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雙年展看龍江漫畫創作
日前,黑龍江省第十九屆漫畫雙年展展示了龍江漫畫作者的高水準。
我省作為漫畫大省,起步早,發軔於上世紀80年代初,那時黑龍江省漫畫會剛剛成立,短短幾年時間在全省各地培養發展了大批的漫畫作者,多地市、縣成立漫畫小組,其中,富裕漫畫組、綏化漫畫組、哈爾濱航校漫畫組等最成規模。富裕漫畫組成績突出,獲得文化部命名的「全國漫畫之鄉」稱號。
黑龍江漫畫曾出現多個全國第一,比如1983年張新華的作品《挖井》被選為全國高考作文題,是全國高考試卷中首次出現的漫畫作品,比如1995年王大壯編導的35集大型文獻電視紀錄片《中國漫畫大觀》,填補了中國漫畫界一塊空白。
此次漫畫雙年展確定了兩個主題,一個是抗疫主題,另一個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題,參展的100餘幅作品具有通俗可讀的漫畫語言、鮮活靈動的生活原味、愉悅讀者的幽默內涵、流暢輕鬆的表現形式。我省漫畫作者的漫畫題材非常廣泛,從黑白漫畫到如今的彩色漫畫,尤其是反映黑土地特色的漫畫,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誇張、變形上很有特點。
漫畫是一種特別接地氣的畫種,最能體現時代的脈搏。黑龍江的漫畫作者不僅傳承了幾十年的漫畫創作的「文脈」,還把關注生活、幹預生活、表現生活的漫畫本質發揚光大。在去年抗擊疫情期間,全省漫畫家及作者積極投入到抗擊疫情的漫畫創作中,創作出了大量的漫畫作品,發表和展出在全國各地的媒體和抗擊疫情漫畫展覽上。拿王俊平來說,疫情期間創作了一百七八十幅漫畫作品。
目前,黑龍江漫畫創作隊伍中的大批年輕漫畫家把漫畫發表陣地轉向網端微端是一種新的趨勢。青年漫畫家郝延鵬、李景山是其中的代表。
郝延鵬是青年漫畫家中非常特別的一位。其他漫畫作者基本都是來自各行各業,漫畫是他們的「副業」。而郝延鵬是職業漫畫家——完全靠漫畫養活自己。這在全國範圍內也比較罕見。2004年,郝延鵬決定為了理想,放下收入比較高的廣告設計工作去做一名職業漫畫作者。當時報刊漫畫版面比較多,給了他很多機會,發表量也越來越多。最初郝延鵬創作時還都是純手繪,之後手繪勾線後在電腦Photoshop上色,再之後多數作品都是用手繪板、繪畫屏、平板電腦完成全部創作工作了。今天,郝延鵬完全實現了他作為職業漫畫家的理想,在國內外各類賽事中得獎200餘次,媒體發表作品30000餘幅。他的漫畫創作「峰值」是多幅漫畫發了1700次,包括重複轉載。現在郝延鵬有自己的博客、微博、公眾號等,並通過這些新媒體的傳播,增加了很多與報刊、網站、新媒體合作的機會。
有理由相信,植根黑土的黑龍江漫畫在融媒體的時代,更能煥發出勃勃生機。
(文章來源:黑龍江日報)
(責任編輯:DF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