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父母,我很後悔現在才看到這個自我評價發展曲線

2021-01-08 騰訊網

青春期是讓很多父母特別頭疼的一個時間段。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父母發現孩子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打不得、說不得,說重了不行,表揚誇獎也不行。無論父母採取何種行為,總是會受到孩子的叛逆反抗。這讓父母感到特別束手無策,不知道如何是好。

我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個青春期孩子的留言:

很多時候,本來我想去寫作業,但是一旦我媽提前說出來讓我去寫,我就再也不想去做了,因為我不想讓她覺得我是在聽她的命令後才去做的。

這就是青春期的孩子,在他們眼裡,好像父母說什麼做什麼都是錯誤的。

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會變成如此叛逆,如此不可理喻?

青春期孩子叛逆的真相

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如此叛逆?

網上有很多專家說,是因為孩子獨立意識變強了,所以不想在事事都聽父母的。

這表面上聽起來有些道理,但是獨立意識變強就意味著一定叛逆嗎?這好像沒有必然聯繫。就拿我們這些成人來說,都是從青春期過來的,獨立意識肯定更強,但是我們是不是說就變得叛逆,變得不可理喻,凡事都喜歡跟父母對著幹呢?沒有吧。所以,獨立意識變強只可能是一部分原因,不可能是根本原因。

那什麼是導致青春期少年如此叛逆的根本原因呢?

我一直以來也在思考這個問題,直到我在一部心理說上看到下面這個自我評價發展曲線圖,我才意識到問題。

通過這個曲線圖大家可以明顯看到,從8歲左右開始,孩子的自我評價就開始降低,在12-14左右達到最低,然後又開始逐漸上升。概括的說,從8歲到20,孩子的自我評價經歷了一個逐漸降低然後又逐漸升高的過程。

那麼問題來了: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自我評價如此低,這跟他們的叛逆又有什麼關係呢?

青春期的孩子對自我的評價最低是有原因的。

自我評價反應的是人對自我的認知,而人對自我的認知經歷了一個從盲目到定位再到重建的過程。而青春期恰恰是自我認知的關鍵節點,正因為這個節點的關鍵性,才使得人的自我評價呈現了這樣一個曲線。

自我認知並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隨著後天的發育逐漸建立的。因此一開始孩子對自我的認知是模糊的、盲目的。這就牽扯到一個問題,是盲目的自信,還是盲目的自卑?從優勝劣汰的角度來說,肯定是盲目的自信更有利於生存,因為正因為盲目的自信,覺得自己是最厲害的、最棒的,所以孩子才會勇敢的探索,才會積極的跟別人競爭。假如盲目的自卑,啥都不敢做,不用等著別人競爭,自己就把自己餓死了。所以在8歲之前,孩子普遍對自己盲目的自信,覺得自己最棒最厲害。

這一點從生活中我們也能感覺到。比如說孩子經常有「輸不起」的表現,因為如果輸了就打擊了他們的盲目自信,為了維護他們的盲目自信,他們就要堅決的否定這樣的事實,維護「全能」的自我評價。

但是隨著孩子的智力發育,以及生活經驗的增多,孩子經歷的失敗會越來越多,他就需要重新評價自己,定位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水平,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在這個定位的過程中,他們會不斷的遭受打擊,因為他們發現自己很普通,總有不如別人的地方,自己並不是完美的,也不是全能的。這與他們原來的理想水平相去甚遠,因此孩子對自我評價開始逐漸降低,直到達到一個最低水平。

那麼這個最低水平為什麼是在青春期,而不是之前或之後呢?這跟人的智力發育有至關重要的聯繫。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青春期的孩子智力上進入了最後一個發展階段——形式運算階段。這時的孩子不像之前有各種缺陷,除了一些經驗上的差距,他們在智力能力上已經跟成人一樣了,具備了邏輯推理、歸納、演繹等能力。

思維能力的提高,使得青春期的孩子開始反思總結自己,也可以從更加公平的角度看待問題。因此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既可以看到自己的缺點,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優點。孩子們開始逐漸接受自己的缺點,並且發揚自己的優點,於是自我評價開始提升。

那青春期的自我評價最低跟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又有什麼聯繫呢?

因為自我評價是建立在同齡人對比的基礎上的,因此當孩子對自我評價比較低時,他們會覺得自己事事不如別人,在外面就會夾著尾巴做人,小心翼翼的。

這使得孩子在家庭外面時,會壓抑自己的情緒,積累太多的負面情緒。如果這些情緒得不到釋放,他們就算毀了。而家庭提供安全的港灣,就成了他們發洩情緒的場所。

在家裡,在面對父母時,他們一方面通過與父母對抗來發洩情緒,另一方面還以此來強化自我信心,證明自己是可以的,並不是一無是處的。「我打不過別人,我還打不過你們」,這就是青春期孩子內心的潛臺詞。

也就是說,孩子對父母的叛逆反抗是他們重新證明自己的一種方式,讓他們重新積累足夠的心理能量去面對外面殘酷的競爭環境。

這就是孩子叛逆的真相。

總結

孩子的叛逆是他們證明自己的一種方式,是孩子自我評價過低時採取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

假如父母幫助孩子更好的認識自己,建立了正確的自我評價,孩子就不會也沒有必要用過多的叛逆來證明自己。

相關焦點

  • 解析《獅子王》:從辛巴的成長史,看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
    曾經看《獅子王》,以為這只是一個小獅子的勵志成長故事,卻沒有意識到這看似是辛巴身份的變換,實際上卻伴隨著辛巴"自我意識"的發展和成熟。這部電影之所以經典,也是因為大人都從小辛巴的成長過程中,看到了自己自我意識的發展,同樣的,也激起了孩子對於自我成長的渴望。
  • 電影《獅子王》裡告訴我們,自我意識的發展,影響孩子的一生
    《獅子王》作為迪斯尼的一部熱播動畫,以辛巴的成長為主線,講訴了小獅子在朋友的幫助下,重新回到森林,並走向王座的一部教育型影片。是一部飽含溫情和感動的動畫。 其中不得不關注的就是辛巴為什麼要回到森林,辛巴的成長曆程其實是他自我意識的覺醒,渴望回歸故裡,作為領袖人物統領森林,展現身為獅子的本性和自我。什麼是自我意識?
  • 一切心理問題都是自我太弱小,終生成長的是自我延遲滿足能力
    延遲滿足就是自我控制能力,延遲的是即時滿足的欲望和需要。 例子就是棉花糖實驗,給定小朋友每人一個棉花糖,如果忍住不吃,半小時後會得到額外兩個作為獎勵,由此觀察自控力。 實驗跟蹤效果看,個體成功機率與小時候自控力有很大相關性,換言之,人的差距很大在於自控力強弱。
  • 一個離婚女人的忠告:女人離婚後,要學會自我安慰,別讓自己後悔
    有時候你在回頭去想時,還會不由自主替對方開脫,這種心理如果任由其泛濫,難免會有後悔的成分。不過,你可以不讓這種心理泛濫,可以讓自己不後悔,每個人都能做到,就看你能不能控制自己。關於女人離婚後「後悔」這件事,下面這個讀者的做法值得參考。東林老師:我現在已經離婚有半年了,這半年對我來說真的過得很慢,真的好煎熬。
  • 「如果能重來,我想要一個孩子」當初堅持丁克的康輝,現在已經後悔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對於婚姻和生育的看法正在悄悄地發生著轉變。「生子」的概念逐漸變得沒有那麼強烈,「丁克」一詞也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熟悉。相關調查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的大中城市已經出現了60萬個自願不育的「丁克家庭」,而且這個數據還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 解析電影《聲之形》:讓孩子懂得「自我認同」,才是教育的意義
    莉莉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村家庭,她的爸爸一直就重男輕女,覺得男孩才能在村裡拿得分紅並繼承香火,而女孩除了嫁人沒有什麼價值。爸爸總是把弟弟放在第一位,無論是食物還是衣服,他總要讓弟弟先選。媽媽從外地帶回來一包糖果,爸爸直接拿給弟弟,讓弟弟先吃夠本,才把剩下的給莉莉。當她考到全班第一,爸爸只是象徵性地點點頭,而弟弟只是進步了一點,爸爸就高興得帶著他去遊樂園。
  • 當孩子對別人說:「這是我的玩具」時,父母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像英英這種情況,其實是大部分小朋友會有的情況。很多父母會擔憂是不是自家孩子性格不好,長大後會不會成為自私的人。其實,這種擔心完全沒有必要,因為孩子此時的「自私」是一種正常現象,並不是道德問題,而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
  • 「職場導師說」自我評價怎麼寫?一句話公式創作優秀自我評價
    」是簡歷中舉足輕重的一個核心模塊。「自我評價」主要是呈現個人過往職業經歷中的亮點、閃光點、崗位匹配點。同步,自我評價也是和其他的候選人快速形成區分度,讓HR/面試官看到您的簡歷後,心中對於您的背景和能力有清晰的認識,快速幫助HR/面試官梳理清晰的人物畫像。
  • 論一個資深狗奴的自我修養,看到最後我哭了……
    今天咱來談談作為一個資深的狗奴,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自我修養?
  • 我好後悔給狗狗做絕育:忍痛讓狗狗挨了一刀,現在的它卻變成了一個...
    原標題:我好後悔給狗狗做絕育:忍痛讓狗狗挨了一刀,現在的它卻變成了一個胖子 從成為一個鏟屎官開始,我就一直被「狗狗需要絕育」這個高頻話題提醒著。後來等到我家考考8個月的時候,抱著為它健康著想的目的,就忍痛給它做了絕育手術。
  • 自我成長|接納自己,內心才能真正強大
    這時,我們做不到接納自己,就是因為我們在內心給自己創造了一個「正常自我」,而這個「正常自我」的設定,就是根據外在的評價標準制。也就是說,外界會以「成績好」、「脾氣好」,以及「工作好」來判斷一個人的價值,而我們認同了這樣的評價標準,於是當我們達不到時,就會產生痛苦。我們很容易認同這樣的外在評價系統,和小時候父母的教育有關。
  • 解析電影《聲之形》:培養小孩「自我認同」,比學習成績重要得多
    最近朋友強力向我安利了一部動漫影片《聲之形》,於是我利用周末的時間我才在家裡刷完了這部片子。這部片子除了與我們現在常提到的"校園欺霸"的話題有關之外,而在我看來,這部片子僅僅是基於校園欺霸的故事在向人們講述"自我認同"對一個人的意義。
  • 李零:我不能以我的感受作為評價革命標準
    李零:二十世紀,我在回憶。我想讀讀《毛澤東年譜》、「文革大事記」之類的東西,找個時間寫一個簡短的讀書筆記。不是做研究,主要是清理一下過去的印象。我活到這個歲數,年輕的時候和現在是非常強烈的反差。我覺得大家被洗腦洗得很厲害。我是憎恨惡勢力但又無能為力的人。我在《鳥兒歌唱》這個集子一開始就說了,我要表達的是我的文化立場。
  • 《阿文的小毯子》:正確幫助孩子尋找自我發展之路
    《阿文的小毯子》的故事中,阿文就是一個存在「戀物」行為的孩子,父母正確的對待和處理有助於幫助孩子尋找自我發展之路。用愛和共情幫助孩子成長,通過這一繪本家長們也可以獲得新的啟發。阿文對毯子的依賴繪本故事中,小老鼠阿文對一條毯子情有獨鍾,走到哪兒都帶著它,於是阿文父母為了讓阿文擺脫這種壞習慣,想方設法地要奪走毯子,但阿文的態度很堅決就是不從。
  • 《德魯克的自我發展智慧》: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相反,我們時時刻刻都能從她臉上看到陽光,積極,樂觀,自信的一面。當她被爸爸派出去給新來的鄰居送土特產核桃作為歡迎禮物,結果被鄰居家孩子凌霄一巴掌打倒在地上,核桃滾落了一樓道,並被拒之門外。李尖尖並沒有因此感到委屈或者暴跳如雷,而是對爸爸說,哥哥不喜歡吃核桃,沒關係的,下次我們送點別的。這個反應讓我感到很意外,一個四五歲的孩子能有這樣的心態,真的不容易。
  • 從《獅子王》中辛巴的成長,分析自我認知,對外在行動的影響
    其次,孩子大多缺乏「自我認知」的機會,從3歲上學一直在集體環境中生活,大家學習都是同步的,而學校很少會關心孩子的情緒,傾聽他們內心的想法。如果家長也沒有引導孩子進行自我認知,他們甚至不知道這個意識存在。最後,孩子的自我認知常常來自外界的評價,在學校,老師會評判你是怎樣的學生,在家裡,父母會評判你是個怎樣的孩子。
  • 毛主席評價梁武帝蕭衍:自己非常節儉,卻讓官場腐敗成風
    【毛主席點評歷代皇帝之蕭衍】在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王朝,開國皇帝是蕭衍,亡國皇帝也是蕭衍,共當了47年皇帝,最後竟然被活活餓死了。更有趣的是,蕭衍雖然丟掉了江山,但心態還是很好的,坦然說:「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何恨?」意思是說,這個國家是我一手建立起來的,也是在我手底下沒的,我沒有什麼遺憾的,挺好。
  • 張國榮:作為自我性慾的明星
    上面是對張國榮成就的簡略概括,在這有限的篇幅中,顯然無法對張國榮所有的電影作品從數量和質量上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同樣,我們也無法去探討他在其他領域的貢獻。對張國榮個人地位的精確評價也需要承認,他不僅僅是一個電影偶像。就像香港郵政署2005年發行郵票紀念一批本地傑出歌手時所承認的,張國榮是一個全面的藝人和長期的媒體存在。
  • 柯文哲後悔踏進政治圈:現在阿貓阿狗都可以罵我
    華夏經緯網11月18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北市長柯文哲當年以政治素人參選,放下從醫多年的背景毅然決然進入政治圈,如今6年過去,外界對他的評價兩極,最近他上《旗開得勝》被問是否後悔踏進政治圈?他無奈說人生就是一條單向道,當初參選也是被迫,更比喻過去當醫生都被民眾視為上帝,現在每個阿貓阿狗都在罵他,他也只好接受。
  • 學會這四點父母勝過一個好老師
    -指責 「我看到你把玩具撒在地上到處都是,這樣其他人走路會被絆倒」 -事實和造成的影響 「你看讓你畫畫小心點,現在撒了吧」 -指責 「我看到你把畫盤打翻了,顏料弄在地上不容易清洗」-事實和造成的影響 要學會說事實,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每次看到孩子問題,避免脫口而出的那個「你」,嘗試用「我看到/聽到」這樣的句式來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