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清朝一懶漢家徒四壁,乘涼帶回一婆婆,靠鬥鵪鶉發家致富

2020-11-28 騰訊網

聊齋:清朝一懶漢家徒四壁,乘涼帶回一婆婆,靠鬥鵪鶉發家致富

俗話說「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上,有很多事情乍一看是沒有什麼辦法,可解決的方法往往就在其他的方向,轉動腦筋往往就能讓事情迎來轉機。

通過探索去尋找答案,懂得開動腦筋去解決眼前的困境,千萬不可由於一時的困惑,而徹底放棄。很多事情一旦你真的放棄了,就再沒有迴旋的餘地了。

在《聊齋志異》中,就講述了這麼一個故事,一個叫做王成的人,他就靠著走其他的路徑,找到了發家的辦法,自己也順利擺脫了貧窮。當然,有時候要想找到轉機,也是需要有高人指點才行的,光靠自己很多事情無法做好。

王成原本是官僚家庭出身,可到了他這一代,家裡已經非常貧困了。

王成生性懶惰,不會持家,他也沒有什麼動力去打拼,結果家徒四壁,自己和妻子住在簡陋的房屋下勉強度日,倆人也經常為了生計而爭吵。忽然有一天,王成外出乘涼的時候,意外撿到一支金釵,很快就遇到失主,是一個老婆婆。

和老婆婆交談後,王成才知道原來老婆婆是狐仙,曾經是自己祖父的相好。於是老婆婆就跟他回去,看到王家現在的情況也是感慨不已,她決心要幫助王成,先讓他妻子把金釵拿去賣掉換點東西,隨後她又給了王成夫婦一些銀子。

可這點錢也只夠他們勉強餬口,老婆婆就希望王成出去做生意,給了他足夠的本錢,讓王成買了葛布後到京城去賣。

出發前老婆婆反覆叮囑王成不要偷懶,一定不能延誤了,可中途遇到大雨,王成又偷懶了。結果到了地方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時機,葛布價格持續走低,王成也不得不虧錢把葛布賣掉。

更倒黴的是,他賣的錢卻在店中神秘消失了。王成血本無歸,很多人認為他應該去告店主,王成卻沒有這麼做,店主也非常感激他,還送了他幾兩銀子。

就在王成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意外發現了可以賣鵪鶉,店主為了報答他也是極力慫恿他這麼做,還免了他的食宿。

王成就買了一堆鵪鶉,可沒過幾天,這些鵪鶉大部分都死了。店主意外發現活下來的那隻鵪鶉不一般,可能是它把其他的鵪鶉給鬥死了。

於是店主就讓王成去鬥鵪鶉,最初鬥了幾次都贏了,隨後店主又給他些錢,讓他去和富家子弟鬥鵪鶉。王成也一路鬥到底,賺了不少的銀子,此時店主就給他介紹了一位親王,讓王成去和親王鬥,還告訴王成要是贏了對方肯定要強買,到時候看自己的臉色行事。

王成的鵪鶉確實厲害,親王的鐵嘴鵪鶉也被打敗,親王無奈之下都拿出了玉鵪鶉,還是被王成的鵪鶉給打敗了。

於是親王就要把這隻鵪鶉給買下來,王成也是一邊看著店主臉色一邊和親王討價還價,最終親王出價到了六百兩,王成就沒管店主,直接答應了。

雖然店主理想的價格是八百,但王成覺得能賺到這些錢,還不會得罪親王就很不錯了,於是他給了店主酒飯錢就回去了。

王成靠著鬥鵪鶉發了大財,買了大量的田地產業,老婆婆也每天督促他們夫婦耕種紡織,日子也過得越來越好了,老婆婆隨後也就離開了王家。

這個故事中王成可以說是非常幸運,他先後兩次遇到大難,可一次遇到老婆婆幫他解圍,一次遇到店主熱心幫他,這才讓他能迎來轉機。

不過王成也是靠著自己的本事爭取來的,他這個人懶惰,也沒有恆心,窮成這樣不是沒有道理的,可他本性不壞,遇到狐仙老婆婆也能和妻子一起恭敬侍奉對方。哪怕是後面變富了,依舊對老婆婆非常尊敬,這就是王成的優點。

他沒有追究店主的責任,這種豪爽的性格也讓店主熱心幫他,更可貴的是,王成後面也懂得改變,開始更加勤奮,因此他能成功是應該的。

王成也能發現事情的轉機,他不太擅長做生意,卻能敏銳發覺鵪鶉的商機,還能在不得罪親王的情況下,狠狠賺了一筆,這樣的處事風格還是非常不錯的。

他並不是那種刻薄吝嗇的奸商,也因此才能安全帶著財富回到家裡,可現實中,不是誰都能像王成一樣命好,在貴人的幫助下迎來轉機,很多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就已經被擊倒了。

參考原著文章《聊齋志異之王成》

申明:本文由靜月齋原創(作者|阿飛),書評文章部分故事情節引述自原著,解析文章精要,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圖片源自網絡,喜歡請關注小編。

微信公眾號:靜月齋文化

相關焦點

  • 鳳陽花鼓和鬥鵪鶉
    過去,在北方,過了春節之後,農民閒著無事可做,他們除了成群結隊地到原野去打兔子之外,恐怕就以鬥鵪鶉作為正當的消遣了。北方人養鵪鶉,以養雄鵪鶉為主,目的是為鬥架,通常只有捕鵪鶉的人家才養雌鵪鵓(雌鵪鶉為捕提、引誘野鵪鶉的工具之一)。鵪鶉按年齡與身上的羽毛,可以區分為四種:處子、早秋、探花、白堂。
  • 聊齋志異|清朝一男子新婚之夜,被假新娘騙走,入墳墓住了半年
    聊齋志異|清朝一男子新婚之夜,被假新娘騙走,入墳墓住了半年(靜月山人說聊齋|第1期)「色令智昏」說的是某些人一見美色,腦子就不靈光,智力明顯下降,以至於去幹愚蠢之事,有時會造成嚴重後果。這樣的人,現實中並不少。又有俗語「飲酒誤事」,若是一個本就容易「色令智昏」的人,再喝了個八九分酒意,就更容易幹蠢事了。
  • 鮮為人知的「鬥鵪鶉」民俗,在鄧州一些地方流傳至今
    由此,在鬥雞鬥狗鬥牛鬥蟋蟀之外,古人又發明了鬥鵪鶉。「鬥鵪鶉」,最早流行於皖北、豫東、魯西南等地。據說唐玄宗時期,有個西涼人將一隻能夠隨鼓點爭鬥的鵪鶉上貢給皇室,宮廷認為非常有趣,便拿來蓄養,從此「鬥鵪鶉」傳播到了朝野,成為官宦富豪、紈絝子弟消閒取樂和賭博的活動。宋代梅堯臣詩作《鬥鵪鶉孫曼叔邀作》,便反映了當時的情況,其詩云:「脫命秋隼下,鳴鬥自為勇。
  • 鬥鵪鶉!鄉間「格鬥」趣味多
    當日蘆村鎮第七屆民俗文化節暨鬥鵪鶉比賽,在該鎮文化廣場舉行,吸引了200多名「把鵪鶉」參賽選手參與,拉開一場鄉間「格鬥」。  兩隻鵪鶉往簸箕裡一放,玩家用一把穀粒,便挑起了一場「戰鬥」,兩鵪鶉脖頸羽毛展開,互相捕啄,五六分鐘後,一方羽翼漸收,便分出勝負。獲勝選手得到一份當地特產禮品和榮譽證書。
  • 女子因鵪鶉改變命運,當初連買奶粉的錢都沒有,如今卻發家致富
    在南昌縣的小蘭鄉,有一名黃女士早年連買奶粉的錢都沒有,卻因鵪鶉改變命運,如今發家致富,成為了當地有名的養殖大王。記者了解到,黃女士和鵪鶉的緣分已經有30多年的時間,因為家裡窮,黃女士只讀到了小學畢業就來到了當地一家染織廠上班。可是好景不長,企業經營不善,黃女士下崗了。
  • 一隻好鵪鶉能賣兩三萬元!阜陽舉辦「鬥鵪鶉」比賽擬申報非遺
    這些人腰間都掛著一個或多個布袋,形狀不一,花色各異,裡面卻都裝著他們的寶貝——鵪鶉,他們都是特地趕來參加鬥鵪鶉比賽的。 原標題:一隻好鵪鶉能賣兩三萬元!
  • 當初連買奶粉的錢都沒有的她,如今靠養殖鵪鶉發家致富
    家庭生活的拮据並沒有讓好強的黃根蘭退卻,相反激起了她的鬥志,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她接觸到了改變她命運的鵪鶉。黃根蘭和丈夫揣著從親戚朋友那裡借來的3000塊錢,從南京買了一些鵪鶉來嘗試養殖。但是由於技術不過關,並不知道鵪鶉的適宜環境,把鵪鶉當做雞來養,沒有多久,第一批安全就全部死亡了。黃根蘭沒有喪失信心,想賺錢的念頭,讓她一門心思都放在了提高鵪鶉養殖技術之上。
  • 聊齋:清朝一書生收狐仙弟子,娶狐仙嬌妻,捨命為狐仙一家擋天劫
    聊齋:清朝一書生收狐仙弟子,娶狐仙嬌妻,捨命為狐仙一家擋天劫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曾有名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也被認為是描寫美好愛情的名句,在元稹的詩中,他也以此強調自己對亡妻韋叢的愛情是忠誠的,雖然元稹這個人也不是什麼專情的男人,但他的這句詩依舊激起了無數人對愛情的嚮往。
  • 小小鵪鶉蛋成農民致富「金蛋蛋」
    8月5日,在梁園區觀堂鎮劉莊村,鎮幹部張彬領我們參觀了村民樊中華的鵪鶉養殖場,只見一隻只灰色的鵪鶉在籠內或覓食或悠閒嬉戲,十分喜人。拇指大小的橢圓形鵪鶉蛋,表面有棕褐色斑點,一筐筐整齊排列著。今年上半年,俺家賣鵪鶉蛋已收入3萬元,預計到年底,靠這6000隻鵪鶉下蛋,還能收入4萬元左右。」說起養鵪鶉的收入,正在撿鵪鶉蛋的樊中華喜笑顏開。一旁的村黨支部書記曹付山告訴我們,3年前,38歲的樊中華是村裡出了名的貧困戶。為了早日摘掉貧困戶的帽子,他整日一門心思地尋找脫貧致富路。
  • 「蟋蟀相公」指誰,鬥蟋蟀被寫進了聊齋
    如果是夜間聽蟋蟀叫,便會別有一番風味,在一個幽靜的庭院中,秋月高懸,將清灑向人間,夜空澄明,高大的梧桐沐浴在月光之中,在梧桐樹旁,有一叢野草,或許,在這一叢小小的草叢中,就躲藏著這樣一位曠世的音樂家。「長安富人鏤象牙為籠而蓄之,以萬金之資,付之一喙」,這是飼養蟋蟀的過程,等到蟋蟀長大、訓練好了之後,就可以用來鬥了。這鬥蟋蟀也有一定的規則,並不是拿來就鬥,一般來說,雙方都十分謹慎,甚至還要下戰帖。雙方的蟋蟀必須大小相互匹配,經雙方主人同意之後,才能開鬥。而鬥蟋蟀,一般都和賭博聯繫在一起,「在高架之上,僅為首者二人得見勝負,其為耦者仰望而已,未得一寓目。而輸至於千百,不稍悔,至可笑也」。
  • 山體滑坡 蘭州一養殖場1.7萬隻鵪鶉被埋
    山體滑坡 養殖場1.7萬隻鵪鶉被埋村民幫助轉移鵪鶉每日甘肅網9月28日訊據蘭州晚報報導(首席記者孫建榮 文/圖)9月27日清晨7時20分,「譁」的一聲巨響,七裡河區西果園鎮的開安家禽養殖場突發山體滑坡,大量土方不僅摧毀了養殖棚,還將1.7萬隻鵪鶉掩埋,所幸沒有人員傷亡
  • 難忘的蘇北鄉村往事——逮鵪鶉
    西莊念文大爺這方面是個行家裡手,吹鵪鶉,養鵪鶉,把鵪鶉,鬥鵪鶉樣樣拿得起放得下,他身邊成天圍著一群老人,要鵪鶉,學玩鵪鶉。養鵪鶉首先得學會這些,把即將鵪鶉握在手中——以其兩腿夾在小指與無名指之間(使其雙爪懸空,無法蹬躍),再將其頸部夾在拇指與食指之間,如此天天把、經常把,日久天長,它就老實了,不會老是想逃跑了。
  • 上古神話中一犼可鬥二龍三蛟,女媧都畏懼,為何淪為金仙坐騎?
    康熙二十五年夏間,平陽縣有犼從海中逐龍至空中,鬥三日夜,人見三蛟二龍,合鬥一犼,殺一龍二蛟,犼亦隨斃,俱墮山谷。這應該就是「一犼可鬥二龍三蛟」的原始出處了。袁枚與東軒主人都是清朝時人,他們的記載採自時人傳說,可能確實也受到了《封神》的影響,但與上古神話是無論如何不沾邊的。
  • 聊齋:清朝一書生放生獐子,5年後慘死7日,醒來方知蛇精作怪
    清朝一貢生放生獐子,5年後慘死7日,醒來方知蛇精作怪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是有道理的。在人們日常待人處世中,與人為善非常重要,很多時候,也許你不經意間的一樁善事,就會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 如何靠養鱉發家致富?
    如何靠養鱉發家致富?
  • 聊齋志異:鬼怪、動物和人的互動,反映的卻是真實的人間萬象
    明清時期狐小說大量出現,《聊齋志異》中美豔的狐女紛至沓來,與男子極盡繾綣,演繹了一幕幕精誠感人的愛情故事。《聊齋志異》中的狐女多是「美狐」,如仗義助人的嬌娜,清純內斂的青鳳,天真爛漫的嬰寧,秀婉寬宏的蓮香,智勇率真的小翠等。《聊齋志異》中的狐女與男子的婚戀方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情盡而散」型,即狐與男子結合,當男子身亡或感覺塵緣已盡,便飄然離去。
  • 在以前農村很常見的「把鵪鶉」,為何現在消失不見了?答案來了!
    說到鵪鶉可能很多人都沒見過,但是鵪鶉蛋人們卻對此都很熟悉。鵪鶉對於上了歲數的農村人來說並不陌生,因為在以前一到了冬天,經常能看到手裡把玩著鵪鶉的老人。鵪鶉屬於候鳥型鳥類,所以只有在暖和的季節才能看到鵪鶉,但是由於以前農村人一到了農閒時便無事可做,人們便在秋天秋收時,將還未飛走的鵪鶉抓住,等到冬天無事可做時把玩鵪鶉。把鵪鶉在以前的農村十分常見,一到了冬天,經常能看到在手中把玩著鵪鶉的老人,鵪鶉很安靜,老人會將鵪鶉輕輕地握在手裡,鵪鶉變安安靜靜地待在老人手中一動不動。
  • 民間故事:「貓吃五匹馬」,小夥子智馴「鵪鶉」,「巧計」戲王爺
    鬼達爾罕有個癖好是鬥鵪鵓。這一年,又到羊草封垛的時候,鬼達爾罕又要鬥鵪鶉。有個聰明的年輕人,想治一治這個鬼達爾罕,專門弄來一隻敗籠鵪鶉。經他一個多月的訓練,這隻鵪鶉能鬥得過貓,消息傳到鬼達爾罕耳朵裡,他就想把這個鵪鶉弄到手。這天,他讓人抬著一把椅子前呼後擁地來到年輕人家。大管家狐假虎威地喊:「那漢子聽著,你不是說無注不鬥嗎?
  • 新聊齋|異鄉鬼
    新聊齋|異鄉鬼魂清朝,一書生進京趕考,路上結識一好友。半路上書生重病,臨死前將一奇書《考經》贈給朋友,並哀求他將自己屍骨送回老家。朋友考中進士做官後,卻忘記了當初承諾,最終被拘入陰間對質。書生名叫周知山,徽州人氏,早年他曾科舉落第,但不肯放棄,回家娶妻生子之後還繼續寒窗苦讀,以求考取功名。
  • 夏夜乘涼故事一 螢火蟲
    本來那種像茅草樹枝掛出的傷很淺,連粗皮都沒破,按說一兩天也結了痂了的。可他的不見好,開始也沒在意,直到一個月了,那傷痕還是像新的一樣沒好,這才著急了,找赤腳醫生用藥了,也不管用。最後沒辦法了,就去找了個先生幫忙看。那人聽他講完又算了一卦才說。你這是自作孽啊!遇到困難危險的時候能得到鬼神精怪相助也算是你積德行善後的大機緣,但你自己卻自己破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