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加強應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設至關重要

2020-11-28 健康界

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

當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勝利在望,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為最緊要的任務,心理幹預和疏導工作的重心也要轉移到穩人心、促發展、保安全,為復工復產保駕護航上來。我們應當系統地加強救援人員心理建設、化解全社會心理安全風險以及形成覆蓋各領域心理救助體系等多個角度來認識應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加強重大災害風險救援人員的心理建設

每一次重大災難不僅給人們帶來身體上、物質上的損失,更會帶來精神上的創傷。但一直以來,我們災後心理救援工作關注的重點是受災人群,包括倖存者和罹難者家屬,對一線救援人員關注的明顯不夠。

事實上,在重大突發事件面前,對於救援人員而言,由於他們工作環境的特殊性以及角色任務的緊迫性,會使他們產生一系列的心理應激反應,比如恐懼、焦慮、委屈、無助、挫敗感等等,這樣堅持在應急救援一線,使得許多人在救災結束後很長時間,會時強時弱持續呈現類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後遺症,嚴重影響救援人員的身心健康。

此次疫情爆發以來,戰鬥在一線的一些醫務人員承受著很大的心理壓力,出現了各種心理異常和軀體反應。疫情爆發後,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社會心理服務專業委員會通過微醫網絡平臺向公眾提供心理救援和心理疏導服務。到目前,平臺以各種方式為60018人次提供了心理救援服務,醫務人員和社區排查人員佔到了求助者的六成。

重大突發事件救援人員在救援過程中和完成救援任務後常見的心理創傷反應主要有兩類:一是ASD(急性應激反應或急性應激障礙),這是指在遭受到急劇、嚴重的精神創傷性事件後數分鐘或數小時內所產生的急性、短暫性精神障礙,一般在數天或一周內緩解,最長不超過一個月。如果超過一個月還不能康復,就可能發展為PTSD(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主要表現為創傷性再體驗症狀、迴避和麻木類症狀等,嚴重的PTSD還會有自殺傾向甚至產生自殺行為。二是替代性創傷,主要指目擊者親歷了大量殘忍、破壞性場景,帶著對受災、罹難同胞感同身受的痛苦高強度地工作,長時間暴露在高壓力、高痛苦的環境中,造成心理能量耗竭,間接導致的各種心理異常現象。

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重大突發事件之後,30%——50%的一線救援人員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調,通過及時的心理幹預和事後支持症狀會得到緩解。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心理救助,至少會有20%的一線救援人員在災後一年內持續受到PTSD的影響,而且,這種心理傷害往往是長期的,有不少於5%的人會影響終生。面對一次次重大的災害風險,面對一個個急難險重的救援任務,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和其他應急救援部門的救援人員包括現場指揮員、一線的救援員迫切需要專業的心理幹預支持。要通過專業的心理壓力模擬訓練,提升救援人員特殊狀態下的心理危機應對能力和心理救援能力;組織心理幹預專家在救援工作完成後制定心理恢復的幹預方案,定期對應急救援人員進行心理體檢,及時發現創傷後應激障礙者並予以治療,最大限度地減少心理創傷造成的減員,保證戰鬥力和綜合救援能力的持續提高。

積極防範化解社會心理安全風險

社會心理安全風險是指社會上的個體和群體由於心理活動失常,導致行為過失,造成安全事故和公共安全事件的可能性。

認真分析一下近年來我國的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態勢不難發現,社會心理安全風險正在成為引發突發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

事實上,近年來由於社會心理安全風險造成的重大安全生產事故也有發生。2018年10月28日發生的「重慶萬江公交墜江事件」就是一起典型案例。由於一件小小的坐過站事件,引發了兩個心理嚴重失衡的男女(女乘客劉某平和男司機冉某)情緒風險的爆發,15條鮮活的生命一同沉入長江。

造成社會心理安全風險的原因有很多,一個比較突出的原因就是災後心理援助嚴重缺失。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自然災害造成的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發病率可以達到33%,抑鬱症的發病率可以達到25%。相比於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當事人的心理問題表現得更為複雜。由於事故災難影響的不確定性以及伴隨疾病導致的生活改變及「汙名化」,往往會給當事人帶來巨大的持續影響。

目前,疫情防控戰役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對公眾的心理的影響需要關注和重視。進入「後疫情時代」,心理影響必然會給社會治理和應急管理工作帶來一定衝擊。

造成社會心理安全風險的另一個原因是職業的特殊性。有數據表明,在交通、鐵路、民航、電力、煤礦、非煤礦山、建築施工、危險化學品、民用爆破等行業,心理安全風險的危害更大。相對於其他行業,上述行業的人員流動性強,工作環境艱苦、生活枯燥單調、崗位壓力和危險性大,許多時候都處於超負荷的勞動強度下之下,再加上平時沒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照顧家人,十分容易形成負性情緒。同時崗位特性造成的心理緊張和生理疲憊也容易導致控制能力下降和操作失誤,造成安全生產事故。

進入「後疫情時代」,社會心理安全風險的防控和化解工作任重道遠,全面復工復產以求挽回疫情期經濟社會發展損失,又使得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壓力成倍放大。2020年2月,按照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的統一部署,中國災害防禦協會廣東心理幹預志願服務隊在廣東啟動了復工復產心理護航公益行動,在一個月的時間裡深入到多個企業、社區了解群眾的心理狀況,發現在復工復產階段產生的各類心理問題大多可以隨著社會形勢的逐漸好轉而好轉。

加強應急心理建設 提高履職和擔當能力

對應急管理來說,社會心理安全風險是一個源頭性、基礎性問題。各級應急管理部門應「堅持以新視角研究問題」,高度關注社會心理安全風險的衝擊和影響,加強應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設。

所謂應急心理管理能力指的是應對和處理危機狀態下不良心理反應的能力。涉及到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的各個領域,涵蓋危機處置的各個階段。

加強應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設,首先要牢固樹立防範化解社會心理安全風險的意識,把社會心理安全風險預警納入突發事件預警預防應對體系的建設之中。建立動態的監測體系,組織開展重大災難公眾心理認知、心理病理症狀和心理行為分析,確立社會心理安全風險預警等級,適時啟動應對方案。

加強應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設,必須同時高度重視專兼併重的心理服務隊伍建設和平「戰」結合的心理幹預機制建設。要借鑑學校和公安部門制度性安排心理諮詢崗位、設立標準化心理諮詢室的做法,在應急管理隊伍、應急救援隊伍中設置心理諮詢崗位,提高應急救援人員心理自助、互助能力,並有針對性地提高他們現場基本的心理急救能力。要緊密聯繫全社會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心理服務資源和專業力量,全面夯實應急心理服務的社會化基礎。

加強應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設的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提高應急指揮人員危機決策的水平。除了在應急指揮的過程中建立專家支持系統,充分發揮專家團隊的經驗和集體智慧,幫助指揮人員降低決策壓力,弱化「惡性壓力」的負面作用,還要通過心理專家給應急指揮人員提供心理緩釋輔導和指引,穩定決策情緒,提高決策水平。

加強應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設,也要從提高壓力管理能力著手,全面提高廣大應急管理工作者和應急救援力量打大仗、打惡仗、打硬仗的心理準備,把應急管理隊伍打造成一支每個個體都內心強大的鐵軍。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全面提高應急管理工作者的壓力管理水平,提升特殊狀態下的心理危機應對能力和心理創傷修復能力。

加強應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設,更要提高災後心理救助能力。可以預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應激障礙人群將是一個龐大的群體,要解決好這一社會問題,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應急心理幹預職業和職業培訓認證體系,培養建設一支能夠真正在應急管理的全流程發揮心理幹預作用的專業隊伍。

加強應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設,還要加強應急狀態下的輿情管理。關鍵是要做好突發事件的信息發布工作,及時公布事件真相和處置情況,實現信息有效傳播,爭取公眾的理解和支持,掌控社會輿論導向,促進事件妥善處置。

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的戰鬥是對我國社會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我們要以此為契機,切實把應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設提升到新的高度,抓實抓好、抓出成效,為日益發展的應急管理事業做出積極貢獻。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陸林:後疫情時代,精神心理健康問題亟需關注
    本次大會以「格局·治理·能力」為主題,重點圍繞醫院高質量發展與保障醫療安全,創新醫療服務,共話後疫情時代大健康戰略下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並從多角度探討醫院改革發展的新思路。  「後疫情時代,與疫情相關的心理健康問題亟需關注。」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於大眾是一個應激事件,人們可能會出現抑鬱、焦慮、恐懼、失眠等各種生理及心理應激反應。
  • 全面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和能力建設 建立健全動物疫病防控工作長效機制
    《意見》經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後,於8月10日印發各地。《意見》的出臺,既是適應動物防疫工作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尤其是針對當前非洲豬瘟防控工作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而提出的補短板、強弱項的應急之舉,也是全面壓實動物防疫工作責任,建立健全動物防疫新體系、新機制,全面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和能力建設而提出的打基礎、管長遠的謀遠之策。二、如何擰緊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責任鏈條?
  • 李明:國家生物安全應急體系和能力現代化路徑研究
    二、生物安全應急體系和能力建設   面對當前生物安全領域事件頻髮帶來的巨大挑戰,只有通過加強生物安全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才能有效處置應對,為技術發展保駕護航,從根本上保護人民健康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 後疫情時代我國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對策
    新冠肺炎疫情其實是一起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由它而導致的停工、停產使金融系統及機制運行、金融資源配置等出現問題,造成金融機構業務中斷、盈利急速下降,甚至出現倒閉風險,進而引發系統性危機。在後疫情時代,結合疫情的實際及金融系統的特徵,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保障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定與安全,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 2021全國應急管理改革的突破口有這些
    應急管理工作遇到許多艱難挑戰,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發,我國發生1998年以來最嚴重汛情,國內外環境深刻複雜變化給安全生產帶來嚴重衝擊。認真總結近年來應急救援經驗教訓,抓緊建立健全中央地方分級指揮和隊伍專業指揮相結合的指揮機制,加強現場指揮規範化建設。在此基礎上,全國不僅要在綜合應急能力上有量的增加,更要有質的提升。在提升風險監測預警能力方面,需要著力提升綜合風險監測研判水平,健全風險動態聯合會商機制,加快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建設,匯聚部門、地方和社會各類數據,建設國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平臺。
  • 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檢測儀器需求將不斷增加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衝擊,給食品生產經營活動帶來諸多困難,同時也給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消費信心帶來了影響。後疫情時代,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為營造放心安全的食品消費環境,提升消費者的消費信心,促進食品行業健康穩定發展,12月3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攜手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在北京舉辦「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主會場活動。
  • 強化後疫情時代管理 助力推動護理質量——2020年度護理工作總結大會
    庚子年鼠匿輝煌業,辛丑年牛奔旖旎春,為進一步加強後疫情常態化防控,有序規範推進護理工作,進一步促進中醫護理高質量發展,1月5日下午2時,鄂州市中醫醫院2020年度護理工作總結大會及護理質量分析匯報會在門診八樓會議室隆重召開,各科室護士長及護理人員一百餘人參加了此次會議,工會主席陳碧珍出席了本次大會
  • 光華在線 |徐憲平教授: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看網際網路時代的危機管理...
    2網際網路時代危機管理的五個關鍵環節以往我國危機管理的研究,主要基於傳統管理理論,聚焦應急管理研究,以及應急體系、應急預案、應急機制等重點。去年12月,我在《管理世界》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網際網路時代的危機管理:演變趨勢、模式構建與基本規則》的文章,提出了一個「雙周期、多階段、多目標」的危機管理模型。
  • 應對疫情企業機關單位心理建設手冊
    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委組織人員編輯了《應對疫情企業機關單位心理建設手冊》,科普中國的同志加班連夜上線發布。該手冊提供了心理能力建設的基本原則與方法,在復崗復工之際,為奮鬥在企業機關單位同志們保駕護航。2月10日,祝大家清晨迎來充滿希望和信心的新開端!願陰霾散去,萬象更新!
  • 鼠疫疫情如何分級並響應?內蒙古相關防控應急預案正徵求意見
    各盟市、旗縣(市、區)黨委要在第一時間成立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加強各地區疫情防控工作的統一領導、統一指揮。各級黨委、黨組要切實加強衛生健康系統黨的建設,按照政治強、促改革、懂業務、善管理、敢擔當、作風正的標準,及時選優配強領導班子成員。8.2加強疾控機構能力建設。
  • 紹興市突發動物疫情應急預案
    2.市委宣傳部:協調組織疫情報導,正確引導輿論,加強管理涉及突發動物疫情的新聞報導;協調組織突發動物疫情及應急處置情況的對外新聞報導,必要時組織新聞發布會;加強動物防疫知識宣傳。3.市發改委:將防疫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納入年度重點建設計劃;維護市場價格秩序。
  • 河南:加強疫情防控期間實驗動物安全管理
    科技日記者 喬地河南省科技廳2月18日就疫情防控期間實驗動物安全管理工作下發通知,提出優先保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關所需實驗動物供應;實驗動物使用單位結合各自研究領域優勢,主動作為,為疫情防控檢測診斷技術、藥物疫苗研發提供支撐。
  • 北京市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
    1 總則  1.1 編制目的  加強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處置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防範系統化、決策科學化、指揮智能化、保障統籌化,確保在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時,按照「早、快、嚴、小」的原則,及時調動行政和技術資源,採取應對措施,有效控制和撲滅疫情,最大程度地減輕對畜牧業和公眾健康造成的危害
  • 湖南省水生動物疫情應急預案
    總則1.1編制目的建立強有力的水生動物疫病防控機制,加強漁業生產管理,積極應對水生動物疫情,提高快速反應和處置能力,有效預防水生動物疫病擴散,最大限度地減少疫病災害損失,促進水產養殖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確保水產品質量與公共衛生安全。
  • 後疫情時期,幼兒園管理的困境如何解?園長解答
    如何指導幼兒園、家庭準備應急物資?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探索與完善。李崢:作為園長,在積極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時,也需要正視疫情的影響,重新審視管理中的不足之處,變「危機」為「轉機」。一是各類應急預案仍需完善。冷靜分析後,我決定對信息按照甄選辨別、分類發送的步驟進行傳達,未經園部審核的信息不得私自發送,從而保證線上環境的「淨化」。這一措施落實到各班,使教師工作群、班級群恢復了原有的「純淨」。趙旭瑩:幼兒園各項工作一直處於常態管理,疫情打亂了這種日常化,造成中層幹部、教師應對緊急性事件的能力和狀態出現危機。
  • 43位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專家為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建言
    特別是要著手解決:(1)確保「指定防疫救護醫院」的醫藥及醫療用品的及時配送;(2)在全力對抗疫情共克時艱之時,一定要未雨綢繆。第三,化疫情為經濟轉機,盤活經濟,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現代化治理能力。(1)考慮經濟體系前所未有的深度分工性,要從系統角度和整體的角度思考疫情中和疫情後經濟恢復工作。
  • 宜川縣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
    重大動物疫情實行屬地管理,分級控制。根據疫情發展情況,重大動物疫病分為四個等級進行預警,並實施分級控制。發生不同等級疫情時,啟動相應級別的工作方案。快速反應,果斷處置。建立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做好人力、物力、財力儲備,增強應急處置能力,切實做到「早、快、嚴、小」迅速撲滅控制疫情。
  • 湖南省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
    (3)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獸醫行政管理部門認定的其他一般突發動物疫情。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可結合本地突發重大動物疫情的實際情況、應對能力等,對較大和一般突發動物疫情的分級標準進行補充和調整,制定的分級標準要報相應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及其獸醫行政管理部門備案。
  • 2020年12月應急管理大事記
    研討會期間,各方代表就應急管理部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主要工作舉措和經驗、重大自然災害的監測預警和會商協調、應急救援、災後大規模人員安置和恢復重建,以及應急管理部門國際合作情況和上合組織緊急救災領域合作前景進行了研討。
  • 「我們將與新冠肺炎至少相伴十年」 隱秘的角落:後疫情時代的心理...
    但是疫情後,對全人類精神心理健康的影響,可能要持續10至20年。 災難以後人們容易產生各類精神心理問題,汶川地震、SARS一年之後,仍有很多人罹患創傷後應激障礙、抑鬱等精神心理疾病,甚至出現自殺,此次疫情後這種現象也極有可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