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傳統的白色方形,墓碑還可以做成什麼樣?
數字「1+2」,一雙手,一個書包,一把琴,一方臥石……在京西萬佛園陵園,有1000多座個性化的墓碑,以各種形式展示著逝者的故事。今後,本市將重點打造萬安等一批園林式陵園,並使其中80%公墓選擇個性化樣式。
墓碑讓人思考生命意義
白色的「1」、黑色的「2」,在公墓陵園中遠遠看見兩個疊在一起的阿拉伯數字,記者一下子就想到了一個名字——陳景潤。
「這已經是一個標誌性的墓碑,也是陵園一景了。」萬佛園陵園副總經理周新生說,「許多人來到陵園,看見這個墓碑都會駐足。有的人還會走到跟前瞻仰祭奠一下。」
走到墓前,墓碑旁還刻著一句話,解釋「1+2」的數學含義。1973年《中國科學》雜誌全文發表了陳景潤的證明,他的「1+2」被國內外公認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要裡程碑,迄今無人能及。有人說,他挑戰了解析數論領域250年智力極限的總和。
與陳景潤墓一路之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京大審判中唯一一個中國法官梅汝璈的公墓。墓碑上附了一把略帶金色的「正義之劍」,碑石後刻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法官誓詞,以及梅先生的一句感言。這裡同樣也是陵園內的一景。
離二者不遠的,是1999年因癌症離世的堅強女孩張穆然的公墓,一個書包、一本書便是墓碑。「生命不是一個數量詞,而是一個質量詞。活得有價值就長,沒有價值就短。」牆上的一句話,讓人不禁想起這個樂觀、堅強的女中學生的音容笑貌。
「個性化墓讓陵園的氛圍緩和輕鬆了許多,變成了一個文化公園、教育基地。」周新生說,「許多逝者都有很多故事。他們的個性化公墓,能讓人思考活著的意義,有一種積極的激勵作用。」
銷售情況好於普通墓
在萬佛園,目前約有1000多個這樣的個性化、藝術化公墓,並且主要分布在道路兩側。
從業務大廳往後山走,一路可以看到:有的生前是畫家,夫妻合葬墓碑便是兩枚方正的印章;有的文字工作者,用一份絞著的文稿紙做墓碑;有的用自己畫的漫畫頭像,作為墓碑標識……其中,畫家李苦禪的墓碑是一塊帶著水墨山水紋理的白色石頭;手外科名醫韋加寧的墓碑由一雙手捧起,旁邊是他的代表著作;梅裡雪山遇難者的墓碑,則是白色的山峰,上面還有用中國登山隊「戰靴」烙下的腳印。
「走在這樣的公墓裡,環境一點不陰森,不會覺得害怕。」前來祭掃的一位市民說,「墓碑是藝術品,本身就傳達了一種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讓我覺得很輕鬆。」記者採訪了十多位市民,不少人表示可以考慮這樣的個性化墓葬。
公墓管理人員告訴記者,除了家屬定製的個性化、藝術化公墓,目前萬佛園已經推出許多面向市民的備選個性化成型公墓。去年以來建成的近10個用天然石做墓碑的公墓,目前已經全部售出;十多個帶有心形、琴鍵、畫筆等造型的公墓,也已經基本售出。陵園總共約推出1000個個性化成型墓,售價要高出約10%,銷售卻略好於普通墓穴。
周新生表示,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接受個性化公墓,未來建設園林式公墓,還需要更多居民移風易俗,接受新的墓葬形式。
墓碑設計師人才匱乏
不過,個性化墓碑設計目前仍處於「小眾」狀態。除了公眾理念問題外,個性化設計人員的缺乏,也是限制其發展的原因之一。
「目前全市100多家公墓中,有專門設計師的公墓陵園,應該不超過5家。」萬佛園陵園的設計師李澤說。他和另一名同事,從事個性化墓碑設計已經有十餘年時間。
李澤畢業於原中央美院。他總結多年的工作經驗說,個性化墓碑的設計人才,不但需要美術基礎,還需要懂得雕刻、繪畫等技能,才能與家屬交流。墓碑設計還需要一定的工程基礎,對各種材質的承受力、強度比較了解。此外,他們還經常需要親自到工廠選石材、盯加工;墓碑成型後,還需要監督現場施工。
「目前人才很匱乏。」李澤說,「除了加強技能培訓,也需要新人能從觀念上接受這一新行當。」
記者 童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