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瀘州城區下橋橋頭處,一名老人在地上擺攤售賣他挖來的折耳根、野蔥等野菜。下午3時許,一名穿著制服的女城管來到橋頭,就在人們以為老人會被趕走時,這名城管走到老人身邊,將老人和籮筐從馬路邊搬到人行道邊,並幫著老人吆喝賣起菜來:「大家幫忙買些小菜吧,早些賣完了老人好回家」!(1月4日《成都商報》)
不僅是「佔道賣菜」的老人沒有想到,就連路過此處的市民也傻了眼。本來以為這位女城管隊員會沒收老人的蔬菜,即使不沒收,最起碼也會驅趕走。沒想到的是,女城管隊員竟然將老人的蔬菜搬到了一個合適的地方,幫助老人叫賣起了蔬菜。
「城管幫老人叫賣蔬菜」,在網絡上也有不同的意見。一些人認為這其實也是一種縱容,會讓老人產生錯誤的想法,今後還會「故伎重演」,從而加劇佔道經營亂象。其實不然,「城管幫老人叫賣蔬菜」是一種不同情況不同對待的柔情執法。
佔道經營也是分為很多層面的。有的人是屬於故意的行為,長期就是這樣做的。對於這些人當然需要執法的強硬。但是,這位老人不同,他不是長期佔道經營的,只是自己在農村挖了一些野菜,偶爾到街頭銷售。他佔道經營的行為不是嚴重的,而且老人長期居住在農村,也未必知道哪裡能夠銷售,哪裡不能夠銷售。這種情況下,城管隊員的幫助叫賣,其實是對老人的一種引導,是告訴他不是什麼地方都能叫賣蔬菜的,城管隊員幫助選擇的地方就可以銷售蔬菜。
有了這次經歷之後,老人會因為自己的佔道經營,給城管隊員帶來了工作難度,而感到「不好意思」,在今後再來銷售蔬菜的時候,就會儘量選擇合適的地點,儘量不給城市管理和過往市民帶來麻煩,這何嘗不是最好的教育引導方式?這與強硬的沒收或者是驅趕,亦或是砸爛菜攤子相比,效果會更好。
最為關鍵的是佔道經營的是一位老者,是一位生活無依無靠的人,老人的自食其力會感動我們每一個人。管理城市是為了人民,但是不能教條的管理城市。幫助老人叫賣蔬菜,讓老人早點回家,是一種善良的情懷。假如每一個執法者都能有一顆善良的心,那麼我們的城市管理何嘗不是和諧的畫圖?
當然,「城管幫老人叫賣蔬菜」終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的城市管理部門,我們的市場管理部門,還應該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究竟該如何實現城市管理和民生民計的需求對接,既讓城市美觀大方,又讓城市能容納市民的生活所需?我以為,應該給那些租不起店面的,偶爾出售農產品的群體打造一條免除一切費用的「民生經商街道」,讓他們依靠勤勞雙手實現生活保障。
「城管叫賣蔬菜」是城市管理的最美好聲音,執法也要懂得靈活應對,執法柔情同樣能收穫最好效果。(郭元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