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潘培芳)仕女圖 畫之妙處不在華滋而在雅健

2021-01-10 直擊書畫

畫之妙處不在華滋而在雅健,不在精細而在清逸。蓋華滋、精細可以力為,雅健、清逸關乎神韻骨骼,不可強也。王昱——《東莊論畫》

沈青(潘培芳)作品

共鳴就是一種偶然的產生,在欣賞沈青老師仕女圖中忽然《東莊論畫》中的一段文字呈現,當時未曾理解其意。不解「華滋」不解「雅健」而今今忽然明朗。中國畫的共鳴,就是一種心靈的碰撞,這個碰撞與華麗、與精細無甚關聯,而是在畫家品格,在於畫家的意的凝練。畫家與畫,典雅灑脫,無欲無求,清澈逸心。

沈青(潘培芳)作品2

一幅畫作的華滋與精細是可用時間和努力去做到的,可以說就是一種功夫活。而雅健與清逸卻不是靠時間打磨出來的,這種「神韻品格」是畫家對藝術的理解,是畫家把自身的學識修養通過筆鋒的流露。嘈雜的社會中,能在華麗與寫實為創作主導的大背景下,不圖華滋、不追精細;能夠運用傳統人文造型的手法表現,追尋雅健、清逸是需要相當大的魄力。

沈青(潘培芳)作品3

畫家沈青(潘培芳)的作品就是「雅健與清逸」,我們在其作品中,我們能深切的感受到其作品產生的源泉。其作品中人物形態設定是先事後人。比如,吹笛的仕女,畫面雖然是仕女,但是畫面的意思與表達的思想卻是,為什麼在吹笛,在一個什麼環境下吹笛,吹笛前在做什麼了?一曲過後她會做什麼?

沈青(潘培芳)作品4

《東莊論畫》之語,沈青之仕女作品,用兩句話來概括,就是「以神御形,以韻蓋工」。而這應該也是我觀沈青老師作品時引起共鳴原因的所在!

畫家 沈青(潘培芳)

沈青(潘培芳)安徽蚌埠懷遠人。現居北京。中國美協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安徽省美協會員、蚌埠市美協藝委會委員,蚌埠市中國畫學會理事, 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會員。研修於中央美術學院,清華美院高研班。現為文旅部中國民族藝術研究院特聘畫家,北京聖融美術院人物畫課題組導師,易雅藝術委員會委員。作品十多次獲獎、入選國家級展覽。

【 獲獎記錄】

2013年作品《歸田風趣》入展蚌埠市第二屆殘疾人事業書畫展並刊登作品。

2014年作品《清淨》入選省美協舉辦作品展。

2015年作品《魚米之鄉》入選「丹青芳菲」安徽省女書畫家作品展。

2016年作品《俺村鑼鼓隊》榮獲「我們的沃土我們的夢」千名文藝家下基層暨「金寨紅」採風創作成果評選銀獎。

2016年《夕陽》入選中國美協舉辦「美麗中國夢·七彩雲南情」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16年作品《凝》入選中國美協舉辦「翰墨青州」2016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16年作品《潮》在「逐夢威海衛」2016全國中國畫作品展中獲得最高獎優秀獎。

2016年作品《苗家喜事多》入選中國美協舉辦「吉祥草原·丹青鹿城」全國中國畫作品。

2016年作品《清韻》參加在北京飯店舉辦的紀念毛澤東誕辰123周年書畫展,並被收藏。

2017年作品《歸》入選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

2017年作品《崢嶸歲月》入選中國(南昌)軍事美術作品展。

2017年作品《特訓》(獲入會條件)入選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9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暨第13屆全國美術作品展。

2017年作品《永恆的歌》入選「絲綢之路·翰墨通渭」第二屆中國畫、油畫作品展。

2017年作品《凝》入選第二屆「陸儼少獎」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17年作品《清韻》入選中國畫學會「吉祥五臺山-中國畫展」。

2017年作品《俺村鑼鼓隊》參加「溫馨蚌埠歡樂珠城」美術作品展獲優秀獎。

2018年作品《永恆的歌》入選安徽省美術大賽。

2018年作品《逐夢少年》入選安徽省第二屆體育美術、書法和攝影作品展,獲優秀獎。

2019年作品《徽班譜京韻》入選安徽省第七屆美術大賽

2019年作品《特訓》被評為蚌埠市首屆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獎,二等獎。

2019年,中國畫作品《祈福路》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第二屆「白山黑水·美麗四平」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19年9月參加「墨韻東方」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2019年10月參加翰墨繪中國 築夢新時代——中國畫名家邀請展(第二屆)

2019年11月參加獻禮70年·多彩70人—首屆「易雅百家」中國美協名家小品提名展

沈青(潘培芳)作品5
沈青(潘培芳)作品6
沈青(潘培芳)作品7

觀陳雲鵬、杜豔聯合創作作品《遊春圖》有感

畫家肖大平「胸有丘壑,筆法靈動」

畫家李佩錦 一位破萬卷、行萬裡的「畫壇巾幗」

走進山水畫家何三寶的條屏世界

畫家岑今 「詩傳畫中意,韻由筆中生」

#翼裝飛行失聯女大學生搜救現場#

相關焦點

  • 唐代仕女畫和周昉的《揮扇仕女圖》
    (傳)周昉 《調琴啜茗圖卷》仕女畫是中國繪畫作品中較常出現的一種題材,歷史發展也十分悠久。仕女畫興起於魏晉,可考資料最早的仕女畫是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畫家根據曹植的詩歌《洛神賦》經過藝術想像創作出此畫。
  • 宋代仕女畫之仕女:理想女性的化身,男子心目中的完美主義者
    在唐人的畫作中,除了一部分「列女畫」外,「嬪嬙」、「美人」等為內容的人物畫也不在少數,這些畫滿足了人們的審美享受。像《歷代名畫記》雲,「羅瑱……畫嬪嬙,當代第一」。在《貞觀公私畫史》裡,斐孝源寫道,「美人詩意圖一卷……孫尚子畫」。到了宋代,「士女」一詞屢屢見之於畫史。
  • 跨越古今,國畫《簪花仕女圖》畫的是什麼?
    因此就算《簪花仕女圖》真正的作者不是周昉,也一定是周昉畫風流派的畫家所作。 《簪花仕女圖》絹本設色,縱46釐米,橫180釐米,現藏遼寧省博物館,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畫作品,也是唐代現實主義風格繪畫的代表作。 ◎橫屏可達到最佳觀賞效果
  • 《人物龍鳳圖》是最早的獨立仕女畫 唐畫追性感,宋畫講美貌
    系盛唐時的一幅重要的風俗畫,對後世繪畫風格有重大影響,是唐代仕女畫中取材較為別致的作品,系唐代畫家張萱之作。■楚墓的帛畫《人物龍鳳圖》■《天寒翠袖圖》■明 唐寅 《秋風紈扇圖軸》■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漢代劉向《說苑》記載了齊國一個故事,一個叫敬君的畫工因思念妻子,便將妻子的形貌畫下來欣賞,這是目前關於仕女人物畫最早的文字記載。
  • 仕女畫丨如痴如醉 如花如月
    作者:潘振鏞  名稱:《 竹林仕女圖》  清渭樓美術博物館藏  所謂仕女:其一,指畫家畫的美人,宋以後多叫士女,後又作仕女;其二,指官僚家庭的婦女。  仕女畫在明代創作顯著增加,名家輩出,此時期仕女畫創作風格趨於豔麗而精細,顯然受文學的影響較多,在造型上與唐代仕女的飽滿大度迥異,有種贏弱的傾向。對仕女多為「點景式」的刻畫,諸如在姿態上多執扇、悠思、憑欄、倚窗,是種文學化的表達。
  • 畫說丨古裝人物可以這麼美,吳光宇仕女圖欣賞
    畫說丨古裝人物可以這麼美,吳光宇仕女圖欣賞 2021-01-09 21: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林風眠 持蓮仕女圖
    1926年受中華民國大學院院長——蔡元培之邀出任中華民國大學院藝術教育委員會主任,1927年林風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西子湖畔創辦中國第一個藝術高等學府暨中國美術最高學府——國立藝術院(中國美術學院)任校長。後來隱居於上海淡泊名利,於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舉辦個人畫展,取得極大成功。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靜物》等。著有《中國繪畫新論》,出版有《林風眠畫集》等。
  • 詩詞大家:《唐宮仕女圖》的作者周昉,畫佛像也很出名
    周昉和張萱創造的一系列以貴族婦女和宮廷仕女生活為題材,反映大唐真實生活娛樂和審美情趣的畫作被合稱為《唐宮仕女圖》,成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除了畫宮廷貴婦,周昉本人還善於繪畫佛像,畫佛像則神態端嚴,一副慈悲景象,被人推為神品。唐德宗修建章敬寺的時候,曾經召見周昉的哥哥周皓,對他說:「愛卿的弟弟周昉善畫,朕想請他畫章敬寺的神像,請你告知他。」
  • 為啥明清時期仕女畫中的女孩子都顯得弱不禁風
    (唐 簪花仕女圖)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明清時期的仕女畫中的女子都是幽怨病弱之態,鮮有笑容呢?翻開小說《紅樓夢》,形容林黛玉有「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嫻靜如姣花照水,行動似弱柳扶風。」、「心比比幹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這樣的句子。這不正是病弱之態的描寫嗎?難道這樣的病人,竟是美的標準?
  • 畫說丨古裝人物可以這麼美!吳光宇仕女圖欣賞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顧愷之就曾根據曹植的詩歌,繪製出《洛神賦圖》,畫面中凌波微步、衣袂飄擺的形象,令人心馳神往。此後唐代畫家張萱畫出《虢國夫人遊春圖》,當身著男裝的虢國夫人在侍女隨從的陪同下騎馬遊春時,我們看到的則是盛唐女子的豪放不拘與雍容華貴。
  • 秀逸高雅、美妙多姿:評張萱仕女畫
    與前朝仕女畫不同,唐代仕女畫中的女性形象以其極富特色的濃麗豐肥而著稱,這一點從張萱與周昉二人的畫作中不難看出———張萱所繪的虢國夫人面龐豐腴,人物線條柔和圓潤;周昉所畫的仕女大多臉頰豐圓,體態肥碩,身體於薄紗長裙中若隱若現,給人一種富麗溫潤的感覺。
  • 水月觀音創始者周昉,仕女畫冠絕古今,雖體態豐盈卻也胖得漂亮
    《簪花仕女圖》(局部)不過周昉不愛武藝,愛畫藝,撈了個閒職,專心當他的貴公子。以至於晚唐的仕女畫家們幾乎都墨守著他的章法,可以說在晚唐的仕女畫壇上,他是技壓群雄。出身顯宦的他對於貴族階層綺靡奢華的生活非常熟悉。其仕女畫不以烈女、賢婦、仙女等為表現對象,而是取材於現實生活中貴族婦女的行樂活動,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從而迎合了中晚唐時期大官僚貴族們的審美意趣。其作品在張揚唐王朝繁華興盛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亦揭示了貴婦們極度貧乏的精神世界。
  • 全世界範圍內唯一認定的唐代仕女畫傳世孤本,為趙州長史周昉所繪
    遼寧省博物館,有一件鎮館之寶即《簪花仕女圖》,它是全世界範圍內唯一認定的唐代仕女畫傳世孤本。畫作的作者為周昉,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周昉任趙州長史,從五品。他在趙州的政務活動不見史載,但任職期間的畫壇趣事軼聞,屢見於斷編殘簡。
  • 費丹旭仕女圖價格有多高?4平尺,1725萬
    費丹旭生於嘉慶六年,以畫仕女聞名,與改琦並稱"改費"。他筆下的仕女形象秀美,用線松秀,設色輕淡,別有一種風貌。其父費宗騫擅畫山水。丹旭少時便得家傳,後浪遊於江浙閩山水間,與畫家馮箕、倪士惠、湯貽汾、張熊,鑑賞家張廷濟等均有往來。肖像畫獨具一格。
  • 臺北故宮裡的「麗人行」,唐宋仕女畫作10月集結「她」特展
    (傳)唐 周昉 《內人雙陸圖》卷(局部)唐代周昉,善畫道釋人物仕女,我們最為熟知的《簪花仕女圖》便出自其筆下。(傳)五代南唐 周文矩 《仕女圖》軸此幅傳為周文矩之作的畫中,桐蔭仕女憑欄展卷,旁見一貍奴相伴。
  • 「戲精」觀復貓鑽進古畫說文化之《簪花仕女圖》
    「戲精」觀復貓鑽進古畫說文化之《簪花仕女圖》 2018-11-19 1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放大欣賞歷朝歷代超高清仕女畫
    齊王起九重臺,召敬君畫之,敬君久不得歸,思其妻,乃畫妻對之。齊王知其妻美,與錢百萬,納其妻。」一個叫敬君的畫工因思念妻子,便將妻子的形貌畫下來欣賞,這是目前關於仕女人物畫最早的文字記載。 迄今發現最早畫在絹上的婦女形象,當推戰國長沙楚墓出土的《女子夔鳳帛畫》,此像據考是位女神,為豐隆、鸞鳥迎宓妃的故事,並不屬真正含義上的仕女畫。
  • 一詩一畫一仕女,一心一境一個人
    溥儒 仕女題識:小立誦殘紅,羅衣錦苑東。此時嬌不語,丹桂影一枝。溥儒(1896-1963),名儒,字心畲,別號西山逸士,為清恭親王之孫。篤嗜詩文、書畫。畫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書法,與張大千有「南張北溥」之譽,又與吳湖帆並稱「南吳北溥」。
  • 【國畫大觀】清代仕女繪畫作品賞析
    如周昉《簪花仕女圖》、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等,表達了強烈的時代感及貴族們的審美意趣。宋代作為政權相對穩定、經濟發達、文化昌盛的時代,在仕女畫的創作上承襲了唐、五代興盛之勢而又有所創新,尤其是在題材方面,其表現範圍已擴展到社會低層女性形象。如王居正的《紡車圖》等。以寫實的藝術手法讚揚她們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及樸實無華的個性美,也表達了對她們貧苦生活的同情。
  • 養尊處優,遊於花蝶鶴犬之間的唐代貴婦——名畫賞《簪花仕女圖》
    揮扇仕女圖》卷、《調琴啜茗圖》卷等。二·「遊於花蝶鶴犬之間的貴婦」——《簪花仕女圖》《簪花仕女圖》卷,唐,周昉繪(傳),絹本,設色,縱182釐米,橫46.4釐米。此卷曾經南宋內府收藏,南宋末歸賈似道所有,元、明間流傳無考,清初為梁清標、安岐收藏,後入清內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