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睛——新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
廣東佛山高明紀念中學 高勇
◆導入:
2005年高考上海卷、 福建卷、湖北卷出現了一種新型的作文模式,我們把它稱為「題意作文」(有人稱作「後話題作文」「新材料作文」)。
這種作文模式比話題作文更具開放性,考生可發揮的空間更大。2006年高考兩套全國卷和湖北卷都是這種題型。2007年廣東兩套高考調研題和廣州一模皆為此題型。所以,應引起重視。
所謂「新材料作文」,即提供一則材料或圖畫並略作提示,但不提供話題,要一求考生閱讀材料或圖畫,根據自己對材料或圖畫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進行作文。就其本質來說,題意作文介於材料作文與話題作文之間,其命題特點、寫作要求與話題作文有相同之處,可以看作是話題作文的另一種類型。比較而言,題意作文比話題作文更具開放性,更有利於考生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華。但有時隱性材料也曾加了同學們的審題難度。
◆審題立意之方法
1.抓關鍵句法——善於抓住關鍵詞語。關鍵詞語往往是「文眼」,它蘊含著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為把握材料審題立意的突破口。一段材料其主旨有時在文字上有所表現,抓住這些詞句往往能事半功倍。
例、有人問巴西球王貝利:你最滿意的進球是哪一個貝利答道:下一個。這「下一個」三字擲地有聲,既體現出永不滿足的進取精神,又蘊含著藝無止境,不斷創新的哲理,閃耀著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這個關鍵,審題到這樣的程度,立意與命題還能成為問題嗎?
例2、《鞋匠的好奇》燕子是一種候鳥,起初人們並不是這麼認為的。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這是古希臘偉人亞裡士多得得出的結論。天經天義,人們尊奉了2400多年。18世紀,瑞士巴賽爾城的一位修鞋匠,看到棚下築巢的燕子,好奇心使他寫了一張紙條?——「燕子,你在何處越冬?」,並將它綁在燕子的腿上。第二年春天,當這隻燕子翩然而歸時,鞋匠意外地發現了一張新的字條:「雅典,在安託萬家越冬」。鞋匠的好奇使一個被信奉了2400多的的謬誤終於得以澄清。
學生很容易找出這則材料體現主旨的詞語「好奇」?——材料三次用到這個詞語,「好奇心使他寫了一張紙條」,「鞋匠的好奇使一個被信奉了2400多年的謬誤……」再加材料的標題《鞋匠的好奇》,而抓住了關鍵詞語的同學很容易明白本材料的主旨:好奇,往往是發明和創新的原動力。
例3、野兔是一種十分狡猾的動物,缺乏經驗的獵手很難捕獲到它們。但是一到下雪天,野兔的末日就到了。因為野兔從來不敢走沒有自己腳印的路,當它從窩中出來覓食時,它總是小心翼翼的,一有風吹草動就會逃之夭夭。但走過一段路後,如果是安全的,它返回時也會按照原路。獵人就是根據野兔的這一特性,只要找到野兔在雪地上留下的腳印,然後設一個機關,第二天早上就可以收穫獵物了。 兔子的致命缺點就是太相信自己走過的路了。
關鍵句「兔子的致命缺點就是太相信自己走過的路」。立意:走熟悉的路也會摔倒,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去看待不斷變化的世界「別摔在熟悉的路上」(慣用塑膠袋 現在汙染了換紙的. 汽車好.大家方便.多多益善 ,現在尾氣多了影響歡迎)野兔謹小慎微,不敢走新路,不敢創新 不要謹小慎微、敢於走新路、敢於創新
例4、 最近,「金庸茶館」網站上出現的一則新聞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一位筆名為「步非煙」的北大女研究生,在一次武俠作品的頒獎活動中放言「要革金庸們的命」,寫出新時代的武俠小說。儘管這位獲獎的女作家後來作了解釋,稱「革命」不是打倒,不是背叛,只是希望超越的意思,但這句話還是掀起了軒然大波。有人批評步非煙「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也有人認為她勇氣可嘉,狂妄得可愛。
從肯定步非煙的角度立意:要有敢於挑戰權威的勇氣;(要敢於超越前人等。超越,勇氣,跨越,突破,挑戰權威,開拓,腳踏實地等)
例5、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他就在尋找著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荊棘上,便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創來換取... ... 它的歌唱是以生命為代價的歌唱,是世間最悽美的絕唱。這不僅僅是一種生的態度,更是一種感天動地的愛的方式。
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立意進行寫作:上面材料的主旨是讚美荊棘鳥以頑強的精神唱出最美的生命之歌。從鳥的傳說方面可這樣立意:①超脫出自身的痛苦,生命之花才美麗;②有頑強的意志.才敢挑戰生恬中的荊棘;③生命需要勇敢和頑強。從材料中的議論部分可這樣立意:①最美好的東西需要用最深痛的巨創來換取;②以生命作為代價,開出美麗的生命之花,也是對生命的一種愛。準確理解材料的含意,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生活經歷和思想認識確定作文立意,即可構思作文。
2、以果溯因法(因果分析法)——任何事物的產生、變化和發展,都有其內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閱讀分析材料的因果聯繫,從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1、試看這則材料《盲子過涸溪》:有盲子過涸溪,失墜,兩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必墜深淵。過者告曰:「無怖,第(只要)放下即實地也。」盲子不信,握木盾長號。久之,手憊,失手墜地。乃自哂曰:「嘻,蚤知是實地,何久自苦耶」(譯文:有個瞎子經過一條乾涸的小溪,在橋上(突然)失手墜落。(他)兩手攀住橋欄,膽戰心驚地抓得緊緊的,自認為(一旦)失手,一定會墜入深淵。過路的人告訴他說:「別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實地了。」瞎子不相信,握緊橋欄大聲呼號。過了很久,力氣(漸漸)消失了,失手墜落在地上,於是(他)嘲笑自己說:「嘻!早知道(下面)就是實地,何必(讓)自己辛苦這麼久呢?」。)
本文的主角是盲子,作者對他的態度是諷刺,盲子「久自苦」的原因是不信忠告,兢兢握固,死不放手。在這樣理解的基礎就可以得出「第放下即實地」、「學會『放手』」等立意及命題了。如果從「過者」的角度,得出「幫人要幫到底」的立意,或者從「盲子」的角度,得出「不能一意孤行」、「要善於聽從勸告」等立意,就不大合適。前者雖然可以說通,但「過者」是次要人物,著眼於他就不得主旨,沒有做到「整體把握」;後者從邏輯上講屬「推不出」,是沒有「吃透材料」。
例2、古代有一個漁翁,一天,在井裡網撈了兩條大鯉魚;第二天,在井裡撈到了三條鯽魚;第三天,僅僅撈到了幾隻米蝦;第四天,第五天……什麼也沒撈到,這是為什麼呢?
以果溯因法。空間不寬,水域狹窄,藏魚不多。 井裡撈魚(原因) 兩條大鯉魚 三條鯽魚,幾隻米蝦,空白(結果) 通過「這是為什麼」的分析,能較快速明白材料的主旨:到廣闊的空間去撒網,方有豐碩的收穫。
例3、烏鴉因羨慕老鷹能從山上俯衝下來抓走小羊的本領,於是模仿老鷹的俯衝姿勢拼命練習。一天,烏鴉覺得自己練得很棒了,便哇哇地從樹上猛衝下來,想抓住山羊往上飛,可是它的身子太輕,爪子又被羊毛纏住,無論怎樣拍打翅膀也飛不起來。結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當牧羊人的孩子問這是什麼鳥時,牧羊人說:「這是一隻忘記自己叫什麼的鳥。」孩子摸著烏鴉的羽毛說:「它也很可愛呀!」[2006年全國卷(乙卷)]
烏鴉為什麼抓山羊失敗?因為它不顧自身條件(身子太輕,爪子不如老鷹鋒利),盲目模仿老鷹,哪有不失敗之理?從原因入手,可立意為:盲目模仿別人,就如東施效顰,難免遭致失敗。當然,也可從小孩稱讚烏鴉「它也很可愛啊!」分析原因立意。因為它不甘心做一隻普通的烏鴉,它要超越,它敢於挑戰,勇氣可嘉!從此處立意,更容易寫出新意。
例4、梟逢鳩。鳩曰:「子將安之?」梟曰:「我將東徙。」鳩曰:「何故?」梟曰:「鄉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鳩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 (譯文:貓頭鷹遇見了斑鳩,斑鳩問它:「你要到哪兒去呀?」 貓頭鷹說:「我準備搬到東邊去。」 斑鳩問:「為什麼呢?」 貓頭鷹說:「村裡人都討厭我的叫聲,因此我想搬到東邊去。」 斑鳩說:「你改變叫聲,就可以了。要是不能改變叫聲,即使搬到東邊去,東邊村裡人照樣討厭你。」 )
(結果)梟搬到東邊村裡人照樣討厭(原因)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立意)與其改變環境,不如改變自己 / 治標不如治本/ 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還要找到完善自我的恰當的方法/ 贏得社會認同,在於完善自己。
3、辨證關係法——任何事物是相互聯繫的,而且從不同角度會有不同的答案。事物間的關係主要有依存關係(如學與問)、主次關係(如奉獻與索取)、取捨關係(如自卑與自強)和條件關係(如繼承與創新)等。辨明這些關係和角度,有利於立意構思作文。
例1、螢火蟲是肉食小甲蟲,它的食物是蝸牛。蝸牛一旦有什麼危險,就把頭縮進硬殼裡,很多天敵拿它無可奈何。小巧、柔弱和笨拙的螢火蟲如何對付它呢?螢火蟲的頭頂有一對顎,那東西細得像頭髮,很尖利。螢火蟲捉蝸牛時,先用顎在蝸牛身上輕輕敲打,而蝸牛根本不把螢火蟲放在眼裡,甚至覺得被敲打幾下如同按摩一樣很舒服。螢火蟲的敲打,是向它注射一種毒液。蝸牛在毫無警覺中被麻痺,直到失去知覺。當蝸牛被毒倒後,螢火蟲再注射另一種液體,使蝸牛的肉變成流質,然後用管狀的嘴喝掉。
從蝸牛角度:貪圖安逸享樂必釀成苦果;越是看似不堪一擊的對手,越是不可掉以輕心。從螢火蟲角度:某些短處,有時恰是成功的利器。
例2、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有一名英國登山者因為極度缺氧倒在攀登珠穆朗瑪峰的路上,這是一條登山者長走的登頂之路 ,幾十個登山者從他身邊走過,都不願意耽誤自己的登程。幾個小時後,這個34歲的登山者就離開了人世。
這件事傳開後,有人感到震驚,說以前只有經驗最豐富的才能攀登到高的地方,不管認識不認識,除非會危及營救者的生命,瀕臨死亡的攀登者是不會不營救就被遺棄的。但也有人說:不管是公眾還是登山者都要明白,人總是要死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和壓力,要不,人們還以為這是花錢逛公園呢。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從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或其含意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材料不同角度的評論就是問題所在。所提煉出來的問題是由事件引發出來的不同的見解,如「救不救」。
例3、《斷章》(卞之琳)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世界有了我們而更美麗/相互欣賞/營造共贏的風景/相映成趣的美麗(共同的風景)/你也是一道風景(欣賞你)
例4、閱讀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 (1)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只要耕耘,一定有收穫;(2)沒有收益、方向錯誤的苦勞,只是徒勞無功。做事有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材料二:(1)懂得愈多,找工作愈容易;(2)好工作有許多人競相應徵,學而專精的人才會得到。
材料三:(1)美夢不要想,因為不可能成真;(2)美夢要去追尋,經過努力,一定會有收穫。
以上三組材料,每一組都有兩種不同的觀點。請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範圍之內。
在生活中,許多人只會用單一的思考方法,要麼熱情高漲,轟轟烈烈,大有咄咄逼人的氣勢,遇事則盲目樂觀;要麼心灰意冷,消極頹廢,悲觀絕望,對生活失去信心。兩種極端的思考方法都將給人生帶來危害。任何事物我們都要從正反兩個方向去思考,全面辯證地去看問題,這樣才能獲得比較清醒的認識。寫作中,可以剖析單一思考方法的危害性,可以體現雙向思考方法的優越性,可以觀照生活,發表議論,可以記敘見聞、經歷,可以講述故事,暢談體驗、感受等。寫成議論文,論述思考方法對生活的重要性,有什麼樣的思考方法就有什麼樣的狀態。人們常常習慣於慣性思維,其實換個角度思維,世界就變了,生活就不一樣了,從而證明靈活的思維是大地的創造者。
例5、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動物園裡來了一位哲學教授,向動物們傳授哲學。哲學教授講了好多空洞的理論,接著說:「任何事物都必須從基礎做起,就如任何建築都必須從底層做起。」 有一隻青蛙聽得不耐煩了,就向教授發問:「請問教授,真的所有建築都必須從底層做起嗎?」 哲學教授瞄了青蛙一眼:「當然!井底之蛙!」 青蛙反擊說:「正因為是井底之蛙,我才問你——難道打井也從底層做起嗎?」哲學教授啞口無言。動物們紛紛說:「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何況不是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從整體材料看,反映的是一分為二、客觀全面的哲理,可提煉出話題「怎樣看待事物」「要看到別人的長處」;從教授的言行上看,反映了理論與實踐、客觀與主觀的哲理,可提煉出話題「言與行」「理論要聯繫實際」;從青蛙的言行看,反映了相對與絕對、共性與特殊的哲理,可以提煉出話題「勇於質疑」「敢於挑戰」;從其他動物的議論中可以提煉出話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等。
例6、美國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護區內,曾發生過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們為了保護鹿而把當地的狼消滅了,於是,鹿沒有了天敵,終日無憂無慮地飽食於林中。十幾年後,鹿群由四百隻發展到四萬隻。然而鹿的體態愚笨,失去了昔日的靈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踐踏而凋零了。鹿由於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動所帶來的體質衰弱而大批死亡。於是人們再次把狼請進來,鹿有奮力奔跑了,保護區恢復了昔日的勃勃生機。
從材料中看,鹿和狼的關係,鹿和周圍環境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只有狼和鹿共處,相剋相生,才能保證它們不失本性,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據此可立意為:生態平衡是自然界的規律,人類亦如此,自然規律不可違。從鹿和周圍自然生活環境的關係看,鹿沒有了狼這樣的天敵,生活太安逸、舒適,於是體態愚笨;後來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奮力奔跑,終於又恢復了生機。可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4、聯繫實際法——現實生活的某些思想、觀點、行為往往通過一些數據、比喻、寓言、漫畫等形式反映出來,這就需要我們善於從中聯繫我們的現實生活,挖掘其中的含義。思路往往是由物及人(社會)。
例1、①(螞蟥)多次吸你的血,它都用熱烈的親吻。②(香菸)時時刻刻的親熱,從你口中吻去多少健康。
由螞蟥、香菸聯想到人類社會,學生容易想起「口蜜腹劍」這個成語,這一組合材料的主旨也就容易把握了。「表裡不一」。
例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有調查顯示,約有60%的學生感到無法與父母交流和溝通,對於成長中遇到的困惑、煩惱和問題,42%的學生認為難以與父母交流,27%的學生表示從不與父母交流。現實生活中,親子之間存在隔閡的現象並不鮮見,怎樣才能解決父母與子女之間有效溝通的難題呢?
請你以一位高中學生的身份給報社撰稿,參加討論,發表你的看法。題目自擬,不少於800字。
這篇文章要求就「怎樣才能解決父母與子女之間有效溝通的難題」「參加討論」和「發表看法」,所以寫作的重點應該落實在「解決問題」上。聯繫自己或他人的實際,一定要「分析問題」,以此作為「解決問題」的前提和條件。此外,「以一位高中學生的身份」,是作文時需要注意的重要信息。
例3、依據下列材料,寫一篇文章。文體除詩歌外不限。不少於800字。
哲學家在草地上給弟子上最後一課,問:「如何除掉這些雜草?」弟子甲說:「用鏟子鏟。」乙說:「用火燒。」丙說:「撒上石灰。」丁說:「連根拔去。」哲學家說:「都試一下。如果沒有除掉,一年後再來此相會。」一年後,都來了,哲學家未來。但他的弟子看到滿地茂盛的莊稼而無一根雜草,終於悟到了一個真理:欲無雜草,必須種上莊稼。
這個故事讓人明白:欲無必有,欲有必無。那麼,要心中有真善美,必遠離假惡醜。這必須經過選擇、鑑別和心靈的「巷戰」,才會讓一個退出,另一個佔據。 提示「無」與「有」是兩個抽象的概念,材料中要「無草」,則要「有莊稼」,這是含義深刻的比喻,草喻生活中的假惡醜,莊稼喻真善美,此類題目審題時要注意化抽象為具體,這樣一來,思路就開闊了。如要使一個人沒有貪心,就必須用良心佔據他的心靈;要使一個人沒有虛榮,就必須以真誠佔據他的心靈;要使一個人沒有怨恨,就必須以寬容佔據他的心靈;要使一個人不再麻木,就必須以清醒佔據他的頭腦;要使一個人不再冷漠,就必須以愛心充斥自己的心靈等。關鍵要把握生活的大網,以小見大。
例4、
漫畫作文審題要注意兩點。一是觀察構圖,二是思考寓意。
觀察構圖要注意以下內容:漫畫的形象(人、物)是什麼,形象處於什麼狀態(靜止、運動);漫畫的布局:按照上下左右的順序理清漫畫所有的內容,理清是單幅漫畫還是連環漫畫,若是多幅漫畫則要注意相互間的關係;漫畫的細節:漫畫中形象的特殊性(一般表現為誇張的動作、表情、語言),漫畫人物的語言,漫畫的題目。
思考寓意:在對漫畫進行細緻的觀察之後就可以思考漫畫的寓意了。一般來講,漫畫多是對現實生活的喜劇化、誇張化、荒誕化表現,所以,畫面中越是誇張得厲害的地方越是問題的癥結,因此,要注意透過誇張解讀其現實意義,
例6、下面兩幅圖可以給人豐富的聯想或感悟,請聯繫提示文字對它們加以比較,把圖給你的聯想或感悟寫成一篇900字左右的文章。
注意:①聯想或感悟與兩幅圖都相關。②題目自擬。③立意自定。④文體自選。⑤不得抄襲。
一個大圓,規範,穩定,面積大;一個多角圓,新穎,多變,面積小。由此可以提煉出不同的觀點:
(1)人生既要穩定,又應多變。 (2)圓有不同的形狀,人生也是如此,具有不同的人生軌跡。(3)"和而不同"。不管怎麼說,兩者的圓心是一樣的,可能方式方法不同,但都有相同的心地,都是為了圓滿;所以,不管呈現的形式如何,其核心是一致的。"和而不同"是古人的說法,意思是為了"和",可以有不同的主張、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選擇方式。"一國兩制"的構想,就是如此。那麼可以聯想到香港、澳門、臺灣,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前提下的回歸、繁榮與努力。 (4)新穎,多變很好,很新潮,但它不如穩定、規範更實際。猶如現代社會中的某些現象,存在著追新潮而忽視本質的現象。 (5)人們往往看中的是新,但本質的面積大的,往往還是更原始的那一種,所以回歸本源也是一條出路。 (6)但願兩者結合起來,既要穩定,又要新穎;既要規範,又要多變,這也是人生應該汲取的。 (7)圓,是核心,不管怎麼多變,葉落歸根;洋裝雖然穿在身,都有一顆中國心。 (8)圓的多變,太陽在落山之時,看見的大,猶如第一幅;正午之時,光線散開,強烈,看見核心少。猶如第二幅。實際是一個物體,不同的時空呈現不同的方式,人生也應如此。
◆ 小結
審題:對於材料,首先要整體把握。材料作文所提供材料是寫作的依據,包孕著文章的主旨,寫作者必須把握住材料的中心。它是你文章的靈魂。簡單的說材料的主旨就是你要寫的議論文的論點,你所寫的記敘文的中心思想。先根據材料中抓住關鍵詞語,可以從肯定、否定和辯證地看待三個角度入手,分析歸納出一個鮮明的結論。若關鍵詞語不明顯,還可以通過因果、辨證關係來推主旨,最後要聯繫現實。審題時還要把握材料中作者的情感,是褒是貶。
立意:1.橫向立意 就是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思維順著原材料所告訴讀者的指向去考慮。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可以按照這個方向去思考,立意為外因對人的影響。 2.假設推理(逆向立意) 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內容的基礎上,對原材料作合理的假設(正反),進行恰當的推理、引伸 。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可以立意為「近墨者未必黑」。 3.類比立意 就是通過聯想,把材料的已知內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內容(最好是當前的實際)由此及彼地聯繫起來考慮,找出其中的相似點。材料三:這是一則禪宗故事。從前,有一位少年,渴望練就一身超群的劍術,便千裡迢迢來到一座仙山求教於一位世外高人。這位少年一心想早日成名,跪拜之後,便說:「我決心勤學苦練,請問師傅需要多久才能學成下山?」師傅答道:「十年。」少年嫌太長,就說:「假如我全力以赴,夜以繼日,需要多長時間?」師父說:「這樣大概要三十年。」少年大吃一驚:「為什麼全力以赴反而要三十年呢?」師父不答。少年又說:「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拼死拼活修練,爭取早日成功。」師父說:「那麼,你就得跟我學至少七十年。」少年冥思苦想,良久,終於大悟。聯繫現實有無類似的現象,才發現比比皆是,如現實中許多家長費勁心思把子女變成天才,急功近利,妄想一步登天,結果可想而知。4.辨正立意 材料作文的觀點最能體現考生的思考問題的能力,辨證地看問題,辨正地立意也就最能顯出文章的深度。材料四:有一隻螞蟻爬牆,六次失敗了,可是它還是延遠路向上爬,一人說:「多可敬的小螞蟻。」第二人說:「多麼愚蠢的螞蟻。」第三人說:「多麼可悲的小螞蟻。」你怎麼認為?請根據材料寫一篇議論文。這篇可寫「持之以恆」,可寫「變一條路」,但是「變通與堅持」更出採。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我們只有不斷練習才能審好題,立好意。
(來源:冠華作文網)
(責任編輯:黃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