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星人與古人:武則天因被詛咒不許宮中養貓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夏秋

  今年的一部小清新電影《假如貓從世界上消失了》,其中有一句臺詞「不是人在飼養貓,而是貓在陪伴人」,想必戳中了很多愛貓人的淚點。那麼,鏟屎官們想不想知道喵星人在中國的飼養歷史呢?

  武則天因被詛咒,不許在宮中養貓

  中國史前考古專家吳汝祚先生曾撰文提到,河南湯陰縣城東白營村,有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這裡曾挖掘出一塊貓骨,其年代測定為公元前2160年。吳先生推測,中國人試圖飼養家貓,最早要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我們知道,同樣有著悠久養貓歷史的埃及,將貓的形象神格化,巴斯特就是埃及的貓神。同為文明古國,咱們中國在這方面也不遑多讓。《禮記·郊特性》中有云:「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祭祀貓神的習俗大約從先秦時就開始了。

  到了隋朝,對於貓的祭祀,漸漸向巫蠱化轉變。根據《隋書》的《后妃傳》和《外戚傳》記載,隋文帝皇后獨孤伽羅曾生過一場大病,經查,原來竟是她的異母弟獨孤陁,為了能讓姐姐給自己多加賞賜,而指使府中婢女利用貓鬼,意圖操控獨孤皇后。那麼獨孤陁命人事貓鬼,具體是怎麼操作的呢?記錄隋唐軼事的《朝野僉載》是這麼說的:「隋大業之季,貓鬼事起,家養老貓,為厭魅,頗有神靈。」要侍奉貓鬼,則家裡必先豢養老貓。

  武則天剛當上唐高宗的皇后時,也因為情敵蕭淑妃的詛咒「願阿武為老鼠,吾做貓兒,生生扼其喉」,詔令六宮不許養貓。新、舊《唐書》的《后妃傳》中都有提及此事。獨孤皇后和武則天的這兩件明文載於史書的故事,多多少少帶有迷信思想,但也從側面反映出,隋唐時期家貓的飼養,應該是比較常見的了。

  陸遊為貓起名,萌萌噠

  兩宋時期,商品經濟較之前更為發達,城市的繁榮也體現在了寵物飼養方面。《東京夢華錄》和《武林舊事》就提及,開封和杭州市場上有專門出售貓食的地方,可見貓是一種受宋朝人熱愛的寵物。宋朝文士還喜歡把貓寫進文章裡去,比如蘇軾在《上神宗皇帝書》中反對王安石變法,就用貓狗來做比喻:「然而養貓以去鼠,不可以無鼠而養不捕之貓;畜狗以防奸,不可以無奸而畜不吠之狗。」

  古代大多數人養貓,是看中了貓的捕鼠功能,但是南宋就出現了不捕鼠而專供觀賞的寵物貓。《夢粱錄》裡提到一種達官貴人家中流行的「獅貓」,長著白黃色的長毛,仗著顏值高,並不捕鼠。既然流行,那也必然會出現在宋人的文字中。陸遊在《老學庵筆記》裡寫了一件事,秦檜的孫女崇國夫人丟失了心愛的獅貓,整個臨安府大動幹戈幫她找貓,鬧得人仰馬翻。

  別看大詩人陸遊記錄權貴為了寵物貓不惜擾民的行為,他自己也是個實打實的貓痴。陸遊給自己養過的貓起了各種萌萌噠小名,比如「粉鼻」、「雪兒」、「小於菟」,還給它們寫詩留念,什麼《贈粉鼻》啦,《得貓於近村以雪兒名之戲為作詩》啦,以《贈貓》為題的詩就寫了三首。可是他真的心甘情願蟄居,滿足於給小狸奴做鏟屎官嗎?怎麼可能?陸遊寫的一首《嘲畜貓》,最能反映詩人的真實情感:「但思魚饜足,不顧鼠縱橫。」有魚吃便什麼都不顧,任憑老鼠在身邊縱橫,陸遊在嘲諷誰,一目了然。可惜詩人空有報國之志,終究也只能「但悲不見九州同」。

  傳世的一批宋朝畫作中,也常常可以看到寵物貓的蹤跡。比如毛益的《蜀葵戲貓圖》,現藏於日本奈良大和文化館;李迪的《蜻蜓花狸圖》,現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富貴花狸圖》、李迪的《狸奴小影》及《秋葵山石圖》、蘇漢臣的《冬日嬰戲圖》則均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不僅如此,按照「事死如生」、「陰宅仿陽宅」的觀念,宋代墓葬中,貓也常常被畫在壁畫上。有時墓中壁畫同時出現貓和雀的形象,取其與「耄耆」諧音,再伴以牡丹花和孩童,寓意蔭蔽子孫、富貴長命。

  明宣宗親自畫貓,明世宗為貓立碑

  寫貓、畫貓,不是唐宋的專利。明朝劉伯溫也寫過一篇寓言故事《乞貓》:一戶人家因為鼠患而求來了一隻貓,老鼠倒是被貓捉沒了,可是雞也被貓吃光了。這戶人家的兒子就去問父親,要不要把貓趕走?老父親答道,比起沒有雞吃,老鼠才是我們最大的禍害,它們會吃光我們的糧食,啃爛我們的衣裳,毀壞我們的房子和用具,到時候饑寒交迫可就悔之晚矣,所以貓是萬萬不能趕走的。

  不但開國元勳寫貓寓言,明宣宗朱瞻基還親自畫過貓。朱瞻基的《花下狸奴圖軸》,現藏於遼寧博物館,其上方中央款識「宣德丙午制」,上鈐「御府圖書」一璽。這幅畫曾經被乾隆皇帝收藏,大家知道,好物事到了乾隆手裡,他才不管是否會破壞原作氛圍,一律題字蓋戳。這不,《花下狸奴圖軸》中間靠左的部分,那一大坨字,就是「高產詩人」在上邊作的詩——乾隆皇帝可以算是中國最早的「彈幕」高手啦。

  要說愛貓,明宣宗可能還比不上明世宗朱厚熜。沈榜在宛平知縣任上編寫的《宛署雜記》,其中就記錄了嘉靖皇帝和他的愛貓霜眉的故事。這貓很討皇帝喜歡,旦夕陪伴在他身邊,宛如侍從一般。皇帝休息的時候,它也不走,必等主人醒來才肯離開,進食或如廁。明世宗就封他的愛寵為「虯龍」。一日,虯龍步履蹣跚哭號著上前,不一會便走開。人們很快發現,虯龍靜悄悄地死了,而它臨死前還惦記著要跟主人訣別。朱厚熜惋惜之餘,命人將愛貓葬於萬歲山,立碑曰「虯龍墓」。

  魯迅先生最討厭貓,徐悲鴻畫貓贈予徐志摩

  到了清朝,乾嘉年間王初桐所編《貓乘》和鹹豐年間黃漢所著的《貓苑》,總結了歷代鏟屎官的經驗以及各種和貓有關的典故與寓言,成為關於貓專題最早的著作。

  而近現代文人、學者中的愛貓鏟屎官也是不勝枚舉,比如有老舍、冰心、梁實秋、錢鍾書、豐子愷和季羨林等,他們自然也會把家中的喵星人寫進自己的作品。可是有人愛貓,也就有人討厭貓,魯迅先生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他在《狗.貓.鼠》一文中說,最初討厭貓,是因為貓吃了自己飼養的寵物小隱鼠;後來又特別厭煩貓思春的時候在夜裡嚎叫,打擾他看書和休息,這時候魯迅先生多半是要拿長竹竿出去打貓的。

  從清末至民國,文人畫中的貓題材也越來越多,既有觀賞性和藝術性,也融入了祈福與避患的含義。清末傑出畫家任伯年,袁世凱姻親、學者與書畫家吳大澂和他的孫子吳湖帆,同盟會成員、商人兼畫家王一亭、中國現代美術奠基者徐悲鴻等名家,都有畫貓的作品。

  徐悲鴻畫貓贈予徐志摩,是民國時一段有趣的往事。兩人曾因為藝術立場的不同,而在報上發表文章進行辯論,儘管爭論得挺激烈,二徐卻並未生分。沒過多久,徐悲鴻便畫了一幅《貓》送給徐志摩,並題跋調侃「志摩多所戀愛,今乃及貓」。末尾一句「而去其爪,自誇其於友道忠也」,是指徐志摩當初赴南京陪同好友蔣百裡坐牢的事,算是肯定了他對友情的忠誠,但又用「自誇」二字促狹地形容出了詩人小虛榮的一面。沒想到,就在一年多以後,詩人因空難離世,昔日送畫與收畫的朋友,從此陰陽兩隔。

  本版供圖/夏秋

相關焦點

  • 武則天嚴禁宮中養貓,是什麼原因,讓女皇對貓如此忌憚?
    據說武則天喜愛貓,本來在皇宮中養了不少貓咪做寵物,但後來突然下令禁止在皇宮中養貓,這不免讓人覺得事情蹊蹺,也引起了不少猜測。有人認為武則天之所以會下這個奇怪的命令,是源於蕭淑妃對她的憎恨。為了報復當年的情敵王皇后和蕭淑妃,武則天用了非常殘忍的方式,以至於「令二嫗骨醉」,痛苦地死去。
  • 喵星人與古人:古代就有貓奴?
    最近一部《喵星人》火了,萌萌的外表,加上機智聰明的頭腦,貓咪們輕易就得到人類的寵愛。那麼,鏟屎官們想不想知道喵星人在中國的飼養歷史呢?中國史前考古專家吳汝祚先生曾撰文提到,河南湯陰縣城東白營村,有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這裡曾挖掘出一塊貓骨,其年代測定為公元前2160年。
  • 殺人如麻的武則天為什麼會怕貓?
    在得到元老李勣的默認後,李治終於在當年廢掉了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為皇后。之後,武則天又鼓動李治以王皇后在家用巫術詛咒自己為罪名,將王皇后、蕭淑妃貶為庶人。武則天擔心二人之後東山再起,命令殺害王皇后蕭淑妃。性格剛烈的蕭淑妃在臨死之前,悲憤的詛咒武則天:"我後為貓,使武氏為鼠,吾當扼其喉以報!"
  • 喵星人入侵古人生活:陸遊為貓起各種萌萌噠小名
    《花下狸奴圖軸》局部《貓》 徐悲鴻有一部小清新電影《假如貓從世界上消失了》,其中有一句臺詞「不是人在飼養貓,而是貓在陪伴人」,想必戳中了很多愛貓人的淚點。那麼,鏟屎官們想不想知道喵星人在中國的飼養歷史呢?
  • 曾經被貓嚇得半死的武則天,為什麼晚年突然養貓還展示給大臣?
    武則天有個人所共知的弱點,那就是怕貓。但是,晚年的武則天突然變得膽大了,不僅不怕貓了,還在宮中大肆養貓,一次甚至將自己養的貓和鸚鵡一起在朝臣面前展示。那麼,武則天對貓的態度為什麼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轉變呢?
  • 武則天為何怕貓?
    關於武則天還有一則趣聞,據說武則天怕貓,因此禁止宮中養貓。武則天這樣一位女強人為何會怕貓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千古一帝武則天,作為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她確實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不過武則天也有自知之明,在她死後立下了無字碑,自己的功過讓後臺來評價。武則天作為一個女人,坐上了皇帝的位置,在那個男權的時代,這是很難被接受的。
  • 武則天作為一代女皇,真的怕貓麼
    在封建的王朝,男尊女卑,女子當官已實屬不易,而武則天的一生可謂是充滿了傳奇,從少年入宮,歷經兩朝天子,後來帶領大唐迎來了盛世,那麼這樣一個女人,讓孔武有力的男子都臣服在腳下,她真的會怕貓麼,到底是訛傳,還是確有其事?
  • 一代女帝武則天為何會怕貓?不讓宮中養貓,原來和蕭淑妃有關
    大家都知道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她的膽量和智慧都是令人佩服得。武則天是被李世民選進宮的,但是她並不受寵。在李世民駕崩之後武則天被發配到了感業寺,一待就是一年。在李世民祭日的時候李治再次見到武則天,兩人原本就有過聯繫,這一次有了皇后的幫助李治順利將武則天接回宮中。
  • 武則天一生心狠手辣為什麼害怕貓呢?
    武則天是流傳千古的一位奇女子,因為她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中,唯一的一位女皇帝。相信很多人都對武則天有一些了解,畢竟是一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奇女子,可是這樣一個心狠手辣的女子,卻害怕貓。唐朝的時候,養貓可以說是比較流行的,尤其在宮廷中,很多妃子往往總是喜歡養貓逗趣來打發時間。
  • 武則天禁貓的背後,隱藏的歷史真相
    誰知這消息傳到了武則天的宮內,武則天大怒,派人分別杖責王氏和蕭氏各一百大板,斬斷手足,丟入酒甕裡,還得意洋洋說:「令二嫗骨醉!」蕭淑妃高聲痛罵:「阿武妖猾,乃至於此!願他生我為貓,阿武為鼠,生生扼其喉!」《舊唐書》的記載略有不同:「庶人良娣初囚,大罵曰:『願阿武為老鼠,吾作貓兒,生生扼其喉!』武后怒,自是宮中不畜貓。」
  • 古人千年吸貓史
    古人深知糧食對生存的重要,要像保護生命一樣保護糧食。老鼠偷糧,自古便成為人類大敵。鼠類的第一天敵便是貓,貓在滅鼠行動中,成為了人類的最佳同盟軍。這時的貓因為捕鼠的功效性,而受到人們的尊敬。
  • 妖貓與貓鬼:古代世界對「喵星人」的靈異想像
    貓在精靈詭怪、幻化無方之際,有時候還有有恩報恩、有仇報仇的一面。這也映射了古人對善惡有報的世界法則的美好期冀和勸諭世人的良苦用心。《貓乘》中輯錄了不少關於貓報恩和報仇的靈異事跡。所謂報恩,一般體現貓能顧念主人、不忘舊恩。 有人因負官租逃走,家中所養的貓被抄走賣掉。後來他鄉重逢,其貓銜金來報舊主。
  • 武則天從貓痴到怕貓,到底經歷了些什麼?
    武則天曾經是是個貓痴,經常收集各種極品名貓豢養在宮中都,但是後來武則天不但不養貓而且還特別的怕貓,甚至下令皇宮中都一律不得養貓。大家都知道武則天是一份但非常大也很兇狠的的人,所以說起武則天怕貓真的有點不可思議,那武則天為何會害怕貓呢?其中有著什麼樣的詭秘的故事呢?
  • 情敵死前發一句毒誓,給武則天留下陰影,下令:從此宮中不準養貓
    一時間,武則天戰勝了王皇后和蕭淑妃,成為後宮的終極贏家。細細算來,武則天被唐高宗接入後宮,僅僅5年時間。雖然在唐高宗身邊只有5年,武則天確實後宮中資歷最老的,貞觀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來到洛陽,聽聞武氏女容貌無雙,便納她入宮,賜名嫵媚,後世稱為武媚娘。當年,武則天年僅14歲。而六年後(貞觀十一年),王皇后才嫁給太子李治,同年蕭淑妃入東宮為太子良娣。
  • 作為歷史出名的兩個女人,為什麼武則天怕貓,慈禧忌諱羊呢?
    武則天和慈禧可謂中國歷史出名的兩個女人,兩人都是權勢在手的女性,有實力有手段,殺人都不帶眨眼。可是不曾想到武則天會怕貓,慈禧卻忌諱羊,會害怕忌諱這小動物,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武則天怕貓這事情還得從武則天的後宮爭寵說起,在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後,本來武則天被要求在感業寺出家為尼。後來唐高宗李治繼位,李治在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已經和武則天暗生情愫,互送秋波。奈何有遺詔在先,自己身份所限,只得與武則天含淚告別。
  • 武則天為何害怕貓,甚至禁止皇宮養貓,只是因為蕭淑妃的一句話
    唐朝的時候,養貓可以說是比較流行的,尤其在宮廷中,很多妃子往往總是喜歡養貓逗趣來打發時間。甚至朝廷還會把貓作為一種維護外交關係的禮物進行贈送。武則天曾也是比較喜歡貓,甚至從宮外搜集到不少貓的品種,養在宮中。只是後來不但不養貓了,甚至在蕭淑妃死後,見到貓就怕。
  • 原來,李時珍已經講出了道理,古人也試過
    01而且在過去,貓也比較尊貴。在古埃及,很多當地的原住民會圈養一些貓,當時的埃及人甚至會用一些法律來保護貓。在古埃及,貓的高貴地位也使得許多埃及文物中都埋藏著關於貓的物品。其實一開始在中國古代,貓在我國也有非常尊貴的地位。
  • 武則天怕貓的傳說
    武則天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四品才人,賜號武媚。一次在宮中遇見武才人,見她美貌,多看了幾眼,武氏報以媚笑,兩人眉眼傳情。等到皇后離去後,武則天便用錦被扼殺了自已的親生女兒。高宗下朝,見女兒被害,大怒,下令追查兇手。侍奉宮女一致訴說王皇后剛剛離開此地。武則天則哭得死去活來。高宗認定女兒是皇后所害,頓生廢立之心。後以害死孩子的罪名廢王皇后和蕭淑妃為庶人。
  • 武則天啥也不怕,卻怕一種小動物,可能你家也養著呢!
    武則天剛入宮還是李世民後宮一名昭儀的時候,就養了一隻雪白的小貓,可是從武則天奪得皇位大權在握後,卻開始害怕貓,甚至還在宮中下了禁貓令。這是為什麼呢?(貓)武則天原來是不怕貓的,但是後來卻怕貓了,這緣於宮廷鬥爭。
  • 武則天怕貓是因為自己前世是鸚鵡?錯了,她怕的是自己變成老鼠
    據說,僅僅是據說:武則天幹掉王皇后成功上位之後,發布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大唐皇宮裡嚴禁養貓,不管是妃嬪才人還是宮娥彩女,誰養貓就砍誰的手。於是有人說:武則天姓武,並且認為自己是鸚鵡轉世,而貓則是鸚鵡的天敵。而筆者看到的一段正史(《新唐書》《舊唐書》),說的完全不是那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