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 郝曉燕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劉中燦 通訊員 方芳 喻妙
芳草萋萋,鹿鳴呦呦。
在長江「九曲迴腸」的荊江北岸石首段,有一個形如鵝蛋的地方,叫天鵝洲,由於長江裁彎取直,形成大片溼地。作為長江故道,這裡洲灘縱橫,林草豐茂,最適合麋鹿生活。
如今,這裡有1200多頭麋鹿自由生長,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群。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讓這個曾經一度凋零的物種,重新煥發生機。日前,記者趕在寒冬降臨之前來到這裡,看到了大群漂亮的麋鹿,和它們背後的守護者——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副主任、高級工程師李鵬飛。
200多本巡查記錄練就火眼金睛
「噓!輕一點,別驚擾到它們。」11月25日,記者跟著李鵬飛在保護區內的草地上,看到了大群正在休憩的麋鹿。
初冬的陽光打在金色的草叢上,幾頭深褐色的公鹿頂著大角時不時地對挑,場面並不激烈,顯然是溫和的嬉戲和雄性魅力的展示。更多的母鹿和未成年的小鹿或站或臥,低頭吃草,悠閒地沐浴著陽光。一些不知名的鳥兒不時從它們身邊飛過,不遠處的蘆葦蕩蘆花飛舞……好一幅和諧自在的麋鹿曬冬圖。
「這群大概有200多隻,看看皮毛多漂亮。」「哎呀,怎麼有兩隻麋鹿的角掉了,還不到脫角的季節。」隔著300多米,李鵬飛用望遠鏡仔細地觀察麋鹿群,一邊在本子上記錄,一邊輕聲告訴記者。
從1993年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成立之初,李鵬飛就開始和麋鹿打交道,20多年的經驗讓他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遠遠地看一眼,就能根據皮毛、肚子的大小、精神狀態,乃至糞便的形狀,來判斷出麋鹿健康與否。
今年58歲的李鵬飛,兩鬢已經有些斑白,這樣的巡視從前他每天都要兩趟。解放鞋、迷彩服、望遠鏡是他的標配,夏天再加頂草帽,一天往返十幾公裡,愣是靠雙腳走出來的。尤其是保護區剛成立那幾年,做野生放養實驗,李鵬飛幾乎天天泡在保護區裡。
春天,為了了解麋鹿在發情期的行為,要躲在深草叢中,時常被溼地上的蚊蟲叮得渾身起包;夏天,為了掌握麋鹿在懷孕期間的生活習性,他對母鹿進行跟蹤觀察,風餐露宿是家常便飯;冬天,李鵬飛與他的夥伴們頂著風雪,為麋鹿打草備食,觀察記錄麋鹿的點點滴滴……在保護區裡,保存最完整的檔案,就是李鵬飛的200多本巡查記錄。
紮根保護區守護麋鹿25載
當天,記者在保護區內總共見到了三群麋鹿,少則十來只,多則兩三百隻,蘆葦蕩旁、草叢上處處可見「呦呦鹿鳴,食野之萍」的靜謐美好的畫面。
然而,在20多年前這個場景還是無法想像的。
作為傳說中「蹄似牛而非牛,頭似馬而非馬,尾似驢而非驢,角似鹿而非鹿」的「四不像」動物,麋鹿在19世紀末幾乎在中國滅絕了。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從英國引進回國。當時,石首的天鵝洲成為國內三大麋鹿棲息地之一,成立了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
1993年,李鵬飛剛從華師畢業,就來到了這裡。「第一批麋鹿還是我去北京接的。」說起往事,李鵬飛仍記憶猶新。北京到石首1000多公裡的路,彼時還沒有高速公路,李鵬飛和他的三個同事,帶著兩輛大卡車和30頭麋鹿,一路走走停停,用自己發明的土辦法小心翼翼地給麋鹿餵草餵水,走了一個多星期,才帶著麋鹿們平安回到石首。後來,又用同樣的方式從北京帶回來了34頭麋鹿。
就這樣,從64頭麋鹿開始,李鵬飛帶著同事們開始研究如果讓這個種群發展壯大。彼時,麋鹿已經在中國消失100多年,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鑑,全靠自己摸索。
李鵬飛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了麋鹿身上。最開始經費不足,他和保護區的同事們自己砍蘆葦、搭攔網,春夏要去溼地割草餵食,冬季自己採購黃豆煉油自製豆粕,為麋鹿配置飼料……最讓人頭疼的是,麋鹿有時會逃出保護區,對附近村民種植的莊稼造成損壞,李鵬飛他們要為此挨家挨戶地上門道歉,和周邊很多農民的友誼也是這樣建立起來的。
「那時保護區攔網還沒建好,我們經常騎著馬,沿著長江故道,四處尋找走失的麋鹿。」李鵬飛說。
從人工圈養到野外放養,在李鵬飛他們20多年的努力下,如今,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面積已達2300多畝,石首麋鹿家族繁衍至1200餘頭,並形成了保護區核心區、江南三合垸、小河楊波坦以及湖南洞庭湖四個亞種群,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種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讚為「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的成功範例」。
悉心救護每一隻被遺棄的麋鹿幼崽
在保護區的工作區內,記者看到一頭3歲多的麋鹿,膘肥體壯,看到人還會親暱地上前示好。
這隻小鹿叫團圓,是之前被媽媽遺棄的麋鹿幼崽,被李鵬飛和保護區的工作人員救回來後,一直人工養著。像這樣,收養救護在惡劣天氣中走散或被遺棄的麋鹿幼崽,也是李鵬飛他們的工作之一,曾前後救護了7隻小鹿。
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當地村民發現了一隻剛出生的麋鹿幼崽和媽媽走散了,送回保護區後,就被李鵬飛和他的同事收養了。「還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嬌嬌,像大家的孩子一樣來養。」李鵬飛回憶,那是保護區首次遇到幼崽遭遺棄的情況。通過分析巡查日記,模擬野化麋鹿撫養幼崽習慣,他為幼鹿量身定製了一套精確的人工餵養方案:每日隔3小時定點進餐,一日餵食6頓,每頓定量4勺奶粉。像呵護孩子一樣精心照料小麋鹿。
一年後,李鵬飛又帶著它深入保護區腹地和鹿群磨合,最終含淚把嬌嬌送回了大自然。當時武漢電視臺還以嬌嬌為主角拍了兒童電視劇《回家》。
「送回去的嬌嬌又生了十來只小崽子,巡查碰面了還能認出我來。」李鵬飛無比欣慰。他打算再過段時間把團圓也放歸野外,讓它真正和家人團圓。
退休後還想繼續守護「溼地精靈」
今年李鵬飛已經58歲了,常年清晨踩著露水出門巡查保護區,讓他得了嚴重的「老寒腿」,天一冷就疼,這時節已經要開始捂熱水袋了。走路不方便,保護區內的巡查也沒辦法天天去了,但一有空,他就想去看看麋鹿。
「幾天不見還怪想的。」李鵬飛說起麋鹿時,眼睛裡總是帶著光。和記者在保護裡走的一段路,他一刻也閒不下來,手腳麻利地檢查放在食槽裡的營養劑鹽塊,看看特意為麋鹿過冬種植的冬麥草長勢怎樣。
「最怕冬天遇到大雪嚴寒天氣,植被都凍死了,麋鹿就沒有過冬食物了。」去年下大雪上凍,他還和同事們從幾十公裡外買來大白菜,人工扛到保護區裡,給麋鹿餵食。
他告訴記者, 現在保護區內的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分布著植物256種,魚類77種,鳥類115種,還成為黑鸛、東方大白鸛、天鵝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重要棲息地,被國內外很多著名的生物學家譽為「溼地基因庫」。
「荊有雲夢,犀兕滿之。」 李鵬飛說,遠古以來,長江中下遊沿岸溼地,就是野生麋鹿主要繁衍生息區域之一。如今的長江大保護持續下去,可望形成以石首麋鹿為主體的長江野生麋鹿自然生態廊道,重現古代長江兩岸麋鹿千百成群、水中江豚來往穿梭的蔚為壯觀場景。
「過兩年就算退休了,我也想再保護區附近繼續住下去,看著這些小鹿們越來越好,儘量幫它們多做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