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在我國上古文獻中,梳篦統稱為櫛,如河南淅川春秋墓的玉梳、山東大汶口的骨梳、山西長治分水嶺春秋墓的竹梳、湖北江陵拍馬山和四川青川戰國基出土的木梳等,都是典型的梳篦實物。古人留長髮,對頭髮的梳洗極為重視,早期的梳子多以木、竹、骨為料,外形特徵基本一致, 都是直豎形,梳把較高,橫面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與現代梳子單一的功能有別,梳子在完成其梳理頭髮的實用功能的同時,成為頭飾美的一部分,這就是綿延不絕的梳飾習俗。到了唐代,插梳的數量明顯增加,從原來的一把增加到幾把、幾十把。

唐詩中有「滿頭插小梳"的描述,
王建《官詞》:「 玉蟬金雀三層插,翠髻高叢綠鬢虛;舞處春風吹落地,歸來別賜一頭梳。」白居易《琵琶行》:「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元稹《六年春遺懷》:「玉梳鈿朵香膠解,盡日風吹玳瑁箏。」花蕊夫人《官詞》:「斜插銀篦慢裹頭」。
這些都是當時婦女盛行插梳著篦之風的真實寫照。梳篦的料質也趨高檔化,製作精緻。

據《清異錄》所載,唐末洛陽少年崔瑜,家多資財,喜交遊,曾為妓女王潤子造「紅牙五色梳」,費錢二十萬。宋代婦女崇尚插梳,幾乎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與唐代相比,雖然插梳的數量逐漸減少,但梳篦的體積卻日益加大。到宋仁宗時,宮女所插角梳均在一尺以上。北宋流行的冠梳,就是用漆紗、金銀、珠玉等做成兩鬢垂肩的高冠,在額發部位安插白角梳子,梳齒上下相合,數目或四、或六不等。這種妝飾初見於宮中,後普及至民間,並成為婦女的一種禮冠。由於宋代婦女頭上所插梳子過長,且左右兩側皆插,加之高髻高冠和繁多累贅的首飾,使得婦女上轎進門時,只能側首而人;在重大的禮儀場合,也只能行肅拜或拜手之禮,如此之況,已引起朝廷注意,頒法限定之。

皇佑元年,宋仁宗下令改制,規定「不得以角為冠梳,冠廣不得過一尺,長不得過四寸,梳長不得過四寸。」中但仁宗死後,「奢靡之風盛行,冠不特白角,又易以魚魷;梳不特白角,又易以象牙、玳瑁。」到了南宋時,婦女插梳之俗仍甚為普遍,當時的京都臨安,不僅有現成的冠梳出售,還有以「接梳兒、染紅綠牙梳"為生的藝人。元代以後,插梳的風氣漸漸減弱。至如今,很少有人以梳子為飾了。從歷史文獻和民族學調查材料來看,我國少數民族中的苗族、毛南族、彝族、達斡爾族、維吾爾族、土家族、侗族等民族都有梳飾習俗。首先,讓我們先看看文獻記載的情況。

宋(人蜀記》記蜀中未嫁少女,「率為同心臀,高二尺,插銀釵至六隻,後插大象牙梳如手大。」弘治《貴州圖經新志》卷記明代黎平府屬侗人,「如……頭髻加木梳於後」。清田雯《黔書》載:「花苗在新貴縣,廣順州……人斂馬鬃尾集人發為髻,大如鬥,籠以木梳。"《廣西通志。諸蠻》記懷遠(三江)侗人,「羅漢首插雉羽、椎髻,裹以木梳,著半邊花袖衫「,《苗族風俗圖說》亦載:「『高坡苗' ,亦名『頂板苗' ,在平越、黔西等屬……婦人以木尺綰髮內,即名頂板苗也。"(按,這裡的木尺,可能為特大號的木梳)。繆雲章編纂《民國邱北縣誌)第二冊種人記:「苗……以木梳綰髮。」又《黔南識略》卷30記貴州苗族「男女皆挽髻向前,綰簪戴梳,衣服以青為色。男女勤耕作,種糯谷,女子銀花飾首,耳垂大環。"清《鳳凰廳志》記湘西苗族「
富者頭戴大銀梳,銀索密繞其髻,裹以青繡帕。

其次,從民族學調查材料來看,貴州苗族的梳飾頗具特色。其中,臺江苗族婦女經常在髮髻下方戴上木梳和銀梳,藉以保持頭髮的整齊、平滑,鎮寧苗族的梳式有著不同的類別和明顯的支系。細細來看,「空洞河一帶苗族用自製的『月牙型'木梳,長二尺五寸,髻於頭上,將假髮和麻線摻在一起綰髻木梳在頭頂上,形狀像牛角,木梳的製作很簡單又原始;舊堡一帶苗族頭飾用『月牙型'八寸長的木梳醫於頭……革利一帶 苗族的頭飾裝東一把八寸長的『月牙型'木梳截為兩節,用線綁紮在長一尺五、寬一寸的兩塊削竹片兩頭醫於,頂……」居住在貴州紫雲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貓營鄉、安順縣的雞場鄉、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毛草鄉的「古董苗" ,其婦女頭飾「用竹片一塊,長約一尺五寸,把一尺五寸長的兩頭削為尖角的木梳斷為兩節,再用麻線將兩節木梳分別綁於竹片兩端,於頭頂將發挽於竹片上,左邊短,右邊長,兩頭只露出木梳角,右邊的頭髮往下掉齊肩膀,如果發燒的,還要摻以假髮,以發多發好為美。有的學者則更進一步從另外一個角度把苗族牛角形首飾與中國古代的木梳對比研究指出,「

從貴陽的烏當、清鎮、平壩、安順直到織金一帶,苗族的木製牛角形首飾,我曾在婦女梳妝時打開看過,這種木製牛角形首飾,實際上就是一把大木梳這種形式發展演變到後來,就是中國型的木梳。在苗族各支系裡,還可以找到它的演變序列。如上諸例,都說的是苗族梳飾的情況。又,水族「青壯年婦女的髮式是將頭髮梳成一束,斜綰在頭上,側面插一把梳子。」與水族梳飾相應的傳說是,有一次家族婦女們帶著孩子上山勞動,把孩子放在地角,梳子也放在那裡,有條大蜈蚣想去咬孩子,看見梳子,以為碰上更大的毒蟲,嚇跑了。婦女們便頭插木梳,說是用來嚇毒蟲。土家族婦女有時也把銀梳插在頭上,和瓜子針、茉莉針、芭蕉扇、蓬蓮花等同為銀質首飾。湖南新晃侗族婦女髮髻上多戴銀梳。
貴州榕江縣樂裡侗族在過侗年時,婦女頭部都用彎月形雕花木梳盤起來,向左稍微傾斜,給人一種柔美的感覺。廣西那坡老年婦女頭插多把木梳為飾,戴耳環。國達斡爾族女子從結婚直到五十歲,髮髻上可飾以絹緞和紙質的假花、串珠、小木梳,插上各種金屬簪笄和頭釵。維吾爾族和柯爾克孜族的少女未嫁時頭上梳許多小辮子,出嫁後才改梳雙辮,前者頭上常別一新月形梳子為飾,或盤辮作醫狀,後者則在辮梢系以銀鏈和銀質小錢、鑰匙等物,並用珠鏈系在一起。又美國學者利多姆勒夫茲日認為:「侗族未婚少女們雖不戴頭帕,但一般都在髮髻上插一把簪和梳子,有時甚至還插上一朵鮮花。」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參考資料《中國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