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安逸自在的生活從古時起便是人們所嚮往的,晉宋時期文學家陶淵明亦是如此,在厭煩了官場中的爾虞我詐後選擇歸隱于田野,遂作下其《歸園田居》一詩:「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遠離喧囂的塵世,歸隱於山野是許多人的心之所願。
對於世人而言,最嚮往的生活到底是什麼?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每天為了生存忙於打拼,為的就是在這個城市中建立自己的家。看似生活的極好,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快樂。每天兩點一線的生活枯燥乏味,有了假期也早已累得不想出門。嚮往的生活到底是怎樣,或許便是小時候的樣子。
人們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卻沒有這麼大的壓力,只追求著現階段的需求,從來不會想得太過於遙遠。有人說七八十年代是最好的年代,這也是很多人都嚮往的年代,可那時候沒有這般繁華與方便,為何現在的人們都越來越懷念那個年代的生活呢?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鄰裡之間每個人都認識,見了面也問一句:「吃了嗎?或者是去哪裡呀」,街巷非常熱鬧。空閒的時候,人們也都會聚在一起講著方言說著趣事,小孩子們則在一起嬉戲打鬧,這家有了好吃的,也會叫小孩子給鄰裡街坊送去。
雖說人多很容易有矛盾,糾紛免不了,但總會再次和好。對於他們來說,鄰裡街坊的關係是不可以搞得太尷尬,因為自家有了什麼事情還是要靠鄰居們幫忙的。也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才能感受到有人世間的煙火氣,每個人才不覺得那麼孤獨。
回頭再看看當下,大多數的人都生活在城市,農村幾乎都只剩下老年人,快樂的時光不復存在,原本熱鬧的地方一下子變得蕭條起來。人們愈發喜歡大城市的繁華,家也安在了城市中。就算自己的周邊有很多鄰居,但也早已不再是七八十年代的那種鄰居。
人們用一把鎖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對面、隔壁住著誰,也不清楚,也不想多問,一些人就算是在一個地方住了十幾年,隔壁是誰或許也還不知道。一扇門一把鎖隔絕了許多溫暖,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有了智能電子產品之後,人們天天抱著它們與外界聯繫,面對著冷冰冰的物體,冷冰冰的言語,絲毫感覺不到對面的表情反應。在這種情況之下,人們的社交漸漸退化,在現實生活中他們不知道怎麼聊天,也只能尷尬一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就此產生。
喧囂的城市中,我們聽不到樹上的鳥叫,也聽不到池塘中的蛙鳴,更加不能聽到夏日的蟬聲。這些美好的聽覺已經被汽車的鳴笛所取代,沒有了從前寧靜致遠的生活,只有嘈雜浮躁的日子。漸漸地不知從何時起,樂於助人的善心事也成了碰瓷勒索敲詐的常事,人們不敢奉獻自己的愛心,這個世界天天說人心冷淡,可又有誰明白源頭。
七八十年代的生活雖沒有當下這般富裕,但好在人們是開心的,社會也是溫暖的。人們按時上班按時下班,吃了飯便可以陪著孩子玩耍,也可以出去散散步,不會如此辛苦。而現在的人們,凌晨一兩點還在加班是常事,年輕人猝死的現象尤為頻發。
那時候孩子的壓力也沒有這麼大,上學的時候專心聽課,沒有電子產品便在書本的海洋中找尋樂趣。放了學做完作業便和自己的小夥伴們出門玩耍,到了天黑才被媽媽揪著耳朵回家。可現在的孩子們才上著小學,便已經有著許多的補習班,讓許多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沒有同齡人的快樂,越補習成績越差。
兩者相比,或許七八十年代的生活真的才是人們所嚮往的,雖說日子過得苦了一點,但好歹有著許多的人情味。如今過年家家戶戶門外雖然都貼著對聯掛了大燈籠,可還是沒有過多的社交;彼時家家戶戶熱熱鬧鬧,吃完了晚飯,相約一起放鞭炮,鄰裡街坊互相串門道句:新年好。但是生活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時代都有它獨特的印記,所以發現缺陷,然後去改變才是生而為人的生活所在。
參考資料:
《歸園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