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發展小型水庫養魚,的意義及前景
新中國建立以來,作為農業命脈的水利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全國各地相繼修建了8.4萬多座水庫和近2萬座山塘,開拓了新的水域3000餘萬畝,約佔全國淡水可以養殖總水面的40%,為養魚事業提供了新的生產領域。水庫養魚雖然誕生晚、跨學科、跨部門,養殖技術尚不完臻,但利用水庫水體大、深、活、水質好等優勢進行立體開發,卻具有池塘、河溝等小水面無可比擬的優勢,目前由於生產水平較低,所以增產潛力很大。
據80年代末統計,全國水庫總數達8.4萬多座,其中小型水庫佔水庫總座數的96%。由於大型、中型和小型水庫的水域生態條件有所區別,則其漁:生產方式也不盡相同。以往我國大型水庫大部分採取單純的繁殖保護措施,以增殖天然龜產量。近10年來又採取人工放養魚種等手段,逐步改造水庫中的魚類區系組成.魚產量得到相應的提高。中型水庫從70年代起.是國家投資建設開發養魚業的重點,由於漁業配套設施較齊全。
形成了一定的養魚生產能力,但目前的生產方式,仍以蟾鮮魚為主要對象的粗放養殖,平均市產量有了提高但仍較低。1988年統計全國水庫養魚面積2162萬畝,養殖產量30.9萬t,平均畝產約14kg。80年代以來,小型水庫創造性地運用池塘養魚高產技術,實行半精養、精養生產方式。單位面積魚產量得到了較大的提高,畝產200~300kg的屢見不鮮,畝產500kg以上的也常有報導。
如江蘇省石山頭水庫(260畝),瓦溝水庫(134畝),浙江省湖州的「五四」水庫(42畝),都達到了我國高產池塘養魚的水平。全國小型水庫有可養魚的約800萬畝,在面積上佔全國水庫水面的26.7%,其畝產水平目前也已遠遠高於大、中型水庫。據水利部統計:1989年,全國已養魚的小水庫,養魚總產10萬餘噸,畝產23.8kg,約佔全國水庫養魚總產量的1/3。
生產潛力很大,如將全國的小型水庫水面中扣除易於涸或易汙染等不易養殖的水面100萬畝,即700萬畝採用半精養、精養技術,在現有基礎上增加到100kg,年產鮮魚可達70萬t。這一數字相當於1990年全國水庫養魚總產量的兩倍。第二節小型水庫養魚的自然條件大多數小型水庫建在農業發達區,營養類型級別較高,養魚生產周期可以縮短,魚產量、資金周轉率和經濟效益均可以大幅度提高。
在人工幹預下,小型水庫通過精養、半精養手段,小水庫初級生產力、浮遊植物及浮遊動物的量等餌料條件發生了根本變化。施肥、投餌對小水庫來說比較容易奏效。另外,我們比較一下大、中型水庫和小型水庫的自然條件,也就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利用小型水庫養魚.比大中型水庫具有以下更多的優越性。(1)小型水庫兇猛魚類的種類和數量少。水庫中的兇猛魚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常住戶」,一類是「外來戶」。
「常住戶」常常是建庫時淹沒的河道、魚池、水溝中原有的定居魚類,也就是建庫前原來的魚類區系,形成了建庫後的天然種群,其中也包括兇猛魚類。水庫從建成蓄水到投產過程中,自然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所以佔優勢種群的兇猛魚類也有一演變規律,蓄水初期,水庫庫區中,陸地、水體相間存在,這種自然條件十分有利於潛伏在淺水區水草叢中生活的烏鯉等底層魚類的生存,因此,烏饋常是優勢種群,其次是蟹、蛇、馬口魚等。
幾年後水庫蓄水量加大,水體加深,草叢消失,庫底缺氧,這種生態條件的變化抑制了喜潛伏在水底的兇猛魚類的生活,但卻提供了喜生活在水庫上層、敞水區的兇猛魚類,如紅細屬魚類的生長繁殖條件,幾年後,紅舶屬魚類就成了優勢種群。如果水庫來水、補水屬長江、淮河等大江、大河區系,常因翻水補庫而帶入其它兇猛魚類,其中尤以鱤魚危害最大。全國有不少水庫因出現了鱤魚,很快變成了「魚庫」,給水庫養魚帶來了災難。這類具備露魚繁殖的條件的水庫,其它魚類產量佔的比重很小。湖北省浮橋河水庫建庫後曾有過較高的產魚記錄,後由於魄魚的出現,養魚年產量驟降,至1975年總產僅4.5萬kg,其中鰓魚佔63%,放養魚類只佔5%,養魚產量長期不能回升。
作者點評:小編覺得對於小型水庫來說,雖然也有害魚,但由於水面相對較小,容易有效清除兇猛魚類,另外因經常清庫捕撈,兇猛魚類個體較小,而且缺少鱤魚、魚等繁殖所需的生態條件。
本文由百家號:三農天地學原創;盜版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