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人類居住的系外行星還有哪些?

2021-01-07 每天分享趣味事

我們太陽系最近的鄰居「比鄰星」,並且發現了它的宜居帶內,還有一顆類地行星「比鄰星b」,但是綜合來看它並不是特別適合人類居住,那究竟符合哪些條件的行星才算得上是適合居住的行星呢,這就要提到一個概念叫「行星適居性」,它是一種天文學裡對星體上「生命的出現」,和繁行潛力」的評估指標,和「繁衍潛力」的評估指標,其實它不光適用於判斷行星,同時也可以用來判斷行星的衛星,「行星適居性」主要還是以我們太陽系,以及地球的環境為參照而制定的,也就是說我們還是在以碳基生命的前提下開展的研究,如果對此有疑問可以看下前面的那期視頻,那期視頻專門就這個問題做了回答,這裡就不再解釋了,所以今天我們單就說適合我們人類,或者說地球生命生存的條件,判斷一顆行星宜不宜居。

可不僅僅是看這顆行星本身的條件,而是要綜合考慮很多因素,包括它的母恆星的條件,周圍的情況,甚至是這個恆星系在整個星團中所處的位置,等等,那我們一個一個來說,首先我們要從它的母恆星著手,宜居的恆星首先它溫度要適中,不能太熱,同時它的光度變化也不能太大,也就是要有著穩定的輸出,各種輻射如果時高時低,差別的很大的話這肯定是受不了的,其次它存在的時間要足夠長,太短的話整個系統還處於不穩定階段,太短的話,各個行星會時不時的遭受隕石的撞擊,各個行星會時不時的遭受員石的撞擊,比如大概40億年前的地球。

當時還處於冥古宙和太古宙前後,這個時期太陽系內側的「水金地火」,這些類地行星,全都遭受了大量的小行星撞擊,所以這個時期還有個特別的名字,叫做「後期重轟炸期」,這個主要是基於對月球上樣本的分析得出的,不過這個說法目前仍存在爭議,另外像太陽系這種宜居的恆星系,有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是一個單恆星系統,這對於圍繞它旋轉的行星來說,軌道會非常有規律,如果是雙星系統,那軌道大部分情況都比較凌亂,情況會複雜很多,除非兩顆恆星的距離相對比較遠,比如之前說的「南門二」,準確來說是半人馬座a星A和B,之前說過因為比鄰星(也就是半人馬座a星)。

它距離半人馬座a星A、B來說太過遙遠,所以有時候也可以把南門二這個三星系統,看成是一個雙星系統,而半人馬座a星A、B這兩顆恆星,由於平均距離有23個AU,所以它們各自還是能夠,給周圍的行星提供宜居帶條件的,另外在雙星系統裡,很難誕生類地行星,因為能留給行星的金屬元素太少了,所以目前發現的大部分都是類木行星,雖然類木行星本身應該並不適合生命生存,但是圍繞它的衛星還是有可能符合條件的,所完了恆星的條件,我們再來說說圍繞這顆恆星的行星,當然,主要還是特指那些類地行星,首先這些行星最好是處於其宜居帶內,也就是在這個距離附近,行星表面可以有液態水。

當然距離近的情況下如果陽光不直接照射的話,也有可能存在水,不過如果距離恆星太近的話很容易被潮汐鎖定,所以還是要距離稍微遠一點才行,然後這顆行星軌道的離心率不能太大,也就是近日點和遠日點的差距,如果太大的話意味著溫度變化比較大,也不利於生命生存,但是目前發現的大部分系外行星,它們的軌道離心率都大於地球,平均值達到了0.25,相比之下地球軌道離心率只有不到0.02,還有就是,這顆行星的質量不能太小,太小的話引力會抓不住大氣層,而且質量大還有個好處,就是它會擁有更大的金屬核心,金屬核心越大它的磁場就越強,這樣才能抵擋太陽風這類宇宙射線,如果行星質量太小。

能量就很容易損失,核心可能早早地就冷卻了,另外在宜居帶附近,不能有像木星這樣超大質量的氣態行星,因為這會影響類地行星的形成,還記得之前講木星的時候說過,因為木星引力超大引力超強,所以它就像是我們內太陽系的吸塵器,是太陽系裡最頻繁遭受替星撞擊的行星,也就是說如果當年木星處於太陽的宜居帶內的話,也就是說如果當年水星處於太陽的宜居帶內的話,很可能就形成不了今天的地球了,太陽系外的那些恆星系裡,經常發現處於宜居帶內的,就是一些類木行星,但對於一顆適合生命生存的行星,類木行星的存在還是有一定必要性的,雖然不能說是必不可少吧,但是確實是非常有用,對因為需要它來替我們承受很多小行星的撞擊。

所以說我們太陽系現在這個結構,可以說確實是一種有利於生命生存的,非常巧合的一種存在,而且不僅僅是上面說的,恆星和行星各自的條件,對於太陽系整體來說,它自身還有幾個特別有利的條件,首先它本身所在的銀河系,不是球狀星團,如果是球狀星團,:重元素的豐度會非常低,重元素的豐度會非常低,很難形成類地行星,其次我們的太陽系處於銀河系片外圍的位置,.距離銀河系中心的黑洞比較遠,距離銀河系中心的黑洞比較遠,另外我們附近也沒有什麼超強的y射線源,比如超新星爆發或者中子星合併之類的等等,好了通過前面的介紹大家應該能意識到,對於我們來說發現一顆。

可能適居的潛在行星,條件有多麼苛刻,那現在我們到底發現了哪些,比較適合居住的行星呢?

相關焦點

  • 表面溫度0到50度,天文學家:可能適合居住
    ,當然在這其中的目的還有很多,在找到地外生命之後,來確定這個星球是否適合人類居住,所以這也變相地成為了人類尋找第二家園的目的。雖然有「火星移居」計劃,真正要人類登陸到火星上去,可以說不是說多久就多久的,這些都是需要人類解決了才行。如今我們確實嚮往「第二地球」,但是具體在哪裡,還是不清楚的。根據《天體物理期刊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雜誌又發布了一篇報告稱,天文學家們在宇宙中發現兩顆適合居住的太陽系外行星。
  • 適合人類居住的行星,大小適中且有大氣層條件
    科學家發現了一個潛在適合人類居住的太陽系外行星,它與地球很類似,並繞行著類似於我們太陽一樣的恆星運行。這個行星被稱為KOI-456.04,目前還在被檢驗是否列為行星身份。這個有前途的行星是在附近太陽系被發現,據說是迄今為止與地球最相似的行星。
  • ...發動機、動物精子、「新北極」、人類腳印、系外行星繞白矮星旋轉
    科技話題:全病毒精細結構、柴油發動機、動物精子、「新北極」、人類腳印、系外行星繞白矮星旋轉 2020-09-18 17: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系外行星發出射電信號?脈衝來源仍存在不確定性
    利用荷蘭的射電望遠鏡低頻陣列,研究人員發現,大約距太陽系51光年遠的系外行星系統——牧夫座τ系統(包含一顆雙星和一顆系外行星)顯示出一個重要的射電信號。這是了解該行星磁場的一個獨特的、潛在的窗口。「這是我們提出的無線電領域探測系外行星的首批線索之一。」研究團隊領導者之一、康奈爾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傑克·D·特納說,「我們認為這是由行星本身發射的。
  • 中國發現的首顆系外行星獲名「望舒」 寓意是什麼?
    當新的系外行星被發現時,天文學家給予其一個數字+字母構成的編號名稱,一般是在其母恆星編號後加b,c,d,e……來表示。如人類發現的第一顆圍繞主序星旋轉的系外行星,其科學名稱即為「飛馬座51b」(其母恆星名為飛馬座51);這其中有些系外行星其母恆星的名稱是以發現它們的望遠鏡設備來命名:如著名的類地系外行星Kepler-452b就是因發現它的克卜勒(Kepler)衛星而得名。
  • 「初中物理一百問」無法觀察到的系外行星是怎麼被發現的?
    關注樂學一百 第一時間為您送達中小學教育 | 家庭教育 | 學習資料 | 免費課程目前人類已知的宇宙半徑約460億光年,這還是人類目前能夠觀測到的,考慮到無法觀測到的部分,宇宙一定更大。相對於浩渺的宇宙,人類住在這顆普通的行星上就像住在一個原始山洞中。我們太封閉太渺小,以至於用最先進的太空望遠鏡觀察太陽系外的恆星時,也只能觀察到幾個像素點,而想要觀察到明亮的恆星旁邊是否存在不發光的渺小的行星,就像用肉眼觀察幾公裡外一粒漂浮的塵埃,根本無法看到…… 然而,人類的大腦足夠聰明,總是能夠突破各種障礙創造奇蹟。
  • 又發現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僅距地球4光年,人類能否到達?
    一直以來,人類都在找尋著「第二個地球」,這不僅是希望能找到地外生命,也希望能找到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家園,畢竟人類不可能永遠生存在地球上,終有一天人類會走向宇宙,若那一天到來了,那麼人類的下一站也就顯得極為重要了。
  • 強大的恆星耀斑可能不會阻止系外行星的生命,可能有助於其探測
    這是西北大學,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芝加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NASA系外行星系統科學(NExSS)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霍頓(Horton)是西北大學溫伯格文理學院的地球與行星科學助理教授。陳博士 霍頓氣候變化研究小組的候選人和美國宇航局的未來調查員。耀斑的重要性所有恆星-包括我們自己的太陽-都將閃光或隨機釋放存儲的能量。
  • 科學家發現24個行星,比地球還適合人類居住
    地球有多漂亮,相信生活在這裡的每一個人類都能講述一些專屬於她的美。不過由於人類活動的加劇,地球實際上現在已經是傷痕累累,還沒有到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步。不過如果大家再不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那麼幾百年之後,這顆星球可能就要荒廢了。
  • 【行業動態】迄今最黑材料可吸收99.995%的入射光,有助發現系外行星
    【行業動態】迄今最黑材料可吸收99.995%的入射光,有助發現系外行星 2020-12-24 07: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地球的壽命還有多久?人類還能居住多久?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地球,作為現已知能夠提供人類生存的行星,已經有了億萬年的歷史了,自誕生以來,地球上便產生了生命,那麼,現如今的地球壽命還有多久呢?而人類又能夠在地球上居住多長時間呢?答案可能會令許多人震驚。作為太陽系中自內而外的第三顆行星,地球不管是從密度、質量、直徑還是資源空氣來說無疑是最適合人類居住了,身為人類的母星,地球表面71%都覆蓋著海水,而只有29%的面積僅供人類居住,可以說,人類對於地球母親的開發並未到達極致。
  • 這些地方可能還有生命存在!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人類的生存必須依賴於地球上的各種資源,例如水資源。從長遠來看,人類將不可避免地面臨資源匱乏的局面。為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地球以外的地方生存。那麼,在宇宙中,除了地球,還有什麼能存在呢?
  • 宇宙中有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人類可以「移民」過去嗎?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並沒有發現任何一個像地球一樣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但是,在宇宙中科學家們發現了多個與地球有一定相似度的星球,其中與地球相似度最高的是克卜勒候選星KOI-4878.01,它的地球相似指數高達098.,但遺憾的是目前並沒有被證實。那麼,已被證實存在的與地球相似度最高的是什麼星球呢?它能否成為人類的第二居住地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科學家意外發現超級地球,溫度竟比地球更適合生存!
    認為蘇美爾人的祖先,甚至是人類的祖先都是外星人帶來的。並不是進化而來的,但是還有一個古文明研究專家寫了一本關於地球編年史的書,其中有一本叫做第12個天地,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看過。這本書的內容實在是腦洞大開,完全超乎你的想像,就跟看科幻片似的,精彩程度遠比正兒八經的科學有意思多了。而裡面很大一部分觀點為對太陽系的認知是11個天體。
  • 除了地球,它是唯一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卻被科學家無情排除
    但地球現有的儲備資源是有限的,儘管目前人類還不會面臨能源枯竭的問題,可是過了幾十年或者一百年,能源問題將會更加突出和迫切。所以,尋找下一個適合人類的星球,成為了科學家們目前比較重要的任務。首先,科學家們想到的是地球的近鄰——火星,為此,荷蘭在2013年啟動了「火星一號」的探測任務,而這個探測器目的是計劃在2023年前能啟動火星移民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