒不甚垂直,略向前斜。下頜骨較為發達,後部甚高,超過顱骨高度,約為後者的113.5%。隅突很發達,後緣呈圓形。
大竹鼠棲居於山區竹林地區。在竹叢下挖洞。洞道相當複雜,長達9米之多,離地面最深處達1米多。洞穴有l一6個洞口,洞口直徑11—14釐米。洞口外常有拋出的大土堆,有堵洞習性。晨、昏到洞外活動,日間潛居洞中。主要以竹的地下莖、根和竹筍為食。繁殖期通常為2—4月和8—10月。孕期22天,每胎3—5仔。初生幼仔的眼也未睜開,體完全裸露無毛,24天後眼才睜開,1個月後即能吃硬的食物。壽命約為4年。大竹鼠分布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馬來亞,泰國,寮國,緬甸,越南和我國雲南西雙版納傣族的勐海、景洪和橄欖壩等地。本種有2個亞種,中國僅有灰色亞種。
大竹鼠是我國竹鼠中最大的一種,成體長約40釐米,眼小耳短毛疏,尾部無毛,乳頭5對。它們一般棲息於海拔1000米左右的次生林中,多在緩丘、壩邊或山坡的下部築洞穴居,每個洞穴有2到6個氣孔。如果它在洞中,它會把洞口用土堵住迷惑人,開啟的洞口內一般沒有竹鼠,大竹鼠的洞道內左拐右拐相當複雜,長可達9米,最深處距地面約1米。白天它休息,晚上出來活動,打洞能力極強。 為害特點:以吃竹根和竹筍為主,也吃植物的根莖果實。 體長可達45cm;頭圓眼小,耳隱於皮內;尾與四肢均短;趾強爪尖;全身披長毛,但尾無毛或短而稀;頭骨粗壯堅實,顴弓外擴,骨脊高起,肌肉發達;上門齒特別粗大,共有16顆牙齒,個頭大的大竹鼠的體重可達2公斤。
大竹鼠目前已列入《華盛頓公約》附錄Ⅰ,同時也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