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最後的遊牧民族,與馴鹿為伴,目前卻面臨兩難選擇

2021-01-10 大獅

蒙古人,馬背上的民族。蒙古草原,專屬於遊牧部落的大地。古老的蒙古部落隨著季節而浪跡天涯,哪裡的水草最肥美,哪裡就有蒙古人的氈包。

儘管現在的蒙古人已經不再如祖先那般騎著矮小的蒙古馬馳騁草原,他們已經接受了現代文明的洗禮,但仍有一些蒙古人願意遵循祖先的傳統,保持那種原始的生活方式,比如住在蒙古(蒙古國)北部的查坦部。查坦部沿用古老的圖瓦語言,他們擅長表演 「呼麥」,在與世隔絕的大地上世世代代生活。

隨著蒙古國越發都市化,城市不斷擴展,蒙古國政府將查坦人祖祖輩輩遊蕩的土地重新規劃用途,年輕一代的查坦人如今面臨兩個選擇:要麼搬入城市,成為「城市查坦人」;要麼領地進入深處,繼續享受原始的遊牧生活。對於查坦人來說,這是兩難選擇。

查坦人被稱為最後的遊牧部落,他們善於馴養馴鹿,祖祖輩輩與馴鹿生活在一起,以鹿肉鹿奶為食,並且將馴鹿作為騎乘工具。他們的起源無從可靠,目前官方記載他們的祖先跟俄羅斯人和通古斯人有淵源,常年生活於俄羅斯與蒙古邊境地帶,在此居住了幾個世紀之久。

負責教授古老圖瓦語的教師卡吉·瑪律奇與父母生活在這片屬於查坦人祖先留下的土地上,她接受過西方教育,精通俄語、英語,儘管她可以留在烏蘭巴託這樣的大城市,但她還是選擇回到故鄉,跟父母以及那些世世代代生活在此的牧民一起生活。

她認為大都市的生活節奏太快,她始終追不上那種快節奏,也不喜歡那種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反倒喜歡這種寧靜、慢節奏的生活,起碼人不用那麼大的壓力,要知道在烏蘭巴託這樣的大城市中,人的壓力是極大的,壓得讓人喘不過氣。在查坦人的領地,儘管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華麗的服飾,但她可以騎著馴鹿或俊馬在草地和密林間穿梭、奔馳,與兄弟和學生們騎著馴鹿去狩獵,可以在雪季坐著鹿拉雪橇打雪仗,這種生活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到的。

儘管她喜歡這樣的原始生活,但不是所有年輕人都喜歡,如今很多年輕人喜歡到城裡去,一旦進入城市,就很難再回來,因為他們迷戀上了都市生活,在查坦人的領地中,沒有電腦沒有WIFI,他們已經無法忍受沒有電腦的生活,男人會拼命工作,爭取留在城市中,女人則想方設法跟城市人結婚,這樣就可以永久留在城市中。她的幾個姐妹就是迷上了城市生活,而選擇跟城市男人結婚,儘管婚後生活並不如意,但她們仍願意留在城市中。

目前最令瑪律奇感到擔心的是,查坦人的領地在不斷縮小,年輕人的出走,致使老人無法飼養太多馴鹿,馴鹿也在逐漸減少。而他們祖先留下的文化和語言也有消失的可能,她與另一位圖瓦語老師阿瑪爾薩日努力維護查坦人的古老語言,儘量將其教授給每個查坦兒童。

但很多兒童並不願意學,小學也逐漸取消了這門語言,而改為教授英語,為了是將來能使他們掌握這門世界通用的語言,為了將來過好日子。未來查坦人的領地會變為旅遊區,世界各地的人群會相繼到來。不知道那個時候,查坦人的領地會變成什麼樣子,人在物質欲望面前是否還會那樣純真善良!

相關焦點

  • 探訪最後的馴鹿人部落
    一群被稱為查坦人的最後的馴鹿人,與世隔絕,與成百上千隻長著瑰麗枝角的馴鹿生活在蒙古國遙遠的北境。那裡,被古希臘詩人描述為一片北方樂土,比北風的源頭還要遠……後來我才知道,哈米德·薩達爾不僅是一位攝影師,還是一位畢業於哈佛大學的中亞語言及文化學博士、民族志學者,數年前,他曾來中國舉辦過題為《跨越宏大的風,到達隱蔽的蒙古》的風光攝影展,還接受過「他者others」的專訪。
  • 中國古代遊牧民族的帽子上,為何總會有兩根動物尾巴?
    在武俠古裝劇中,那些遊牧民族的首領們,一出場總是戴著動物皮毛做成的帽子。這本來無可厚非,這是遊牧民族的天性。但是帽子的左右兩側都有一根動物尾巴,而且不分什麼民族。遼國蕭太后、金國完顏洪烈、西夏的李元昊和蒙古的鐵木真,都是這個形象。
  • 為什麼選馴鹿給聖誕老人當「車夫」?
    馴鹿總是勻速前進,只有遇到狼群的追趕或獵人的驚擾,才會來一陣猛跑,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打破了荒原的寧靜,在本來沉寂無聲的北極大地上展開一場生命的角逐。鹿背上的民族馴鹿是居住在北極圈附近的北方民族的肉、乳以及冬季禦寒物品的來源,而在遊牧遷徙時,人們更是將馴鹿作為交通運輸的工具。因此,這些民族也被稱為「騎在馴鹿背上的民族」。
  • 長調民歌:蒙古民族靈魂的歌音
    【入選理由】   蒙古族長調民歌在蒙古族形成時期就已經存在,與草原、蒙古民族遊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承載著蒙古民族的歷史,是蒙古民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誌性展示,以鮮明的遊牧文化特徵和獨特的演唱形式講述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
  • 聖誕節裡聖誕老人的「寵物」馴鹿,它是一種什麼樣的動物呢?
    據說他將在平安夜乘著九隻馴鹿拉的雪橇去千家萬戶,給孩子們送上漂亮的禮物。聖誕老人雪橇的九隻馴鹿都有自己的名字:猛衝者、跳舞者、歡騰、悍婦、彗星、丘比特、大人物、閃電和紅鼻子魯道夫。魯道夫,紅鼻子,是領隊。他明亮的鼻子像燈塔一樣穿透霧氣。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雨、雪、風、霜,都阻擋不了他們前進的腳步。「車夫」馴鹿在聖誕節的傳說中,為什麼人們會選擇馴鹿為聖誕老人拉雪橇?
  • 北極圈馴鹿太多惹麻煩?
    涅涅茨人生活在俄羅斯北部北極圈地區,他們以飼養馴鹿為生,馴鹿養殖數量達到50萬頭。蘇聯時期,政府曾強迫遊牧民族涅涅茨人結束遊牧生活。  從北極圈到凍土地帶    一名涅涅茨兒童坐在馴鹿雪橇上。冬天的氣溫常常可以達到零下50攝氏度。去年冬天北極圈凍土地帶遭大冰雪天氣侵襲,7萬頭馴鹿被餓死。  減少25萬頭馴鹿
  • 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鄂溫克人和馴鹿的安逸生活
    400年前的貝加爾湖,鄂溫克人首領帶著族人和馴鹿,經歷萬水千山的跋涉,來到了大興安嶺的西北坡定居,根河的布冬霞部落,馴養著一百多頭馴鹿,伴隨著叮噹悅耳的鈴聲,可愛的馴鹿在草地上自由的生活著,看著它們呆萌的小眼神,感覺心都被萌化了。
  • 中國唯一的馴鹿村,這裡的「鹿族」,被稱為「中國最後的狩獵」!
    300多年前,一群鄂溫克族從西伯利亞遷徙到大興安嶺,建立了鄂溫克族馴鹿村,這裡的人們世世代代以狩獵和馴養馴鹿為生,這裡被稱為敖魯古雅,這就是今天向你介紹的地方,這是中國僅存的鹿族,也是中國最古老最神秘的民族,走進古雅的奧盧,就是走進一個夢幻的童話世界。
  • 即將遠去的馴鹿民族:最後老族長的無奈與悲哀
    性情溫順的馴鹿也叫「角鹿」,珍稀動物,性情溫順,適宜在寒冷地帶生活,善於在深山密林及沼澤或深雪中行走(攝影/吳軍)96歲的瑪利亞•索是鄂溫克部落最後一位家族長(攝影/王曉東)一頭大黑熊突然在山腰出現,足有3米高。
  • 沙俄侵佔西伯利亞之前,當地都有哪些民族?
    他們以捕魚為生,並且就地取材,甚至可以用魚皮做成衣服。這些民族分為很多種,如尼夫赫人、伊傑裡門人、漢特人、那乃人(赫哲人)等等。他們可以與草原的遊牧民族行為方式差不多,不會定居一地,而是隨著食物遷徙。不過不同的是,在這些森林中,他們是沒有馬匹的,交通方式也主要為步行,當然,除了步行之外,有時候他們遷徙也會用狗拉雪橇。如通古斯人、尤卡吉爾人、開特人、謝爾庫普人等等,都屬於這類民族。
  • 吉爾吉斯坦·馬背上的遊牧民族
    一覽無遺的高原牧場(吉爾吉斯語:Jailoo)上,遊牧民族的白色氈房悠悠地釋放著嫋嫋白煙。我義無反顧地奔向這些在蒼穹下散落滿地的氈房,韓國友人早已在氈房外微笑著恭候。呈圓形的氈房以木頭為骨架,然後以草簾圍上,再蓋上毛氈,外部周邊以繩子縱橫捆綁,牢牢地固定在木樁上,以防氈房被大風捲走。
  • 蒙古包—不能遺忘的蒙古文化
    蒙古包是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  「包」是「家」、「屋」的意思。蒙古等民族傳統的住房。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遊牧民族為適應遊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遊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160釐米、長230釐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 ,幾塊連接,圍成圓形 ,上蓋傘骨狀圓頂,與側壁連接。帳頂及四壁覆蓋或圍以毛氈,用繩索固定。
  • 摔跤健將搖籃,蒙古長調之鄉,遊牧文化之源,源遠流長的烏珠穆沁
    1987年,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絡的成員。1997年升格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質疏林草原和河谷溼地生態系統。它是世界著名草原之一,也是中國四大草原的主要天然草原——內蒙古草原。這是一片水草豐沛的天然牧場。它是北方民族誕生和發展的搖籃。幾千年的草原民族文化在這裡積澱和傳播。
  • 遊牧民族都戴皮帽嗎?那兩根動物尾巴除了代表身份,還有這個作用
    說到北方遊牧民族,大家都會想到膀大腰圓,風格粗獷這樣的形象。他們的服飾多以獸皮為主,掛著獸牙等裝飾,看起來十分有特色。說到他們的服飾,有心人會發現,在影視劇中遊牧民族首領的帽子兩邊,都有一兩根動物尾巴,不論是成吉思汗鐵木真,還是金國完顏洪烈,都有這麼一頂有趣的帽子。但是北方的遊牧民族真的會佩戴這樣的帽子嗎?
  • 蒙古馴鷹獵人:仍然鮮活的傳統
    10天後,John Alexander去拜訪了第二位馴鷹獵人Aibolat的家,兄弟倆早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這家的生活方式與Bashakhan一家幾乎毫無二致。冬天,兄弟倆去獵鷹。天氣轉暖時,鷹要休息,他們會選擇放牧補充家用。母親則一直待在家中,負責所有家務。
  • 聖誕老人的"司機"—馴鹿
    提起馴鹿,很多人可能都會想到聖誕老人的傳說,這位慈祥的老者駕駛著馴鹿車為無數小朋友們送來祝福。為什麼神話傳說的主角是馴鹿,也許是基於它們強大的體能吧。馴鹿是陸生哺乳動物中一年內遷徙路程最遠的物種。每年夏季它們都會返回荒涼的苔原中的同一塊繁殖地,之後再向南跋涉到森林裡越冬。超大群的馴鹿會穿越高山、河流和湖泊,每經過一個地點都可能需要花費數日。
  • 聖誕老人的馴鹿,它們真實是什麼樣子的?
    參加人類生活的馴鹿目前,野生馴鹿生活在北美,特別是阿拉斯加和加拿大,還有格陵蘭島、挪威、芬蘭、俄羅斯和蒙古。據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稱,在美國南部48個州僅存3頭野生馴鹿,全部為雌性,被稱為塞爾柯克馴鹿群。這一小群遷徙動物在愛達荷州和華盛頓州生活了一段時間,但可能很快就會永遠消失。加拿大卑詩省的南珀塞爾牧群也處於同樣糟糕的境地;可能只剩下四隻了。我們知道這個消息在就快節日期,並不讓人高興,馴鹿都沒有了,聖誕老人還怎麼送禮物呀!
  • 一個古老的騎鹿民族——有點仙氣兒哈!
    三千年來,他們生存在蒙古的泰加針葉林帶,這裡的平均溫度不到0攝氏度,最低時可達零下53攝氏度。然而平日裡,這個民族卻是這樣的......2歲就要學習騎馴鹿,畢竟這是一個馴鹿背上的民族。再大一點,駝鹿就成為了生活的必不可少......
  • 在中歐駐足千年的遊牧民族——馬扎爾人(人像街拍)
    早期的馬扎爾人為遊牧民族中的「少數民族」,因為亞歐大陸的遊牧民族多操著印歐語(Indo-European languages,印度和歐洲的大部分語言都是從「原始印歐語」分化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