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之際,走進織金縣惠民街道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亭臺廊道整潔,鳥鳴輕靈,高樓坐落有序,文體娛樂設施齊全。社區校園裡書聲朗朗,扶貧工廠內一派忙碌景象,農貿市場、地攤經濟不斷釋放人間煙火的新動力。 年關將近,惠民街道惠澤社區新市民·追夢橋文藝宣傳隊隊長張豔,一得空便忙著帶領舞蹈隊編排練習新的賀歲節目。
2018年,張豔從上坪寨鄉雙明村搬到新社區,一向喜歡跳舞的她,常一個人拉著音響在廣場上跳舞。經社區協調,張豔加入了社區文藝宣傳隊。在專業舞蹈老師指導下,張豔學到了更多專業舞蹈,也收穫了50餘人的團隊。隊伍小至9歲,大到60歲,每周堅持練習。2年來,張豔的隊伍承包了社區各項演出活動。「從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現在在工廠上班,還能和鄰居們上臺表演,不僅增進隊員間的情感,也讓我們成了社區『明星』,整個人的精氣神都不一樣了!」 惠民街道是織金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轄惠澤、惠民、恆大3個社區,距離縣城8公裡,建有住房109棟5512套,共4813戶22438人搬遷入住。
從山頭到城頭,從農民到市民,易地搬遷解決了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千年困境。而如何讓來自四面八方的群眾更好地融入新生活,轉換新身份,是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工作的重中之重。
「易地搬遷不僅要抓『硬體』,更要抓『軟體』建設。」惠民街道辦事處主任周坤介紹,自搬遷入住以來,織金針對全縣10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6998戶32161名搬遷群眾,制定《織金縣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發展實施方案》,重點抓好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基層黨建「五個體系」建設。惠民街道圍繞文化服務體系,建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兒童活動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婦女之家、青年之家、「四點半學校」「百姓大舞臺」文化廣場等服務陣地。同時,通過樓棟宴、「五星級」文明戶評比、節日慶典、籃球比賽、拔河比賽等文娛活動增強社區凝聚力,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像張豔一樣,在深山裡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貧困戶劉光雲,過去總是上坡下地忙農活,少有娛樂活動。如今,劉光雲一家住進了新房子,每周還能和小孫子去社區影院看電影,在老年人活動中心同鄰居棋友對弈,在鄉愁管裡給孩子們講解從家鄉帶來的老物件。 惠澤社區的李德明不僅在扶貧工廠找到了穩定工作,孩子也能在社區幼兒園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以前最擔心就是孩子上學遠的難題,沒想到搬到新社區,不僅上學方便了,社區『四點半學校』還有志願者輔導孩子學習,帶孩子參加課餘活動。這讓我省了不少心。」
「轉觀念,樹新風,文化服務是關鍵。相較於搬遷初期,社區風氣改變得太大了。」周坤坦言,剛搬遷來到新社區的部分群眾,有光著膀子的,有亂吐亂扔的,有醉倒街頭的……為了杜絕這種亂象,大力弘揚鄰裡團結、互助和睦的傳統美德,社區通過常態化開展致富星、道德星、誠信星、守法星、衛生星等「五星級」文明戶評比活動,開展道德模範、時代楷模、最美人物評比等活動,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如今,社區形成了比學趕超的文明新風尚。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採麗
編輯 唐怒嬌 王維維
編審 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