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讓很多父母特別頭疼的一個時間段。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父母發現孩子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打不得、說不得,說重了不行,表揚誇獎也不行。無論父母採取何種行為,總是會受到孩子的叛逆反抗。這讓父母感到特別束手無策,不知道如何是好。
我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個青春期孩子的留言:
很多時候,本來我想去寫作業,但是一旦我媽提前說出來讓我去寫,我就再也不想去做了,因為我不想讓她覺得我是在聽她的命令後才去做的。
這就是青春期的孩子,在他們眼裡,好像父母說什麼做什麼都是錯誤的。
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會變成如此叛逆,如此不可理喻?
青春期孩子叛逆的真相
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如此叛逆?
網上有很多專家說,是因為孩子獨立意識變強了,所以不想在事事都聽父母的。
這表面上聽起來有些道理,但是獨立意識變強就意味著一定叛逆嗎?這好像沒有必然聯繫。就拿我們這些成人來說,都是從青春期過來的,獨立意識肯定更強,但是我們是不是說就變得叛逆,變得不可理喻,凡事都喜歡跟父母對著幹呢?沒有吧。所以,獨立意識變強只可能是一部分原因,不可能是根本原因。
那什麼是導致青春期少年如此叛逆的根本原因呢?
我一直以來也在思考這個問題,直到我在一部心理說上看到下面這個自我評價發展曲線圖,我才意識到問題。
通過這個曲線圖大家可以明顯看到,從8歲左右開始,孩子的自我評價就開始降低,在12-14左右達到最低,然後又開始逐漸上升。概括的說,從8歲到20,孩子的自我評價經歷了一個逐漸降低然後又逐漸升高的過程。
那麼問題來了: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自我評價如此低,這跟他們的叛逆又有什麼關係呢?
青春期的孩子對自我的評價最低是有原因的。
自我評價反應的是人對自我的認知,而人對自我的認知經歷了一個從盲目到定位再到重建的過程。而青春期恰恰是自我認知的關鍵節點,正因為這個節點的關鍵性,才使得人的自我評價呈現了這樣一個曲線。
自我認知並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隨著後天的發育逐漸建立的。因此一開始孩子對自我的認知是模糊的、盲目的。這就牽扯到一個問題,是盲目的自信,還是盲目的自卑?從優勝劣汰的角度來說,肯定是盲目的自信更有利於生存,因為正因為盲目的自信,覺得自己是最厲害的、最棒的,所以孩子才會勇敢的探索,才會積極的跟別人競爭。假如盲目的自卑,啥都不敢做,不用等著別人競爭,自己就把自己餓死了。所以在8歲之前,孩子普遍對自己盲目的自信,覺得自己最棒最厲害。
這一點從生活中我們也能感覺到。比如說孩子經常有「輸不起」的表現,因為如果輸了就打擊了他們的盲目自信,為了維護他們的盲目自信,他們就要堅決的否定這樣的事實,維護「全能」的自我評價。
但是隨著孩子的智力發育,以及生活經驗的增多,孩子經歷的失敗會越來越多,他就需要重新評價自己,定位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水平,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在這個定位的過程中,他們會不斷的遭受打擊,因為他們發現自己很普通,總有不如別人的地方,自己並不是完美的,也不是全能的。這與他們原來的理想水平相去甚遠,因此孩子對自我評價開始逐漸降低,直到達到一個最低水平。
那麼這個最低水平為什麼是在青春期,而不是之前或之後呢?這跟人的智力發育有至關重要的聯繫。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青春期的孩子智力上進入了最後一個發展階段——形式運算階段。這時的孩子不像之前有各種缺陷,除了一些經驗上的差距,他們在智力能力上已經跟成人一樣了,具備了邏輯推理、歸納、演繹等能力。
思維能力的提高,使得青春期的孩子開始反思總結自己,也可以從更加公平的角度看待問題。因此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既可以看到自己的缺點,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優點。孩子們開始逐漸接受自己的缺點,並且發揚自己的優點,於是自我評價開始提升。
那青春期的自我評價最低跟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又有什麼聯繫呢?
因為自我評價是建立在同齡人對比的基礎上的,因此當孩子對自我評價比較低時,他們會覺得自己事事不如別人,在外面就會夾著尾巴做人,小心翼翼的。
這使得孩子在家庭外面時,會壓抑自己的情緒,積累太多的負面情緒。如果這些情緒得不到釋放,他們就算毀了。而家庭提供安全的港灣,就成了他們發洩情緒的場所。
在家裡,在面對父母時,他們一方面通過與父母對抗來發洩情緒,另一方面還以此來強化自我信心,證明自己是可以的,並不是一無是處的。「我打不過別人,我還打不過你們」,這就是青春期孩子內心的潛臺詞。
也就是說,孩子對父母的叛逆反抗是他們重新證明自己的一種方式,讓他們重新積累足夠的心理能量去面對外面殘酷的競爭環境。
這就是孩子叛逆的真相。
總結
孩子的叛逆是他們證明自己的一種方式,是孩子自我評價過低時採取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
假如父母幫助孩子更好的認識自己,建立了正確的自我評價,孩子就不會也沒有必要用過多的叛逆來證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