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五年(1502年),王陽明三十一歲。
是年,他向朝廷上書,請假回鄉養病。獲得批准後,他回到家鄉餘姚,築室於四明山之陽明洞。
王陽明洞共有三處,這是第一處,第二處在貴州龍場,第三處在江西南部。
狡兔三窟,但是三個陽明洞卻不是因為王陽明太狡猾,而是因為他的思鄉情結太深了。
01陽明這個號,就來自家鄉的陽明洞
陽明洞在四明山的陽坡,所以叫做"陽明"。
四明山平均海拔在700米左右,主峰1018米,有第二廬山之稱。山中林深茂密,青山碧水,各種鳥獸出沒其間,生態環境十分優越,被譽為天然"氧吧"。是休閒避暑的理想之地。
據《黃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記載:四明山是著名的道經第九洞天,芙蓉峰上有漢隸刻石於上,曰"四明山心"。洞旁有石窟,四面有天然透氣孔,白天的陽光和夜晚的星光都能進入洞中。王陽明非常喜歡這裡的景致,在此隱居,也因此自號"陽明"。
02餘姚陽明洞和道教洞天
明人張鼎思的《琅琊代醉篇》卷三中,也有關於四明山陽明洞的描述,引用了王陽明的再傳弟子的一句話:
"宛委山上有石匱,壁中有孔穴,號陽明洞,即《歸經》中所云三十六洞天之十一洞天也。"
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說。洞天福地均為上天派遣群仙治理的地方。
而《雲笈七籤》記載:會稽山洞定為三十六小洞天的第十小洞天,由仙人郭華治之。
此外,唐代學者李宗諤編修的《龍瑞觀·禹穴·天經》中也有會稽山洞的記載,他引用的是《龜山白玉經》中的"會稽山周回三百五十裡,名陽明洞天"。
王陽明所謂的"築室陽明洞",可能就是王陽明在會稽山半山腰搭了個草堂,也就是說"陽明洞"並不是指真正的山洞。
根據浙江省社會科學院陽明學專家的調查發現,陽明洞並不是位於四明山陽坡,而是在四明山北坡,也就是現在禹王廟所在的位置。
03思念家鄉,另建兩處陽明洞
王陽明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回到家鄉講學,這也是他一生最開心的事兒。但是因為工作繁忙,多次申請辭職都沒被朝廷允許,所以始終沒有如願。
離家久了,想家的心情越來越迫切,怎麼辦呢?王陽明就在工作的地方建起了陽明洞,以慰藉思鄉之情。
先是在貴州龍場,在驛站旁邊不遠處有個山洞,就搬進去住,然後命名為"陽明小洞天"。其實是一個鐘乳石溶洞,能容納百人左右。
後來王陽明長期在江西工作,王陽明來到玉石雙洞天之後,特別喜歡這裡的景致,取名"陽明別洞"。後來王陽明還再次拜訪過此地。
三處"陽明洞",其實只有第三個才真正稱得上是山洞。
三處陽明洞,都牽扯著王陽明的思鄉之情,當然最愛還是家鄉餘姚的那個了。
當然,除了思鄉,"洞天"二字也體現了王陽明的道教情節,他在洞中修行,究極仙經秘旨,靜坐,沉浸於長生久視之道。
一代大儒王陽明,其實也有和普通人一樣的情感,思鄉,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生命情感。
備註:圖自網絡侵刪
作者:嘞一李,曾經是武警老兵,今天在鬧市修行,和你一起修心,傳播正能量。
如果喜歡,請點讚、轉發,分享給其他朋友。
更多內容請關注:@情感大劈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