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叢樹
來源|魯商儒風
解決好種子問題,第一次被作為年度經濟工作重點任務單獨列出來,可見其重要性和緊迫性。
種子,不僅僅指人們熟悉的水稻、小麥等糧食,以及水果、蔬菜等種子,還指種雞、種豬等,被稱為農業「晶片」,一旦被「卡脖子」,就涉及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涉及到老百姓的吃飽吃好問題。
在很多人看來,IT、網際網路等是高科技,其實種植、養殖也有很高的技術含量,甚至可以說, 不亞於這些所謂的高科技行業,袁隆平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曾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被譽為「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的李振聲,也曾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
網際網路、房地產等行業的富豪滿天飛,但「農業晶片」的富豪並不多見,在不久前發布的2020年胡潤百富榜上,僅有寥寥數位與種子相關的富豪。
1、李登海:中國最富農民,只是初中生
1979年秋,山東萊州後鄧村的一片農田,創下了中國夏玉米單產 776.9公斤的全國紀錄,一時轟動全國,這種玉米名為「掖單2號」。
為什麼叫「掖單2號」?
我猜測與地名有關,萊州古稱掖縣,1988年4月才撤掖縣建萊州市。
創下這一紀錄的人,是李登海,他1968年初中畢業後即回到老家後鄧村種地。1972年,已經成為生產隊長的他,得知外國一個華萊士的農民種的春玉米,打破了全球最高畝產紀錄,達1250公斤,而當時中國玉米畝產量只有一兩百公斤。同樣是農民,同樣種玉米,差距咋這麼大呢?這大大地觸動了李登海,於是他開始想怎麼提高玉米產量。
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最重要的當然是種子。
他開始鑽研,但沒有理論,那是盲人摸象。 1994年,他決定先補理論知識,就到當時的萊陽農學院(現青島農業大學)學習,一個初中生,硬生生用1年時間學完了大學4年的課程,老師被這位學生感動,送給他20粒十分珍貴的國外玉米種子。
拿著這些種子,他到海南進行研究培育。為什麼到海南?這裡陽光足,氣溫高,玉米一年可以種幾茬,等於一年當幾年用。 幾年之後,才有了創紀錄的「掖單2號」,直到如今,李登海還保持著夏玉米的畝產紀錄。
不是「掖單2號」一直保持著紀錄,而是李登海不斷研發出新的品種,他後來因此被稱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與袁隆平並稱「南袁北李」。在世界玉米栽培史上,只有2人有檔案記載,一個是李登海,另一個就是1972年李登海聽到的那位創世界紀錄的外國農民華萊士。後來兩人還有合作,共同成立了種子公司。
1998年,李登海創立了登海種業,這是中國第一家種子公司, 2005年,登海種業在A股上市,李登海一下子成為中國最富農民,當記者想採訪他時,是在玉米地裡找到的他。當時他渾身是土,正在幫忙搶收玉米,孫子則在一旁玩泥巴。
其實,即使身為登海種業第一大股東,任董事長,但他一直把更多精力用在研究上,多年前卸任董事長,他沒讓兒子接班,而是讓他跟著自己培育種子。
在2020年胡潤百富榜上,李登海的財富達100億元。
2、2個煙臺人靠孵小雞財富數十億
改革開放第二年,1979年, 中國外資001號泰國正大集團在深圳建起了中國第一家白羽肉雞養殖合資企業,這可能是中國第一次以企業形式養雞,之前更多是家庭散養。1970年代時,可能有很多公社辦過養雞場,但都是小規模,農民自己辦自己管,後來創辦了溫氏集團的廣東農民,當時就因為養雞技術好, 被抽調到公社指導全公社的養雞場養雞。
目前,中國人主要吃兩種雞,一種是白羽雞,另一種是黃羽雞,之前一直是白羽雞多於黃羽雞,從2018年開始逆轉。2019年,我國黃羽雞出欄量約為49億隻,白羽雞為44億隻,分別佔禽類肉食的29%和26%。其中黃羽雞佔全部肉雞出欄總量的近53%,黃羽雞佔近47%,其他雞是名副其實的「其他」。
這兩種雞都是引進的,其中黃羽肉雞曾獲得以色列轉讓的種雞技術,而白羽種雞技術及供給目前仍多掌控在外企手中。所以,中國人吃的雞,祖宗多是「洋雞」,所謂土雞、柴雞,更多只是養的方法不同。
煙臺有一家叫益生股份的企業,是中國最大的祖代種雞養殖企業。
祖代種雞生出父母代種雞,父母代種雞生了蛋,這些蛋孵出來的雞,才是大家吃到的雞,祖代種雞上面還有曾祖代種雞。種雞一兩年就要被淘汰。
我的祖代種雞及曾祖代種雞,很大程度上依靠引進,去年引進了120萬套左右,一套一般是10隻母雞加一隻公雞。
益生股份是我國種雞引進和養殖的領軍企業。到2019年底,他們的存欄祖代肉種雞為32萬套,父母代肉種雞近400萬套,年賣出父母代種雞1200多萬套,賣出肉雞雞苗3.75億多隻。
益生股份的老闆叫曹積生,1960年生人,1982年畢業於山東農學院,1990年起擔任煙臺一家外貿公司下屬的種雞場場長,從此開始了自己30年的孵小雞人生。 在最新的胡潤百富榜上,他的財富是75億元。
煙臺另一位登上富豪榜的富豪,也是孵小雞的,仙壇股份的王壽純,他今年58歲,也畢業於山東農業大學,且也孵了幾十年小雞。仙壇股份去年共孵了1.2億隻雛雞,此外還生產了1.4億枚種雞蛋。如今他的財富是40億元。
也就是說,大家吃的雞裡,每10隻可能就有一隻與這2位煙臺富豪有關,要麼是他們孵出來的小雞,要麼是他們提供的父母代肉種雞的後代。
3、農學博士身家195億元,袁隆平財富不能以金錢計量
在富豪榜上,還有一位與種子有關,即大北農創始人邵根夥,他的財富高達195億元。不過,他並不是以種子起家,而是先做的飼料。
邵根夥是浙江人, 出生於1965年,先就讀於浙江農業大學,後在中國農業大學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在北京農學院任教幾年後,於1993年創辦大北農,主要做飼料,後進入養殖等行業,也包括種業,涉及種豬,以及水稻、玉米等的「種子」培育、研發和銷售。不過,其種業收入在整個公司的佔比很小,去年僅為2.5%左右。
但不管怎麼,他也與「農業晶片」相關。
其實,中國「農業晶片」第一人,毫無爭議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在A股,有一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公司,即隆平高科,於2000年上市,袁隆平是發起人之一,到2018年底時,持有約400萬股左右的股份。目前隆平高科的實際控制人是中信集團,多年來袁隆平一直任名譽董事長。
袁隆平不用多介紹了,如今已經90高齡的他仍在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和培育,近年把精力主要用在海水水稻上。11月初,第三代雜交水稻「叄優一號」,雙季稻畝產量達到了1530.76公斤,再次創出畝產紀錄。
袁隆平沒有登上富豪榜,他的財富早已經無法用金錢來計量。
不過,從另一方面看,他應該上富豪榜。種子被稱為農業「晶片」,之於國家和老百姓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為這個行業做出貢獻的人,理應擁有相應的財富,成為讓人崇拜的明星。這既是對他們付出的回報,也是對後來者的激勵。
但從富豪榜上看,相比網際網路、新能源車等所謂的風口,他們的財富似乎與他們的貢獻不相匹配。你怎麼看待這種現象?#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