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是人只本性。越來越美好的生活人們對吃卻愈發挑剔了,按理說一道菜吃個幾遍就會覺得厭。但是這道菜卻是百吃不厭,那就是獅子頭。名曰獅子頭,實際上不是獅子肉做的。獅子頭的做法,有紅燒者,亦有清燉者,手法人人會變,但我偏愛後者,經常樂在其中。
雖說揚州的獅子頭最負盛名,然而,當地人可不是這麼稱呼的,而是叫劓(其音義同「斬」)肉。已故美食家唐魯孫曾說:「這道菜雖然名聞南北,可是在揚州人眼裡,劓肉只能算是家常飯菜,照規矩,在正式酒席是不能登席薦餐的。雖然家家主婦都會煮,可是選肉、刀工、火候,各有獨得之秘。所以,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則肉,飯館子也甘藏拙,不跟人家一較短長了。」其實,這種說法只對一半,當今揚州餐館的獅子頭,可是非同小可,已與拆燴鰱魚頭、扒燒整豬頭齊名,號稱「揚州三頭」。
關於此菜的起源,說是隋煬帝遊罷揚州的萬松山, 肚子咕咕叫個不停,御廚於是敬獻四菜,其中的葵花剿肉,正好是一大肉丸, 頗受皇上欣賞,隨即宴賜群臣。另一說則是唐代郇國公韋陟坐鎮揚州時,一日,其家廚特地燒制十對巨大的肉丸子,供其大宴賓客。外形雄渾偉碩,既美觀又大方,好似猛獅之頭,博得個滿堂彩,郇國公大樂,遂命名獅子頭,一直沿襲至今。
清人林蘭痴(林蘇門,號蘭痴)《邗江三百吟》即載有「葵花肉丸」一則,其詩文云:「肉以細切粗測為丸,用葷、素油煎成葵黃色,俗云:『葵花肉丸』賓廚縷切頻頻,團此葵花放手新。飽腹也應思向日,紛紛肉食水何人」描述其製作過程及形色吃相,堪稱十分得體定傳神期王化成先生,本為揚州人,每在公餘之暇,親操刀俎,以娛嘉賓,獅子頭即其拿手菜之一。曾將其製法告訴梁實秋,載之於《雅舍談吃》一書中。
據載, 首先王氏的取材極精,所選的肉乃「細嫩豬肉一大塊,七分瘦三分肥,不可有些須筋絡糾結於其間」,只是已故的揚州美食專家杜負翁卻認為「中豬的肋條肉」最佳。至於在做法上,杜主張「細切粗斬」,細切為「切成細粒」,粗斬僅「略剁而已」:這和王化成的「多切少斬」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因他的法子為「挨著刀切成碎了,愈碎愈好, 然後略為斬剁」。
其次為芡粉。須把調好的芡粉抹在兩個手掌上,捏接肉末,這樣丸子外表便自然糊,上一層芡粉。紅燒者,再把丸子微微一按,下油鍋炸,以丸子表面緊細微黃為度。緊接著是蒸,其下墊轉刀冬筍塊或橫切黃芽白,大火蒸透,吸去浮油即成。清燉者,則以大白菜嫩葉同煮,湯汁較清。由於最上品的,其嫩有如豆腐,不能用筷子夾,要用奠匙舀。加上肉裡已摻蔥汁、薑汁和鹽,本身即味足,可直接送口。
清燉獅子頭,其在製作上,先將肉丸子輕輕放在陶製淺盆砂鍋中,放鹽、姜及料酒,以文火煨透,下墊大白菜葉,煨好連鍋同上。但見其湯汁呈乳白色,肉丸腴香鮮嫩,大白菜酥爛可口,堪稱獅子頭中的上品。遠望樸實無華,近觀香氣四溢。真的很有本色,已將普通的家常菜提升至另一層次,「看似尋常卻奇崛"。
吃獅子頭還有個不傳之秘,那就是肉邊菜已吸飽油脂,入口爽潤鮮清,味道更勝於肉,這個吃飯可少有人知。獅子頭不但做法簡單味道十足,而且美味無窮,試問這麼實惠的美味誰會不吃呢?這一老饕眼中的珍品, 又可使營養平衡,可別忘了吃它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