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民族頭飾文化,梳發

2020-12-05 童哥聊文化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在我國上古文獻中,梳篦統稱為櫛,如河南淅川春秋墓的玉梳、山東大汶口的骨梳、山西長治分水嶺春秋墓的竹梳、湖北江陵拍馬山和四川青川戰國基出土的木梳等,都是典型的梳篦實物。古人留長髮,對頭髮的梳洗極為重視,早期的梳子多以木、竹、骨為料,外形特徵基本一致, 都是直豎形,梳把較高,橫面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與現代梳子單一的功能有別,梳子在完成其梳理頭髮的實用功能的同時,成為頭飾美的一部分,這就是綿延不絕的梳飾習俗。到了唐代,插梳的數量明顯增加,從原來的一把增加到幾把、幾十把。

玉梳

唐詩中有「滿頭插小梳"的描述,

王建《官詞》:「 玉蟬金雀三層插,翠髻高叢綠鬢虛;舞處春風吹落地,歸來別賜一頭梳。」白居易《琵琶行》:「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元稹《六年春遺懷》:「玉梳鈿朵香膠解,盡日風吹玳瑁箏。」花蕊夫人《官詞》:「斜插銀篦慢裹頭」。

這些都是當時婦女盛行插梳著篦之風的真實寫照。梳篦的料質也趨高檔化,製作精緻。

婦女盛行插梳

據《清異錄》所載,唐末洛陽少年崔瑜,家多資財,喜交遊,曾為妓女王潤子造「紅牙五色梳」,費錢二十萬。宋代婦女崇尚插梳,幾乎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與唐代相比,雖然插梳的數量逐漸減少,但梳篦的體積卻日益加大。到宋仁宗時,宮女所插角梳均在一尺以上。北宋流行的冠梳,就是用漆紗、金銀、珠玉等做成兩鬢垂肩的高冠,在額發部位安插白角梳子,梳齒上下相合,數目或四、或六不等。這種妝飾初見於宮中,後普及至民間,並成為婦女的一種禮冠。由於宋代婦女頭上所插梳子過長,且左右兩側皆插,加之高髻高冠和繁多累贅的首飾,使得婦女上轎進門時,只能側首而人;在重大的禮儀場合,也只能行肅拜或拜手之禮,如此之況,已引起朝廷注意,頒法限定之。

宋代婦女崇尚插梳

皇佑元年,宋仁宗下令改制,規定「不得以角為冠梳,冠廣不得過一尺,長不得過四寸,梳長不得過四寸。」中但仁宗死後,「奢靡之風盛行,冠不特白角,又易以魚魷;梳不特白角,又易以象牙、玳瑁。」到了南宋時,婦女插梳之俗仍甚為普遍,當時的京都臨安,不僅有現成的冠梳出售,還有以「接梳兒、染紅綠牙梳"為生的藝人。元代以後,插梳的風氣漸漸減弱。至如今,很少有人以梳子為飾了。從歷史文獻和民族學調查材料來看,我國少數民族中的苗族、毛南族、彝族、達斡爾族、維吾爾族、土家族、侗族等民族都有梳飾習俗。首先,讓我們先看看文獻記載的情況。

元代以後,插梳的風氣漸漸減弱

宋(人蜀記》記蜀中未嫁少女,「率為同心臀,高二尺,插銀釵至六隻,後插大象牙梳如手大。」弘治《貴州圖經新志》卷記明代黎平府屬侗人,「如……頭髻加木梳於後」。清田雯《黔書》載:「花苗在新貴縣,廣順州……人斂馬鬃尾集人發為髻,大如鬥,籠以木梳。"《廣西通志。諸蠻》記懷遠(三江)侗人,「羅漢首插雉羽、椎髻,裹以木梳,著半邊花袖衫「,《苗族風俗圖說》亦載:「『高坡苗' ,亦名『頂板苗' ,在平越、黔西等屬……婦人以木尺綰髮內,即名頂板苗也。"(按,這裡的木尺,可能為特大號的木梳)。繆雲章編纂《民國邱北縣誌)第二冊種人記:「苗……以木梳綰髮。」又《黔南識略》卷30記貴州苗族「男女皆挽髻向前,綰簪戴梳,衣服以青為色。男女勤耕作,種糯谷,女子銀花飾首,耳垂大環。"清《鳳凰廳志》記湘西苗族「

富者頭戴大銀梳,銀索密繞其髻,裹以青繡帕。

富者頭戴大銀梳

其次,從民族學調查材料來看,貴州苗族的梳飾頗具特色。其中,臺江苗族婦女經常在髮髻下方戴上木梳和銀梳,藉以保持頭髮的整齊、平滑,鎮寧苗族的梳式有著不同的類別和明顯的支系。細細來看,「空洞河一帶苗族用自製的『月牙型'木梳,長二尺五寸,髻於頭上,將假髮和麻線摻在一起綰髻木梳在頭頂上,形狀像牛角,木梳的製作很簡單又原始;舊堡一帶苗族頭飾用『月牙型'八寸長的木梳醫於頭……革利一帶 苗族的頭飾裝東一把八寸長的『月牙型'木梳截為兩節,用線綁紮在長一尺五、寬一寸的兩塊削竹片兩頭醫於,頂……」居住在貴州紫雲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貓營鄉、安順縣的雞場鄉、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毛草鄉的「古董苗" ,其婦女頭飾「用竹片一塊,長約一尺五寸,把一尺五寸長的兩頭削為尖角的木梳斷為兩節,再用麻線將兩節木梳分別綁於竹片兩端,於頭頂將發挽於竹片上,左邊短,右邊長,兩頭只露出木梳角,右邊的頭髮往下掉齊肩膀,如果發燒的,還要摻以假髮,以發多發好為美。有的學者則更進一步從另外一個角度把苗族牛角形首飾與中國古代的木梳對比研究指出,

貴州苗族的梳飾

從貴陽的烏當、清鎮、平壩、安順直到織金一帶,苗族的木製牛角形首飾,我曾在婦女梳妝時打開看過,這種木製牛角形首飾,實際上就是一把大木梳這種形式發展演變到後來,就是中國型的木梳。在苗族各支系裡,還可以找到它的演變序列。如上諸例,都說的是苗族梳飾的情況。又,水族「青壯年婦女的髮式是將頭髮梳成一束,斜綰在頭上,側面插一把梳子。」與水族梳飾相應的傳說是,有一次家族婦女們帶著孩子上山勞動,把孩子放在地角,梳子也放在那裡,有條大蜈蚣想去咬孩子,看見梳子,以為碰上更大的毒蟲,嚇跑了。婦女們便頭插木梳,說是用來嚇毒蟲。土家族婦女有時也把銀梳插在頭上,和瓜子針、茉莉針、芭蕉扇、蓬蓮花等同為銀質首飾。湖南新晃侗族婦女髮髻上多戴銀梳。

貴州榕江縣樂裡侗族在過侗年時,婦女頭部都用彎月形雕花木梳盤起來,向左稍微傾斜,給人一種柔美的感覺。廣西那坡老年婦女頭插多把木梳為飾,戴耳環。國達斡爾族女子從結婚直到五十歲,髮髻上可飾以絹緞和紙質的假花、串珠、小木梳,插上各種金屬簪笄和頭釵。維吾爾族和柯爾克孜族的少女未嫁時頭上梳許多小辮子,出嫁後才改梳雙辮,前者頭上常別一新月形梳子為飾,或盤辮作醫狀,後者則在辮梢系以銀鏈和銀質小錢、鑰匙等物,並用珠鏈系在一起。又美國學者利多姆勒夫茲日認為:「侗族未婚少女們雖不戴頭帕,但一般都在髮髻上插一把簪和梳子,有時甚至還插上一朵鮮花。」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參考資料《中國民族文化》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頭飾文化,頭飾語言文化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今天說說頭飾語言,大哲學家卡西爾曾經說過:「人是符號的動物」。頭飾語言在我們的文化環境中,論及頭飾語言及符號,還得先看看頭飾語言形成的基礎一與頭飾 相關的符號。在漢語中,與頭飾相關的字詞有:頭、發、巾、帕、冠等。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少數民族的帽子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上面,我們分類對我國少數民族的帽子及帽飾作了一個較為全面的介紹。這裡,還將就「顧姑冠」、「喜鵲帽」、『鳳冠」、「雞冠帽」、「珠帽」、「鳳凰冠」等幾種頗具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格的帽飾作專門的介紹。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枇杷襟衣等服飾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說說枇杷襟衣它是一種較古老的服裝,著該式服裝的民族,除苗族以外,還有瑤族等。貫頭衣這是一種古老的服裝款式,著此裝的除苗族以外,還有瑤、彝、黎等民族。長袍苗族男子穿長袍,有些地方婦女也有穿長袍的習慣。著此式服裝的民族,除苗族以外,還有滿、蒙、藏、彝、漢、門巴、土。
  • 淺談:各個歷史時期的傳統文化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影響
    從遠古文明到當代文化實踐,中國文化跨越了五千餘年的漫長徵途,這是一個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不斷發展、變革、斷裂、進步的過程,是中華民族不斷創造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或文化模式的過程,也是人類整體「自然的人化」的過程,然而在各個時期民族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對當時的民族傳統體育產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響。
  • 五十六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篇一)——傣族潑水節
    文 | 時間隨行中國現有五十六個民族,同做為中國華夏兒女,各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演化出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節日,共同構成了五彩繽紛的中華文化。各民族後人也在傳承歷史文化的過程中,將民族文化傳承和發揚光大。
  • 「京劇貓」攜手衡水旅發會,跨界推動傳統文化
    近期,由衡水市委、衡水市人民政府、中國樂器協會主辦的「中國·衡水樂動中國饒陽(國際)民族音樂大賽」全面啟動,全國分賽區招募及世界紀錄挑戰培訓如火如荼進行。據悉,目前累計通過初審的報名選手超過2000人,年齡層涵蓋中小學及老年民樂愛好者,真正做到了全民參與、民樂普及。
  • 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
    從古代到現代,中國的文化已經發展了有上下總共接近上萬年的歷史了。而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和其他的文化同脈相傳,一樣是歷史悠久,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有一句俗語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所謂天大地大,吃飯最大。
  • 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
    摘 要:中國的傳統文化不但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傳統的民族文化都有著濃厚文化內涵,對現代藝術設計產生著很大的影響力。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藝術設計中,已經成為現在社會發展的潮流和趨勢,也是當今時代發展的特徵。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帽子和蓋頭面紗等特徵
    白氈帽烏孜別克族多生活於城鎮,且與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塔塔爾族等雜居,所以在服飾文化上與其他民族有許多共同之處,特別是受維吾爾族的影響較大。在帽飾上,烏孜別克族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繡花小帽或燈芯絨素麵小帽。
  • 錢穆:中國文化傳統在哪裡
    一今天的講題是「中國文化的傳統」。上一次講,文化是一個存在。現在明有一套文化在這裡,豈不是文化就是一個存在。在上一次我又講,一切存在都有一傳統,一宇宙間任何一存在斷無數倏而起,倏而滅,更無時間綿延。一切存在,都有一時間綿延,我們即稱之曰「傳統」。因此講文化,便要講文化傳統。今天大家希望要創造新文化,這是對的,然而同時也不能沒有舊傳統。沒有舊傳統,怎來新創造?
  • 傳統文化是中國復興的基石
    傳統文化是中國復興的基石今天的中國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正以百倍的信心迎接華夏文明的全面復興。這次復興是在經歷了歐風美雨的影響之後發生的,給一些人一個錯覺,似乎是歐風美雨的影響奠定了復興的基礎,這是一個誤解,中國的復興是建基於中國五千年深厚的傳統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延續和發展。
  • 中國傳統文化——獅頭
    早在一千九百年前,波斯通過了絲綢之路同中國進行了雙方的商業貿易,同時也促進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波斯使者還把獅子等動物運到中國,當時中國中原地帶不產獅子 但隨著接下來的古代中國與西亞、印度等國之間進行友好交往,更多的獅子來到了中國境內。
  • 中國清真美食:飲食對民族文化的承載與詮釋
    中國文明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文化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安以質為本,質以誠為根」,這句話詮釋著老百姓口中食品的安全與商家之間誠信的文化理念。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每個民族的飲食都獨具特色,今天筆者就跟中國清真美食.手機域名的持有人河北穆興齋食品有限公司的負責人進行了深入的溝通。
  • 為什麼中國傳統文化把蛇當做圖騰
    中國神話裡的龍,大部分都是蛇進化的,山神都是拿蛇的,可見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在中國古代民俗文化中,蛇曾經是美好的象徵,因為它是華夏民族最早的圖騰,是一種原始宗教神,後被稱為始祖神。  原始的圖騰崇拜中,中國的東夷太昊族(太昊指伏羲)我們的祖先之一就崇拜蛇類動物,伏羲傳說也是人首蛇身。  在我國古代的一些浮雕作品中,女媧和伏羲是人面蛇身。說明蛇崇拜產生的歷史非常悠久。在我國家喻戶曉的女媧與伏羲的神話故事,漢代文獻中,記載女媧與伏羲是兄妹。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自然環境的影響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自然環境對民族飲食的影響是明顯的,但是這種影響沒有多少文化成分,儘管我們在討論一個民族的飲食文化時,所討論的現象大多也是由自然環境所造成的。
  • 弘揚傳統文化 為民族復興提供堅實支撐丨閃電評論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山東曲阜考察,在孔子研究院同有關專家學者代表座談後表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
  • 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原標題: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四個講清楚」】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刻地闡述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大價值。這些重要論述富有思想深度、歷史厚度、實踐力度,不僅對思想文化領域,而且對當前和今後治國理政的實踐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這些重要論述把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推向了一個新階段,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升華到了一個新境界。
  • 遙遠的迴響——評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性
    當今,面對現代化的未來,中國悠久的 歷史 傳統文化似乎不再被某些人著成是一種財富,而是一種負擔,我們如何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間題?飛速 發展 的 科學 技術和全球一體化趨勢對民族傳統的特性造成巨大衝擊,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在融人國際大循環的同時又保有民族性?因此,站在新世紀的地平線上,在全球範圍內各種思想和文明相互激蕩的情況下,我們有必要對傳統文化重新回顧、審視、反思和定位。
  • 原生態搶救與記錄雲南民族文化
    在雲嶺大地上默默耕耘經年的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多年來致力於挖掘、記錄雲南民族文化,「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經過採訪、記錄、整理、編輯,其開展的「雲南少數民族文化的基因庫」和「雲南民族文化的音視頻資料庫」工程,目前成果斐然,在日前由它們舉辦「雲上之光」雲南民族文化遺產推介會上,我們能夠看到的業已完成並面世的重要項目成果計有包括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十三五」國家重點音像製品出版規劃項目、國家民族文字出版資金資助項目
  • 華熙集團發起「雲中系列」公益項目 傳承即將消失的傳統民族文化
    2011年以來,華熙國際集團開始發起「雲中系列」公益項目,致力於挖掘、傳承、推廣散落在中國大地上即將消失的傳統民族文化;通過大型藝術展覽、主題音樂晚會、互動體驗三部分,幫助那些原生態文化的年輕一代守護者,重拾文化自信,開啟文化新生的未來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