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是中國重要的彈撥樂器,距今約有2500年的歷史。相傳,箏最早是戰國時期的一種兵器,有「箏橫為樂,立地成兵」的記載,後因體積龐大,被遺棄,故此箏成了專門的樂器。古箏由於音色悠揚、音域廣泛、演奏技巧豐富、彈奏姿態高雅等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古代文人或名門閨秀需要掌握的棋琴書畫,其中的琴多指古箏。
對於彈奏古箏如此高雅的事情,文人墨客一般少不得要吟誦幾句。晏殊寫有「一點悽涼愁絕意,謾道秦箏有剩弦」;李商隱留有「何處哀箏隨急管,櫻花永巷垂楊岸」;蘇軾筆下有「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等。
然古箏在大多詩詞當中都顯得悽婉哀涼,今天要賞析的這首《菩薩蠻》為描寫彈奏古箏的佳作之一,通過對女主人公彈琴技巧的側面描寫,突出其情思愁緒,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有異曲同工之妙。
菩薩蠻·哀箏一弄湘江曲
宋代·晏幾道
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當筵秋水慢,玉柱斜飛雁。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哀箏」一詞是指古箏聲色哀婉,因《箏賦》當中的「感悲音而增嘆,愴憔悴而懷愁」,所以稱為哀箏。同時這個「哀」這也奠定了全詞的感情基調。「湘江曲」可能引用「湘妃竹」或「湘妃怨」的典故,意在表達佳人纏綿的痴情與生離死別的痛楚。「聲聲」與「寫盡」二詞都是對佳人琴藝高超的描寫,琴音帶著極強的感染力。唐宋時期的古箏只有十三弦,「幽恨」是全詞的中心詞彙,也是晏幾道要表達的情感,絲絲縷縷的通過古箏傳達出來。
下闋由琴音轉為對佳人的刻畫,佳人眼波隨琴音流轉,專注於彈奏當中。將支撐琴弦的箏柱比喻成飛燕,同樣暗藏幽恨,將佳人的心緒融入琴音和古箏當中,手法高妙。只有彈琴者本身融入其中,才能彈奏出共鳴的曲子,末兩句對佳人的刻畫,很明顯佳人已經進入境界當中,細寫佳人彈至情傷之處,蹙眉的狀態,讓聞之為之神傷。眉黛一低,愁便上了眉頭。
整闋詞都在暗暗傳達著「幽恨」這一情感,上闋的「衰」與「綠」,下闋的「斷腸」與「眉黛低」無一處不是在傳達著這種幽恨情緒,然恨雖深,卻又描寫的委婉含蓄,通過佳人彈琴的描寫緩緩釋放,可當得上描寫彈奏古箏的佳作。
這首《菩薩蠻》雖美,但是作詞人卻仍有一些歧義。《宋詞三百首》將之歸在張先的名下,而《全宋詞》當中卻為晏幾道的作品。但根據二人的詞風判斷,這闋《菩薩蠻》為晏幾道作品的可能性更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