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當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勝利在望,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為最緊要的任務,心理幹預和疏導工作的重心也要轉移到穩人心、促發展、保安全,為復工復產保駕護航上來。我們應當系統地加強救援人員心理建設、化解全社會心理安全風險以及形成覆蓋各領域心理救助體系等多個角度來認識應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加強重大災害風險救援人員的心理建設
每一次重大災難不僅給人們帶來身體上、物質上的損失,更會帶來精神上的創傷。但一直以來,我們災後心理救援工作關注的重點是受災人群,包括倖存者和罹難者家屬,對一線救援人員關注的明顯不夠。
事實上,在重大突發事件面前,對於救援人員而言,由於他們工作環境的特殊性以及角色任務的緊迫性,會使他們產生一系列的心理應激反應,比如恐懼、焦慮、委屈、無助、挫敗感等等,這樣堅持在應急救援一線,使得許多人在救災結束後很長時間,會時強時弱持續呈現類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後遺症,嚴重影響救援人員的身心健康。
此次疫情爆發以來,戰鬥在一線的一些醫務人員承受著很大的心理壓力,出現了各種心理異常和軀體反應。疫情爆發後,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社會心理服務專業委員會通過微醫網絡平臺向公眾提供心理救援和心理疏導服務。到目前,平臺以各種方式為60018人次提供了心理救援服務,醫務人員和社區排查人員佔到了求助者的六成。
重大突發事件救援人員在救援過程中和完成救援任務後常見的心理創傷反應主要有兩類:一是ASD(急性應激反應或急性應激障礙),這是指在遭受到急劇、嚴重的精神創傷性事件後數分鐘或數小時內所產生的急性、短暫性精神障礙,一般在數天或一周內緩解,最長不超過一個月。如果超過一個月還不能康復,就可能發展為PTSD(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主要表現為創傷性再體驗症狀、迴避和麻木類症狀等,嚴重的PTSD還會有自殺傾向甚至產生自殺行為。二是替代性創傷,主要指目擊者親歷了大量殘忍、破壞性場景,帶著對受災、罹難同胞感同身受的痛苦高強度地工作,長時間暴露在高壓力、高痛苦的環境中,造成心理能量耗竭,間接導致的各種心理異常現象。
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重大突發事件之後,30%——50%的一線救援人員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調,通過及時的心理幹預和事後支持症狀會得到緩解。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心理救助,至少會有20%的一線救援人員在災後一年內持續受到PTSD的影響,而且,這種心理傷害往往是長期的,有不少於5%的人會影響終生。面對一次次重大的災害風險,面對一個個急難險重的救援任務,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和其他應急救援部門的救援人員包括現場指揮員、一線的救援員迫切需要專業的心理幹預支持。要通過專業的心理壓力模擬訓練,提升救援人員特殊狀態下的心理危機應對能力和心理救援能力;組織心理幹預專家在救援工作完成後制定心理恢復的幹預方案,定期對應急救援人員進行心理體檢,及時發現創傷後應激障礙者並予以治療,最大限度地減少心理創傷造成的減員,保證戰鬥力和綜合救援能力的持續提高。
積極防範化解社會心理安全風險
社會心理安全風險是指社會上的個體和群體由於心理活動失常,導致行為過失,造成安全事故和公共安全事件的可能性。
認真分析一下近年來我國的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態勢不難發現,社會心理安全風險正在成為引發突發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
事實上,近年來由於社會心理安全風險造成的重大安全生產事故也有發生。2018年10月28日發生的「重慶萬江公交墜江事件」就是一起典型案例。由於一件小小的坐過站事件,引發了兩個心理嚴重失衡的男女(女乘客劉某平和男司機冉某)情緒風險的爆發,15條鮮活的生命一同沉入長江。
造成社會心理安全風險的原因有很多,一個比較突出的原因就是災後心理援助嚴重缺失。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自然災害造成的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發病率可以達到33%,抑鬱症的發病率可以達到25%。相比於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當事人的心理問題表現得更為複雜。由於事故災難影響的不確定性以及伴隨疾病導致的生活改變及「汙名化」,往往會給當事人帶來巨大的持續影響。
目前,疫情防控戰役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對公眾的心理的影響需要關注和重視。進入「後疫情時代」,心理影響必然會給社會治理和應急管理工作帶來一定衝擊。
造成社會心理安全風險的另一個原因是職業的特殊性。有數據表明,在交通、鐵路、民航、電力、煤礦、非煤礦山、建築施工、危險化學品、民用爆破等行業,心理安全風險的危害更大。相對於其他行業,上述行業的人員流動性強,工作環境艱苦、生活枯燥單調、崗位壓力和危險性大,許多時候都處於超負荷的勞動強度下之下,再加上平時沒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照顧家人,十分容易形成負性情緒。同時崗位特性造成的心理緊張和生理疲憊也容易導致控制能力下降和操作失誤,造成安全生產事故。
進入「後疫情時代」,社會心理安全風險的防控和化解工作任重道遠,全面復工復產以求挽回疫情期經濟社會發展損失,又使得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壓力成倍放大。2020年2月,按照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的統一部署,中國災害防禦協會廣東心理幹預志願服務隊在廣東啟動了復工復產心理護航公益行動,在一個月的時間裡深入到多個企業、社區了解群眾的心理狀況,發現在復工復產階段產生的各類心理問題大多可以隨著社會形勢的逐漸好轉而好轉。
加強應急心理建設 提高履職和擔當能力
對應急管理來說,社會心理安全風險是一個源頭性、基礎性問題。各級應急管理部門應「堅持以新視角研究問題」,高度關注社會心理安全風險的衝擊和影響,加強應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設。
所謂應急心理管理能力指的是應對和處理危機狀態下不良心理反應的能力。涉及到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的各個領域,涵蓋危機處置的各個階段。
加強應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設,首先要牢固樹立防範化解社會心理安全風險的意識,把社會心理安全風險預警納入突發事件預警預防應對體系的建設之中。建立動態的監測體系,組織開展重大災難公眾心理認知、心理病理症狀和心理行為分析,確立社會心理安全風險預警等級,適時啟動應對方案。
加強應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設,必須同時高度重視專兼併重的心理服務隊伍建設和平「戰」結合的心理幹預機制建設。要借鑑學校和公安部門制度性安排心理諮詢崗位、設立標準化心理諮詢室的做法,在應急管理隊伍、應急救援隊伍中設置心理諮詢崗位,提高應急救援人員心理自助、互助能力,並有針對性地提高他們現場基本的心理急救能力。要緊密聯繫全社會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心理服務資源和專業力量,全面夯實應急心理服務的社會化基礎。
加強應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設的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提高應急指揮人員危機決策的水平。除了在應急指揮的過程中建立專家支持系統,充分發揮專家團隊的經驗和集體智慧,幫助指揮人員降低決策壓力,弱化「惡性壓力」的負面作用,還要通過心理專家給應急指揮人員提供心理緩釋輔導和指引,穩定決策情緒,提高決策水平。
加強應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設,也要從提高壓力管理能力著手,全面提高廣大應急管理工作者和應急救援力量打大仗、打惡仗、打硬仗的心理準備,把應急管理隊伍打造成一支每個個體都內心強大的鐵軍。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全面提高應急管理工作者的壓力管理水平,提升特殊狀態下的心理危機應對能力和心理創傷修復能力。
加強應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設,更要提高災後心理救助能力。可以預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應激障礙人群將是一個龐大的群體,要解決好這一社會問題,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應急心理幹預職業和職業培訓認證體系,培養建設一支能夠真正在應急管理的全流程發揮心理幹預作用的專業隊伍。
加強應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設,還要加強應急狀態下的輿情管理。關鍵是要做好突發事件的信息發布工作,及時公布事件真相和處置情況,實現信息有效傳播,爭取公眾的理解和支持,掌控社會輿論導向,促進事件妥善處置。
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的戰鬥是對我國社會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我們要以此為契機,切實把應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設提升到新的高度,抓實抓好、抓出成效,為日益發展的應急管理事業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