䲘魚:是長江物種恢復的開始,還是又一個「初聞已是永別」的主角?

2020-12-15 新民晚報

圖說:中華鱘在長江放流 來源/東方IC(下同)

今年年初,「長江白鱘滅絕」引發關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發表論文,根據模型計算,我國長江特有珍稀物種長江白鱘預計在2005年至2010年時已滅絕。大家感嘆:「我們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

心痛,但遠不止於此。這些年,白鱀豚和長江鰣魚被研究人員宣布功能性滅絕,也讓人揪心。在長江守護者們的奔走下,「長江禁漁十年」政策終於落地——今年1月1日0時起,長江流域的重點水域將分類分階段實行漁業禁捕。隨著禁漁工作持續開展,好消息陸續傳來:8月,有著「水中大熊貓」之稱的江豚群體再現武漢。近日,相關科研人員在開展長江漁業資源與環境調查、中華鱘自然繁殖監測過程中,於長江宜昌江段發現1尾䲘(guǎn)——這是科研人員繼2017年6月在洪湖江段發現1尾䲘後,再次發現䲘。

圖說: 䲘魚資料圖

䲘魚難逃銳減命運

上海海洋大學魚類研究室主任唐文喬教授一邊在白紙上畫出䲘魚的樣子,一邊回憶起三十多前在鄱陽湖採樣的經歷。那會兒,科學家們時不時能與䲘魚打上照面,「和草魚差不多,肚子圓鼓鼓的」。

唐文喬介紹,䲘魚是體形中等的經濟魚類,喜歡棲息在江河湖泊開敞水域。「生殖季節在五、六月,進入江河順流而上繁殖,產漂流性卵。」䲘魚生長速度第一年較快,之後緩慢,它模樣看著不大,卻也是「實打實」的「肉食愛好者」——主要以無脊椎動物,如水生昆蟲幼蟲等為食,也會攝食小型魚類。「在食物鏈中,䲘魚處於中等偏上的地位。捕食小魚小蝦的魚自己也得聰明、靈活。」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中,出現了一道「石仙桃清蒸䲘魚」,儘管被網友「吐槽」原料可能是條草魚,但也從側面反映,曾是長江流域重要經濟魚類之一的䲘魚肉質鮮美。一旦和美食扯上關係,「吃貨」們怎會口下留情?䲘魚生長周期較為漫長,性成熟最小年齡為3年,一般為4年。不過,為了滿足市場,魚苗「慘遭毒手」的情況並不少見——這句話聽著耳熟,刀魚的經歷又何嘗不是如此?

從經濟魚類「淪落」到湖南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䲘魚如今已在多個歷史分布點絕跡。除了過度捕撈,從它生活習性上也能看出數量銳減的原因。「䲘魚繁殖必須要有流水,隨著水泥堤壩的建起,江湖之間成了『斷頭路』。」再加上高強度的捕撈,䲘魚的「口糧」少了,別說是小魚小蝦,連螺螄也越來越少。

在唐文喬看來,如果有一天䲘魚消失了,很難說會對食物鏈造成什麼影響,但䲘魚對長江流域生態的指示作用還是顯而易見的。

䲘魚還有一位「親戚」,名字叫鯮魚。鯮魚的吻部更尖,是大型肉食性兇猛經濟魚類,最長可長到50公斤以上,喜歡在江河湖泊、水庫等敞開水域活動。「鯮魚也有江湖洄遊的習性,以往在產區有一定的資源量,近年來同樣難覓蹤影。」

圖說:鯮魚資料圖

長江恢復「魚說了算」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何舜平曾痛心地表示,在長江流域,很多魚類可能正排著隊走向滅絕。長江生態系統崩潰並非駭人聽聞,而是正在發生的事實,且後果非常嚴重。

其實,我們不是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從設置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到實施春季休漁制度,再到徹底禁捕,不過二十多年的時間。然而,保護不僅沒「跑贏」長江的捕撈和開發,甚至還被遠遠甩開。

當下,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生物完整性指數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水域生態系統健康狀況評價指標,其中,魚類生物完整性指數等級從高到低分為極好、好、一般、差、極差、無魚。「魚兒不會無緣無故消失,而且它們一旦消失不僅意味著生物多樣性遭遇挑戰,更意味著生態系統被破壞。」唐文喬告訴記者。

在今年的「世界河流日」,由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8家科研單位共同發布的《長江生命力報告2020》,將長江幹流生命力指數總體定為「B-」,說明長江確實「病」了,而且中遊區域和洞庭、鄱陽、太湖和巢湖「四大淡水湖」的水生態指數更低於幹流總體水平。

「長江生態保護得好不好不再是人說了算,而是要『魚說了算』。以往對長江魚類種群數據的監測多由研究人員跟隨漁民捕魚同步開展。隨著漁民『退補上岸』、漁船拆卸,監測模式勢必改變,採樣和數據管理也需要統一。」唐文喬說。「長江禁捕十年能讓魚類資源休養生息。長江中的很多經濟魚類性成熟的周期在三至四年,十年時間可以讓它們繁殖兩至三代。」

在唐文喬看來,一尾䲘魚的發現儘管不能說明太多問題,但無疑釋放了一個不錯的信號,也讓人們對長江魚類的保護與種群恢復多了一份期待。

治「病」不能僅靠「一方」

十年禁漁為眾多長江「原住民」提供了恢復種群的機會,但只是停止捕撈還不足以讓它們擺脫生存危機。「靠禁捕一個『方子』就想治好長江並不現實。」唐文喬告訴記者,洄遊魚類還要面對棲息地破碎化的現實。

這一論斷與今年長江珍稀瀕危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研討會上專家的判斷不謀而合。「長江今天的病是多因一果,僅僅認為漁民退出了,長江的病就好了是不客觀的。」

「很多洄遊魚類是江湖閘壩工程的『受害者』。鋼筋水泥的到來讓魚兒無法回到產卵地,閘壩對河流造成的流速、水溫、水量的變化,也改變了洄遊魚類的卵和幼魚生存環境,進一步降低了魚群存活率。」唐文喬說。

有人聯想十多年前,為保障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動物的正常生活、自由遷徙和繁衍,青藏鐵路沿線設置了33處野生動物通道,讓動物們自由遷徙。對於長江魚兒的保護,這份「作業」能否「拷貝」呢?據介紹,我國的確有水利工程修建了魚類洄遊通道:中國修建的第一座大型魚道,是廣西長洲水利樞紐工程魚道,上下遊水位落差15米,可供中華鱘等魚類靠自力抵達上遊,但目前尚未觀察到受保護的珍稀魚類通過。洄遊通道受阻並非僅在我國存在,而用魚道解決洄遊魚類因為水利工程面臨的阻隔,還需要大量基礎研究跟上。

「生態調度」是科學家們拋出的新詞,這是一種利用調度手段控制水庫水位降幅,為庫區魚類自然繁殖創造適宜水位、水利條件的舉措。自2011年起,三峽水庫已連續九年開展促進葛洲壩下遊河段漂流性卵魚類繁殖的生態調度試驗,長江「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產卵量總體呈上升趨勢。生態調度不僅被用來幫助魚類繁殖,還能滿足人的需求:2014年三峽水庫曾啟動生態調度,壓制長江口鹹潮,保護上海青草沙水源地。

積極踐行長江大保護

上海海洋大學原校長潘迎捷告訴記者,長江口的有效保護是長江大保護的一個重要環節。長江生態系統健康的標誌就是水生生物的多樣性,而這個多樣性的關鍵物種就是魚類,特別是洄遊性魚類和河口定居型魚類,這些都依賴長江口的生態環境。

上海,一直走在長江大保護的前列。自2018年8月起,長江上海段就開始實施常年禁捕,上海核證的長江捕撈漁船全部退出捕撈,提前完成了中央對長江退捕的2020年目標。

今年6月6日,《上海市中華鱘保護管理條例》正式施行。為「一條魚」立一部法,在地方立法史上尚屬首次。《條例》的出臺意味著對中華鱘的保護與管理也不再是「單兵作戰」,而是集社會各資源、各部門之力,對其開展系統性保護。在全球重要的生態敏感區長江口,早在四年前,上海就建成和投入使用了長江口中華鱘保護基地一期工程。如今,作為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基地二期項目已正式開工建設,預計2021年基本建成。未來,這裡不僅將成為長江珍稀瀕危物種人工馴養繁育基地,也將承擔起關鍵的科普教育任務。

增殖放流同樣是促進漁業資源恢復的有效方式之一。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上海已陸續放流了2噸縊蟶和青蛤、1.6餘噸脊尾白蝦、16.64萬尾暗紋東方魨(即河豚魚)幼魚、30尾中華鱘、5.2萬尾胭脂魚等。「十年禁漁的措施,有助於緩解長江水生生物資源衰退和生物多樣性下降的危機。而『全面禁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的『組合拳』,或對水域生態環境修復及生物種群恢復發揮合力作用。」潘迎捷說。據悉,交通部長江口航道管理局和東海水產研究所在明年還將陸續開展珍稀野生保護動物、經濟物種、餌料生物的增殖放流。

作為長江十年禁漁的首倡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曾說,希望十年後還能看到長江的400餘種魚,中華鱘、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能得到很好的保護。這,也是所有人的夢想。為了不讓長江白鱘的今天成為䲘魚、鯮魚的明天,無數人一直在努力……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相關焦點

  • 長江「巨型刁子魚」再現,可長到20斤,過去25年只捕獲三條
    過去25年裡只捕獲三條在近代以前,䲘曾經是長江中下遊地區一種「常規魚種」,其肉質鮮美,是許多長江兩岸人家的家常魚鮮食材。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䲘魚種群卻在長江裡驟然劇減——在最近的25年裡,甚至只有一次䲘魚捕獲的記錄,今年這條「宜昌䲘」是第二次捕獲!
  • 雙語|長江白鱘宣告滅絕,網友: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
    2019年9月17日,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在浙江杭州一個學術會議上報告稱,經專家組評估,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extinct)。這是繼白鱀(jì)豚(極危,CR,可能已滅絕)和長江鰣(shí)魚被研究人員宣布功能性滅絕之後的又一壞消息。It represents another animal declared extinct in the Yangtze River in recent years.
  • 長江白鱘滅絕,長江十年禁漁|拯救瀕危物種,迫在眉睫!
    所以可知,人類在差不多10年前就已經失去了這個物種。危起偉曾經拍攝到的長江白鱘▽圖片來源:楚天都市報長江白鱘是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古代魚類之一,在我們生活的世代走向滅絕,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應該讓人深思的事。消息上了熱搜,網友們紛紛表達了惋惜和悲慟: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
  • 別了,長江白鱘
    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攝  閱讀提要  長江食物鏈頂端的一個物種滅絕了,這是2020年開年之初的一個壞消息。關注它,更要讓它的命運不再降臨在其他物種身上。人類最後一次見到白鱘,是2003年,跟蹤一條白鱘,希望找到產卵場,開展人工繁殖,但最終跟丟。
  • 研究稱預計長江白鱘滅絕 專家呼籲關注「極危」物種
    中新網武漢1月3日電 (記者 馬芙蓉)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種——長江白鱘預計在2005年-2010年時已滅絕。  該論文通訊作者、農業農村部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3日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證實這一信息。
  • 「中國淡水魚之王」白鱘被宣布滅絕 網友:從未遇見 聽聞已是永別
    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種被宣布滅絕。 專家們在該論文中稱,預計2005-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滅絕。 沒人能想到這可能是人們最後一次發現長江白鱘。失去這一條魚,也失去了整個物種。 2003年至今,科研人員沒有再發現過白鱘,也沒有其人工養殖個體存留。此前,人們還抱有一線期待。「有漁民認為,長江某些水域還倖存有白鱘。」
  • 痛心:長江白鱘被宣布滅絕,誰將是下一個?|生物多樣性喪失
    中國綠髮會周晉峰秘書長曾在就如何做好長江資源保護時指出:2007年,在《時代周刊》宣布白鱀豚功能性滅絕10年後,綠會還連續三年在野外努力尋找白鱀豚的身影,並於2018年4月在長江拍到疑似白鱀豚照片,現在又一個不好的消息是白鱘,從這些保護經歷來看,我們認為紮實做好旗艦物種棲息地的保護,相對比人工繁育來的更有意義。
  • 長江白鰭豚可能已被人類滅絕-
    據介紹,如果長江不能支撐白鰭豚的生存,也意味著不遠的將來不能支撐人類的生存。人類必須從白鰭豚的瀕危現狀中吸取教訓,加強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及時開展對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恢復與重建工作。  38天未找到白鰭豚  科考隊由中國、美國、瑞士、日本、英國、德國科學家組成,集中了25名國際一流專家,自上月6日開始在長江幹流搜尋白鰭豚,並首次全面引入了聲學考察方法,精確度與可信度大大提高。  然而考察的結果令科學家們失望。
  • 長江白鱘滅絕,近年來國內還有哪些滅絕物種?
    事件回顧: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日前在線發布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了這一消息。該論文中稱,預計2005-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滅絕。長江白鱘早在2005-2010年時已經功能性滅絕,功能性滅絕是指其生存環境遭到破壞,在自然狀態下喪失了繁殖能力,甚至喪失生存能力。長江白鱘將是繼白鱀豚和長江鰣魚之後,第三種被宣布功能性滅絕的長江流域特有物種,它們被滅絕的原因差不多,都是長江流域的濫捕濫撈,人類的貪慾導致了這些生物滅絕。先前已經有兩種長江流域特有物種,分別是白鱀豚和長江鰣魚。
  • 物種保護 為長江添活力(大江大河·長江保護這五年④)
    核心閱讀5年來,長江物種資源保護相關制度不斷健全、力度不斷加大,一些珍稀物種種群數量下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制訂保護方案,留住「江豚的微笑」;開展野外放歸,保護揚子鱷……當前,沿江省份加大力度保護珍稀物種,接下來,多地多部門還將按照《長江保護法》有關規定,全面落實瀕危物種相關保護工作。
  • 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 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
    研究人員在該論文中稱,預計2005-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經滅絕。 事實上,在2019年9月17日,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在浙江杭州一個學術會議上報告稱,經專家組評估,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extinct)。
  • 物種滅絕,長江「無魚」,人類究竟要給地球動物帶來多少傷害
    而後,長江之中就再也沒有白鱘的消息傳來。2017年,長江水產研究所開始將長江以20公裡為一個網格進行劃分,從頭到尾過濾。這樣的搜尋下,研究人員依然沒有發現白鱘的蹤跡。要知道,它可是中國淡水魚之王,被稱為水中老虎,被譽為長江中的活化石,記載歷史的稀世之珍。從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白堊紀開始,白鱘就一直活在這一片水域之中,生生不息。
  • 揚子鱷等物種種群數量逐年增長 為長江添活力
    5年來,長江物種資源保護相關制度不斷健全、力度不斷加大,一些珍稀物種種群數量下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制訂保護方案,留住「江豚的微笑」;開展野外放歸,保護揚子鱷……當前,沿江省份加大力度保護珍稀物種,接下來,多地多部門還將按照《長江保護法》有關規定,全面落實瀕危物種相關保護工作。
  • 長江十年禁漁計劃開始實施!對水產人來說是機遇還是挑戰?
    近期熱點頭條新聞幾乎是被水產行業霸佔,前有農業農村部發布公告,自2020年1月1日起,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後有「中國最大淡水魚」長江白鱘被科學家證實已滅絕,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
  • 中華鱘並非長江特有物種,它的「正統」或許在珠江
    但網上對中華鱘的誤解很多,很多地方都稱「中華鱘為長江特有物種」,但實際上,中華鱘作為一種大型洄遊魚類,它的分布區域非常廣闊,不僅限於長江水系。其次,很多地方也稱「中華鱘為中國特有物種」,但一些資料顯示中華鱘在CX半島西南部和日本九州島也有發現記錄。 今天就來講講中華鱘的分布。
  • 又一個物種滅絕,中國淡水魚之王未能跨入2020……
    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pre-proof)透露了這一消息。
  • 白鱘滅絕後,長江瀕危物種如何保護?部委表態來了
    近日,一篇發表在某國際學術期刊的論文《白鱘的滅絕給長江生物保護留下了什麼教訓》引發關注。論文中稱,中國長江特有珍稀物種長江白鱘預計在2005年-2010年時已滅絕。  不僅白鱘,更多長江水生生物面臨可能滅絕的危險境地。
  • 大河歸來:中國全力恢復長江生物多樣性
    綿延6300公裡的長江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具典型性的一條生態河流,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孕育了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但長期以來,因為高強度的人類活動影響,長江珍稀特有物種持續衰退,經濟魚類資源量接近枯竭。2020年11月11日在安徽省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的長江江豚。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王根德家世代打魚,經歷了長江漁業資源的衰竭。
  • 不止白鱘,長江很多魚都要滅絕了
    長江裡的魚,快沒了白鱘的消失,不止是一個物種的悲劇,還是整個長江水生態系統的潰敗。就像長江水產研究所科學家危起偉所說,「白鱘是生態系統裡一個最頂端的物種,它的滅絕代表了這個生態系統到了一定的危機程度,給我們敲響了一個警鐘」。
  • 長江白鱘最後次露面,已經是在17年前
    生物的滅絕在演化史上很常見,但是如今因為人類的影響,物種消亡的速度已經超越了自然滅絕的速度,曾有人調查,這個速度是自然的1000倍乃至更多。長江曾是世界上水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河流之一,但是在過去幾十年的經濟模式之下,長江裡的魚數量,還不及上世紀的10%,2003年大年初一,科學家救助了一條長江白鱘,並為了保護它對它進行了跟蹤,但因為船觸礁,最終喪失了白鱘的蹤跡,誰也不會想到,這是人類最後一次見長江白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