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聯發科,華力微 28nm 流片成功

2020-11-29 IT之家

除了中芯國際之外,估計大家想不出第二家大陸晶圓廠的名字了。

中芯國際是國內最大的晶圓廠,其代工份額排在全球第五位,僅次於三星、臺積電、聯電和GlobalFoundry。同樣有政府背景的華力微電子(以下簡稱華力微),是為數不多擁有最先進的12英寸產線的本土晶圓廠,不過華力微卻比中芯國際低調了不少。昨日,華力微電子官方宣布,與聯發科技合作的首顆28納米通信晶片流片成功,成為大陸第二家擁有28nm工藝實力的晶圓廠。

值得注意的是,華力微和聯發科是去年12月才宣布合作研發28nm工藝的,僅僅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了28nm晶片的流片,超出了業界的預期。不過據業內人士的分析,華力微並不會滿足於此,雙方的合作將會拓展到FinFET工藝。

實際上,中芯國際28nm產線已經於今年早些時候投入量產,並且獲得了高通,博通和華為海思等晶片商的訂單;此外,今年6月,中芯國際攜手高通、比利時微電子(imec)及華為共同研發14納米FinFET製程給了華力微不小壓力。

現在的純晶圓代工廠,只有三星、臺積電和GlobalFoundry(源於三星)處於第一梯隊,而中芯國際、臺聯電等屬於二線,如今國產華力微也具備了28nm的實力,意味著縮小了與中芯國際、臺聯電的差距。在國家政府大力扶持本土半導體產業的北京下,華力微的進擊無疑會給臺聯電造成一定的衝擊。

這是一個必然結果,想要擺脫臺灣晶圓廠壟斷的局面,大陸晶圓廠必須在工藝技術上有所突破。據了解,政府對國內晶圓廠的扶持政策有了變數:晶圓廠要獲得資金補助的前提是,進入FinFET製程,因此,華力微現在不得不跟上中芯國際的步伐。

除此之外,各地區也在暗地競爭,合肥市政府成功引入力晶建立12英寸廠,廈門則引進臺聯電,按照這樣的趨勢,武漢新芯未來必然也會有大動作。

相關焦點

  • 追趕中芯國際,華力微28nm流片成功了
    同樣有政府背景的華力微電子(以下簡稱華力微),是為數不多擁有最先進的12英寸產線的本土晶圓廠,不過華力微卻比中芯國際低調了不少。昨日,華力微電子官方宣布,與聯發科技合作的首顆28納米通信晶片流片成功,成為大陸第二家擁有28nm工藝實力的晶圓廠。值得注意的是,華力微和聯發科是去年12月才宣布合作研發28nm工藝的,僅僅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了28nm晶片的流片,超出了業界的預期。
  • 中國成功流片28nmMTK晶片
    今年8月,內地最大集成電路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SMIC)宣布採用其28nm工藝製程的驍龍410晶片開始用於主流智慧型手機,可謂開創了先進手機晶片製造落地中國的新紀元。來自官網的消息,上海的另一家晶圓代工廠華力微電子宣布,與聯發科合作的28nm移動通信晶片已經順利流片。
  • 第二家28nm代工廠流片
    今年8月,內地最大集成電路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SMIC)宣布採用其28nm工藝製程的驍龍410晶片開始用於主流智慧型手機,可謂開創了先進手機晶片製造落地中國的新紀元。來自官網的消息,上海的另一家晶圓代工廠華力微電子宣布,與聯發科合作的28nm移動通信晶片已經順利流片。
  • 中芯國際28nm HKMG工藝成功流片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中芯國際/SMIC)2月16日宣布,28nm HKMG(高介電常數金屬閘極)工藝已經成功流片。
  • 中國首顆50nm 256M NOR Flash量產,在上海華力成功流片
    近日,珠海博雅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50nm 256M ETOX NOR Flash於2020年初在上海華力領先流片成功,現已成功量產。 據華力微電子官微指出,該產品是國內首顆50nm 256M NOR Flash,產品性能參數指標和國際一線品牌同類產品相比,達到同一水平甚至更高,其成功量產標誌著國內NOR Flash高容量產品正式邁入50nm時代。
  • NVIDIA 28nm克卜勒成功流片 或明年初發布
    多個消息來源確認,代號「克卜勒」(Kepler)的NVIDIA下一代GPU晶片已經成功流片,臺積電28nm工藝再次立功。首次採用新工藝且變化巨大的高端GPU晶片往往會在初期面臨很多困難,不過據說NVIDIA的克卜勒情況良好,沒有遇到任何重大問題。
  • 聯發科MT6588四核已流片成本比MT6577更低 或將10月份到來
    感謝平板電腦網-浪客劍的投遞從去年年底到現在,聯發科方案在智能機市場可以說是越來越火,近期國產5英寸智能機市場也幾乎成了聯發科的天下,這也讓聯發科晶片出貨量猛增
  • 中芯國際28nm流片 將為聯芯量產4G晶片
    【PConline 資訊】中芯國際(SMIC)目前宣布自主28nm HKMG成功流片,將為聯芯科技的4G晶片代工。中芯目前已經可以採用28nm LP(PolySiON)工藝為高通驍龍410代工,而中芯28nm HKMG工藝的流片似乎也能把臺積電手中的28nm處理器生產訂單搶一點過來。
  • Globalfoundries:年底28nm製程晶片產品流片設計完成
    Globalfoundries公司日前表示他們今年將可完成首款28nm製程晶片產品的流片設計工作,並將於明年初開始試產這種產品。
  • 龍芯3A4000即將流片,會用上中芯國際14nm工藝嗎?
    日前中芯國際發布公司第二季度財報,宣布其14nm FinFET工藝研發成功,已經進入客戶導入階段。這是中國大陸企業第一次實現14nm以下半導體工藝的量產。2017年10月,中芯國際邀請半導體業界大牛梁孟松入職中芯國際聯席CEO,梁夢松加入中芯國際後,大力整合公司資源,集中人力攻關14nm工藝,終於在2018年實現14nm工藝量產。
  • 28nm之後,令人望而生畏的巨額成本
    28nm後,晶片的流片成本將成指數級增長。所以,我認為FD-SOI是銜接28nm BULK CMOS工藝與FinFETs的最好的技術。」   據會上介紹,韓國三星會同時走兩條路線,並且正在考慮更偏向 FD SOI。「三星明年一季度會有28nm FD-SOI量產工藝推出,同時,其28nm的BULK CMOS工藝會有大量產能放出來。明年28nm晶片的流片成本會快速下降。」汪洋分析。
  • 我國自主研發5G微基站射頻晶片流片成功
    據媒體報導,我國首個5G微基站射頻晶片YD9601流片成功,該晶片由南京宇都通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宇都通訊」)經過自主研發,目前已進入封裝測試環節。5G微基站射頻晶片經查閱資料得知,5G基站按照其單載波發射功率的不同,可分為宏基站和微基站兩種,其中微基站還可以細分為微基站、皮基站以及飛基站。
  • 【跨越】中芯國際14nm超十家客戶流片、年底批量出貨;
    大陸代工企業方面,中芯目前已可量產14nm,華力微電子的目標是在2020年量產,中芯國際顯然代表了大陸集成電路製造技術的最高水平。雖然目前業界已經技術成熟並量產的7nm工藝相比,仍然有兩代(兩~三年)左右的差距。
  • 聯電完成14nm製程FinFET結構電晶體晶片流片
    感謝Dryiceboy2013的投遞在Synopsys 的協助下,臺灣聯電(UMC)首款基於14nm製程及FinFET電晶體技術的測試用晶片日前完成了流片聯電公司早前曾宣布明年下半年有意啟動14nm製程FinFET產品的製造,而這次這款測試晶片完成流片設計則顯然向實現這一目標又邁進了一步,當然流片完成之後還需要對過程工藝等等項目進行完善和改進,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 20nm/64位8核/CAT6 聯發科Q4推重磅旗艦
    此前有消息表明,聯發科將於2015推出支持LTE-A CAT.6的新款旗艦級64位LTE解決方案,現在這款SOC已經在聯發科最新ROADMAP上現身,這款晶片還沒有具體的代號,但是依然隸屬
  • ATI 40nm工藝晶片已經流片成功
    據悉,基於40nm新工藝的ATI圖形晶片已經率先流片成功(Taped Out)。這也就意味著,ATI又一次延續了生產工藝領先的傳統,而NVIDIA方面正在55nm工藝上前進,暫時還沒有邁入40nm,新工藝的GT212核心可能要到明年第二季度才會推出。
  • 傳6nm的5G晶片尚未在臺積電流片就急著曝光
    5G 發力,展銳背水一戰展銳這一顆 5G 單晶片的性能十分強大,且是用臺積電 6nm EUV 工藝打造,對比先前亮相的聯發科天璣 1000 和高通 765,分別是採用臺積電和三星的 7nm 工藝,虎賁 T7520 採用 6nm 工藝確實頗為突出。
  • NVIDIA三款40nm GPU流片成功 GT212仍然難產
    據悉,NVIDIA已經有三款40nm工藝核心流片成功(Taped Out),不過都是中低端型號,高端的GT212暫時還停留在紙面上。已經成熟的三款晶片代號是GT218、GT216和GT215,分別面向入門級、主流和性能級市場,其中GT218和GT216預計會在五月初前後發布,GT215則要等到六月份。
  • 國產3D GPU「凌久GP101」一次流片成功
    據新華社報導,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09研究所研發、具備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產3D圖形處理器晶片「凌久GP101」近日一次流片成功。據介紹,凌久GP101 GPU晶片支持HDMI、DVI、VGA等通用顯示接口,支持2D、3D圖形加速和OpenGL ES 2.0,支持4K解析度、視頻解碼和硬體圖層處理等功能,可以廣泛應用於軍民兩用電子設備、工業控制、電子信息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