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石鯛,拉丁名為Oplegnathus punctatus (Temminck et Schlegel,1846),也稱斑鯛、黑嘴、硬殼仔、黑金鼓、斑鯛,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輻鰭亞綱、鱸形目、鱸亞目、石鯛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Spotted knifejaw。
它的背鰭XlI-16;臀鰭Ⅲ-13;胸鰭18;腹鰭I-5;尾鰭17。側線鱗約110個。體延長而呈長卵圓形,體扁側扁而高。頭小,前端鈍尖。吻短,眼大,側位,上頜達眼之前緣下方。腹緣在腹鰭附近,臀鰭鰭條部基底均形成一鈍角,使體略呈鈍角六邊形。體長為體高1.7倍,為頭長3倍。頭小,頭長為吻長2.6倍,為眼徑4.9倍。眼間隔寬而圓凸。鼻孔2個,甚接近,前鼻孔橢圓形,後緣有高的鼻瓣區;舌鼻孔裂縫狀,前上緣有一低鼻瓣。口小,前位,不能伸縮。上下頜約等長,牙與頜癒合,牙間隙充滿石灰貭,形成堅固的骨緣,顎骨無牙。前鰓蓋骨邊緣有細鋸齒,鰓蓋骨後緣有一扁平棘。假鰓發達,鰓耙較短。前鰓蓋骨後緣具鋸齒;鰓蓋骨上具1扁小刺。體灰褐色,有銀白光澤,頭部、體側、胸鰭、及各奇鰭基部密布許多黑斑,幼魚的體色較淡呈褐色;各鰭暗色。體被櫛鱗,甚細小。頭部除吻部,眼間隔及頰部無鱗外,其餘均被小鱗。側線位高,與背緣平行。背鰭鰭棘部與鰭條部相連;前部鰭條顯著隆起,後部較短,在鰭條部的後緣呈截形。臀鰭具鰭棘3,以第二棘為最長,鰭條部與背鰭鰭條部同形,稍小。胸鰭圓形,位低。腹鰭較胸鰭為長,位於胸鱔基後方。尾鰭後緣微凹。體灰白色,密布雜亂的黑斑塊。僅腹鰭黑色。
斑石鯛為溫熱帶沿近海魚類,棲息在巖石、礁區或珊瑚礁中,幼魚隨著海藻漂移。肉食性,齒銳利,可咬碎貝類或海膽等堅硬外殼。
斑石鯛分布於太平洋區,包括夏威夷群島、關島、澳大利亞、菲律賓、臺灣、日本及中國大陸沿海等。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