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充滿塑料垃圾的海灘上,一名孩子從停靠在岸上的船首後邊探過頭來。(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8年5月17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海洋塑料垃圾:遲到的宣戰和未知的風險 》)
一隻信天翁寶寶死了,因為吃下了塑料牙刷——鳥爸鳥媽飛行上千公裡覓來的「食物」。
這個鏡頭來自英國BBC紀錄片《藍色星球2》,距南極點1500千米的南喬治亞島是企鵝和象海豹的繁殖地,也是信天翁鍾愛的築巢地。鏡頭中,英國南極考察隊隊員攤開一堆收集的鳥類嘔吐物,除了牙刷,還有保鮮袋、米飯包裝袋……
類似的場景也出現在美國攝影師Chris Jordan的鏡頭裡,死去的信天翁倒在地上,胃裡殘存著瓶蓋、打火機、玩具、氣球……這幅照片被廣泛引用並出現在中國人的社交媒體上,從外賣餐盒到洗面奶裡的塑料微珠,網紅帖背後都指向了眾矢之的——海洋塑料垃圾。
恐慌也隨之而來:「塑料最終會吃回人的肚子嗎?」
2018年4月19日,英國政府決定禁止塑料吸管、棉籤和飲料攪拌棒。其他國家包括中國也準備升級「禁塑令」。
海納百川,亦納百汙,塑料佔到海洋垃圾的七成。中國發起了「洋垃圾」禁令,但漂泊的海洋塑料並不受國界阻擋。微塑料的危害也許未如朋友圈流傳的那麼嚴重,諸多未知也依然待解。
向棉籤和吸管宣戰除了死去的信天翁,另一組圖片也被廣泛傳播:科研人員花了將近十分鐘,從一隻太平洋麗龜的鼻孔中取出一根皺巴巴的塑料吸管,痛苦的海龜鮮血橫流。
英國對塑料垃圾宣戰正是從棉籤、吸管等細長的塑料開始。2015年5月,民間機構Fidra組織發起了「棉籤項目」,以推動政府出臺限制塑料的法令,企業尋求可替代產品。項目獲得了英國海洋保護協會、蘇格蘭野生動物基金會等機構的支持。
棉籤項目高級項目經理Clare Cavers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些棉籤從廁所中衝刷出來,因為很小又能漂浮,通過汙水處理廠,最終到達海洋。」之所以從棉籤等入手,Clare Cavers說,政府發現這些小而普遍的個人用品更容易找到替代材料,可以產生明顯的效果。
海洋保育協會曾估計,光是在英國,每年有85億根一次性塑膠吸管被丟棄,每百米海灘平均就有27個塑料棉籤衝上岸,一次性塑料製品垃圾每年可以填滿倫敦地標性建築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