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甲蟲啃食動物屍體留下完整精細骨架結構

2021-01-08 中國青年網

  北京時間10月21日消息,這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場景,食肉甲蟲蜂擁到動物屍體上,吃掉所有腐肉,留下森森白骨。事實上,「生命圖書館」的科學家正利用這些皮蠹科(Dermestidae)昆蟲來保存動物標本,以供未來的人們使用。

  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脊椎動物學博物館裡,「生命圖書館」展區的動物標本看上去栩栩如生,絲毫沒有腐敗的跡象。精心製作的一件件動物標本整齊擺放著,眼睛富有光澤,皮毛整潔,然而它們剛送過來的時候並非如此。

  每年都會有數百隻動物屍體送到這座博物館。研究者首先將動物屍體的皮毛剝去,從肌肉和胃裡中採集標本。之後,再對這些皮毛進行填充,動物胃裡的內容物則記錄在案。清理乾淨骨骼上的肌肉是長時間保存動物標本的關鍵,這需要極高的精確性,避免任何損傷。

  研究者首先要將動物屍體的皮毛剝去,採集肌肉和胃內容物標本。上圖就是在對一隻貓頭鷹的屍體進行預處理。在博物館裡,研究者找到了一種加快分解過程的方法,並且比用人手清理更加精準,這就是食肉甲蟲。

  這些甲蟲蜂擁到蛇、貓頭鷹及其他動物屍體上,將殘存的腐肉吃得一乾二淨,只留下骨架。這種處理方式十分高效,已經使用了許多年。1924年,這座博物館建立起了第一個皮蠹種群。將近100年之後,這個種群的直系後代依然在博物館裡工作著,幫助研究者將最完美的動物標本保留下來

  皮蠹的工作既快速又精準。在動物死去一周後,它們會把卵產在屍體的肌肉裡,生長最快的幼蟲會很快出現,在幾天之內就把腐肉吃得精光。「生命圖書館」是一個規模巨大的標本館,收藏著許多保存良好的動物標本,其目標是為未來的研究者回顧生命歷史提供參考。

  儘管皮蠹在處理屍體時是很好的幫手,也不會對骨架造成破壞,但它們有時候也會因為逃逸而帶來威脅。博物館裡食肉甲蟲的逃逸意味著,其他動物藏品就會遭殃。這種事情曾經發生過,博物館為了防止類似的事情發生,建立了一個防火牆,按逃逸過程的不同階段進行隔離。

  以死亡時狀態保存的動物標本會與分解腐肉的地點分隔開。如果食肉甲蟲跑到了保存這些標本的抽屜裡,它們會將見到的一切吃掉。(任天)

  

  

  北京時間10月21日消息,這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場景,食肉甲蟲蜂擁到動物屍體上,吃掉所有腐肉,留下森森白骨。事實上,「生命圖書館」的科學家正利用這些皮蠹科(Dermestidae)昆蟲來保存動物標本,以供未來的人們使用。

相關焦點

  • 大自然中的法醫:食肉甲蟲啃食屍體清理骨架
    皮蠹將一塊顱骨啃得乾乾淨淨。北京時間1月21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報導,一種叫做「皮蠹」的食肉甲蟲是大自然中的法醫專家。皮蠹的英文單詞是dermestid,該詞來自希臘語,意思是「皮」,因而這種昆蟲的命名很貼切。這種令人毛骨悚然的爬蟲會把肉從屍體上啃下來,這被稱為「白骨化」過程。
  • 同類相食!異特龍竟然如此殘忍!
    食肉恐龍之間自相殘殺並不罕見,在某些情況下,今天的許多大型食肉動物,例如灣鱷和短吻鱷也會吃掉同類。鹽湖城猶他州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Utah)的古生物學家馬克·羅伊(Mark Loewen)說:「無論是科莫多巨蜥,還是熊和獅子,今天的大型捕食者都有吃掉同類的例子。」
  • 同類相食!異特龍竟然如此殘忍
    圖註:正在Mygatt-Moore採石場挖化石的小朋友,圖片來自網絡 儘管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但是這些化石都相當破碎,很少有完整的恐龍骨架。圖註:異特龍的頭骨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咬痕是誰留下的呢?在對比了咬痕與同時期食肉恐龍的牙齒外形後,證明咬痕是異特龍留下的。
  • 明明是食肉動物的大熊貓,怎麼成了整天啃竹子的鐵憨憨?
    如果食肉動物會說話,它們一定會聚在一起商量,將大熊貓開除「食肉動物籍」,因為它明明擁有食肉動物的特徵,卻偏偏喜歡啃竹子,丟盡食肉動物的臉。但是大熊貓也會覺得自己冤枉,它會反駁道:你以為我不想吃肉嗎?我是沒辦法才啃竹子的呀!
  • 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草動物,那食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肉動物嗎?
    因此,在哺乳動物的演化史中,獸孔目下的動物有食肉動物也有食草動物,所以 ,說上面的說法有不對的地方,但是,獸孔目下的真犬齒獸類最終演化出的最早的哺乳動物,而真犬齒獸類是原始的食蟲類動物,所以,說它是食肉動物也在情理之中。為什麼原始的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為食草動物?
  • 大熊貓由食肉進化為食草動物,有沒有相反進化的動物?
    有人說:大熊貓從食肉動物進化成了食草動物,是退化了。其實,這個說法是不對的,因為大熊貓雖然主要以竹子為食,但是竹子並不是大熊貓的全部,在大熊貓的食譜中約有1%的食物還是肉食性的。那麼,大熊貓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食性改變呢?有沒有從食草進化為食肉的動物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兩個問題。
  • 走進奇妙的甲蟲世界:佔地球四分之一動物物種
    事實上,節肢動物——螞蟻蜘蛛蠍子等等——才是真正統治地球的主人。在節肢動物中,甲蟲無疑是最為成功、最為多樣也是最被低估的一類。世界上的甲蟲種類達到驚人的40萬種,而據科學家估計,等待被發現的甲蟲可能還有350萬種。換句話說,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動物物種屬於甲蟲。記住,是四分之一!
  • 面對食肉動物,食草動物有能力反抗,為什麼它們總是選擇逃跑?
    更何況野牛屬於群居動物,一群野牛在面對群獅的時候,依然可以很好的抵禦攻擊。下圖這個獅子就是被野牛攻擊以後留下的傷口,其結果無疑是死亡。我們常會說,食草動物對食肉動物的恐懼已經被刻在了基因裡,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呢?食肉動物對它們的捕殺從它們的祖先已經開始,在面對食肉動物的時候,食草動物祖先會分為兩個派別,站出來英勇抵抗和逃跑。
  • 面對食肉動物,食草動物總是逃跑,為什麼就不想反抗呢?
    在地球上,這一刻正在發生著一場追逐,食肉動物在追逐食草動物,食草動物使出渾身解數在奮力的逃跑,這是自然界最常見的捕食過程,也是食肉動物獲取食物活下去的唯一途徑。這一刻正有很多的食草動物在啃著著青草、樹葉,由於植物不會跑,所以食草動物很幸福,不用追逐食物,低頭就是!可以說食草動物的生存條件就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狀態。
  • 粵北瑤山水牛被野獸啃食 專家稱無華南虎證據
    東方網5月29日消息:粵北瑤山雲深處,瑤胞發現一頭失蹤多時健碩大水牛被啃噬成幾堆白骨,瑤民們從種種跡象分析是猛獸所為。粵北華南虎省級自然保護區接到本報記者的報告後十分重視,日前派出專家組前往實地考察,初步判斷這頭重約200公斤的大水牛很可能是死後遭野獸啃食的。
  • 最恐怖的蝴蝶,虎斑紋吃肉蝶吃了一男子,被啃食的只剩下一個骨架
    據說曾經有一名採集蝴蝶標本的少年,被上千隻虎斑紋吃肉蝶圍攻,之後被啃食的只剩下一個骨架,十分滲人。那麼虎斑紋吃肉蝶是真的嗎,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情介紹,一起來看看吧。據說,虎斑紋吃肉蝶平時的時候,就是以昆蟲或者是小型爬蟲為食。有的時候它們也還會捕獵一些大一點的動物,比如兔子、山鼠什麼的。
  • 為啥人類只吃食草動物,卻不吃食肉動物?是不好吃嗎?
    而從古代開始就有了食用食肉動物比食用食草動物要更容易引發疾病的意識,因為食肉動物在捕獵的時候有些食用動物也會食用失去的動物屍體導致食肉動物在體內會有其它動物的病毒等有害物質,在人類食用之後就會引發人類的疾病
  • 丟食肉動物的臉,明明是食肉的大熊貓,怎麼成了吃竹子的鐵憨憨?
    如果食肉動物會說話,它們一定會聚在一起商量,將大熊貓開除「食肉動物籍」,因為它明明擁有食肉動物的特徵,卻偏偏喜歡啃竹子,丟盡食肉動物的臉。 但是大熊貓也會覺得自己冤枉,它會反駁道:你以為我不想吃肉嗎?我是沒辦法才啃竹子的呀!
  • 最像企鵝的動物:因人類捕殺而滅絕,目前只留下部分完整骨架
    其實不止是人和人之間存在長得相似的現象,動物之間也存在。大海雀和企鵝就長得十分的相似,也許你對企鵝比較熟悉,對大海雀比較陌生,但是一說大海雀和企鵝就像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你大概就能腦補它的長相和體態了。不過,因為人類的捕殺,大海雀已經滅絕了,目前只留下了數具完整的骨架,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長得最像企鵝的大海雀吧!(圖片源自網絡,部分圖片為企鵝圖)
  • 為什麼食肉動物不捕殺食肉動物,而是選擇食草動物?
    自然界裡,我們所熟知的一些食肉動物,比如說獅子、老虎,它們的獵物一般是羚羊、野牛之類的食草動物,而不是狼、獵豹之類的食肉動物。既然都是肉,食肉動物的肉為什麼就不受歡迎呢?又是什麼原因讓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情有獨鍾呢?首先,捕殺食肉動物要比捕殺食草動物費勁兒得多。
  • 蝴蝶中肉食者:萬隻蝴蝶把人啃食得只剩一副骨架?感覺不寒而慄!
    虎斑紋食肉蝶傳聞這種蝴蝶的發現與一位叫安德烈的年輕人有關。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幾位少年去位於巴西密納斯山採食野果,走在最前面的安德烈卻遭遇了數以萬計蝴蝶的攻擊,他在地上拼命打滾呼救,但也是瞬間別蝴蝶群包圍淹沒,同行的夥伴馬上回去求援,等施救人員趕來的時候用水槍趕走蝴蝶,安德裡早已被啃食得只剩一副骨架。從此虎斑紋食肉蝶得以命名。
  • 非洲大草原上,小型的動物剛被食肉動物捕獲,一動不動,為什麼?
    首先有些大型捕食動物,比如獅子老虎,在捕食小動物時,先撲向它們,然後咬住它們的咽喉,即脖子,頸部內外都有許多重要的結構,一種是動脈血管,它們造成動物大量失血,使其逐漸失去行動能力;另一種是頸部被咬斷,頸部的骨架結構是頸椎,椎間孔中穿插著脊髓,脊髓負責傳遞一些重要的運動功能,一旦脖子被撕裂,脊髓就會斷裂
  • 食草動物為什麼始終沒有進化出擺脫食肉動物捕殺的能力?
    而一般情況下,食肉動物的奔跑速度大都在50公裡每小時左右,所以,許多食草動物進化了速度為自己增加的生存的籌碼。因此,食草動物們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儘可能地避免食肉動物的捕殺,甚至像非洲水牛這樣的食草動物還能夠反殺獅子這樣強大的食肉動物。
  • 超過75%大型食肉動物正在消失
    地球上大型食肉動物的故事差不多可稱慘澹悽涼。就在不算太遠的過去,大多數人——甚至包括科學家——基本上把大型食肉動物看作競爭者、有害生物和致命威脅。這樣的觀點帶來了打擊甚至滅絕運動,殺光了歐洲、北美、中東和北非的多種世界頂級獵食者,在其他地區也嚴重打擊了它們的數量。事實上,研究發現在31種最大的食肉動物中,66%已經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受威脅」。
  • 人類為什麼以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為食?
    繁殖率從繁殖力這一方面說起,食肉動物的繁殖性比食草動物的繁殖率低,故人類更加傾向於食草類動物,因為它們能夠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食物資源。為什麼食肉動物比食草動物繁殖率低呢?地球上的植物是通過太陽的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能的,因此植物統被稱為「生產者」,食草動物直接或間接從植物中獲取能量,而食肉動物多是捕食比自身弱小的動物來獲取能量,它們統被叫做「消費者『』,還有一些細菌,真菌等能夠把生物分解為無機物,再次被生產者使用,它們被稱為「分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