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紮根保護區,記下200多本巡查記錄——長江故道上的麋鹿守護者

2021-01-11 楚天都市報

楚天都市報記者 郝曉燕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劉中燦 通訊員 方芳 喻妙

芳草萋萋,鹿鳴呦呦。

在長江「九曲迴腸」的荊江北岸石首段,有一個形如鵝蛋的地方,叫天鵝洲,由於長江裁彎取直,形成大片溼地。作為長江故道,這裡洲灘縱橫,林草豐茂,最適合麋鹿生活。

如今,這裡有1200多頭麋鹿自由生長,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群。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讓這個曾經一度凋零的物種,重新煥發生機。日前,記者趕在寒冬降臨之前來到這裡,看到了大群漂亮的麋鹿,和它們背後的守護者——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副主任、高級工程師李鵬飛。

200多本巡查記錄練就火眼金睛

「噓!輕一點,別驚擾到它們。」11月25日,記者跟著李鵬飛在保護區內的草地上,看到了大群正在休憩的麋鹿。

初冬的陽光打在金色的草叢上,幾頭深褐色的公鹿頂著大角時不時地對挑,場面並不激烈,顯然是溫和的嬉戲和雄性魅力的展示。更多的母鹿和未成年的小鹿或站或臥,低頭吃草,悠閒地沐浴著陽光。一些不知名的鳥兒不時從它們身邊飛過,不遠處的蘆葦蕩蘆花飛舞……好一幅和諧自在的麋鹿曬冬圖。

「這群大概有200多隻,看看皮毛多漂亮。」「哎呀,怎麼有兩隻麋鹿的角掉了,還不到脫角的季節。」隔著300多米,李鵬飛用望遠鏡仔細地觀察麋鹿群,一邊在本子上記錄,一邊輕聲告訴記者。

從1993年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成立之初,李鵬飛就開始和麋鹿打交道,20多年的經驗讓他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遠遠地看一眼,就能根據皮毛、肚子的大小、精神狀態,乃至糞便的形狀,來判斷出麋鹿健康與否。

今年58歲的李鵬飛,兩鬢已經有些斑白,這樣的巡視從前他每天都要兩趟。解放鞋、迷彩服、望遠鏡是他的標配,夏天再加頂草帽,一天往返十幾公裡,愣是靠雙腳走出來的。尤其是保護區剛成立那幾年,做野生放養實驗,李鵬飛幾乎天天泡在保護區裡。

春天,為了了解麋鹿在發情期的行為,要躲在深草叢中,時常被溼地上的蚊蟲叮得渾身起包;夏天,為了掌握麋鹿在懷孕期間的生活習性,他對母鹿進行跟蹤觀察,風餐露宿是家常便飯;冬天,李鵬飛與他的夥伴們頂著風雪,為麋鹿打草備食,觀察記錄麋鹿的點點滴滴……在保護區裡,保存最完整的檔案,就是李鵬飛的200多本巡查記錄。

紮根保護區守護麋鹿25載

當天,記者在保護區內總共見到了三群麋鹿,少則十來只,多則兩三百隻,蘆葦蕩旁、草叢上處處可見「呦呦鹿鳴,食野之萍」的靜謐美好的畫面。

然而,在20多年前這個場景還是無法想像的。

作為傳說中「蹄似牛而非牛,頭似馬而非馬,尾似驢而非驢,角似鹿而非鹿」的「四不像」動物,麋鹿在19世紀末幾乎在中國滅絕了。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從英國引進回國。當時,石首的天鵝洲成為國內三大麋鹿棲息地之一,成立了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

1993年,李鵬飛剛從華師畢業,就來到了這裡。「第一批麋鹿還是我去北京接的。」說起往事,李鵬飛仍記憶猶新。北京到石首1000多公裡的路,彼時還沒有高速公路,李鵬飛和他的三個同事,帶著兩輛大卡車和30頭麋鹿,一路走走停停,用自己發明的土辦法小心翼翼地給麋鹿餵草餵水,走了一個多星期,才帶著麋鹿們平安回到石首。後來,又用同樣的方式從北京帶回來了34頭麋鹿。

就這樣,從64頭麋鹿開始,李鵬飛帶著同事們開始研究如果讓這個種群發展壯大。彼時,麋鹿已經在中國消失100多年,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鑑,全靠自己摸索。

李鵬飛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了麋鹿身上。最開始經費不足,他和保護區的同事們自己砍蘆葦、搭攔網,春夏要去溼地割草餵食,冬季自己採購黃豆煉油自製豆粕,為麋鹿配置飼料……最讓人頭疼的是,麋鹿有時會逃出保護區,對附近村民種植的莊稼造成損壞,李鵬飛他們要為此挨家挨戶地上門道歉,和周邊很多農民的友誼也是這樣建立起來的。

「那時保護區攔網還沒建好,我們經常騎著馬,沿著長江故道,四處尋找走失的麋鹿。」李鵬飛說。

從人工圈養到野外放養,在李鵬飛他們20多年的努力下,如今,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面積已達2300多畝,石首麋鹿家族繁衍至1200餘頭,並形成了保護區核心區、江南三合垸、小河楊波坦以及湖南洞庭湖四個亞種群,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種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讚為「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的成功範例」。

悉心救護每一隻被遺棄的麋鹿幼崽

在保護區的工作區內,記者看到一頭3歲多的麋鹿,膘肥體壯,看到人還會親暱地上前示好。

這隻小鹿叫團圓,是之前被媽媽遺棄的麋鹿幼崽,被李鵬飛和保護區的工作人員救回來後,一直人工養著。像這樣,收養救護在惡劣天氣中走散或被遺棄的麋鹿幼崽,也是李鵬飛他們的工作之一,曾前後救護了7隻小鹿。

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當地村民發現了一隻剛出生的麋鹿幼崽和媽媽走散了,送回保護區後,就被李鵬飛和他的同事收養了。「還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嬌嬌,像大家的孩子一樣來養。」李鵬飛回憶,那是保護區首次遇到幼崽遭遺棄的情況。通過分析巡查日記,模擬野化麋鹿撫養幼崽習慣,他為幼鹿量身定製了一套精確的人工餵養方案:每日隔3小時定點進餐,一日餵食6頓,每頓定量4勺奶粉。像呵護孩子一樣精心照料小麋鹿。

一年後,李鵬飛又帶著它深入保護區腹地和鹿群磨合,最終含淚把嬌嬌送回了大自然。當時武漢電視臺還以嬌嬌為主角拍了兒童電視劇《回家》。

「送回去的嬌嬌又生了十來只小崽子,巡查碰面了還能認出我來。」李鵬飛無比欣慰。他打算再過段時間把團圓也放歸野外,讓它真正和家人團圓。

退休後還想繼續守護「溼地精靈」

今年李鵬飛已經58歲了,常年清晨踩著露水出門巡查保護區,讓他得了嚴重的「老寒腿」,天一冷就疼,這時節已經要開始捂熱水袋了。走路不方便,保護區內的巡查也沒辦法天天去了,但一有空,他就想去看看麋鹿。

「幾天不見還怪想的。」李鵬飛說起麋鹿時,眼睛裡總是帶著光。和記者在保護裡走的一段路,他一刻也閒不下來,手腳麻利地檢查放在食槽裡的營養劑鹽塊,看看特意為麋鹿過冬種植的冬麥草長勢怎樣。

「最怕冬天遇到大雪嚴寒天氣,植被都凍死了,麋鹿就沒有過冬食物了。」去年下大雪上凍,他還和同事們從幾十公裡外買來大白菜,人工扛到保護區裡,給麋鹿餵食。

他告訴記者, 現在保護區內的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分布著植物256種,魚類77種,鳥類115種,還成為黑鸛、東方大白鸛、天鵝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重要棲息地,被國內外很多著名的生物學家譽為「溼地基因庫」。

「荊有雲夢,犀兕滿之。」 李鵬飛說,遠古以來,長江中下遊沿岸溼地,就是野生麋鹿主要繁衍生息區域之一。如今的長江大保護持續下去,可望形成以石首麋鹿為主體的長江野生麋鹿自然生態廊道,重現古代長江兩岸麋鹿千百成群、水中江豚來往穿梭的蔚為壯觀場景。

「過兩年就算退休了,我也想再保護區附近繼續住下去,看著這些小鹿們越來越好,儘量幫它們多做點事。」

相關焦點

  • 長江故道上的麋鹿守護者:25年紮根保護區
    長江故道上的麋鹿守護者:25年紮根保護區發布時間:2018年12月05日 09:57 來源:楚天都市報 圖為:麋鹿群  長江故道上的麋鹿守護者:25年紮根保護區 記下200多本巡查記錄  楚天都市報記者郝曉燕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劉中燦 通訊員方芳 喻妙 李鵬 飛和  芳草萋萋
  • 「大江大河大徵途」手記:長江故道上的麋鹿守護者
    麋鹿在長江故道上自由生長。工程師沙平是保護區第一批員工,見證了麋鹿回歸長江故道的每一步。「剛來時,保護區的土地權屬沒落實,被周邊鄉鎮佔用,村民對保護區有意見;缺錢,留不住人。」他至今記得1998年特大洪水時,當時保護區裡200多隻麋鹿,在解放軍和武警戰士的幫助下,被送到殘堤上躲水。保護區所有工作人員都在殘堤上面,日夜與這些麋鹿在一起,給它們餵食。草料和人的食物通過小船運過去。
  • 「大江大河大徵途」手記:長江故道上的麋鹿守護者
    冬日的天鵝洲一半青草綠、一半枯葉黃,數百頭麋鹿在洲灘上自由奔跑,仿佛東非草原動物大遷徙……無人機遠距離航拍長江故道麋鹿群。特派記者範芃 攝記者參加「大江大河大徵途」長江考察團,近日走進湖北石首長江故道之濱的國家級麋鹿自然保護區,眼見的麋鹿少說有四五百頭,記者守了4個小時,機敏的麋鹿見有生人,幾公裡外就遠遠跑開。
  • 長江水位上漲,住在天鵝洲故道的「國寶」還好嗎?
    今夏,受持續強降雨及上遊來水影響,長江湖北段水位持續上漲。位於石首市北部的天鵝洲長江故道,汛情同樣嚴峻。住在那裡的麋鹿和江豚還好嗎?7月8日至9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探究竟。
  • 長江水位漲漲漲,住在天鵝洲故道的「國寶」還好嗎?
    受持續強降雨及上遊來水影響,長江湖北段水位持續上漲。位於石首市北部的天鵝洲長江故道,汛情同樣嚴峻。住在那裡的麋鹿和江豚還好嗎?7月8日至9日,記者來到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探究竟。
  • 洪水襲來 天鵝洲故道的「國寶」還好嗎?
    原標題:洪水襲來天鵝洲故道的「國寶」還好嗎?文/圖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汪彤 通訊員蔡家奇 王成受持續強降雨及上遊來水影響,長江湖北段水位近日持續上漲。位於石首市北部的天鵝洲長江故道,汛情嚴峻。這裡是長江中下遊保存最完好的一塊溼地,也是麋鹿的溫馨家園和長江豚類的夢裡水鄉。汛期,「國寶」們還好嗎?
  • 一對麋鹿喜遷集成保護區
    嶽陽廣電全媒體12月24日訊(記者/嚴欽海)為了讓獲得救助的麋鹿有更廣闊的生活空間,讓麋鹿基因得以健康延續,昨天,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將麋鹿救護中心的一對麋鹿遷移到了華容縣集成省級麋鹿自然保護區。2016年,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君山區建立了麋鹿救護中心,由嶽陽市麋鹿保護協會現場管理。園內的環境非常適合麋鹿生活。洞庭湖高洪水位期間救上岸來的9頭麋鹿就安置在這裡。在麋鹿保護協會志願者的精心照料下,每隻麋鹿都非常健康活潑。麋鹿自古就生活在長江流域。1998年洪水期間,從湖北石首麋鹿保護區跑出來的麋鹿群來到了位於長江中的小集成垸,後來又遷移到了洞庭湖。
  • 千年原生態風貌再現 麋鹿、江豚樂活荊州石首
    據保護區相關負責人介紹,1991年,中英科學家按照歷史記載的麋鹿故鄉沿途考察,選定石首天鵝洲2.3萬畝溼地為首個麋鹿野化放歸基地。1993年後又從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相繼引入了三批94頭,1998年長江發生特大洪水之後,逐漸擴大形成了江北楊波坦、兔兒洲及江南三合垸、湖南洞庭湖四個野生種群,到目前共有1600餘頭,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種群。
  • 紮根洞庭十年 用心保護麋鹿(保護區裡的年輕人(18))
    宋玉成是這個保護區唯一的博士,紮根洞庭湖已有十載。麋鹿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比起坐辦公室,我更願意用腳步丈量洞庭湖,保護麋鹿的世界。」宋玉成說。2014年開始,麋鹿的救助和研究,成為他的主要工作之一。「調查清楚麋鹿的逃生路線,才能把生境島建在對的位置上」目前,東洞庭湖的注滋口和紅旗湖,是麋鹿的主要棲息地。
  • ...長江經濟帶·生態篇」湖北行石首天鵝洲自然保護區喜見江豚麋鹿
    南依九曲迴腸的荊江河段,北靠一馬平川的江漢平原,總面積約4000公頃,20世紀90年代初這裡建立了麋鹿和豚類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別地處天鵝洲轄區西南部和北部長江故道水域。天鵝洲長江故道溼地是長江中下遊保存最為完美,最具獨特性的溼地之一,被國內外專家譽為「綠色寶庫」、「天然動物園」、「自然博物館」。
  • 洞庭神鹿丨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麋鹿保護紀實(上)
    元朝時,蒙古士兵將殘存的麋鹿捕捉後運送到北方以供遊獵,沒有多長時間,在自然界已經消失。到19世紀時,只剩下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內一群,約200~300頭。 1865年,法國博物學家兼傳教士阿芒·大衛經過南海子皇家獵苑時,在苑外窺視到一群陌生的,可能是動物分類學上沒有記錄的鹿。作為一個博物學家以發現新物種為榮耀,強烈的好奇心讓他一連數月寢食難安。
  • 宋玉成:紮根洞庭十年 用心保護麋鹿
    鑽進四五米高的蘆葦蕩,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總工程師宋玉成用雙腳蹚出一條路,徑直往深處走,「你看,這是麋鹿留下的蹄印。」在一片裸露的草灘,終於覓到麋鹿留下的蹤跡,他興奮地端起相機拍個不停。宋玉成是這個保護區唯一的博士,紮根洞庭湖已有十載。麋鹿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比起坐辦公室,我更願意用腳步丈量洞庭湖,保護麋鹿的世界。」宋玉成說。
  • 湖北石首:因汛情麋鹿大部分已引入「安全區」
    )記者從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受持續強降雨影響,該保護區超過三分之二的草場被淹沒。19日上午,保護區已將大部分麋鹿引入3000畝「安全區」。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石首市天鵝洲長江故道區。據保護區副主任、高級工程師李鵬飛介紹,由於石首市江北三個鄉鎮連續普降暴雨,且目前長江水位高出長江故道兩米多,故道的水無法向長江排放,導致保護區內澇,大量草場被淹沒。
  • 長江天鵝洲豚類保護區裡生產建廠禁而不止
    長江邊一個國家級江豚保護區面臨「內憂外患」,保護區面積從規劃的7萬畝縮減至3萬多畝,成為長江生態保護之困的一個縮影。保護之困:「規劃的7萬畝萎縮至3萬多畝」順利的話,湖北長江天鵝洲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6年將增加9名江豚新成員,累計總數將接近70頭。然而,2010年左右,這個保護區內的江豚年增數量僅為2-3頭。
  • 長江大保護的石首答卷:水清地綠舒展生態畫廊
    這裡不僅棲息著中國三分之一的麋鹿,也是世界上首個讓麋鹿成功重返自然的地方。保護區一篇翠綠,豐富茂盛的植物群落,以及大批的水鳥,構成了自然的美麗畫卷。目前,保護區裡的麋鹿數量已由1993年後從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相繼引入的三批94頭,發展到目前的1600餘頭,建成了江北楊波坦、兔兒洲及江南三合垸、湖南洞庭湖四個野生種群,擁有世界最大的麋鹿自然野化種群。
  • 天鵝洲故道是遷地保護唯一成功的範例
    聚焦長江經濟帶 看湖北高質量發展楚楚動人這就是鄂【天鵝洲故道是遷地保護唯一成功的範例】11月12日,「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湖北站採訪團來到天鵝洲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0年保護區天鵝洲故道投放5頭江豚試養,2015年故道江豚普查60頭以上,預計現已有江豚90頭以上。國內外專家一致認為天鵝洲故道是遷地保護唯一成功的範例。是我國江豚遷地保護江豚數量最多的保護區,石首市因此被評為「中國江豚之鄉」。
  • 洞庭湖麋鹿守護者
    他是湖南省引進的首個研究麋鹿的博士,在東洞庭湖和麋鹿相伴了八年。八年間,他跑遍了東洞庭的每一個角落,他是麋鹿種群的守護者,也是洞庭湖生態環境變化的見證者。文/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張丹(除署名外)「黑」,幾乎是所有人見到宋玉成的第一印象。由於常年在戶外工作,所以宋玉成暴露在外的皮膚基本上都曬成了黑色,甚至胳膊上都曬得脫了皮。
  • 他守護中國麋鹿33年 飼養出世界最長壽麋鹿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逸男 圖/由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提供  微信掛著孫兒頭像的盧興保不太會用手機,但他卻保存著記錄早期39頭麋鹿特徵和習性的記事本。一說起麋鹿,他能馬上報上每頭的編號和故事,仿佛談論著這些年照顧過的兒女。  沒聽過「麋鹿」的木匠  八月的江蘇鹽城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草木正長得豐盛。
  • 行走在天興洲長江大橋的守護者
    行走在天興洲長江大橋的守護者 2020-08-03 18: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