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全面禁漁迫在眉睫

2020-12-03 央廣網

  「2019年年底以前,完成水生生物保護區漁民退捕,率先實行全面禁捕;2020年底以前,完成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保護區以外水域的漁民退捕,暫定實行10年禁捕。」

  這一空前嚴格、正在積極推進中的長江「十年禁漁」措施,出自今年年初多部委聯合印發的《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這份方案的出臺,為長江擺脫『無魚』等級帶來了希望。」魚類學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說。

  江若無魚,何以漁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流,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300多種,其中魚類400餘種,特有魚類180餘種。保護好長江的生物多樣性,事關國家的生態安全與長遠發展。

  然而,由於長期受到多種人為幹擾的影響,長江流域的水生生物資源已經嚴重衰退。其中,酷漁濫捕是破壞水生生物資源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

  「無魚」二字可謂振聾發聵!

  據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介紹,如今「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資源量已大幅萎縮,種苗發生量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下降了90%以上,產卵量從最高1200億尾降至最低不足10億尾。部分漁民為了獲得捕撈收益,開始採取「電毒炸」「絕戶網」等非法作業方式竭澤而漁,最終形成「資源越捕越少,生態越捕越糟,漁民越捕越窮」的惡性循環。

  對於長江漁業資源的衰退,感觸最深的無疑是漁民。

  今年49歲的袁文斌是江西省餘干縣康山鄉的漁民,12歲就在漁船上謀生的他,也是最早一批使用電魚和「迷魂陣」的人。「迷魂陣」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漁網套漁網,大洞套小洞的方式,在水中畫地為牢,讓魚有進無出。

  「90年代初,我一網就能拉上四五百斤的魚,一天能掙近千元。那時六七十斤的大鱤魚特常見,現在連十斤都捕不到了,一網就能捕到20多條的河魨魚,也10多年沒見過了。」據袁文斌介紹,魚越來越少,但違法捕魚手段卻不斷升級,甚至有個別不法分子拉起上百米的「絕戶網」,將大魚小魚一網打盡。

  針對這類非法捕魚手段,曹文宣院士向記者展示了一組觸目驚心的照片:剛剛結束休漁後,洞庭湖「迷魂陣」的漁獲物中儘是白鰱、草魚和青魚等經濟魚類的幼魚,體長基本不超過10釐米,成箱成箱的漁獲物中看不到一條大魚。

  「20世紀60年代我在湖口縣考察時,每天都能見到100多斤的大青魚。但現在迷魂陣捕撈到的這些魚,體重幾乎都不超過50克,經濟價值很低,只能作為飼料幾毛錢一斤出售。這樣的捕撈對長江的漁業資源造成了毀滅性破壞!」曹文宣說。

  十年禁漁刻不容緩

  提起即將落實的「十年禁漁」政策,已經85歲高齡的曹文宣仍有些激動。早在2006年,曹文宣就首次提出長江流域全面禁漁十年的建議。

  「為什麼是十年?以『四大家魚』為例,它們通常生長四年才性成熟,連續禁漁十年,這些魚類得以有二到三個世代的繁衍,種群數量能夠顯著增加。」曹文宣說。

  實際上,為了保護水生生物資源,我國已經長期實行了禁漁期、禁漁區等魚類資源保護制度。自2003年以來,長江全流域實行每年三個月的禁漁制度。

  「但經過三個月的休漁,7月1日開捕後,過去三個月的繁殖成果很快就被消耗殆盡!許多魚剛剛出生兩三個月就被捕撈上岸,魚類種群依然無法繁衍壯大。」曹文宣感慨。

  在中科院院士趙進東看來,每年三個月的禁漁制度在養護水生生物資源、保護流域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並未從根本上改變長江漁業資源急劇衰退的大趨勢。「亟須實行更大範圍、更長時間的十年全面禁漁,給長江水生生物留出更多休養生息的空間和時間。」趙進東表示。

  2012年全國兩會期間,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趙進東接過曹文宣的大旗,繼續呼籲長江流域十年禁漁。「如果全面禁漁工作能夠真正做好、嚴格執行,或將成為許多長江水生生物命運的轉折點。」

  長江中除了經濟魚類,還生活著長江江豚、中華鱘、白鱘等家喻戶曉的旗艦物種,它們位於長江流域生物鏈的頂層,其數量多寡直接反映了長江生態系統的健康程度。

  但由於酷漁濫捕、交通航運和水體汙染等多種原因,這些珍稀物種正在離我們遠去:2003年,最大體長可達7米的長江白鱘最後一次出現在人們視野;2017年,長江江豚的數量已經降至1000頭左右……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丁介紹,這些旗艦物種都是以魚類和一些底棲動物為食,無序的捕魚行為減少了食物來源,也會對它們造成直接傷害。「水生所曾經一次救助了多頭長江江豚,因為沒有食物,它們不得不鑽進『迷魂陣』吃魚,掙扎出來的過程中,有的被悶死,有的被漁網嚴重割傷。」

  「十年全面禁漁是對長江生態系統保護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舉措,給長江江豚在內許多旗艦物種的保護帶來了希望。」王丁說。

  長江保護未有窮期

  全面禁漁是否會影響老百姓吃魚?

  據統計,長江幹流每年的天然捕撈量已從1954年的42.7萬噸降至近年的不足10萬噸,與此同時水產養殖業蓬勃發展。相較於每年超過6000萬噸的全國水產品總量,如今長江幹流的天然捕撈量僅佔到其中的0.15%。

  「長江已基本喪失漁業生產價值,捕撈漁業退出長江不僅不影響老百姓吃魚,反而有利於長江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會長李彥亮說。

  「人工養殖魚類在經過多代繁衍後,不可避免會出現遺傳多樣性退化,需要補充優質的野生親魚改善種群,長江正是魚類的天然種質資源庫。」在李彥亮看來,保護好長江的野生魚類,關乎我國水產養殖業的未來。

  作為一名工作近40年的老漁政人,李彥亮對長江裡的魚和長江上的漁民都有著深厚的感情,「長江全流域禁漁不僅是為了魚,更是為了漁民。《方案》的出臺,就是為了打破『資源越捕越少,生態越捕越糟,漁民越捕越窮』的惡性循環!」

  根據《方案》,中央財政採取一次性補助與過渡期補助相結合的方式對禁捕工作給予適當支持。農業農村部門牽頭做好漁民漁船調查摸底、補助對象資格和條件核實、禁捕安排等工作;財政部門牽頭做好財政補助資金安排,並按規定做好審核撥付等工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牽頭做好退捕漁民就業及社會保障領域各項政策落實。

  2017年,流經雲南、貴州、四川三省的長江一級支流赤水河作為試點,率先實施全面禁漁10年。

  「赤水河作為一條自然流淌的生態河,是許多特有魚類重要的棲息地。」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赤水管理站站長劉定明說。

  據劉定明介紹,為了保護赤水河的生態環境,赤水市2015年啟動了天然水域捕撈漁民轉產轉業工作,投入資金3252.31萬元,全市138戶207名捕撈漁民全部退捕上岸,實現了轉產轉業。

  2016年,赤水市元厚鎮陛詔村漁民楊正雄在村幹部的幫助下,利用補助經費開起了「高山生態魚養殖場」,並在城區開了一家餐館,自產自銷自己的高山生態魚。「現在一年的收入將近20萬元,比以前『靠水吃水』強多了!」

  楊正雄的成功轉型是赤水市脫貧摘帽的一個縮影,也為長江全流域的禁漁工作堅定了信心。

  今年9月,在距赤水河1000公裡外的鄱陽湖畔,捕魚30多年的袁文斌也正式收起漁網,成為當地巡護隊的一員。「現在來到長江邊做保護的年輕志願者越來越多,我作為喝長江水長大的男子漢,有什麼理由不行動起來呢!」

  本文來源:光明日報

  中國鄉村之聲轉載編輯:李沛 //責編:楊瀅 // 監製:張磊

相關焦點

  • 長江已到「無魚」等級 全面禁漁是否會影響老百姓吃魚?
    長江已到「無魚」等級 全面禁漁是否會影響老百姓吃魚?,率先實行全面禁捕;2020年底以前,完成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保護區以外水域的漁民退捕,暫定實行10年禁捕。」這一空前嚴格、正在積極推進中的長江「十年禁漁」措施,出自今年年初多部委聯合印發的《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這份方案的出臺,為長江擺脫『無魚』等級帶來了希望。」魚類學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說。江若無魚,何以漁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流,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
  • 從「無魚」到「無漁」 「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
    從2021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全面啟動。長江千百年來養育了華夏子孫,大家的努力又將為長江的水生生物贏得寶貴的10年休養生息。處在時間節點,很多人不禁想問:為什麼要實行長江「十年禁漁」?為何是10年的時間長度?10年後長江會有什麼改變?
  • 長江十年禁漁計劃開始實施!對水產人來說是機遇還是挑戰?
    ,前所未有;面對長江已經「無魚」的窘境和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十年禁漁堪稱保護長江的百年大計。隨著昨日中華白鱘滅絕的報導佔據著各大媒體的熱搜榜,拯救長江生命,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作為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河流之一,長江孕育了無數中華兒女,也孕育了無數靈動的生命。比如,被稱為「天生微笑精靈」的長江江豚,憨憨的樣貌曾打動愛心無數;被稱為「長江女神」的白鰭豚,從中新世晚期「穿越」而來,享有「水中國寶」之譽。
  • 長江生物滅絕的輓歌不斷響起:完整性指數到達最差「無魚」等級
    一個物種被判定完全滅絕,需要50年,沒錯,對於我們來說相當於生命長河的一半,但換個角度,50年來連一次身影都見不到,豈不讓人痛心:對於長江鰣(shi)魚:自1996年至今,再無長江鰣魚的蹤跡,已經功能性滅絕。現在生活中的鰣魚已經是近些年從國外引入的美洲鰣——西鯡。
  • 光明時評:長江白鱘宣告滅絕,「無魚之江」已非危言聳聽
    作者:於平剛進入21世紀20年代,兩個與漁、魚有關的新聞引發關注。首先是,農業部於新年到來的前幾天在官網發布關於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範圍和時間的通告,宣布從2020年1月1日0時起開始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
  • 2020長江白鱘終究沒能逃過滅絕
    ,據說它可以長到上萬斤。白鱘體型碩大,成魚可長達七八米,遊速迅疾,被稱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種最大的淡水魚之一。距上次發現長江白鱘已經16年前的事了,沒人能想到這可能是人們最後一次發現長江白鱘。失去這一條魚,也失去了整個物種。2003年至今,科研人員沒有再發現過白鱘,也沒有其人工養殖個體存留。此前,人們還抱有一線期待。「有漁民認為,長江某些水域還倖存有白鱘。」
  • 明年起我市將實施10年禁漁 對咱老百姓吃魚有沒有影響?
    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嚴重衰退重慶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由於長期受到多種人為幹擾的影響,長江流域的水生生物資源已經嚴重衰退。」姚維志教授也表示,目前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有數據顯示,長江流域自然資源捕撈量1954年曾高達42.7萬噸,到上世紀80年代初下降到20餘萬噸,而近幾年捕撈產量維持在10萬噸左右,「保護長江生物資源,修復長江生物多樣性,已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明年起水生生物保護區10年禁捕事實上,為保護長江水生生物資源,重慶正在採取措施。
  • 長江白鱘滅絕,長江十年禁漁|拯救瀕危物種,迫在眉睫!
    這篇論文的結論是,在2005年到2019年之間,長江白鱘就已經滅絕。據此前報導,2003年大年初一,中國水產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危起偉最後一次救助一條長江白鱘、放生並跟蹤。但隨後,船觸礁,被放生白鱘的電波信號也消失。沒人能想到這可能是人們最後一次發現長江白鱘。失去這一條魚,也失去了整個物種。自那以後科研人員就沒有再發現過白鱘,也沒有其人工養殖個體存留。
  • 痛心:長江白鱘被宣布滅絕,誰將是下一個?|生物多樣性喪失
    當年葛洲壩修建時,人們還沒有足夠的環保意識,過了很長時間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再去挽救時,一些長江珍貴的魚類種群已經急劇萎縮。時至今日,水壩建設、過度捕撈、水域汙染、航運繁忙、航道整治、挖沙採石、江湖阻隔、岸坡硬化等諸多問題,已經給很多土著魚類造成了嚴重不利影響,中華鱘、白鱘、長江鱘等瀕危物種是長江包括魚類資源在內的生物物資資源急劇衰退的縮影。
  • 雙語|長江白鱘宣告滅絕,網友: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
    除長江白鱘滅絕外,中國特有的中華鱘、長江鱘仍被評估為「極危」等級(status)。前述專家在杭州淳安縣舉辦的一個鱘魚國際會議上對上述評估結果進行了報告。「千斤臘子,萬斤象。」「象」指的是長江白鱘,據說它可以長到上萬斤。
  • 十年禁漁,長江為什麼要禁十年之久?
    長江「十年禁漁」是黨中央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大決策,是推動長江共抓大保護和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江蘇迅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推進我省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讓長江儘快休養生息,扭轉長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以往都是兩三個月,現在為什麼要禁十年呢?
  • 䲘魚:是長江物種恢復的開始,還是又一個「初聞已是永別」的主角?
    䲘魚生長速度第一年較快,之後緩慢,它模樣看著不大,卻也是「實打實」的「肉食愛好者」——主要以無脊椎動物,如水生昆蟲幼蟲等為食,也會攝食小型魚類。「在食物鏈中,䲘魚處於中等偏上的地位。捕食小魚小蝦的魚自己也得聰明、靈活。」
  • 長江的魚,都快被撈絕種了!
    長江,中國第一長河,淡水資源總量9616億立方米,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36%,是黃河的20倍。長江的水,長江的魚,養育了無數中國人。但長期以來,長江流域深受濫捕的困擾,「電毒炸」、「絕戶網」,非法捕魚方式的「創新」層出不窮,導致長江漁業資源嚴重衰退。長江「四大家魚」的年產卵量,已經從建國時的1200億尾,降低到了不足10億尾。
  • 「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滅絕,最後一次發現是在這一年
    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通告,從今年起在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植資源保護區以外的天然水域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在過去幾十年快速、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下,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所以實現禁捕,讓長江休養生息,迫在眉睫。
  • 長江武漢段十年禁漁初見成效
    中科院水生所專家表示,江豚是長江生態健康狀況的晴雨表,長江魚類生物資源在逐步恢復,這與長江禁漁存在很大關聯。再加上長江武漢段全面禁漁,生態環境向好,淺灘裡的小魚多了。江面上的捕魚活動停止後,沒有捕魚人和江豚來「爭搶」水面和食物,它們才能夠成群結隊遊到被淹沒的草灘區域和緩流區域來安靜覓食,被眼尖的市民發現並拍下「倩影」。  長江十年禁漁,長江武漢段的漁船全部上岸,不再有幹擾魚類活動的不利因素,給魚類資源的恢復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 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 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
    除長江白鱘滅絕外,中國特有的中華鱘、長江鱘仍被評估為「極危」等級(status)。 十年前,2009年,IUCN對長江白鱘物種瀕危等級的評估結果是「極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