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武則天喜愛貓,本來在皇宮中養了不少貓咪做寵物,但後來突然下令禁止在皇宮中養貓,這不免讓人覺得事情蹊蹺,也引起了不少猜測。有人認為武則天之所以會下這個奇怪的命令,是源於蕭淑妃對她的憎恨。
為了報復當年的情敵王皇后和蕭淑妃,武則天用了非常殘忍的方式,以至於「令二嫗骨醉」,痛苦地死去。蕭淑妃不堪折磨,在臨死前向武則天發出詛咒:「阿武妖骨,乃至於此,願他生我為貓,阿武為鼠,生生扼其喉!」
蕭淑妃希望,來世時自己變成貓,武則天變成老鼠,以便能天天扼住仇人的咽喉,報仇雪恨。所以不少人覺得,武則天禁止宮中養貓,是被蕭淑妃的話嚇破了膽,生怕受到貓的攻擊,才下達了這樣的命令,這種可能性到底有多大?我們現在梳理一下。
一、武則天不是被嚇大的
女皇武則天是一位鐵腕政治人物,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可謂無所不用其極,而且冷酷果斷,要說因她而失去生命的人可不少,即便是對自己的親生骨肉,也從不手下留情。
比如說為了栽贓王皇后,她親手掐死了自己剛剛出世的女兒;再比如說因為政見紛爭,她義無反顧地先後害死了自己的長子李弘和次子李賢。
即便是曾經對自己登基立下過汗馬功勞的來俊臣,她也是說翻臉就翻臉,不僅將他當眾斬首示眾,還誅滅了來俊臣全族。雖說來俊臣作惡多端,得到這樣的下場也是咎由自取,但這樣的方式想一想,還是會令人不寒而慄。
想來那些死去的人,在生命結束之前,沒有人會說武則天好,估計說出過分話的也不會只有蕭淑妃一個人,只不過蕭淑妃的話恰好被記錄而已。
按說背負了這麼多條人命,如果心理素質差的,或者真的害怕受到冤魂報復的,估計得天天做噩夢,等不到登上皇位就被嚇死了。不過歷史上可沒有武則天被鬼魂嚇成精神病的記錄,聖神皇帝可不是被嚇大的!
所以說,剷除異己對武則天來說只是達到政治目的的手段,她不僅心腸硬,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也非同一般,要是說就憑蕭淑妃一個將死之人,幾句毫無實際意義的話語,就被嚇得連貓都見不得,反正我是不信。蕭淑妃罵得越狠,說明她敗得越徹底,處境越絕望,說不定武則天還會非常享受這種勝利的感覺。
再說,蕭淑妃講的是來世的事情,跟這輩子也沒多大關係。以武則天當年可以怒殺獅子驄的秉性,一隻貓有啥大不了,真要是擔心下輩子出紕漏,估計這輩子就把貓趕盡殺絕了,要是再株連九族,恐怕從唐代開始,中華大地上就連貓科動物都不存在了。還說因為蕭淑妃幾句話就把聖神皇帝嚇得在宮裡出臺了「禁貓令」,可別逗了。
二、蕭淑妃恐怕連轉世為貓的機會都沒有
武則天稱帝後,把王皇后家族的姓氏改為「蟒」,也就是在諷刺王皇后全族都是毒蛇;把蕭淑妃的家族姓氏改為「梟」,梟的意思是一種非常兇悍不祥的鳥類,那意思就是要讓你們蕭家倒黴一輩子。另外,用動物名給她的兩個冤家改姓,也是在寓意她們禽獸不如。
後來武則天鎮壓了一批反對她的李氏宗親,就剝奪了這些宗親和相關支族李姓的姓氏權,強行將他們的姓氏改為「虺」(音同悔,一種毒蛇的名字)! 這字夠生僻吧? 用它來做姓氏怕是沒多少人會認會讀會寫吧? 武則天的用意,就是要讓你們這些罪人泯然眾人,不得翻身才好!
去除仇恨的因素不談,筆者個人認為,武則天的這個做法很有創意,比蕭淑妃的大聲詛咒更有現實意義。畢竟不管是皇帝還是罪人,大家都不是能管理輪迴的閻王爺,你說想轉世當啥,就能當啥嗎?
估計當時被「骨醉」的蕭淑妃,已經喪失了邏輯和判斷力,不明白為何要讓自己變貓,阿武為鼠,難道是因為十二屬相的緣故?可是武則天生於公元624年,推算一下,應該屬猴,跟老鼠哪裡有半毛錢關係?
但武則天賜姓的方式,似乎倒是行之有效得多:反正不管來世為啥?這輩子你們這些罪人就與禽獸為伍吧,而且還得連累子孫,帶著這些符號,飽受世人的冷眼和嘲弄。
可憐的蕭淑妃,在武則天眼裡,她就是一隻不招人待見的惡鳥,連成為哺乳動物的資格都沒有,還想轉世為貓?真的是想多了,女皇見招拆招,這輩子就把她踢出了哺乳動物的行列。
三、《資治通鑑》的記載,或許給出了答案
在《資治通鑑》中,記載了這樣一個片段:
太后習貓,使與鸚鵡共處。出示百官,傳觀未遍,貓飢,搏鸚鵡食之,太后甚慚。
原來打倒王皇后和蕭淑妃之後,武則天並沒有立刻下達「禁貓令」,而是依然把貓作為愛寵,把訓貓作為日常的休閒娛樂活動。
這回,女皇別出心裁地想改變貓捉鳥的習性,訓練自己的愛貓與自己喜愛的鸚鵡同處一籠。並且為了宣傳自己的訓練成果,把同時放了貓和鸚鵡的籠子,讓群臣觀賞。
沒想到那隻貓不明白女皇的良苦用心,居然把現場演出搞砸了,不等演出結束,把鸚鵡變成了大餐。武則天看到自己喜愛的小鸚鵡瞬間香消玉殞,內心非常痛惜,為了保護宮裡的鳥兒,女皇這才下了「禁貓令」。
想不到對政敵冷酷無情的武則天,對待小動物倒懷有一顆柔軟仁慈的心。這令人不由想起發動二戰,令人類生靈塗炭的希特勒,居然是一名反對屠殺動物的素食主義者。人性很多時候,真是矛盾得讓人難以捉摸。
好了,女皇與貓的故事就講到這裡吧,歷史趣談,各抒己見,雖然未必能引申出深刻的內涵,卻也令人遐想回味,箇中收穫與體會,願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