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故宮大盜覬覦瑰寶,其中一次失竊的國寶至今下落不明

2021-01-10 騰訊網

故宮,這座經歷了六百年風雨,見證了中國歷史上的政治風雲變幻的神秘的皇家宮殿,在許多多人心目中,它巍峨恢弘的氣象不僅令人神往,對其中蘊藏的許多傳奇故事和稀世珍寶更是感到好奇。

這些寶物承載著歷史的厚重與滄桑,是我們這個民族和國家共同的文化記憶,用價值連城形容不足以表達它們的珍貴。

由此可見故宮的守衛人員擔負著多麼重要的職責和使命。宮內的警備也可謂是戒備森嚴,但儘管如此,還是有許多充滿貪慾的目光投向了這裡,一些不法之徒打起了國寶的主意。

建國以來,故宮曾經發生多起被盜事件,1959年8月16日清晨,工作人員打開養心殿門時發現靠近地面的一塊大玻璃碎了。

經清點,被盜的是西間展廳的首卷櫃,裡邊陳列著14頁金冊、10頁玉冊、5柄玉雕花把金鞘匕首及金釵、佩刀等文物。其中,14頁金冊中的8頁和5柄玉雕花把金鞘匕首不翼而飛。當年11月12日,因形跡可疑,20歲的山東來京學生武慶輝帶著贓物及現金坐火車時被乘警抓獲。

1962年4月16日夜,盜寶賊孫國範先是藏在珍寶館大門外廁所後邊的陰暗夾道裡。天黑無人後,他蹬著珍寶館牆下的腳手架,翻進了珍寶館。

打碎展櫃的玻璃後,他拿出了金碟金碗。緊接著,他又撬開一個展櫃,把裡邊的兩顆大金印裝進背包後原路返回。此刻,故宮已被封鎖,200多名民警和武警正等著他從高牆上爬出來。孫國範自以為人不知鬼不覺,其實,他一進入養心殿,警報器就把消息報告給了故宮保衛處值班室。

隨後發生的幾起盜竊案件也大多和上述案件情節類似,盜寶者多採用白天遊玩的時機,尋找一個無人注意的角落潛伏,然後借著夜色悄悄出動。

但他們顯然對於故宮的科技機關毫無了解,在他們的魅影接近珍寶殿的時候,早已經就被保衛人員的火眼金睛盯上了,他們連自己什麼時候觸動了報警裝置都不知曉。

這裡重點要提的是發生在2011年5月10日的一起故宮失竊案件。

當晚,故宮巡邏人員在宮殿外圍發現一神色慌張,行動侷促的可疑人員,將對方控制並喝令對方蹲下接受檢查時,巡邏人員同時向上級匯報警情,沒想到該嫌疑分子利用這一分神的功夫,拔腿而逃,其身手敏捷矯健,飛躍高牆如履平地,迅速消失在濃濃的夜色中。

巡邏人員追趕不及,只有望而興嘆。保衛人員隨即清點了藏品,結果發現本次丟失的藏品非故宮所有,而是香港知名私人博物館——兩依藏博物館與故宮合作舉辦的《交融——兩依藏珍選粹展》中的部分展品。

失竊展品分別是:金嵌鑽石手袋、金斬花嵌鑽石化妝盒、金嵌琺瑯斜紋化妝盒、金嵌寶石化妝盒、金嵌鑽石化妝盒、金嵌琺瑯花飾化妝盒。而金鏨花嵌鑽石手袋和金嵌寶石龜飾化妝盒可能因竊賊逃跑匆忙中遺失在故宮內。

此案最終是如何破獲的呢?原來案犯是一名來自山東名叫石柏魁的年輕人。

由於有關方面沒有公布案情的細節,許多方面成為謎團,如他是如何突破密如蜘蛛網的天網探頭的?各類安保電子設備為何集體失靈,沒有發出警報?而他的落網也有一定的運氣因素,此人之前有案底留下過指紋,作案後又堂而皇之實名上網,因此才被迅速抓獲。

然而,不是每次都能那麼幸運,1991年,9月,故宮發生竊案,銘刻館4枚古印丟失。而這次竊案與以往不同的是,它發生在光天化日之下的白天。

因為工作人員疏於職守,麻痺大意,工作中相互聊天開玩笑,對一伙人的到來沒有引起足夠的警惕,結果這些人圍住展品不久走後,就發現失竊了。

令人扼腕的是,這起盜案不僅珍寶下落不明,竊賊元兇也始終沒有捉拿歸案,成為了一樁懸案。這是令人非常痛心的,再次說明了一點,無論科技設備多麼先進,但人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才是重中之重,心防一撤,其他的再怎麼嚴密都要出問題。

相關焦點

  • 袁姍姍要帶著故宮流浪?浙江衛視《國寶奇旅》劇情漸入佳境
    首部文化諜戰國寶劇《國寶奇旅》在浙江衛視熱播一周以來,收視率穩步走高,網絡口碑不斷攀升,被贊為「春節檔最熱血好看的紅色劇」。這部劇由花箐執導,影帝劉燁和實力派小花袁姍姍主演,書寫了上世紀30年代中華兒女在國難當頭之際,勇敢肩負歷史賦予的使命、堅定捍衛國寶和國家利益的赤子情懷。在昨晚播出的劇情中,敵對勢力加快了阻止故宮文物南遷的進程,男女主角的感情也面臨新的考驗。
  • 瀋陽故宮、北京故宮、臺北故宮三個故宮各有什麼特色?
    故宮指的是皇帝住的地方,也叫皇宮,可臺北皇宮並不是皇帝的居所,它比較特殊,臺北故宮確切地講應該是叫博物館,裡面收藏了大量的稀世珍寶。大家最熟悉的故宮應該是北京故宮,它位於北京城內,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居於世界五大宮之首,至今已經580多年的歷史,多數人都去領略過它的風採。
  • 日本為何不搶故宮?可不是因為好心,真實原因揭露日軍的狼子野心
    1937年7月7日,77事變爆發,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劫難,八年抗戰開始了。經過八年抗戰,在中國人民的頑強抵抗下,終於戰勝了日本侵略者。但同時,中國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人員、物資損失慘重,經濟接近崩潰,但這都不是最嚴重,戰爭期間。
  • 玄色長篇小說《守藏》最新修訂出版,再現故宮文物南遷傳奇
    這是與故宮、與故宮文物南遷、與抗日戰爭密切相關的一部作品,也是玄色繼《啞舍》(精裝)系列之後與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再度合作。《守藏》講述了「九·一八」事變之後,北平故宮博物院接到指令,將文物「南遷」,一群身份各異的「守藏吏」護送國寶專列的故事。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從1930年代開始,故宮國寶在20世紀的顛沛流離,見證著百年來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個巨大傷痛。澎湃新聞獲悉,2020年是故宮博物院部分文物運存臺中北溝七十周年,10月9日,「北溝傳奇」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展覽分「文物遷臺」、「典守維護」、「清查點驗」等六大單元,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史資料室集藏的檔案文獻及歷史影像為主要內容,輔以當時文物被運的舊照史料,呈現故宮文物流離中被運到臺灣地區初期的歷史經緯與往事記憶。
  • 中國的瑰寶卻被47個國家爭搶當國寶!
    【大家好,關注我百般聊賴天下事,帶你看天下百事】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的傳承流傳至今的文物少之又少。中國文物對歷史的記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以及價值。歷史記載的首次流失海外的文物事件是在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簽署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一件件中國瑰寶就這樣入海水一般源源不斷的流走,在火燒圓明園的恥辱歷史中北京城淪陷,英法八國聯軍強盜般的行為讓中國文物再一次大量丟失,由於很多文物都無法帶走,殘忍的侵略者銷毀的文物更是無法估計。這段恥辱的記憶,永遠刻在中國人腦海中。
  • 《故宮簡史》:從24位帝王的紫禁城到尋常百姓的故宮,上下六百年
    一、15至19世紀的紫禁城,24位皇帝的歷史舞臺誠然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故宮,最終是由清代人完成的,但清代又幾乎是原封不動地接管了明紫禁城。在明代的格局上,融合了滿族的文化元素,比如說色彩更為豐富豔麗的裝飾,原有的木質結構多了更複雜的雕花...... 等等。
  • 有人說「北京故宮只剩空殼,真正的精品在臺北故宮」,是真的嗎?
    導讀要說中國哪裡的文物最多最珍貴,大多數人肯定毫不猶豫的回答是北京故宮博物院,186餘萬件珍貴文物,絕大多數都是千金難換的寶貝。其實,中國還有一座被掏空的山,裡面也存滿了稀世珍寶,關於它的來歷,還要追溯到新中國成立前夕的那段歷史。
  • 受全世界人民喜愛的大熊貓國寶 至今臺灣報刊仍稱它為「貓熊」!
    大熊貓是我國最古老的生物之一,早在有人類之前它們就生活在這個奇妙的星球上,被科學家和考古學家譽為古生物的「活化石」。一位前蘇聯動物學家這樣讚美大 熊貓:「大熊貓是野生動物世界中絕無僅有的、貨真價實的瑰寶,是非常美麗的、標新立異的、令人驚嘆的動物「!但是小夥伴們知道「熊貓」這個名字這怎麼來的嗎?其實在1869年,法國學者戴維來四川興寶縣考察生物資源,在一戶人家偶然發現了一張毛色黑白相間的獸皮。經鑑定,它屬於一種珍稀的熊類,便稱之為「黑白熊」。
  • 馬未都:價值6億的國寶文物被摔壞,7年後故宮才發現,死無對證
    馬未都:價值6億的國寶文物被摔壞,7年後故宮才發現,死無對證 要說我國那裡文物最多最珍貴,那肯定是地下,因為中國的歷史太悠久了,現在發掘出來的東西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那些被深埋地下的寶物,遠要比現在我們看到的多得多,但是要從地上挑一個文物最多最珍貴的地方,那毫無疑問就是故宮了。
  • 臺北故宮博物院:整座建築莊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
    「翠玉白菜」,「肉形石」,「清明上河圖」是印象最深刻的幾個。著名藏品。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坐落在臺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鎮外雙溪,始建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佔地面積1.03萬平方米。中國宮殿式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院前廣場聳立由6根石柱組成的牌坊,氣勢宏偉,整座建築莊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
  • 國寶逃難記:當年,到底有多少故宮文物被運往臺灣?
    在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前,故宮博物院已經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流失。從最初的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到溥儀為了擺譜的賞賜,已經導致大量珍貴文物流失民間。而抗日戰爭結束後,國內局勢劇變,兩黨關係惡化,1948年底,國民黨著手將當時南京收藏的文物裝箱運走,就這樣大陸的珍貴文物開始流向臺灣。
  • 故宮中有上百隻貓,每一隻來歷都不簡單,如今竟然成故宮「保安」
    說到北京必去的地方,故宮也是首屈一指的,故宮作為中國歷史的瑰寶之一,吸引著各國遊客,故宮的門票不太貴,很多人都能接受,所以很多人來北京最先買票的是故宮。但是,小編今天要說的並不是故宮的歷史,而是故宮裡的孩子們,我想很多人在參觀故宮的時候,都會在其中發現很多小貓,那些貓是怎麼來的呢,原來在清朝,貓可以在大殿上悠閒地散步,在大殿養貓歷來是故宮的傳統,明清時期,故宮有妃子養貓,從明朝開始,紫禁城就有專門管理貓的部門「御貓房」,現在宮裡有180多隻貓,也被稱為「故宮貓」,這些貓特別的呆,特別的萌,不怕遊人,在故宮,無論多麼偏僻的地方
  • 川博瓷器展為何會有故宮國寶?這事得從60多年前說起
    600歲的紫禁城,95周歲的故宮,收藏著180多萬件(套)文物。無論你是否是一位文博鐵粉,一生之中都至少去逛一次故宮博物院,看看世界最大宮殿建築群,以及層出不窮的藏品展覽。有趣的是,四川的觀眾不用打飛的去故宮,在家門口就能看到來自故宮的文物。
  • 臺北故宮改名?臺學者吳昆財痛罵:這種伎倆連民國軍閥都不屑為之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作者:吳生林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將改名為其一是許多鼎鼎大名的學者,如胡適、傅斯年、林語堂、張大千等鴻儒名士;其二是聞名中外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多少遊客千裡迢迢來臺北故宮博物院朝聖,只為了一償宿願,一睹中華文明,甚至是全人類的瑰寶文物。任何有良心的中國人,都會竭盡全力呵護這些屬於中國人的國寶,以突顯中國文明對人類歷史的貢獻。
  • 故宮日曆:累計發行300萬冊 被譽「中國最美日曆」
    2010年,《故宮日曆》在繼承傳統的同時,開始嘗試創新。2020年版是新版第11年。至今,《故宮日曆》累計發行300萬冊。經過不斷精益求精,《故宮日曆》以其「國寶日讀」的文化精神在社會中影響越來越大,被譽為「中國最美日曆」。
  • 土耳其國寶的漫漫回家路
    石棺上雕刻著希臘神話中的英雄赫拉克勒斯在完成殺掉九頭蛇、與獅子搏鬥、偷盜金蘋果等國王交付的12項挑戰後升格為神的傳奇故事,也記錄了他從青年變成老年的過程。雖歷經約2000年的風霜,浮雕上赫拉克勒斯的捲曲髮絲、衣褶,獅子的鬃毛依然保存完整、栩栩如生,展現了當年的精湛工藝。  據永久收藏和展出石棺的安塔利亞博物館館長穆斯塔法·德米雷爾介紹,這件國寶「回家」的過程曲折。
  • 一條「長蛇」盤在故宮600餘年,還不吃東西不咬人,至今仍存在
    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境內有許多的名勝古蹟,今天小編要跟大家介紹的是關於故宮旅行的話題。說起北京故宮博物院,我想大部分人應該不會陌生吧,故宮是中華文化的匯聚和標杆,在這裡有著許多的故事和歷史的沉澱,每年來此旅行的人絡繹不絕。今天小編要跟大家介紹的是,一條長蛇盤,在故宮600餘年還不吃東西,不咬人,至今仍存在,接下來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 溥儀出逃時,將這件國寶縫在衣服裡,珍藏26年無償上交給國家
    清朝滅亡後,作為末代皇帝的溥儀仍然享受著皇室特權,在馮玉祥逼宮之前他一直都住在紫禁城之中,依然受到滿清遺老的三跪九叩,在這期間溥儀私下把很多紫禁城中的文物和珍寶都偷偷運出宮變賣了,在離開皇宮的時候更是帶走了大批珍寶到東北,其中有一件國寶被他縫在衣服中,貼身珍藏了26年,最終選擇無償上交給了國家。
  • 中國追回流失日本國寶史記
    但毫無疑問,這些被追回的國寶。都無法與此次從日本被追回的國寶「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相提並論;這也是目前中國文物局對日國寶追索最成功的一次。但與流失海外的千萬計國寶相比,背水車薪。也許這只是開始,國寶流失海外,乃民族之痛!望都能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