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長 (春秋時期孔子弟子)
公冶長(前519—前470),複姓公冶,名長,字子芝,山東諸城賈悅鎮近賢村人。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和女婿,「七十二賢」之一。
一生治學,多次拒絕魯國君主徵辟為大夫,而是繼承孔子遺志,教學育人,成為著名文士。
魯哀公二十五年,去世,時年五十二,累贈高密侯,從祀孔廟。
公冶長為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名列第二十。
自幼家貧,勤儉節約,聰穎好學,博通書禮,德才兼備,終生治學不仕祿。
相傳通鳥語,並因此無辜獲罪。孔子出於對諸侯開政的不滿,又因對公冶長身陷囹圄而痛惜,便說:「公冶長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並將女兒許他為妻。
公冶長婚後,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子犁,早亡,一個叫子耕。
公冶長一生治學,魯國君主多次請他為大夫,但他一概不應,而是繼承孔子遺志,教學育人,成為著名文士。深受孔子賞識。
公冶長是孔子的門徒,傳說是個懂鳥語的奇特人物。
一次,公冶長從衛國回魯國,路上忽聽鳥兒嘰嘰喳喳叫個不停。仔細一聽,原來是鳥兒們在互相呼喚:「快到溪邊去吃死人肉呀!快到溪邊去吃死人肉呀!」
公冶長往前走著,見一個老太婆正坐在路邊哭泣。
公冶長問她為什麼哭,老太婆說她的兒子前天出門去,現在還沒有回來,怕是被人害死了。公冶長聽了忙說:「剛才我聽樹上的鳥兒互相召喚到 溪邊去吃死人肉,您不妨到那裡去看看。」老太婆忽然驚訝地問,你是什麼人?怎麼曉得鳥兒的話?」 公冶長說:「我叫公冶長,是孔門弟子,略通鳥語。於是老太婆跑到溪邊一看,果然有一具屍體,正是自己的兒子。
她便到縣衙門裡告了公冶長的狀,說他圖財害命,殺死了自己的兒子。
縣令將公冶長逮捕,審問道:「若不是你殺了人,如何曉得溪邊有死人的屍體? 」公冶長說: 「我懂得鳥語,那是鳥兒們互相呼喚時說的。」縣令說:「好吧,你說自己懂鳥語,那就試試看,果 真懂鳥語就放了你,否則叫你嘗命!」
公冶長一直在獄中關了六十多天,也不見鳥的蹤影。
一天,忽然飛來幾隻山雀,落在監獄外面的柵欄上,嘰嘰喳喳互相喚著。公冶長聽聽,臉上露出了笑容。縣令問他:「那幾隻雀兒在說什麼,引你發笑? 」公冶長說:「雀兒們說,白蓮水邊翻了車,撒了穀子和小麥,公牛折了角,糧食收不盡,快快去啄食。」縣令半信半疑,派人前去察看,果然跟公冶長說的一樣。
這才確信公冶長 沒有殺人,將他釋放了。
公冶長從獄中出來,在家裡過著貧寒的生活,連一頓飽飯也吃不上。一天,窗口忽然飛來一隻雀兒,呼喚他說:
公冶長,公冶長,
南山有個虎馱羊;
你吃肉,我吃腸,
快去取來莫彷徨。
公冶長趕快來到南山,果然找到了那隻死羊,拖回家去,跟雀兒分開吃了。
不久,丟羊的人尋蹤覓跡,終於找到公冶長的家,一看牆上掛著的羊角,更確信是公冶長偷了他家的羊,一狀告到魯國國君那裡。魯君不相信人懂得鳥語,認為公冶長編造謊言,欺騙國君,便把他收了監。
孔子聽說這件事,相信自己的學生是個廉潔正派的人,決不會偷人家的羊,而且他知道公冶長懂得鳥語,就去向魯君中辯,請求釋放公冶長。可是魯君仍然認為公冶長懂鳥語是騙人的鬼話,不肯放人。孔子只得嘆息說:「我的學生雖然在獄中被刑具捆綁著,可是這不是他應得的處罰啊!」
過了不久,那隻雀兒忽然又飛到了監獄的窗外,告訴公冶長說:
公冶長,公冶長,
齊人出師犯我疆;
沂水上,嶧山旁,
快去抵禦莫彷徨。
公冶長把雀兒的話向獄官說了,請他轉報魯君,魯君聽了半信半疑。可是事關重大,不可等閒視之,於是派了幾個探子,騎上快馬,到邊境上探聽消息,同時召來管軍事的大司馬,叫他暗中做些準備。不多時,探子回來報告說:「齊國的軍隊果然從沂河邊上和嶧山旁分兩路向我進犯魯君發兵迎敵,由於事先有所準備,四面埋伏,以逸待勞,結果打了大勝仗。
魯君這才相信 公冶長確實懂得鳥語,便將他釋放,並賜給他很多禮物,還要封他做大夫的官。但公冶長恥於以懂鳥語得官,不肯接受,仍然回家做他的平民。
(此故事網上各種版本都有整理其一給大家欣賞)
免責聲明:
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