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唐 周昉 《內人雙陸圖》卷 (局部)
據臺北故宮公布的資料介紹,女性在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擁有不容忽視的地位與貢獻。臺北故宮典藏以女性為對象,或者由女性所創作的作品,數量豐富,且藝術價值極高。但不容諱言,中國數千年的古代社會,基本上仍是一種以男性為主導的環境架構。因此,諸如「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女子以弱為美」,與「女子無才便是德」等說法,確實對中國的女性影響深遠,也發展成多數人根深蒂固的觀念。導致極多女性的才藝,終其一生,都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這些女性的處境與心聲,只有透過一些優秀藝術品的詮釋,才幸運地博得同情與關注。
此次特展,擬按照主題及年代,選展七十一組件書畫精品,內容分成「群芳競秀」與「女史流芳」兩大單元。前者是以宏觀的角度,依序展陳自五代迄於近現代的書畫精品,具體勾勒歷代女性所扮演的多元角色與風格面向。後者則為女性書畫家的作品,儘管青史曾留名的女性藝術家,與男性相比,數目差距極為懸殊,但其中絕不乏筆墨清麗且風格獨具的佳構。這一單元展出的書畫,適足以反映女性在不同的工作場域中,所曾經展露過的才藝。
(傳)唐 張萱 《明皇合樂圖》冊頁
(傳)唐 張萱 《明皇合樂圖》冊頁(局部)
張萱是唐代尤善仕女的宮廷畫家,在世時就有很大影響,他的仕女畫更是在人物畫史中影響深遠。然而,張萱作品真跡今已無一遺存,歷史上留下《虢國夫人遊春圖》(遼寧省博物館藏)和《搗練圖》(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藏)兩件由宋朝畫院畫家所摹的手卷。
臺北故宮此件《明皇合樂圖》風格與張萱其實不符,可能是張萱曾繪題為《明皇合樂圖》的長卷,後人根據著錄繪成此圖。圖中所繪唐明皇是一位酷愛音樂的皇帝,執政其間出現了許多音樂家和舞蹈家,畫中的他正仰臥於矮足大繩床上吹簫,另有仕女四人。
(傳)唐 周昉 《內人雙陸圖》卷(局部)
(傳)唐 周昉 《內人雙陸圖》卷(局部)
(傳)唐 周昉 《內人雙陸圖》卷(局部)
(傳)唐 周昉 《內人雙陸圖》卷(局部)
(傳)唐 周昉 《內人雙陸圖》卷(局部)
(傳)唐 周昉 《內人雙陸圖》卷(局部)
唐代周昉,善畫道釋人物仕女,我們最為熟知的《簪花仕女圖》便出自其筆下。
傳為其所作的《內人雙陸圖》有兩件,一件藏於美國佛利爾美術館,另一件即臺北故宮即將展出的這件,兩件應皆為北宋時期摹本,但臺北此件筆法更為細緻,色彩豔麗。
此圖繪有一雙陸桌,桌內有雙陸棋盤,原本是胡人遊戲,玩法以異木為盤,盤中彼此內外各有六梁,故得名。
畫裡的月牙凳為唐代新興家具,專為貴族婦女所坐,此凳是典型式樣,凳的四角及腿足都有精心雕飾,腿足外側是直角線,內部為曲線雕花腿,兩腿間形成一個壺門輪廓,凳面為竹藤類的編織物,外型裝飾追求華麗正與唐代風尚相符。卷尾有劉孝基、陸師道跋。
(傳)唐 周昉 《調嬰圖》卷(局部)
(傳)唐 周昉 《調嬰圖》卷(局部)
(傳)唐 周昉 《調嬰圖》卷(局部)
五代十國時南唐宮廷畫家周文矩,亦擅人物仕女,多以宮廷貴族或文士生活為題材。其繪畫風格接近周昉而更為纖麗,宋人稱「用筆深遠,於繁富則尤工」,所作人物線條皆細勁曲折、圓潤流暢,間作顫動之勢,飄逸自若,成一家面目。然目前存世作品多為摹本。
(傳)五代南唐 周文矩 《仕女圖》軸
此幅傳為周文矩之作的畫中,桐蔭仕女憑欄展卷,旁見一貍奴相伴。
圖中並無名款,然觀其衣紋,轉折剛健,與周文矩風格相去甚遠,當屬後世收藏者擅自附名,才有此標題。
五代人 《浣月圖》軸
本幅畫明月倚天,交接瑩璨,曲欄庭院間,蕉葉挺翠,且尚有芙蓉、蜀葵、雛菊等競吐芬芳,秋意撩人;奇石之上,蟠螭瀉水,激蕩池中月影,畫中婦人盛裝,探手如欲撈之。一旁,另有侍女三人,或臨案焚香,或捧物、荷琴。畫中人物衣紋線條剛健細勁,屬「鐵線描」一類,並有佐以金線者,披帛、裙帶且平行如「琴弦描」。
此畫舊傳為五代人製作,但若以風格及服飾、器用形制觀之,似為宋末仿五代作品。
宋 李公麟 《麗人行》卷
宋 李公麟 《麗人行》卷
此幅與遼寧省博物館藏《宋摹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卷構圖非常近似,而之所以認定為此卷《麗人行》為李公麟的仿古作品,可能是因為李氏擅長人馬題材。實際上,此畫完成的時間,應當在南宋以後。
宋 李公麟 《麗人行》卷(局部)
《麗人行》是根據杜甫所寫樂府古詩《麗人行》而訂名,內容描寫楊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等一行共九人,在初春時騎馬出遊的情景。畫中女子體態豐腴,額鼻皆留白;馬匹肥壯,從馬轡徐行,優遊閒適。
宋 李唐 《文姬歸漢圖》冊(被擄)
「文姬歸漢」這一畫題來自才女蔡文姬陷胡的坎坷經歷。當年蔡文姬遭入侵的羌胡所擄,被南匈奴左賢王脅迫成親,從此羈留胡地十二年,並育下二子,直至曹操當政,因念及與蔡文姬父親蔡邕舊日的情誼,方遣使攜帶金帛前往胡中,將文姬贖回。回到中原後的蔡文姬,根據自己的坎坷經歷,寫下了催人淚下的《悲憤詩》——這是中國詩史上第一首自傳體五言長篇敘事詩。她還將此經歷寫成了更為著名的《胡笳十八拍》,這篇經典的琴曲歌辭,被譽為千古絕唱,亦成為其時流行的創作題材。
援引文姬歸漢的故事入畫,據傳胎息自唐代閻立本,只是畫跡早已不傳。檢視如今存世的《文姬歸漢圖》,多數出自南宋畫家之手,或為元、明畫家仿宋的摹本。臺北故宮所藏的這冊《文姬歸漢圖》並無作者名款,第一拍幅左有王鐸手書籤題,訂為「閻立本畫,虞世南書」,但由書畫風格觀之顯然不確。《石渠寶笈三編》中則根據胡敬《西清劄記》所考將此畫作者該訂為李唐,如今學界尚無定論。但無疑議的是,此冊出自南宋畫院中人之手,只可惜畫幅殘損情形相當嚴重,補筆部分可能出自明人。
宋 朱克柔 《花鳥》冊
朱克柔是南宋高宗時以女紅著名的女性藝術家,其緙織作品極為精工,且構圖精巧。本幅為《鏤繪集錦冊》第八幅,淺褐色底織一山鳥站立於芙蓉枝幹上,正以蓄勢待發的姿勢,緊盯著葉片間的小蟲,生動逼真、生趣盎然。整幅畫面刻織精密,激發多變,用「木梳戧」及「包心戧」織出花瓣與鳥羽等部分的配色,呈現出細膩的暈染效果;枝杈則以墨加筆皴染。
宋 楊氏 《題馬遠倚雲仙杏》
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馬遠,山水尤獨樹一幟,其時與另一畫家夏圭齊名,稱為「馬夏」。本幅設色繪紅杏一枝,布局簡略。上方有楊皇后小楷書題:「迎風呈巧媚,浥露逞紅妍。」書風秀雅,並鈐有「坤卦」「楊姓翰墨」二印。
此畫應作於寧宗嘉泰二年(1202),楊氏被立為皇后之後。畫中的杏花由含苞、盛開至凋落,顏色由紅轉淡,花落時純白,展現出畫家細膩觀察與掌握。
宋高宗後坐像
宋高宗先後立過兩後,元配邢夫人在靖康之難時被俘,高宗即位後遙冊其為皇后;另一位為吳夫人,邢後棺槨由北地迎回後,吳夫人才正式被冊立為後。
這幅坐像中所描繪的應當是續立的吳後。吳後夙喜讀書,翰墨的修養高絕,曾經為高宗代筆,人莫能辨,故深受高宗寵信。畫中的吳後,頭戴九龍花釵冠,面貼珠鈿;身著深青色禕衣,上繡對雉十二行,並用朱色作邊飾,上再綴以龍紋,鮮豔、華美至極。
元 趙孟頫 《吹簫士女圖》軸
元 管道昇 《致中峰和尚》尺牘
趙孟頫與其妻管道昇向來以「趙管風流」聞名於世,管道昇為時人尊稱為「管夫人」,她有才略、聰明過人,有「作墨竹,筆意清絕」的繪畫才能,亦能書,是繼衛鑠「衛夫人」之後的第二位女性書法家。其書牘行楷,風格與趙孟頫相似。
此件乃管道昇寄給中峰明本禪師的一封信札,她與趙孟頫都曾受教於中峰禪師。信中楷、行、草三體兼備,是「雜體書」的一種。她在信中除了寫下感念恩師的話,也提到點化亡者、普渡家人眾生之事。封題與本幅裱成一頁,鈐有「趙管」朱文印,得以窺見中國古代女性婚嫁冠夫姓的傳統。
元 衛九鼎 《洛神圖》軸
《洛神圖》乃元代畫家衛九鼎孤本,幅上還有倪瓚題:「題衛明鉉洛神圖」。洛神在傳說中名宓妃,為伏羲氏之女,落水溺亡而為洛神,三國魏曹植的《洛神賦》形塑理想的女性之美,傳誦千古。畫家用柔韌流暢的筆法,清淡的墨色,以白描方式畫洛神駕著輕雲,飄凌在水波蕩漾的江面上,衣帶隨風輕舞,如遊龍迴轉,婉婉升起,優雅飄逸,展現洛神空靈出塵之美。
明 文徵明 《蕉陰仕女圖》軸
文徵明甚少作仕女圖,臺北故宮所藏僅此七十歲的作品一幅。畫中仕女持扇立於庭院一隅,其後立有奇石和叢聚的芭蕉。款署嘉靖己亥(1539)春日,偶閱趙孟頫(1254-1322)芭蕉仕女,而戲臨一過。筆墨構圖簡明,草草數筆,聊以見意,屬文人畫家風味,具復古意趣。畫雖清簡,幅上詩句的內容卻對景致和仕女風情做了細膩的刻畫,兩相應照,別有趣味。
明 唐寅 《陶谷贈詞圖》軸
此幅為唐寅晚年之作,描繪的是陶谷贈詞時的場面。夜幕低垂,一處花樹掩映的院落裡,陳設著兩座典雅的畫屏,旁邊還燃著一根紅燭。陶谷以指拈鬚,似在構思良句。榻上有茶盞、紙筆。對坐的秦蒻蘭則繡襦羅巾,巧笑嫣然,為陶谷輕輕撥奏著琵琶。左下角一僮子在煮茶。右上自題:「一宿姻緣逆旅中,短詞聊以識泥鴻。當時我作陶承旨,何必尊前臉發紅。唐寅。」
陶谷是北宋初年的大臣,一次出使小國南唐,態度十分傲慢,對南唐的李後主出言不遜。南唐君臣無法容忍他的這種態度,便設下圈套,派一名宮伎秦蒻蘭扮作賣唱女子到陶谷下榻的地方,陶谷見其便贈詞討好。翌日,李後主設宴招待陶谷,那名宮伎就懷抱琵琶出來獻曲,歌詞即是陶谷所贈。陶谷認出此女子就是昨晚那個賣唱的女子,頓時面紅耳赤,無地自容。
明 唐寅 《仿唐人仕女》軸
唐寅此件題材則取自唐代名妓李端端向張祐乞詩的故事。畫中的李端端手持一朵白牡丹,亭亭玉立於屏風前方;張祐則坐在榻上,神情相當專注,仿佛正要為沒人構思佳句。張祐有詩贈李端端,詩中「一朵能行白牡丹」之句,對照此圖中的仕女,極為契合。此外,本幅中人物及屏風,落筆俱極工致,惟配景樹石及款書部分,線條較為縱放,與唐寅四十七歲時所作《山路松聲》相當接近,故推測可能是同年或稍早的作品。
明 仇英 《漢宮春曉圖》卷(局部)
此卷以春日晨曦中的漢代宮廷為時空背景,描繪後宮佳麗百態。其中,還包含畫師毛延壽為王昭君寫像的著名故實。通幅構景繁複,用筆清勁而賦色妍雅,林木奇石與華麗的宮闕穿插掩映,鋪陳出宛如仙境般的瑰麗景象;除卻美女群像外,又融入了琴棋書畫、鑑古、蒔花等藝文休閒活動。
明 趙文俶 《畫春蠶食葉》軸
趙文俶乃文徵明玄孫女,貢生文叢簡之女,後嫁給吳中高士趙靈筠為妻。她自幼聰慧,據說她平日居家,偶然看見奇花異草、小蟲怪蝶都會隨手畫下,陸續收集了千種,合成一冊,題名為《寒山草木昆蟲狀》冊。不但寫生功力極深,對捕捉花木草蟲的性情特徵,有獨到之處,亦擅寫松石,兼工仕女。
本幅《春蠶食葉》畫的便是一清新可人的小景,桑葉之上,三隻春蠶正蠕蠕而動,葉片上有啃食的痕跡。整幅雖尺寸不大,但描繪綠葉、紅果及白蠶,筆墨設色見閨秀畫家清雅之風。
(本文相關資料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部分作品介紹參考「展玩」公號)
附:展件清單傳唐 張萱 《明皇合樂圖》冊頁(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