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八佰》主要講述了什麼故事 守衛「四行倉庫」的是哪支部隊

2021-01-08 中華網娛樂頻道

電影八佰主要講什麼

電影《八佰》是由管虎導演拍攝的一部戰爭題材的影片,電影主要講述在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四天四夜的故事!

《八佰》是真實事件,電影取材於1937年在上海發生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從預告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戰爭很激烈,中國正處於低谷時期,中日交戰三個月,奈何中國敗了三個月,直到後來,為了迷惑敵人,謝晉元對外號稱有800人,而「八百壯士」因此得名。

電影《八佰》是由管虎執導,他曾在微博裡表示過,因為很少有人了解四行倉庫保衛戰,所以他決定將四行倉庫保衛戰拍攝成電影,讓大家感受到英雄們的熱血戰鬥的過程。

電影中身綁手榴彈「以身殉國」的情節讓人動容不已,其中一位捨身炸敵的士兵叫做陳樹生,來自四川,他在跳樓前就已留下了給家人的遺書:「捨生取義,兒所願也!」

以及「一河兩岸」鮮明對比直戳心扉!租界內歌舞昇平,到處燈火通明;河對岸則是滿目瘡痍,大片的廢墟和瀰漫的硝煙,八佰戰士灰頭土臉,血和土凝結成一片!

電影的結尾也著重刻畫——今天的上海與當時戰火瀰漫,如同世界末日一般的上海,形成鮮明對比,令人感慨萬千。

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以後,中國軍隊第88師是最先進入戰場抗擊日軍的中國部隊。最初謝晉元是作為第262旅參謀主任,在寶山路商務印書館對面的樓上在最前線指揮戰鬥。戰鬥到9月中旬,第524團團附黃永淮在戰鬥中身負重傷,第262旅旅長便任命謝晉元為新任團附,指揮該團負責正面陣地的防守任務。因戰況激烈,該團先後補充了4次兵員,原來的老兵在戰火中不斷犧牲,補充人員主要來自地方保安團。

戰鬥至10月下旬,面對日軍的不斷增兵,中國軍隊發現如果死守閘北,將由被包圍殲滅的危險,於是下令中國軍隊撤退到蘇州河南岸防守。但為了配合外交,給世人留下中國軍隊仍堅守蘇州河北岸抗戰的印象,於是決定讓第88師留下一部分部隊,作為中國最後的軍隊堅守。

對於留下來最後堅守的軍隊,師長孫元良很清楚他們將面臨的結果,曾表示「留置閘北守備最後陣地的部隊,兵力多是犧牲,兵力少也是犧牲。」最終孫元良決定以中校團附謝晉元率第262旅524團固守原第88師師部所在的四行倉庫為據點,作為中國在閘北的最後一支部隊堅守蘇州河北岸。這便是堅守四行倉庫的謝晉元及所率領的部隊被稱為「四行孤軍」的原因。

孫元良親自向謝晉元在四行倉庫下達了率第一營死守上海最後陣地的命令。之所以將最後一支中國軍隊死守的陣地設在四行倉庫基於以下幾點考慮:首先四行倉庫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堅固易於防守,並容易掌握部隊。四行倉庫作為原第88師師部,糧食和彈藥都儲存了很多,而且為了防止自來水管被日軍截斷,還有大量的飲用水儲存。最為重要的一點是,這裡緊挨著上海租界,不但可以讓租界裡的民眾站在高樓上觀戰以外,中國軍隊還有炮兵陣地緊挨著租界,在中國軍隊為四行孤軍提供炮火支援的同時,日軍會顧慮炮彈落入租界,而不敢進行還擊。

10月26日晚上,在接到命令以後,第524團團長韓憲元率領該團其他部隊撤離,在撤離前面對留下來的戰友十分難過和不舍,1營長楊瑞符當即胸膛一挺,敬禮表示:「請團長放心,我誓以最後一滴血,為中華民族爭人格!」

從524團第1營進入四行倉庫陣地後,便開始了對整個倉庫的加固工作,在隨後的4天4夜裡,四行孤軍展開了悲壯的保衛戰,以良好的軍事素質和抗日精神,與侵犯的日軍展開了一場氣壯山河,感天動地,你死我活的殊死搏鬥。當時因中國軍隊退守蘇州河南岸而士氣低落的上海市民,因四行孤軍的堅守而重新喚起了抗日鬥志。在上海的外國人也親眼目睹四行孤軍的英勇奮戰,通過報導將中國軍人寧死不屈,堅守到底的形象傳播到了全世界。

四行孤軍僅僅只是當時中國軍隊一個普通的步兵營,人數不過400多人,但為了壯我軍勢,而對外宣稱八百人。戰鬥到10月30日,就在四行孤軍已經準備全體戰死殉國之際,謝晉元突然接到了第88師參謀長張柏亭的電話,命令他當晚撤退。謝晉元聽後情緒非常激動,對著話筒大聲的喊道:「全體壯士早已立下遺囑,相誓與四行最後陣地共存亡,但求死得有意義!但求死得其所!請參謀長報告師長,轉請委員長成全我們!」

但最終在第88師參謀長張柏亭和副師長馮聖法的輪番命令下,謝晉元和營長楊瑞符不得不接受了撤退命令,撤如了租界。在撤退的過程中楊瑞符和謝晉元均遭受傷。面對上級命令撤退,楊瑞符在後來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這次很遺憾,殲滅的敵人不多,既未成功,又未成仁,僅僅做到『絕對服從命令六個字』」。謝晉元與表示:「我等之撤退,系因第三者要求維護中立地區之安全,請求我政府同意,而由我最高當局下令撤退者。

守衛「四行倉庫」的是哪支部隊

「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那八百壯士孤軍奮守東戰場,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寧願死不退讓,寧願死不投降。」這是抗戰慷慨悲壯歌曲《歌八百壯士》中的歌詞。這首歌創作與1938年,主要是紀念一年前發生在上海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如今因電影《八佰》再次引起國民現象級關注。

八百壯士來自第88師,該師是戰前中國最精銳的4個德械師之一。劇照特寫的德造M35型鋼盔,更強烈暗示這是最精銳勁旅的誓死一戰。然而,歷史真實面貌與電影截然不同,四行孤軍大部分士兵是補充來的鄉村警察,可能連步槍裝退子彈都不熟練,卻第一次經歷難以想像之殘酷的現代化戰爭。更駭人的真相是,鋼筋水泥的四行倉庫不是堅不可摧的鋼鐵要塞,反倒是容易攻破的脆弱據點,死守大樓違反了當時的軍事常識。

死守四行倉庫,正是出於士兵素質太差的無奈之舉。蔣介石原本命令第88師全師死守閘北,為全線撤退的40萬大軍斷後,並向租界內的全球媒體展現中國抗戰到底的犧牲意志。師長孫元良據理力爭指出,第88師火線補充五次,全師都是新兵,「雖然一樣忠勇愛國,但訓練時間較短,缺乏各自為戰的技能」。若按照委員長的命令,新兵可能會陷入混亂,在全球媒體鏡頭前「被敵軍任意屠殺」,貽笑國際。

縮小死守規模,反而能達到宣傳效果。孫元良選定外觀堅固的四行倉庫,配置一營兵力死守。這個「非典型陣地」,老兵看來不堪一擊,新兵卻會得到安全感,才能從容為國赴死,達到國際宣傳的目的。於是,全師死守閘北計劃縮小為一營死守四行倉庫。唯一目的就是整營官兵慷慨戰死,在全球媒體前展現中國抗戰到底的意志。對軍人而言,這是很憋屈的一個戰鬥,卻創造了對日抗戰永恆不朽的宣傳奇作。

精銳德械師退化為三流部隊

淞滬會戰第一日起,第88師就在閘北血戰,連續76天,傷亡官兵估計超過兩萬人,相當於全師覆沒兩次。然而,蔣介石不肯讓第88師下火線。德械中央軍主力師實在太少,找不到分量相當的部隊填防,他寧可由大後方的保安團與二流部隊抽調生力軍,整團整營搶運火線,成建制直接補進第88師。長達兩個半月的血戰中,第88師戰地補充多達5次。一撮茶葉連泡5次,茶味自然衝淡無存,第88師在上海撤退前夕已經嚴重退化。

同為德械主力師的教導總隊,上士班長駱鵬生動記錄了第88師的退化。駱鵬回憶德械部隊,最重要的兵器是小圓鍬。要在日軍陸海空狂轟濫炸的淞滬戰場生存,必須勤挖掩體。一把小圓鍬,白天挖臥姿散兵坑,入夜爭分奪秒將坑挖深,由費時45分鐘挖至及腰的跪姿散兵坑,挖到費時1小時30分鐘的一人高立姿散兵坑,多挖一鍬土就能多保一條命。德械部隊打起仗來,人人拼命挖坑,個個一身泥水,如實拍成電影是非常沒有畫面感的。

戰力退化的第88師,卻對小圓鍬嗤之以鼻。10月底,大軍撤退,駱鵬奉命固守一處木橋。他緊張率領班兵挖散兵坑,構成據點群,固守一晝夜,總算盼到第88師一個步兵連接防,但第88師的弟兄們嘲弄起駱鵬的散兵坑據點。一位排長豪邁說道:「小兄弟,你們打仗是趴在地下打,藏頭縮尾,有點怕死。我哥子們打仗,是站立著打。鬼子們來一個,殺一個。你看今夜,本連三波衝鋒,殺他個屍橫遍野。」

「我看他確是英雄,身背大刀,手提長槍,抬頭挺胸,好像有些能耐。」駱鵬撤退時,第88師的好漢連已經發起衝鋒。他只看了兩波,就不忍再看下去了。「友軍的第一波,真是衝上了橋,越過了河。但是,敵人槍炮聲,他們的哀嚎聲,不幸的已譜上了交響曲。可敬的英雄們,算是為國捐軀,一個不回。不到十分鐘,第二波又接上去了,結果同樣。」

領導弟兄們向日軍交叉火網挺身衝鋒的「哥子們」連排長,其實不是第88師原有的幹部。在兩個半月的激戰中,第88師軍士官損失殆盡。滬戰初期接兵時,只要士兵不留幹部,到了10月則連幹部一起接收。二流部隊的連排長,不懂得打仗得要「趴在地下打」,戰鬥水平不如一個德械師班長。

締造「八百壯士」傳奇的第524團第1營,也由「趴在地下打」退化成「站立著打」。第524團火線整補兩次,10月再次傷亡殆盡,剛趕到閘北的湖北省保安第5團被整建制撥入第524團。此時,後方保安團的老兵也已抽完,只好集中各縣團警湊數。第1營在第3次整補時接到兩個步兵連,問起來歷,居然是通城縣保安大隊。

縣保安隊一般以民團武裝組成,平時維持地方治安,緝匪御盜,如同鄉村警察。士兵扛老式步槍,一年打不上兩次靶,從未見過輕機槍等新式武器,根本不是合格的戰鬥兵。只是第524團傷亡太重,只能照冊全收。補進第1營的通城兵樊城回憶,他到火線時,第524團「每連一般只剩五六個人,最多也不過七八個人」。

戴上血跡未乾的德式鋼盔,鄉村警察搖身一變,成為第1營的第1連與第3連,實在上不了戰場。沒接通城兵的第2連與機槍連,連裡的「老兵」也是前兩梯撥來的保安團士兵。第1營營長楊瑞符回憶起八百壯士,第一印象就是搖頭感慨,「我的官兵完全是三次由保安團補充來的」。

士兵素質差,只能靠幹部,第1營的各級幹部也已傷亡殆盡,只好留用鄂保5團的軍官與軍士。第1營的4位連長,只有第2連連長鄧英與機槍連連長雷雄是第88師老幹部。第1連連長上官志標與第3連連長石美豪,都是通城縣保安大隊的中隊長。排長排副與班長副班長,絕大多數來自保安隊。原本在糧行做工的湖北兵田有收,7月應募入伍當二等兵,10月已經升到上士。

官兵素質太差,是八百壯士被迫死守四行倉庫的主因。

鋼筋水泥大樓不是巷戰好陣地

四行倉庫是鋼筋水泥大樓,表面堅固,但在現代化戰爭中不堪一擊。

第一次世界大戰讓造炮工藝突飛猛進,150毫米榴彈炮射擊鋼筋水泥工事,一發炮彈的破壞半徑可達0.2米。一個戰炮連進行1小時效力射,足以轟平四行倉庫。來自空中的炸彈,破壞力更驚人。500公斤炸彈直接命中鋼筋水泥建築,可以貫穿2米厚頂蓋。日軍在淞滬戰場的主要火力支援來自海軍。黃浦江面的軍艦以水上飛機修正彈著點,持續不斷猛烈炮擊閘北。擅長「急降下爆擊」的攻擊機,更能精準投彈,足以摧毀任何鋼筋水泥建築。

固守四行倉庫的第524團第1營,對守大樓有切身之痛。就在1個月前,日軍上海特別陸戰隊第10大隊試圖由北四川路突破第88師閘北防線,第1營奉命守備商務印書館一線陣地,迎面拒止第10大隊。營長何滄浪掉以輕心,迷信鋼筋水泥大樓,將防禦重點部署在商務印書館旁的廣東中學。

第10大隊攻擊不利,發動猛烈空襲,連炸四天。第一天是第2聯合航空隊與第2航空戰隊各3架艦攻機俯衝轟炸,第二天觀測成效,第三天發動第12航空隊全力猛炸,整個白天保持7架戰機連續凌空炸射,第四天再以8架艦攻機俯衝轟炸。廣東中學被夷為平地,閘北防線被日軍打凹一塊。

孫元良師長將何滄浪營長撤職查辦,第524團團長韓憲元與第1營營副唐煥文各記大過一次,並要求唐營副率領殘部反攻。攻擊僅持續20分鐘,擔任主攻的第3連全軍覆沒,連長劉望亭與所有排長壯烈殉國,士兵傷亡將近百,唐營副重傷後送。與團副謝晉元共同領導四行倉庫保衛戰的第1營營長楊瑞符,正是在廣東中學戰鬥後升任營長。

經歷淞滬血戰歷練後,第88師是城市攻防戰的高手。上海市區樓房如林,第88師絕不會以大樓為主要防禦據點。大樓地形突出,彈著觀測容易,是日軍攻擊機、艦炮與野戰重炮兵的最愛。打到近距離步兵決戰,高高部署在大樓上的任何步機槍據點都一覽無餘。一開火就會被日軍的37毫米平射步兵炮標定摧毀。城鎮作戰,要在貼近地面的一樓牆角打洞架機槍,而不是居高臨下。要以數個方向的潛伏式工事構成閉鎖火網,而不是登樓四面八方威風濫射。更要有重疊配備的縱深陣地,不能只守一個孤立據點,孤立的鋼筋水泥大樓是難以固守的。

1937年的上海,大馬路多是柏油路面,小街道是碎石破缸片鋪成的「缸片街」,工事挖掘不易。第88師工兵營營長蔡仁傑別出心裁,發明「分解式鋼筋水泥掩體」,夜間運到市區組合,就是一片多線式的縱深據點群。日軍陸戰隊突破廣東中學後,在黑獅路(今中州路)遭遇蔡仁傑構建的「五重三段式碉堡」,陷入血戰。「該方面之中國軍,在主要道路上均構築半永久碉堡陣地。且在各家屋之間,以堅固砂袋構築陣地⋯⋯日軍以山炮、迫擊炮、曲射(步兵)炮、步兵(平射)炮等炮擊陣地,又以步槍隊在家屋之牆壁開洞,為戰車及裝甲車開闢突破口。」

小小一段中州路,日軍海陸空聯合猛攻八晝夜,才打破五線縱深據點群。第10大隊元氣大傷,原地休整16天才能再次作戰。城市巷戰理應如此打。

因此,若由第88師老兵守四行倉庫,肯定不是將全營拉進倉庫裡。而是這樣做:一個步兵營裡的兩連上火線,一連控置為預備隊。四行倉庫的東面與南面是公共租界,日軍只能由西面與北面進攻。這兩個方向,應該鑿通民房,部署三段式碉堡,構成多層重疊據點群。步兵營防禦正面800米、縱深500米,再加500米警戒陣地,第1營的縱深據點群展開來,理論上應由蘇州河畔一路部署到上海火車站。

四行倉庫本身,至多可以作為一個觀測所,寬度150米,恰好是一個德式步兵排的防禦正面。而這個步兵排絕不會擠進倉庫,選幾名步槍射手上樓隱秘狙擊,2個班分據倉庫兩端牆角,2挺輕機槍構成交叉火網,排長控制1個班預備隊,一個步兵排就能守住四行倉庫。

謝晉元團副與楊瑞符營長,卻將整個營擠進四行倉庫。

進四行倉庫只為方便管理新兵

「這龐大的建築物,不只堅固易於防守,同時更易於掌握部隊。我們的新兵,實在太多呢!」

孫元良指定四行倉庫為固守據點,是為了讓謝晉元「易於掌握部隊」。第1營的排班長與士兵,一半是鄉村警察,一半是新兵,任務卻是最絕望無助的孤軍死守。謝晉元第一次對全營訓話,振臂高呼:「四行倉庫是我們孤軍的墳墓」。話雖豪壯,但新兵在犧牲關頭總是難以壓抑求生欲望,豪言死守的保衛戰常以逃跑潰散收場。而四行倉庫就在租界旁,若全營潰散,將是國際笑話。只有把新兵全部集中到倉庫裡,才能避免一觸即垮。

第1營營長楊瑞符是老幹部,直覺認為守四行倉庫太外行。進入陣地時,他按照正規打法,將部隊分散配置成縱深據點群。「第一連佔領右翼西藏路陣地,第三連佔領左翼(交通銀行那邊)陣地,命第二連在中央,擔任四行倉庫外圍之守備。機關槍連除以兩架布置在四行倉庫樓頂上擔任防空外,其餘分配給一、三兩連的重要位置,完成全營火網之編成。」

換言之,四行倉庫裡只有高射重機槍,並沒有戰鬥部隊。然而,八百壯士的第一仗,就澆了楊營長一頭冷水。

楊營長在四行倉庫西北的滿洲路(今晉元路),部署了一個堅固據點,由資深班長蔣警率領兩個班固守。蔣警是德械老兵,戰鬥指揮非常精彩。保衛戰第一天,他以兩挺輕機槍構成交叉火網,輕鬆全殲日軍搜索分隊。日軍再以兩個分隊(班)威力搜索,蔣班長迅速變換陣地,構成新火網。兩挺輕機槍兩面側射,兩班日兵只有一人逃回去。

謝團副下令蔣班長直升排長,兩班士兵全體晉升一級。然而,後面的仗怎麼打下去,他心裡沒有底。在蔣警班長右翼的第1連與左翼的第3連,都是通城保安隊,不知道仗該怎麼打。就在蔣警初戰奏凱之時,謝團副不得不將兩個連撤回四行倉庫。

兩翼友軍調空,蔣警孤立無援。日軍以戰車掩護1個步兵中隊,再攻滿洲路。蔣警力戰到底,最後上刺刀衝鋒,全體殉國。老兵章渭源是蔣排長的老鄉,他目擊謝團副束手無策,「既不能增援,又不能後撤,眼看著被敵人全部打死,心懷內疚」。

依據楊瑞符營長回憶,他在日軍突破滿洲路據點後,就將三個步兵連全部撤回倉庫,日軍直接打到牆根下。他以第3連守大門口,連長石美豪負傷不退,守住大門,楊營長又派他最信賴的資深排長尹求成率部上屋頂,向牆根投擲迫擊炮彈與手榴彈,幸運地將日軍擊退。

雖然僥倖得勝,楊營長知道鋼筋水泥不可靠,他全力加固牆壁。四行倉庫5層樓,1至3樓「沿牆砌有三公尺厚的麻包,一直接到屋頂。下面各主要門口,也砌有三公尺厚的麻包」。被日軍機槍火網控制的4樓清空,5樓則沒有窗戶,只能利用日軍平射炮打出來的幾個槍眼射擊。

堆了3米厚麻包的牆壁,可供射擊的窗口不多。長達四天的激戰,主要由樓頂的重機槍擔任。「機槍在近百米內封鎖掃射,手榴彈在20米內成串爆炸。」也許是因為缺乏槍口,無法消滅潛入死角的日兵,所以樓頂出現最壯烈的戰況。第3連士兵焦友三回憶道,為了消滅牆腳來敵,頂樓的壯士們「一個個身捆炸藥包、手榴彈爭先跳下。像班長陳樹生、戰友張秋民(武昌人)、楊順廣(四川人)就是這樣獻身的」。

麻袋工事之間留下的幾個射口,主要由輕重機槍利用。在第一天的大門保衛戰之後,一般士兵幾乎沒有開槍機會。許多參戰官兵留下回憶,但多是空泛套話,間接說明大多數士兵並未真正作戰。

四行倉庫一如孫師長期望,讓新兵在絕望環境中冷靜下來,等待為國犧牲。然而,四行倉庫保衛戰拖了四天,因為日軍實在太糟糕了。

誤打誤撞誕生完美宣傳戰

主攻四行倉庫的日軍,是上海特別陸戰隊第10大隊。陸戰隊平時擔任基地警戒,缺乏戰鬥經驗,又以海軍軍官指揮,戰力遠不如陸軍。即使是老經驗的上海特別陸戰隊,戰鬥也低人一等。「上海特陸」守虹口日租界,居然直接固守陸戰隊司令部等鋼筋水泥大樓。若不是黃浦江的艦炮壓制了中國的德造150毫米榴彈炮,陸戰隊將死無葬身之地。而滬戰爆發後才緊急編組的第10大隊,戰力更是敬陪末座。

第10大隊正是進攻黑獅路據點群的原班人馬,大隊長土師喜太郎是海軍兵學校畢業的海軍少佐,戰前只是佐世保基地的看門警衛。黑獅路與四行倉庫兩次戰鬥,顯示第10大隊戰技拙劣,四天四夜攻不下四行倉庫。

相關研究公認四行倉庫難以攻取的主因,是東面與南面緊貼租界,200米外又有兩個巨型煤氣儲存槽。日軍不敢發動空襲,更不敢使用炮兵。陸戰隊支援第10大隊的炮兵包括4門150毫米榴彈炮、2門120毫米榴彈炮、8門75毫米山炮。它們一字排開,放列在滿洲路西側,距離四行倉庫不到200米,射擊時已接近仰角打平的「零分劃」抵近射擊,幾乎不可能有偏差,但陸戰隊炮兵沒信心,四天之內一炮未射。

按理,第10大隊仍然能輕易攻取四行倉庫。步兵大隊配有步兵炮,又有戰車支援,足以近距離擊破四行倉庫,只是大隊長沒自信。據楊營長回憶,他在第二天就發現「敵寇在四行倉庫的西北面,很隱蔽地運動著四五門平射炮,向我們放列」。第三天中午,「敵坦克車四五輛,沿蘇州河北路國慶路及四行倉庫以北地帶,各主要交通路口,往來梭巡,向我威脅」。戰技生疏的陸戰隊,遲遲不敢開炮。

炮兵不開炮,攻堅一籌莫展,在全球媒體前開打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持續4天。蘇州河南岸的觀眾親眼見證第10大隊傷亡狼藉,而楊惠敏送旗、陳樹生捨身炸日兵以及謝晉元一槍擊斃200米開外日兵等精彩畫面,更燃起全球媒體同情中國的輿論熱潮。孤軍誤打誤撞,打贏了宣傳戰,也就不必非得戰死在四行倉庫了。

拖到第四天深夜11時,第10大隊才以步兵炮與迫擊炮猛烈射擊四行倉庫,「最激烈時,每秒鐘發炮一響。轟轟之聲,震破長夜的沉寂」。就在這個深夜,第1營接到撤退命令。

八百壯士成為抗日戰爭的精神碉堡。送旗女童軍楊惠敏以參加世界青年和平大會為名,出洋宣傳,引發旋風,受到羅斯福與希特勒的召見。四行孤軍的英雄們則成為媒體焦點,無數的訪問與演講,產生巨大號召力。

最快捷的宣傳法還是拍電影。1938年,香港片商火速拍成《八百壯士》,成為抗戰年代最經典宣傳片。1975年,國民黨黨營「中央電影公司」拍攝《八百壯士》,由林青霞主演,成為臺灣最受歡迎的戰爭巨片。重播40年,感召力至今不衰。2019年的《八佰》,已是第三代八百壯士電影了。

相關焦點

  • 《八佰》是一部好電影,但背後卻不是一個好故事
    然而在讚譽之下,卻湧入了一些負面的聲音,是什麼原因導致《八佰》是一部好電影,卻講了一個不盡人意的故事呢?《八佰》是一部什麼電影?(上海四行倉庫紀念館)電影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孤軍奮戰4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百人,固守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
  • 《八佰》背後的戰爭真相:八百壯士 四行孤軍
    文|圖南自從最近,電影《八佰》在各大影院熱映。該片講述了「八百壯士」——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上海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這個故事取材於淞滬會戰期間發生的真實事件。許多人看過電影後,都被「八百壯士」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所折服,進而對「四行倉庫保衛戰」產生了興趣,這是一場什麼樣的戰爭?
  • 《八佰》四行倉庫之戰,20萬日軍為何不直接轟炸,卻要近戰肉搏
    而電影《八佰》中的淞滬最後一戰,四行倉庫守衛戰將這場戰爭的殘酷和中國軍人的犧牲精神充分表現了出來。但是這裡似乎有一個疑問:既然上海的中國守軍最後只剩400餘人,並且收縮在倉庫一個據點,日軍當時有20萬大軍,其空軍有轟炸機、陸軍有150毫米榴彈炮,為什麼不直接炸掉四行倉庫,卻要和中國軍隊近戰肉搏呢?這似乎十分不合常理,我們來了解一下。
  • 電影《八佰》:一橋的兩面,地獄與天堂
    但上映電影多為經典電影重映,亟待頭號種子登場,命途多舛的《八佰》拿到了接力棒,點映破億的成績著實不錯。電影《八佰》講述的是塵封的真實歷史,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一支僅有420餘人的孤軍死守上海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頑強對抗日軍。蘇州河南岸租界內的數萬名市民目睹了整個鏖戰過程,各國媒體也競相報導。這樣才有了四行倉庫保衛戰與「八百壯士」的故事。
  • 八佰否認下發發行通知,電影《八佰》演員表及上映時間曝光
    近日,電影《八佰》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電影《八佰》並沒有下發任何的發行通知,否認之前的發行通知消息,一時間該話題登上了熱搜榜。不少網友都十分好奇,電影《八佰》演員表都有誰呢?電影《八佰》上映的時間是什麼時候呢?一起來看一下。
  • 終評《八佰》:煽情多了,批判就少了
    文/從易《八佰》改編自真實歷史事件。1937年10月,淞滬會戰進入尾聲,國軍撤離上海,留下最後一支部隊做最後的抵抗。「八百壯士」(實際為四百多人)奉命進入四行倉庫,以有死無生的姿態與日軍激戰四天四夜……
  • 電影《八佰》,為何要叫八佰?真正的原因硬漢落淚,哭到不能自己
    01 致敬,並居安思危電影《八佰》一場戰爭片,仿佛身臨其景,置身於中。向片中的英雄們致敬,看電影《八佰》,居安思危,今日的和平,國泰民安來之不易。《八佰》:賺盡眼淚,究竟靠的是什麼秘密武器?看完這部電影,深刻思索。
  • 最像戰爭的戰爭電影,它的主角叫「八佰」
    雜亂紛繁的四行倉庫、來來回回的官兵跑動、南腔北調的對白聲音、搖晃緊張的鏡頭運動、複雜多變的場面調度、若明若暗的光影構圖,從一開始就將我置入故事現場,80多年前的歷史場景歷歷在目、感同身受。這種高能量的視聽強度從始到終都沒有鬆懈。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代表了當前中國電影的最高製作水準,絲毫不遜色國際一流電影。
  • 《八佰》展示了人文精神的厚植
    【環球網文旅特約作者 米廣弘】電影《八佰》再現了抗戰史上最為慘烈的守衛戰,在剛烈與血腥中融入了審美情趣與藝術手法,把一系列文化元素與電影表現藝術相結合,將「護國」主線一以貫之,讓影片不再單純地成為一部戰爭片,而是人文社科的合集,給觀眾呈現驚心動魄畫面的同時,讓他們感知中國從古至今歷史、文化、人文精神的厚植
  • 一寸山河一寸血,歷史比電影更殘酷,《八佰》背後真實的血色歷史
    在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內,這隻英勇的部隊用自己的鮮血在已經淪陷的上海支起了最後一片陣地。這支部隊史稱「八百勇士」。最近因為熒幕上的展現,這段發生在83年前的英雄故事再一次感動了國人。從1931年的「九一八」開始在長達十四年的抗戰中,多少中華兒女用自己的血肉身軀捍衛著中華民族的氣節與靈魂。「一寸山河一寸血」。
  • 新電影《八佰》上映了,一部值得一看的戰爭片,票房超2億的
    最近被這部戰爭、歷史的新電影《八佰》刷屏了,上映以來到現在累計票房已經超2億了,大家去看過這部電影了嗎?《八佰》這部電影其實在很久之前就在籌劃的了,2019年的時候就有很多人在討論這部電影會在什麼時候上映,就在2020年08月14日的時候這部電影開始了大規模點映。令期待已久的大家激動不已。
  • 凌維誠:電影《八佰》四行保衛戰背後的上海女人,從女文青到農婦
    電影《八佰》劇照01、英雄謝晉元壯懷激烈近日,電影《八佰》火遍大江南北,全團八佰(實際414)名戰士在團長謝晉元的率領下,堅守四行倉庫,奮勇抗擊日軍,顯示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視死如歸的堅強鬥志,感人至深。
  • 《八佰》誕生記:不刻意歌頌英雄,但人性熠熠閃光
    《八佰》劇照:希望之光——八百壯士進駐四行倉庫。首映禮結束,梁靜的閨蜜、主持人李霞為管虎點燃象徵《八佰》終於上映的第一支雪茄。「我們不需要每個人物都變成英雄」「最開始就是英雄夢,滿腦子少年熱血,覺得這些人挺激動人心的。」去年6月6日,在管虎的工作室,他一邊摸著鬍子,一邊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管虎是個歷史迷,尤其熱愛研究近代史,十幾歲就了解了「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故事。
  • 電影八佰推遲一年上映,竟只是因為一條微博
    近日,電影八佰正在影院熱映。面對復工後第一個真正意義上新上映的大片,市場交出了良好的成績,點映票房破四千萬,三天票房破六億。在大多數影院因政策原因不能坐滿的情況下,這樣的成績不得不說已經非常不錯了。八佰海報相信很多人已經知道了,其中原委,竟然只是導演管虎的一條不合時宜的微博。2019年1月23日,電影八佰的導演管虎為了宣傳電影,發了一條微博。全文四十五個字,四個標點符號,一個表情符號,一張照片。
  • 《八佰》電影上映,李晨出演的比較出色,這部劇背後的故事很感人
    他講到《八佰》在國內電影受疫情的影響,能夠在上映已經超過了一部電影的意義。導演關虎當場向《八佰》所有主創人員表示感激,而且說到:「疫情對國內電影的影響太大了。在這種條件下,我們描述了危險境地的底層人。一般的士兵如何在短時間內戰勝對死亡的恐怖,怎樣激發自己的勇氣。怎樣展現他們人性的光芒,我們也期待我們的這部電影能有電影本身外的價值。
  • 劇本殺《四行往事》:跟隨八佰壯士體驗十五載國讎家情
    近日,華漢唐工作室推出了歷史情感沉浸劇本殺《四行往事》,廣受好評。劇本以八佰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為背景,譜寫了六位青俊男女跨越十五年的愛恨沉浮,敘事宏大壯闊,劇情撲朔迷離,在情感沉浸和推理體驗方面均可稱為上乘之作。 四行倉庫位於上海市原閘北區南部、蘇州河北岸。1937年8月13日,淞滬戰役爆發。
  • 熱血《八佰》,海報設計與幕後概念大揭秘!
    抗戰故事製作宏大,愛國熱血感人至深,演員演技爆發角色刻畫極致,從上映當天起,《八佰》的周邊話題就沒斷過。影片講述了,淞滬會戰最後一役,「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多敵少頑強抵抗四天四夜,極為悲壯和燃情的故事。
  • 今年影迷憋足了勁,《八佰》第一個「吃」,管虎送你三場大戲
    因此,《八佰》是知識分子的眼中淞滬會戰最著名一戰,所以你為什麼會問,只有管虎才想到拍「四行倉庫」。換一個角度來問,為什麼管虎會盯上「四行倉庫」?如果你理解過管虎以前的電影,這一點不難發現,他為什麼會對這個故事感興趣?「四行倉庫」這一戰實在太出名了,相當於直播,隔一條就有人現場觀看,這種傳播性是瞬間即發。
  • 中國電影《八佰》在英國上映
    中新社倫敦9月17日電 (高天胤)中國電影《八佰》當地時間16日在英國上映,這是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首部在英國上映的中國國產大片。電影《八佰》取材於1937年中國抗戰初期的「淞滬會戰」戰役。為了掩護五十萬中國軍隊西撤,一支隊伍奉命留守上海「四行倉庫」對抗數萬日軍,頑強抵抗了四天四夜。為壯聲勢,這支四百餘人的孤軍對外稱八百人,史稱「八百壯士」。電影《八佰》大火,上海四行倉庫紀念館也因此迎來參觀客流高峰。但「蘇州河」邊的實景地其實在蘇州湖邊的蘇州華誼兄弟電影世界。鍾升 攝該片由中國導演管虎執導,張譯、姜武、杜淳等演員參演。
  • 《八佰》陳樹生歷史原型:留八字遺書從六樓跳下,炸死十幾個日軍
    《八佰》陳樹生歷史原型:留八字遺書從六樓跳下,炸死十幾個日軍文/無計讀史「捨生取義,兒所願也。」這是四行倉庫戰士陳樹生在自己給母親的遺書裡所寫的話。身為四行倉庫保衛戰士的他,從開始保衛四行倉庫的時候,就抱著和四行倉庫共存亡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