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酮飲食會引發暴食、進食障礙嗎?臨床心理學家和腦科學家這樣說

2021-01-08 瘦龍健康

版權聲明:本文首發自【瘦龍健康】,我已委託「維權騎士」為我的文章進行維權行動。

免責聲明:以下的文字,不做任何醫療建議,只做信息分享。

請隨意轉發到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繫後臺。

本文編輯字數4060字,預計閱讀時間12分鐘。

一開始做低碳的時候,我一直在強調,進食障礙患者不建議嘗試任何減肥方式。

因為我知道,進食障礙是心理問題,如果你剝奪了患者的某種權利,有可能造成情況惡化。

生酮飲食是一種嚴格的低碳飲食,很多含糖的美食都吃不了,這種剝奪感,可能會引發暴食的行為。

我們不能說生酮飲食導致了暴食、進食障礙,但是,對於某些人來說,生酮飲食確實不太友好。

但是,有很多朋友給我反饋說,生酮後,自己的暴食問題緩解了很多。

那麼,生酮飲食和暴食、進食障礙,它們到底是什麼關係?

最近,我看到一個臨床心理學家和腦科學家的文章,她說出了不一樣的看法: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是,美國認知科學家 & 腦科學家 Dr. Susan Thompson與神經性暴食症 (Bulimia Nervosa)和食物上癮症 (Food addiction) 作鬥爭的故事,以及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出發。

為什麼生酮飲食,有助於我們建立一個健康的與食物的關係?

我是一個對食物上癮的腦科學博士

我有一個非常容易上癮的大腦,這些年,我幾乎對這個世界上所有容易讓人上癮的東西上癮過– 古柯鹼、冰毒、酒精、香菸、性。

其他東西的癮我都可以戒除,但是食物上癮,似乎比它們都要困難。

我從小對棉花糖的瘋狂喜愛,趁父母不注意的時候,我會偷吃掉一整袋的棉花糖,直到我覺得噁心。

這是我對暴飲暴食最早的記憶,然後我的暴飲暴食和強迫性進食(compulsive eating)隨著年齡的增長愈演愈烈。

在大學時,每當我想要完成一項作業時,我都會買來一大堆的垃圾食品,當作給自己的安慰和鼓勵。

我一尺就停不下來,大四的時候,我在幾千名學生中,以第一名的身份被選為優秀畢業生上臺發言,我的父母和朋友們都對我感到無比的驕傲。

但我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因為我很胖,我在幾千人面前拖著我那肥胖的身體上臺發言,我感到羞恥。

大學畢業後,我到羅切斯特大學攻讀認知科學和腦科學的博士,繁重的學業和紐約州漫長的寒冬讓我的暴飲暴食更加嚴重了,有那麼一次,瘋狂的暴飲暴食讓我的膝蓋出現了炎症, 甚至無法站立。

隨後,我被確診為神經性暴食症,我的心理醫生認為抗抑鬱的藥物可以幫助緩解我的情緒性進食,但是,我發現這些藥物並沒有什麼用。

一年以後,我遇到了我的丈夫David,我們一起減肥,他很成功,我卻失敗了,因為我對食物嚴重上癮,在放縱日無法控制自己。

為什麼David在「放縱日」很容易地得到滿足,而我卻對食物如此上癮?

作為一名腦科學家,我開始研究暴飲暴食和食物上癮這個難題,為什麼我無法擺脫對食物–尤其是碳水化合物–的強烈渴望?

是因為我的自控力薄弱嗎?很多人誤以為減肥的關鍵在於「自控力,」 而我發現事實遠沒有這麼簡單。

千萬別高估了自控力?

著名的「自控力」的心理學家Roy 說鬼片,「自控力」是非常稀缺的資源。

在15分鐘,我們有能力內自我管控,但是,當面對一個誘惑超過15分鐘的時候,我們的「自控力」儲備就會耗光。

康奈爾大學研究進食心理學的Brain Wansink教授的統計,一個人每天平均要做221個與進食有關的決定,這221個決定中,有任何一兩個決定是不明智,都會嚴重影響你控制食物。

所以,單純依靠「自控力」是不靠譜的,想要擺脫暴飲暴食的困擾,我們必須找到一個不依賴這個極其稀缺的資源(自控力)的辦法。

→下丘腦和瘦素,控制你的進食行為

下丘腦 (Hypothalamus)是我們腦內一個杏仁大小的部位,它通過荷爾蒙控制著我們最本能的活動,包括身體溫度、饑渴、進食、性慾、和睡眠。

脂肪細胞會分泌一種叫做瘦素的東西(leptin),當下丘腦感應到足夠的瘦素後,會發出信號抑制食慾,停止進食。

然而,在肥胖的人群中,下丘腦對於瘦素的感應變得不再靈敏,身體無法接收到吃飽了的信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瘦素抵抗。

瘦素抵抗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它發生在我們的下丘腦和腦幹(brain stem), 也就是大腦中最原始、最不受理性思考控制的部位。

這就是為什麼,所謂的「自控力」,在強烈的進食慾望面前,通常不堪一擊。

→胰島素導致瘦素抵抗,降低胰島素才是

瘦素抵抗的原因,就是我們常說的胰島素(insulin),那麼又是什麼食物導致了胰島素的大量分泌呢?是精製的面和糖。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徹底解決食物上癮和暴飲暴食的問題,我們就應該從減少精製的面和糖開始。

現在營養界,需要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認識這2個東西 –精製的面和糖,其實他們不是食物,可以說是唯一合法的毒品。

他們可能像古柯鹼海洛因一樣讓人上癮,換句話說,古柯鹼、海洛因、糖、麵粉這四種白色粉末,不僅從外觀還是機理上都有著令人感到恐怖的相似之處。

古柯鹼從可卡葉中提取而來,古柯鹼本身沒有成癮性,然而當可卡葉被分離提取精加工為古柯鹼的時候,就有了世界上最危險的毒品之一。

同樣的,甘蔗和小麥這些自然植物本身是沒有成癮性的,然而當我們從這些植物中提取精製物後,我們就有了同樣具有危險成癮性的毒品– 精製糖和麵粉。

當我們攝入古柯鹼或者精製糖的時候,多巴胺會大量分泌,長期這樣,我們的大腦的多巴胺受體會變得不敏感,大腦的機制也由此改變。

(高碳水食物對大腦的影響)

大腦習慣了這樣的刺激,一旦缺少了多巴胺刺激,我們就會感到極其難受,於是我們只能不斷地提高用量,來保持這種多巴胺的刺激,陷入惡性循環。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上癮機制。

如果我們一直大量的攝入精製碳水,當突然大量減少時,大腦會產生對碳水產生瘋狂的渴望,這種難以控制的欲望,可能會演變成暴飲暴食。

這就是一開始低碳後,暴食碳水的原理,也是風險所在。

人們常說吃糖會令人感到幸福,但是,對於食物上癮和進食障礙的人來說,攝入糖並不會感到快樂,而僅僅是讓自己不那麼難受罷了。

讓我們記住這一點,傳統的營養學觀念是錯誤的,脂肪是不會令人上癮的,真正令人上癮的是看似無辜的精製碳水化合物(米麵糖)。

搞明白了精製碳水化合物是如何使我一次次的暴飲暴食的,我意識到,想要恢復身心健康,就必須要徹底戒掉面和糖,我把這叫做「紅線飲食 (Bright Line Eating)」- 面和糖是不能跨越的紅線。

一些人會問,這樣的做法是不是太極端了?適量的吃不就行了?我的回答是,我們大腦中的多巴胺運行機制,讓我們對精製碳水極其容易上癮。

尤其當你有一個像我一樣容易上癮的大腦時,我們的大腦會讓我們越來越難 「適量」地攝入精製碳水。

相反,我們越攝入面和糖,我們就越來越難以被滿足,越來越想攝入更多的面和糖。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徹底戒掉這些讓人上癮的物質,讓我們大腦的多巴胺運行機制慢慢的恢復正常。

起初你可能會覺得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相信我,一段時間後你就會習慣沒有面和糖的生活,並且像我一樣感到前所未有的健康、快樂、和自由。

(Thompson博士前後對比照)

嚴格的執行「紅線飲食」幫助Dr. Thompson擺脫了食物上癮和神經性暴食症的困擾,並成功減重,重獲了健康的身材和自信,她將自己的研究和親身經歷寫成暢銷書 《Bright Line Eating》,幫助成千上萬的人獲得了健康、快樂、自由的生活。

書中還有很多有意思的「飲食心理學/神經科學」的研究以及給剛開始實行Bright Line Eating的朋友們的建議,有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去看一看。

國外進食障礙患者專家,推薦生酮

傳統的心理諮詢 (Psychotherapy)一般認為,進食障礙和食物上癮症(食物上癮,都是源於患者內心深處的情緒因素,比如童年創傷,不健康的人際關係,低自尊,完美主義等等。

因此,想要解決進食障礙的問題,首先要解決這些的深層次原因。

然而,這種方法並不適用於每一個人,也開始面臨很大的爭議,美國近幾年有一本極為暢銷的自助書叫做 《暴食症與大腦》 (Brain over Binge),被許許多多進食障礙的患者當作福音。

作者Kathryn Hansen,深受神經性暴食症折磨整整6年,她一次次的暴食到深夜,再為了彌補暴食,而花一整天在健身房中連續運動8個小時。

在這六年中,Kathryn看了很多心理醫生,每位心理醫生都試圖通過解決她的情緒問題,來解決進食障礙,但一直沒有效果。

現在回想那段經歷,Kathryn認為:

「暴飲暴食」並不一定是情緒的問題,也有可能只是因為:

我們順應了「暴飲暴食的衝動」,而這種衝動,來源於下丘腦中多巴胺的過量分泌。(這和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關係很大)

治療進食障礙的專家Dr. Renae Norton也指出,傳統的給進食障礙患者的飲食建議是:「什麼都要吃,但是,什麼都不要多吃everything in moderation),即使一些明知不健康,對身心有傷害的食物。

Dr. Renae Norton認為這樣建議,沒有什麼道理。

(進食障礙專家Dr. Renae Norton)

這就好像是,為了讓癌症患者減輕對身體中有毒物質的恐懼,就去建議他們攝入有毒的物質。

在Dr. Norton的臨床經驗中,治療進食障礙最重要的一點,在於讓患者重新建立對食物的信任。

她使用生酮飲食,可以更好地幫助進食障礙的患者克服對於脂肪的恐懼,而對脂肪的恐懼是進食障礙,尤其是厭食症的重要標誌之一。

精製碳水化合物 – 蛋糕、冰淇淋、麵包 – 是暴飲暴食中最常見的食物,生酮飲食可以讓進食障礙的患者認識到,精製碳水化合物會促進暴飲暴食。

很多時候,當患者把飲食中的精製碳水去掉了,強烈的暴食的欲望也就隨之消失了。

Dr. Norton 現在會把生酮飲食推薦給她進食障礙的患者。

關鍵的瘦龍說

這個話題,一直想好好再寫一篇,今天這篇,從幾個國外專家的角度再次解析了進食障礙和生酮飲食的關係,希望能給進食障礙患者一些幫助。

當然,我還是比較會保守地警告:如果你的進食障礙問題很嚴重,在你沒有確定自己的原因之前,你不要獨自一人嘗試生酮飲食。

如果生酮以後,你的暴食問題更加嚴重,請停止生酮,給身體一點時間,一點耐心,慢慢來。

食物的剝奪感,可能加重一部分人的進食障礙。

但是,如果你的暴食源頭,只是對食物上癮,對糖上癮,而不是深層次的心理,情緒原因,也許,低碳生酮是一個不錯的方向。

總之,你可以嘗試,但是,也要聽從身體的反饋,適可而止。

(叼叼完了,是不是又說多了?)

相關焦點

  • 進食障礙(厭食、貪食、暴食)醫生排行榜2.0
    1、張大榮 神經性厭食、貪食、暴食障礙以及抑鬱、焦慮、強迫等著名精神醫學專家【所屬醫院】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人物概述】全國著名精神醫學專家。北京怡寧醫院院長。師從我國第一位精神衛生博導沈漁邨院士。她和她的團隊命名了中國進食障礙譜系相關疾病的名稱,制定相關診斷標準與治療指南,並開設中國第一個進食障礙病房。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進食障礙學組名譽組長。
  • 「暴食」之痛 | 我不是餓,而是進食障礙
    在「快速消滅」了那一堆雞翅後,小利又接連吃了六個甜甜圈和四個流沙包,才算是結束了一天。自己的胃變成了一個無底洞,只能想辦法滿足它,否則小利就會產生焦慮和抑鬱的情緒,甚至時常有自殺的念頭。「吃東西時就不會想那些東西,所以其實可能它(暴食)對我的精神上的影響還算是正面的?」小利說。無節制的飲食習慣和高熱量的飲食結構,讓她的體重在兩個月內快速增加了30多斤。
  • 筆記|《變態》C8 進食障礙
    神經性厭食症(AN)簡稱厭食症,是一種具有對發胖有病理性恐懼,自我設定的體重標準明顯低於正常健康標準為特點,以進食過少和體重過輕為主要臨床表現的進食障礙。神經性貪食症(BN)簡稱貪食症,是一種與神經性厭食症同樣以具有對發胖有病理性恐懼、自我設定的體重標準明顯低於正常健康標準為特點,以發作性暴食和暴食後採取極端措施企圖抵消食物導致的發胖為主要臨床表現的進食障礙。
  • 「不好好吃飯」-淺談進食障礙
    進食與情緒變化兩者相互影響。「寢食難安」「食不知味」等成語很好的表達了當人處於焦慮或者情緒低落的狀態時,飲食也會受到影響。而當一個人攝入太少的食物,或是暴飲暴食後,也會出現焦慮,緊張、充滿負罪感的體驗。所以食物與人的情緒息息相關。
  • 難治性抑鬱症的真相5:抑鬱症合併進食障礙的難題,根源是什麼?
    這裡所說的進食障礙主要指3種:神經性厭食症(下簡稱「厭食症」),神經性貪食症(下簡稱「貪食症」),暴食障礙。尤其是厭食症和貪食症,在青少年女性、年輕女性抑鬱症患者中尤為常見。她們都對體重增長有異於常人的恐懼,過度追求苗條、瘦削的體型,這除了與她們成長時期遭受的疊加性心理創傷有關,還與當今社會「以瘦為美」的審美觀念有關。01先來談一談抑鬱症合併神經性厭食症。
  • 藏在食物背後的恐懼:進食障礙群體調查
    退出微博,她打開了貼吧,在已經待了3年的「相識於兔吧」發出了一條帖子:「都上熱搜了,有些兔子,安安靜靜做自己不好嗎?非要這麼招搖處處被別人罵嗎?」陳楠是貪食症患者。在患病的5年裡,她長期催吐,以此抵消暴食之後的罪惡感。在醫學上,貪食症是進食障礙的一種。
  • 從心開始心理諮詢師提醒:警惕進食障礙
    患有進食障礙的母親傾向於以不健康的方式處理孩子的飲食問題,如發展出奇特的餵食規律、使用食物作為獎勵和懲罰的工具、利用食物來給予安撫、過度關注女兒的體重(Agras,Hammer&McNicholas,1999)。典型的來訪者特徵進食的病理源於調節消極心境的努力,人們對這一點的了解已經有相當長一段時間了。進食提供了安慰,並將人們的注意力從消極感受中轉移開。
  • 進食障礙
    進食障礙   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ED)是以進食行為異常為顯著特徵的一組症候群。這組疾病主要包括神經性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AN)和神經性貪食症(Bulimia Nervosa,BN),屬於精神類障礙。
  • 進食障礙和抑鬱症有何關係
    核心提示:進食障礙是以進食行為異常為主要特徵的一組精神障礙,主要包括神經性厭食症、神經性貪食症和狂食障礙等。青少年女性和年輕婦女多見,約佔進食障礙的90%,進食障礙也可以發生在老年婦女和男性,但並不常見。狂食障礙在成人和過重婦女更常見。
  • 健身會員的苛刻監督,讓教練們患上了進食障礙症|GymSquare
    自律教練,可能也是進食障礙患者。作者/Aurora Cai 晟傑編輯/GymSquare編輯部和明星為了保持完美形象一樣,要求較高的教練們,為了在健身會員前保持完美體形也同樣頗為焦慮。這種焦慮讓嚴格飲食成為教練信條,甚至引發進食障礙。運動醫學上,把它命名為「進食障礙症」。
  • 飲食障礙源在「心」(圖)
    關注城市白領心理健康系列報導 5  減肥減到吃不下,一天要吃6頓飯,從早到晚噁心乾嘔,這些異常現象看似腸胃病,其實卻是心理頑疾,統稱為飲食障礙。飲食障礙主要分三種:神經性厭食、神經性貪食和神經性嘔吐,在現代白領中有很多人因為不良情緒引起了飲食障礙。
  • 進食障礙|你可能不知道的10件事
    不吃、催吐、暴食都是患者習得的不良的應對壓力的方式。進食障礙不僅是一種減肥的極端手段,而是一種可以診斷、可以治療的精神疾病。3. 進食障礙不僅僅是「女人」的疾病過去的研究認為只有10%-15%進食障礙患者是男性。不過實際上,這個比例會更高。一個在BMJ上發表的研究認為,神經性厭食症與神經性暴食症在男性中的發病率在上升,目前接近1/4患者是男性。
  • 進食障礙:一種心理疾病的「性別色彩」
    正如專家所說,扭曲的觀念應予以糾正,女性只有擁有美好的品質和積極向上的心態,才能擁有真正的美。▲ 進食障礙的發病在國內還處於增長期,患病人群普遍呈現年輕化、低齡化,患病高峰年齡為13~18歲。▲ 進食障礙還是一種具有「性別色彩」的心理疾病:患者90%~95%都是女性。當下社會對女性的畸形審美標準,是誘發女性患上進食障礙的主要因素。
  • 一個女孩與進食障礙的纏鬥戰
    嚴重進食障礙疾病包括神經性厭食症、貪食症和暴食症三種,通常與抑鬱、焦慮、物質過量使用和Axis II人格障礙等精神障礙共存。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主任、進食障礙診治中心負責人陳珏曾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進食障礙在精神科裡屬於小病種,而其中的厭食症卻是精神障礙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種,死亡率高達5%-20%。」
  • 減肥減出貪食症 專家提出飲食紊亂需做心理治療
    專家提醒,貪食引發的飲食紊亂實際上是一種心病,一旦出現此問題,最好先找心理醫生進行疏導和治療。減肥後每天吃5頓飯從事文秘工作的金小姐總覺得自己不夠苗條,其實她的體重屬於正常,但她一直通過節食來減肥。剛進入春天,她開始什麼主食都不吃,每天就吃幾個蘋果和黃瓜充飢。一開始,每天都被飢餓折磨得無法忍受,且心情非常壓抑,但為了能減肥,她忍住了不多吃東西。
  • 與進食障礙抗爭:感受生活本質的改變
    本文作者患進食障礙,於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進食障礙診治中心住院治療,目前已經出院。他將自己與進食障礙抗爭的歷程和感悟分享給讀者,希望幫助更多的人。為什麼現在才動筆開始寫這篇感受,不是因為忙也不是因為不願意去回憶過去的日子,而是因為我想要更多的感受到現在和過去的區別,更多的感受到生活本質的改變之後再去回憶,再去對比,再去慶幸…進食障礙,一個聽起來甚至不像是一種疾病的疾病,它折磨了我8年,甚至多次的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高中的我,不知是學習壓力還是對於體型和外貌的自卑,我開始了催吐,認為這是最簡單有效的減肥方式,過程也沒辦法詳述了
  • 健酮生酮飲食丨在使用生酮期間會有什麼不良反應?
    生酮飲食是一個非常嚴格的低碳飲食法,和其他都低碳飲食相比,它最大的特點是,高脂肪,沒錯,就是高脂肪,國外很多人通過這樣的飲食法,減肥,改善健康,逆轉糖尿病,治療癌症,難治性癲癇病,阿爾茲海默症(老年痴呆)等等。
  • 把食物當魔鬼,瘦到28公斤,甚至自殺,進食障礙到底是什麼病?
    張沁文所說的病是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s,ED),屬於精神疾病,是神經性厭食、神經性貪食、暴食障礙等一組疾病的總稱。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主任、進食障礙診治中心負責人陳珏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進食障礙在精神科裡屬於小病種,而其中的厭食症卻是精神障礙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種,死亡率高達5%-20%。」
  • 生酮飲食之後,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進入狀態
    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至今還沒有被科學家們參透。有的假設認為生酮飲食的個體攝入的蛋白質和蔬菜量相比於之前有所增加所造成的,再加上體內荷爾蒙分泌的變化,胃口就自然變小了。 而酮類物質本身也會影響你的大腦的對於飢感的反應,降低食慾。
  • Facebook會引發女性進食障礙 因自卑情緒作祟
    原標題:Facebook會引發女性進食障礙 因自卑情緒作祟 Facebook已被證實與抑鬱症和社會孤立問題存在關聯。而現在,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女性用戶在瀏覽Facebook等社交網站時可能會引發進食障礙,這是因為她們在網站上看到其她女性用戶的信息時會對自己的形象感到自卑,從而影響其心情,造成飲食習慣的紊亂。   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心理學研究人員帕梅拉·K·基爾在對960名在讀本科女生進行研究後得出了上述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