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貪夜蛾:
雜食性害蟲,原產於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其幼蟲喜食玉米、甘蔗等80多種植物,受害後一般減產20%~30%,嚴重時造成絕收。
草地貪夜蛾,雜食性害蟲,2016年1月在非洲首次發現,2年時間遍及非洲44個國家,造成了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去年8月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出全球預警。在預警發出9個月後的5月8日,原產美洲的害蟲草地貪夜蛾在四川西昌市禮周鎮被發現並證實。
13日,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在西昌召開全省草地貪夜蛾應急防控現場培訓會,明確草地貪夜蛾已在四川定殖為害,並宣布啟動應急工作,全面打響「蟲口奪糧」戰役。
每晚可飛行100公裡
幾天時間便可覆蓋全川
13日,記者從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獲悉, 5月7日7時,西昌市禮周鎮街村村七組村民劉國榮像往常一樣到自家的玉米地中「巡視」,在新安裝的誘捕器中發現了一隻灰色的蛾子。
劉國榮拍下照片並傳給了西昌市農業農村局植保站站長陳耕。隨即,照片傳到了四川省農業農村廳植保站。
5月8日,經專家確認,這隻被抓住的飛蛾正是當前肆虐我國南方多地的世界十大植物害蟲——草地貪夜蛾。
5月9日,與西昌直線距離300公裡外的合江縣農業農村局植保站站長稅靜也收到深圳專業檢測機構的通知,此前當地村民在水稻中發現的幼蟲經基因檢測,確定為草地貪夜蛾幼蟲。至此,這一原產美洲的飛蛾已遷入四川,並定殖為害。
據了解,草地貪夜蛾是雜食性害蟲,原產於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2016年1月在非洲首次發現,2年時間遍及非洲44個國家,造成了數十億美元的損失,2018年8月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出全球預警。
這種蛾特別能飛,成蛾每晚可飛行100公裡,幾天時間便可覆蓋全川;同時禍害特別快,屬暴食害蟲,群體作戰,一天能啃光一片玉米地,啃完後列隊遷移下一片地,外號「行軍蟲」。
首發地西昌市
發現的蟲害得到有效控制
基於對該蟲侵入線路的研判以及國家農業農村部的預警,4月底,四川省農業農村廳植保站開始部署監測工作,重點在靠近雲南、貴州的涼山、攀枝花、瀘州、宜賓、樂山等5個市(州)39個高風險縣(市、區)設置了性誘監測點585個,並組織市縣植保專業技術人員開展田間調查。
截至5月12日,作為四川首發地的西昌市,已有1萬餘畝玉米地不同程度地發現幼蟲啃噬痕跡。目前,當地植保部門已開展技術宣傳,植保專家已奔赴田間指導農民,發現的蟲害已得到有效控制。
「四川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玉米、馬鈴薯是主要糧食作物,高粱是川酒產業的重要原料,而這些作物都是草地貪夜蛾最喜歡取食的植物,一旦該蛾大量遷入,將對我省糧食生產和川酒產業構成巨大威脅。」
在全省草地貪夜蛾應急防控現場培訓會上,四川省農業農村廳機關黨委書記肖小餘表示,儘管該蛾目前在四川是零星發生,但由於其生長傳播特性和當前農作物生長情況,該蛾在川即將進入高風險傳播期,四川各地必須做好防控準備,引起足夠重視。
「四川現有10餘種外來入侵害蟲,現有的蟲害防控體系能應對草地貪夜蛾。」四川省農業農村廳植保站站長尹勇表示,四川現有65個重點測報站和800個測報點,專業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3600餘個,現在已有可防可治的藥劑,一旦發現蟲害,可迅速組織專業化防治隊伍作戰。
同時目前四川省已下達6000餘萬元的救災資金,各地可在這筆經費中安排使用草地貪夜蛾防控經費,更多的專項費用也正在爭取當中。下一步,四川省植保系統將在涼山、攀枝花、瀘州、宜賓等高風險地區,組織專業隊伍,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在川中、川西等潛在發生區,對重點作物開展普查,一旦發現蟲情及時控制。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林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