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的環境、歷史、習慣形成了不一樣地域文化,廣東人熱衷拜神,廣東湛江人更甚,傳統節日「拜神」自不必說,端午賽龍舟吃粽子、中秋賞月吃月餅……
不盡相同,但,皆有一致的重中之重——拜神。
先前和大家聊過湛江形形色色各類人文風俗,這次說「下寶福」。
湛江方言「下寶福」,暫查詢不出對應書面語,總之與拜神許願無異,有祈求神明保佑平安順遂之意。
春節過後,上學、工作,生活回歸往常,湛江傳統民俗「下寶福」則陸陸續續開始,「下寶福」無明確的日期,但同地區的民眾會統一時間,方便請「道公佬」主持拜神許願儀式(後詳細講述)。
湛江人拜神,雞是最重要的貢品,下一個「寶福」需要一隻雞,兩個則兩隻,多少個寶福多少只雞!全家、小孩、事業、學業等等,家庭成員越多(越講究的家庭),往往下的「寶福」也越多。
這一天,父母與其他鄉民一樣,早飯過後便開始忙活,活雞宰殺,烹調煮熟,勞碌費力卻又樂此不疲,因為在湛江人心目中,為此事的所有付出皆值得!
之後則可攜同香燭元寶、水果白肉等貢品,前往地方廟宇「下寶福」。
區別於傳統節日的拜神,湛江民俗「下寶福」需要專業人士,則「道公佬」主持參與,民眾隨著儀式的進行或站或跪敬拜神明,而「道公佬」則擲勝杯、口中念念有詞,寓意不外乎闔家平安,諸事大吉……
一戰時,一支德國軍隊在阿爾卑斯山迷路,情況危急,若不能儘快找到出路,所有人都會死。
軍中上下想盡各種方法都沒用,絕望之際,發現一間無人居住的小木屋,大家寄以希望找到有用的線索。
果然,在屋子裡找到了一張標註地形、路線的地圖,不過地圖上的語言是沒有人能看懂的拉丁文。上天眷顧,按照地圖的「指引」,德軍最終走出阿爾卑斯山。
指揮官一直保存這份地圖,某日,一位通曉拉丁文的朋友指出地圖標註的是非洲某地。
德軍信仰的走出困境的假地圖的意義,與湛江下保福的風俗無異——共識與希望,大家都在堅持一個共識,其實是堅定希望的腳步。
普通老百姓熱衷拜神,不能完全以「封建迷信」論。航海需要確定方向,茫茫人生路也是如此,目標明確才能心無旁騖,腳步堅定。
無論湛江歷來的「下寶福」風俗或其他,老百姓對於跪拜神明之前,表現的虔誠、恭敬,初衷並非藉助神明之手坐享「不勞而獲」,「拜神」實為我們的未來許下一個美好的祝福,也為奔向希望傾注前行的勇氣。
有了目標,我們的人生之路才不迷茫、不彷徨;
有了希望,面對艱難險阻,才能不氣餒,不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