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吃人類食物的肉食動物,會使生態系統崩潰

2020-10-18 半生風流客

…為人類的食物而展開生存競爭的肉食動物


雖然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出生率正在減少,但在全世界範圍內,人口不斷增加,人類的活動領域正在逐漸增加。隨著人類的活動範圍的擴大,與人類接觸的野生肉食動物正在增加,對人的依賴度也隨之提高,有人指出,野生肉食動物的生態系統正在迅速崩潰。

美國威斯康辛梅迪遜大學山林·野生生態學系,新墨西哥大學生物系共同研究小組17日表示,生活在離人類居住地較近的肉食動物,不僅因人類活動個體數量在減少,而且他們一半以上的食物是從人類的食物中獲得,對生態界造成嚴重的問題。這一研究結果13日刊登在美國國立科學院發行的《PNAS》。

研究小組分析了,生活在美國和加拿大國境地區五大湖一帶的灰狼、狐狸、灰色狐狸等、美國7種肉食動物700多隻的飲食生活。研究小組在明尼蘇達、威斯康辛、紐約、密西根州所屬生物學家和市民科學家的幫助下,計算了像國立公園一樣偏僻的地區,到附近大城市地區的動物分布,收集骨頭和毛髮進行化學分析。因為人類的食物中含有很多玉米和糖,所以與棲息在自然中的動物相比,骨頭和毛髮可以找到獨特的碳足跡,所以可以做成對比試驗。

結果表明,肉食動物越靠近人類居住的城市或郊區農場,就越吃人吃的食物。據悉,有25%的肉食動物吃的食物是人們吃的食物,部分地區棲息的肉食動物的食譜中有50%是人吃的食物。


按動物來看,灰色狼相對來說並沒有到人們居住的地區,所以吃人類食物的情況較少、狐狸等食譜的50%以上都是人的食物。

由於人類生活領域狹小,肉食動物主要在自然中尋找食物時佔據著不同的領域。但是研究小組解釋說,隨著熟悉人的飲食,為了確保食物,肉食動物之間的糧食競爭越來越激烈,相互之間的棲息地重疊的情況越來越多。這些動物經常出現在人類居住的地區,不僅容易暴露在人們的攻擊中,而且由於肉食動物之間的競爭,個體數量急劇減少,擾亂了整個生態界的食物鏈。研究小組擔心,隨著食物鏈結構的崩潰,會形成不正常的生態環境。

野生生態學教授分析說到:「就像『看到你吃的食物就能知道你是誰』這句話一樣,通過動物們吃什麼,可以看出他們的生態界和未來」,「這次研究的衝擊性結論是,人類的生活領域擴張。因此,野生生態系統無論如何都會崩潰。

相關焦點

  • 當動物開始吃人類食物、垃圾或寵物時……
    參考消息網2月28日報導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2月22日刊登題為《人類食物如何在改變野生動物》的文章,作者是維多利亞·吉爾,文章摘編如下:如果一隻熊醒來餓了,垃圾箱、垃圾填埋場、農場甚至汽車都可以給它提供一頓飽餐。不過,在日益城市化的環境中,熊和其他野生動物吃「人類的食物」越來越多,這正在改變它們的行為和生理。
  • 澳洲母牛開始吃蛇,生態系統錯亂了嗎?2020年到底怎麼了?
    這次視頻的傳播範圍實在太廣了,就連當地的科學家也為此做了一則聲明闢謠,他們認為雖然這個畫面十分罕見,但是大家也不要特別驚慌,雖然牛是食草動物,但是它們也需要礦物質的補充,因此也會去啃食一些骨頭甚至其他動物的屍體,照片中的母牛很明顯是缺少磷元素,因此它才在本能的驅使下,把蛇當成了食物。
  • 肉食動物比植食動物更易滅絕?新研究顛覆認知,人類確實錯了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野生動物整體的生存狀況似乎與人類的生存狀況相反,人類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便捷、生活質量變得越來越高的同時,野生動物的生存狀況變得越來越糟糕。該團隊通過研究發現植食動物滅絕的風險要比肉食動物要高一些,這顛覆了人類對於肉食動物的傳統認知。人類對肉食動物的傳統認知是怎樣的?在該新發現被提出之前,人們普遍認為肉食動物滅絕的風險要大於植食動物,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植食動物的食物來源比較固定,而且食物量比較充足,因此它們往往不需要為食物而發愁。
  • 為何人類喜歡吃草食類動物,卻不喜歡吃食肉動物?
    從古至今,人類一直都依靠採集、耕種、畜牧、狩獵、漁獵等方式來獲取食物,不過,有一點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在人類的食譜中,為人類提供肉食的都是食草動物,比方說我們常吃的牛羊肉、豬肉、雞肉、鴨肉等等,我們很少回去吃食肉動物,這是為什麼呢?難道食肉動物的肉不好吃嗎?
  • 為什麼肉食動物吃生肉不怕寄生蟲,但人卻會怕?
    為什麼很多肉食動物吃生肉不怕寄生蟲,而人類吃生肉卻很容易被寄生蟲感染呢?為什麼人類不能吃生肉?歷史學家推測,大概在170萬年前,人類就開始用火了。火的使用對於人類文明的進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火不僅為當時的原始人提供了溫暖,還為它們帶來了熟食,他們不需要再吃生肉。
  • 為什麼動物吃生肉沒事,而人類就要吃熟食?
    吃生肉最主要的危險是寄生蟲,有可能患上寄生蟲病,危害身體健康。為了安全起見,人們通常會烹飪後再吃。而自然界的食肉類野生動物,沒有烹煮食物的能力,一直保持著吃生肉的習慣,但感覺它們吃生肉似乎很安全,難道它們真的不懼寄生蟲嗎?實際上,無論是人還是動物,都有可能因為吃生肉被感染寄生蟲。
  • 紐西蘭為保護生態 計劃滅絕境內野生肉食動物
    紐西蘭政府最近做出了一個殘酷的決定,要在2050年前滅絕掉紐西蘭境內的所有非本土的肉食動物,這也包括所有外來的野狗野貓。為了實現這一點,紐西蘭政府注資2千8百萬紐西蘭元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專門用來尋找並且資助那些可以實現滅絕肉食動物的技術。
  • 肉好吃,可人類的常規肉食為何都來源於食草動物?
    有趣的是,人雖然愛吃肉,但並非什麼動物的肉都吃,我們日常所能夠見到的肉食大多都來源於食草動物,豬、牛、羊、雞等等。雖然也有一些肉食動物會成為人類的盤中之餐,比如狗肉或者蛇肉,但這些畢竟不是很常見的肉類,而且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接受這些肉食動物的肉。那麼,這種有趣的現象是何緣故呢?
  • 人吃的肉食大都是草食性動物,為何不吃肉食性動物呢?有三個原因
    人是雜食動物,既吃植物,也吃肉食,但是在人類所吃的肉食中,大部分都是植食動物的肉,很少會吃肉食動物的肉,這是為什麼呢? 從遠古時期開始,人類進行狩獵活動,主要的狩獵對象其實也是一些草食性動物,就是因為草食性動物的攻擊能力不高,而且數量也比較多,比如去野外狩獵,讓你去對付一隻老虎和一隻梅花鹿,你肯定會挑選去捉梅花鹿
  • 有一套肉食動物消化系統的大熊貓,為啥偏偏要吃竹子?
    一般的大熊貓會吃得遠遠超過它自己體重的竹子。有人認為熊貓的祖先開始依賴竹子作為為數不多的剩餘食物來源之一。即使在動物數量反彈的同時,熊貓的祖先仍然堅持吃竹子。它們是怎麼保持下去的?大熊貓已經以許多奇怪的方式適應了它的飲食,所有這些變化都是使這種動物成為真正獨特的標本的不同之處。
  • 蟑螂是人類公敵,在生態系統中真的一無是處嗎?
    而且蟑螂吃東西也是極其不文明的,它一般都是邊吃邊吐邊排洩。不但吃掉了我們的食物,還汙染了我們的食物,這是非常可恨的。 當動物排出糞便和動物死亡的時候,土壤中的微生物會分解遺體和殘骸。 使得遺體和殘骸轉化成無機物和一些簡單化合物,構成肥料為植物提供養分。植物吸收了養分之後,就會開出更好的花,結出更好的果實,這樣就完成了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 保護秦嶺大家園|秦嶺野生動物與生態系統保護調查之四:生態系統...
    如果只是近距離觀察金絲猴,得出「靈長類動物的組織、行為與人類相似」這樣的結論就太荒謬了。「要從整個生態系統的層面去研究,須知一個關鍵物種的滅絕可能破壞當地的食物鏈,造成生態系統不穩定,並可能最終導致整個生態系統崩解。」方谷稱,這絕非危言聳聽,一個物種消失引起的連鎖反應,伴隨著至少25個物種將受到極大影響。
  • 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很少吃食肉動物的肉?這是為什麼?
    在我家樓下有一家非常美味的水煮魚,經常去光顧,最常吃的魚就是黑魚,因為感覺吃起來肉質好鮮嫩有質感,而平常的草魚吃起來肉質軟綿沒口感,這個差別非常明顯。黑魚就是非常兇猛的肉食動物,價格上也相對高一些。既然是競爭的關係就避免不了打鬥場面,有的時候獅子會被鬣狗群殺並且吃掉,有的時候雄獅會進行報復殺死鬣狗,但大多數的時候會直接把它們的屍體遺棄,很少會去吃鬣狗。這就能看出來明顯的不同之處,鬣狗是機會主義者,它們不會錯過任何的食物,有的時候腐肉也不在話下。
  • 大自然開始衰退,食物鏈頂端的人類面臨生存威脅
    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中各種動物、植物、微生物處於動態平衡,如果生態系統中任何一種成分發生哪怕微小的變化都會造成巨大的威脅。不久前,聯合國發布了一份報告顯示,截至目前地球上有100萬種動植物瀕臨滅絕,而處於食物鏈頂層的人類面臨著巨大的生存挑戰。
  • 亞馬遜熱帶雨林可能在50年內「消失」,生態系統崩潰進入倒計時?
    倒計時有時是令人興奮並翹首以盼的,有時卻恰恰相反,比如地球環境惡化和生態系統崩潰的問題上,人人都希望這個倒計時能儘量拖得更長。但是,科學家的預測在不斷提醒著我們,留給人類的時間似乎不多了。
  • 初中生物知識點梳理之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
    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     食物鏈:     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和消費者以及消費者和消費者之間存在著吃與被吃的關係,這種各種生物之間由於食物關係而形成的一種聯繫,叫作食物鏈。例如,兔吃草,狐吃兔,這就是一條食物鏈,可表示為:草→兔→狐。
  • 輸掉這場生存競爭後,被迫吃肉的人類開始走上食物鏈頂端
    新靈長類誕生所有動物都愛吃肉。肉食動物當然只能吃肉,但草食動物和雜食動物也會攝取動物脂肪和蛋白質。人類也是愛吃肉的動物,要讓身體消化大量的肉,在演化上需要克服許多困難。就像人體發炎的部位會腫大,有出血症狀的骨頭也會增生變厚,而罪魁禍首很可能是維生素A攝取過量。這就有點奇怪了,維生素A過量通常是因為吃了太多肉食動物的內臟,尤其是肝臟。或許有些人會馬上認為 :「祖先們應該是吃太多肉了。」但仔細想想會發現這個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因為人類的體質本來就不適合吃太多肉。
  • 人類並非位於食物鏈頂端 而是中等位置
    簡單的食物網絡北京時間12月13日消息,國外媒體報導,與流行的觀點相反,人類其實並非位於「食物鏈頂端」,事實上,我們是位於食物鏈中央某處,一項對全球196個國家中176個國家的人類食物消耗49年的分析這樣表明。
  • 突然發現個問題,人類只吃食草動物,比如羊豬牛,真的是這樣嗎?
    這起是因為豬天生自帶拱土的遺傳特性,在人類還沒有馴化它們的時候,它們需要將泥土拱起來尋找自己可以吃的食物。而且,豬這種動物其實特別偏愛口味偏甜的食物,這大概也是為什麼豬都比較喜歡吃紅薯之類的食物吧。
  • 為什麼人吃的肉類食物,多數來源於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呢?
    人類的祖先本來是依靠果實、植物的為生的,後來他們從森林中出來,進入草原生活,他們在草原上不僅學會了直立行走,更學會了製造工具,使用火種。偶然的機會,祖先們嘗到了熟肉的滋味,於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人類開始吃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