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量密度正電子源與雷射對撞機新方案

2020-12-04 OFweek維科網

國防科技大學朱興龍、餘同普、銀燕與上海交通大學盛政明等人提出基於超強雷射與近臨界密度等離子體相互作用的雷射對撞機新方案,將產生高能量密度正負電子對的雷射閾值成功降低到1022Wcm-2量級,理論預測了能量高達幾個GeV的稠密(4×1022cm-3)正電子產生。

每種基本粒子都有一個與之對應的反粒子,美國科學家卡爾·安德森於1932年利用雲室觀測到一種除電荷相反外其他性質與電子完全相同的粒子,這是人類首次實驗探測到反粒子——正電子。由於高能量密度正電子研究在軍事、材料、能源等科學領域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和應用前景,該領域已成為國際高能物理研究中的熱點和難點。

愛因斯坦質能方程告訴我們,物質和能量可以相互轉化。根據量子電動力學我們已知利用超強雷射可以撕裂真空產生正負電子對,但所需要的雷射強度比當前實驗室可獲得的雷射強度高至少7個數量級。這極大地制約了人工產生高能量密度正電子的努力。

最近,國防科技大學朱興龍、餘同普、銀燕與上海交通大學盛政明等人提出了基於超強雷射與近臨界密度等離子體相互作用的雷射對撞機新方案,將產生高能量密度正負電子對的雷射閾值成功降低到1022 Wcm-2量級,理論預測了能量高達幾個GeV的稠密(4×1022cm-3)正電子產生。

圖1 雷射驅動高能稠密正電子產生原理圖

該研究方案包含兩個關鍵步驟,如圖1所示:首先利用雙束超強雷射輻照由近臨界密度等離子體填充的雙錐靶,通過錐內相對論捕獲電子激發高能伽馬光子輻射;然後這些高能伽馬光子與對向傳播的雷射場相互作用,通過多光子湮滅(即Breit-Wheeler過程)產生高能量密度正負電子對,從而有效提高了雷射能量轉化為伽馬光子和正電子的效率。

圖2 在36T0時刻(a)雷射場、(b)伽馬光子密度及(c)正電子密度空間分布圖

圖2給出的是在36T0(T0為雷射周期,約3.3 fs)時雷射電場、伽馬光子數密度及正電子數密度的空間分布圖。當強度為5×1022Wcm-2的超短超強雷射與近鄰界密度等離子體相互作用後,電子瞬間獲得顯著加速並向外輻射超強電磁輻射,這些輻射光子會對電子本身產生反作用即輻射阻尼力。

當輻射阻尼力比雷射的橫向有質動力大很多時,電子會被雷射場直接捕獲,形成一個高能量密度的電子束團,其密度高達40倍的臨界密度。這些電子一邊向雷射傳播的方向加速,一邊在雷射橫向電場作用下振蕩,向外輻射高能光子。三維數值模擬結果表明,其光子數密度最高達850倍的臨界密度,總光子數達1015量級。由於該方案的對稱性,兩邊形成的高能光子會和對向傳播的雷射光子直接作用產生大量高能正負電子對。

該研究方案具有低成本、小型化的優點,在幾個釐米的尺度內即可實現高能正負電子的直接碰撞,其峰值亮度高達1033cm-2s-1,與當前世界主流正負電子對撞機的最高亮度相當。如果該方案的實驗獲得突破,將會顯著減小加速器的造價和規模,在當前實驗室即可產生高能量密度正負電子對並實現對撞,為高能物理和實驗室天體物理乃至未來反物質武器研究開闢一條嶄新途徑。

正如Nature Communications三位審稿人所說:「該研究工作科學意義重大,一旦成功,將會對等離子體物理和高能物理研究領域產生深遠影響」。目前,該研究團隊正在和英國盧瑟福實驗室、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及上海光機所探討開展聯合實驗的可行性。

相關焦點

  • 電子源的未來方向:雷射技術成重點
    近日,美國能源部科學辦公室發布報告《電子源的未來》,指出了未來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XFEL)、超快電子衍射(UED)和超快電子顯微鏡(UEM)的電子源需求和研發機遇。
  • 正電子加速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正電子加速研究中取得進展,研究團隊首次提出利用相干渡越輻射加速正電子,得到了準單能的高品質正電子源,相關成果發表在《通訊-物理學》(Communications Physics)上。
  • 「特洛伊木馬」方法或突破電子源領域的技術局限
    因此,研究人員使用電子束來探測物質的最小維度信息。電子束的應用涉及粒子對撞機或X射線雷射器,而這些儀器的核心是粒子加速器:它們首先在「源」處產生電子,然後在一系列加速器腔中提高它們的能量。這可能是未來電子源領域最具前途的方法之一,它可能會突破當今技術的局限。」在目前使用的最先進的加速器中,電子是通過雷射照射金屬光電陰極而產生的。電子在金屬腔內加速,從射頻場中持續吸收能量,進而形成高能電子束。在X射線雷射器中,如SLAC的線性相干光源(LCLS),光束驅動可產生極其明亮的X射線。然而,在一定距離內,金屬腔只能支持有限的能量增益或加速梯度。
  • 上海光機所正電子加速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正電子加速研究中取得進展,研究團隊首次提出利用相干渡越輻射加速正電子,得到了準單能的高品質正電子源,相關成果發表在《通訊-物理學》(Communications Physics)上。
  • 單晶金剛石拉曼雷射可以實現更高的增益、更高的功率密度和可變波長
    金剛石拉曼雷射利用金剛石的拉曼為1332.3 cm 1這一特性,幾乎是所有材料中最高的,在超高功率密度下產生新的波長。據報導,波長的轉換係數,在kW級別的雷射層面,可見光(~600 nm)和在近IR(1.5 m)時接近MW級別的功率層面,可以達到30%。最近高純和晶體質量級別的金剛石生長技術的進步使得以上變成現實成為可能。
  • 華為智能汽車具體使用三元鋰電池哪種類型的能量密度型號?
    可見採用這類電池的品牌,它們旗下的車型都有著高性能、高續航等特點,完全滿足當下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的需求。frjEETC-電子工程專輯前幾年三元鋰電池的與鈷酸鋰相比,三元的能量密度普遍不太高,後來日本把三元鋰電池的能量密度提高到接近鈷酸鋰。
  • 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能量收集應用介紹
    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能量收集應用介紹 電子設計 發表於 2019-02-06 09:40:00 能量收集主要被視為一種供電方式,用於向那些無法接入電源或除電池以外亦需要補充電源的電子設備供電
  • 也許我們錯怪了暗物質,脈衝星才是「過剩」正電子的兇手?
    2013年4月,安裝在國際空間站的阿爾法磁譜儀(AMS-02)觀測到的證據證實,來自太陽系以外的正電子(電子的反物質對應物)的比例出現了激增。傳統觀念認為,銀河系中產生正電子的主要方式是星系盤外散布的的高能質子,這樣的方案一般會看到大量的電子從高能狀態躍遷回低能狀態。
  • 除了楊振寧,超級對撞機上馬還要「闖」幾關?
    比如,該項目預研工作尚未完結,還沒有發布正式的《技術設計報告》,技術可行性還需驗證;業界爭議雖然不是針對關鍵技術方案,但社會爭議一定會或多或少影響規劃領導小組的最終決策;此前那些相對「便宜」得多的大裝置「上馬」尚且不易,超級對撞機「上馬」的難度更可想而知,除非能出現與當初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拍板」類似的「特殊流程」。
  • 地球附近存大量的正電子,這些正電子來源於脈衝星
    這些反物質是正電子,電子的反物質形式,來自太陽系以外的某處。」雙子座脈衝星是30萬年前雙子座超新星爆發的結果。它是一顆旋轉的中子星,以某種方式朝向地球,所以它的能量像一座掃射的燈塔一樣朝向我們。脈衝星被電子和正電子云所包圍,這是因為中子星有一個強烈的電磁場,是已知所有天體中最強的。
  • 宇宙最高能量是什麼?粒子加速器威脅地球安全,可能被我們誇大了
    粒子物理學家一直在研究宇宙最高能量時的情況,這也是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主要科學目標之一。大型強子對撞機達到了有史以來人類創造的最高碰撞能量。LHC通過運行兩個5到7 TeV的粒子(其中一個TeV是1012電子伏,或1012 eV),使總可用能量達到14 TeV,而且我們人類目前創造的最高電子速度為299792457.9964米/秒,或者說是驚人的99.99999988%C,僅僅比真空中的光慢3.6毫米/秒!這是我們在實驗室中創造的最高能量也是最快的速度。
  • 《楊振寧的最後一站》姊妹篇:美國為何不建對撞機?
    不穩定的原子核,會放射出粒子或能量變成另一種元素,這個過程叫衰變。共有α、β與γ三種衰變,其中β衰變最不老實,總是搞事,第一次就差點把能量守恆挑落馬下。 當原子核放出β粒子即高能電子,發生β衰變後,科學家大吃一驚,β射線是連續的,這意味總能量比衰變前要低。
  • 晶源電子重組公平性遭疑
    商報訊 (記者 況玉清)時隔一年多,晶源電子(002049)昨日對原有的重組方案進行了修改,但高評估溢價與低增發價的事實卻並未做出任何改變,這也令這家公司和關聯重組的公平性遭到了投資者的質疑。據悉,上述交易方案早在去年1月時便已經確定,按照當時的交易預案,同方微電子的資產評估預估區間在14.91億元,但實際上,同方微電子的帳面價值約為5.08億元,增值率高達193.38%。按照交易計劃,晶源電子擬通過增發新股的方式,向同方股份支付交易對價,增發價為每股14.07元,增發股數為10599.43萬股。交易完成後,晶源電子總股本將擴張43.98%。
  • 海信雷射電視亮相2021消費電子展
    參考消息網1月15日報導美國商業內幕網站1月11日報導稱,在2021年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上,海信推出屏幕尺寸從75英寸到100英寸不等的全品類雷射電視,其亮度、色域、浸沒體驗都有顯著提升,這意味著海信正式將雷射電視帶入了「三色時代」。
  • 中國電子信息行業最具影響力大獎揭曉 海信雷射電視摘金獎
    8月14日上午,由工信部和深圳市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八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開幕,會上頒發了中國電子信息行業最具影響力的「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金獎」。經評選,海信全色雷射電視100L9-PRO摘得金獎、海信ULED 8K電視85U9E榮獲博覽會創新獎。
  • 俄羅斯科學家正研究熱核聚變的「失控」電子
    俄羅斯託木斯克理工大學(TPU)的科學家們與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強電流電子研究所的同事一起,研究了熱核聚變過程中形成的「失控」電子的輻射特徵。研究人員確定了不同輻射器中電子輻射的光譜角特徵,並開發了一種可靠的識別方法。
  • 雷射刺青可以製造可食用和穿戴的電子產品
    一個研究團隊通過使用特殊的雷射,已經能夠在食物和織物等日常材料上蝕刻超薄碳層,這是製造新型電子傳感器早期但重要的一步。將來,它們可以變成可穿戴的甚至可食用的。Yieu Chyan是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的一名化學家,他的團隊使用雷射將不同物體最外層的碳層轉化為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有用材料,這種材料稱為石墨烯(GRAA-feen)。
  • 影響雷射雕刻的要素有哪些?
    雷射可以進行多種類型的加工。如對材料的表面熱處理、焊接、切割、打孔、雕刻及微細加工等。而數控雷射雕刻機的加工對象:有機板、布料、紙、皮革、橡膠、厚紙板、密集版、發泡棉、美耐皿、玻璃、塑膠,以及其它非金屬。數控雷射雕刻機加工技術已廣泛用於機械工業、電子工業、國防和人民生活等許多領域。
  • 3D雷射誘導石墨烯泡沫生成可伸展微型超級電容器到自供電穿戴設備
    依據Cheng的研究結果,當前版本的電池和為可穿戴設備供電的超級電容器和可伸展的健康檢測和診斷的器件具有許多缺點,包括能量密度低和非常有限的可伸展性。    替代電池的解決方案,微型超級電容器是一種能量儲存器件,可以補充或替換在可穿戴器件中的鋰離子電池。微型超級電容器具有小型化,高功率密度和具備充電和放電迅速的特點。然而,依據Cheng的研究結果,當製造可穿戴器件的時候,傳統的當集成可穿戴電子的時候存在具有一個三明治結構的堆垛形態,當集成可穿戴電子的時候存在如下問題,呈現出較差的柔性,長的離子擴散距離和複雜的集成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