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的女孩肝臟只有飯碗那麼大,但裡面的膽管結石卻有一堆,導致嚴重肝功能異常、黃疸,膚色蠟黃像個「小黃人」。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肝膽外科團隊用「獨門絕技」——經皮肝Ⅰ期膽道造瘻手術,成功將結石「衝吸」取出來,孩子目前已康復,膚色恢復正常變「白雪公主」。醫生提醒,吃魚生、衛生習慣不好也易引起這種病。
4歲女童肝內膽管有結石變「小黃人」
小雨婷今年四歲,近段時間出現肚子脹痛、發燒的症狀,經當地醫院初步診治是由肝內膽管有結石所導致,隨後還出現皮膚、鞏膜黃染的症狀,甚至開始發燒不退。
當地醫院再次複查發現,患兒的肝門部膽管已被結石阻塞,從直徑僅有2毫米的膽管中取石頭難度極大,加之患者年紀尚小,7個月大時曾做過膽道閉鎖重建手術,手術難度更是難上加難。
當地醫院條件設備有限,一家子急得輾轉尋求醫治未果,孩子的病情日漸加重。後經醫生推薦找到了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院肝膽外科的王平教授,轉到廣醫一院治療。
她入院時肝功能已嚴重受損,谷丙轉氨酶已有790U/L,正常值是40U/L;總膽紅素有147umol/L,正常值僅17umol/L,孩子全身蠟黃,看著像個小黃人。
廣州醫生摸索新術式,專克多發肝內膽管結石
王平教授仔細地問詢了小雨婷的病史,親自在B超室對患兒進行詳細的B超檢查,判斷結石大小及與膽管的相對位置。「患兒的腹痛、黃疸和發熱是由肝內膽管結石梗阻引起的膽管炎導致的,當前最好的治療方式是外科治療」。王平教授做出了專業的判斷。
據了解,肝內膽管結石是一種複雜性結石,倘若不能及時取石,便會繼發急性膽管炎,出現腹痛、黃疸和發熱等症狀,重者甚至會發展為急性化膿性梗阻性膽管炎,危及生命。
王平教授介紹,在過去對這種病的微創治療是日本的一種手術方式,先穿刺肝膽管,然後用一個月時間逐漸擴充從皮膚到膽管的竇道,再用軟的膽道鏡將結石取出。
他的團隊經過17年的實踐,探索出了一種新的手術方式——經皮肝Ⅰ期膽道造瘻手術,這種手術方式不需要等待很長時間,在直接擴充膽管的同時就能夠手術,且取石用的是硬的膽道鏡。和軟鏡相比,硬鏡取石更精細,取得更乾淨,適用於多發肝內結石或不願意傳統開腹手術的患者。
吃魚生也會引起肝內膽管結石
做了詳細的檢查後,全體肝膽外科醫生充分討論後,認為患兒的病情適合做經皮肝Ⅰ期膽道造瘻手術。
「我們要通過術中B超精準定位肝內膽管,然後在僅有2毫米粗細的膽管裡擴張建立竇道,進而把堵塞在肝門部的結石取出,讓膽管重新通暢,恢復膽管功能。」
7月27日早晨8點多,小雨婷被送進了手術室。手術過程中,王平教授藉助B超,仔細探查著肝內每條微細的膽管,並熟練且細緻地操作著手術器械,小心地避開肝內豐富的血管刺穿到膽管,用硬質膽道鏡去探查膽管結石,敲碎後的大塊結石用鉗取出,細小結石「衝吸」出來……最後取出了幾十個細砂樣的結石。
在醫生們彼此合作不懈努力下,阻塞在肝門部的膽管結石終於被取出了,膽道恢復了通暢。
術後在兒科團隊的悉心照料下,小雨婷得到了快速康復,各項檢查指標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皮膚的黃染褪去了,換上了小孩特有的雪白膚色,往日的歡聲笑語也回來。
王平教授介紹,每年他們要做一百多例這樣的手術。小雨婷的肝內膽管結石是此前膽道重建吻合口狹窄導致的,成人的肝內膽管結石引起原因很多,其中比較常見的原因是寄生蟲,比如吃魚生引起的肝吸蟲、不良衛生習慣引起的蛔蟲。
【來源:金羊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