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農本草經》之是以「膠」入藥,未有「阿膠」之名。先秦的時候膠由多種動物皮熬製而成,即「鹿膠青白、馬膠赤白、牛膠火赤、鼠膠黑、魚膠餌、犀膠黃」,沒有驢皮膠,表明早期藥用膠的多樣化。至漢《神農本草經》已有「阿膠」、「傅致膠」之名,但也沒有指明是由何種材料製成。
三國至南北朝《名醫別錄》中明確記載「煮牛皮作之」,後魏《齊民要術》指出:「沙牛皮、水牛皮、豬皮為上,驢、馬、駝、騾皮為次,破皮鞋、鞋底、格椎皮、靴底、破鞍、革叉,但是生皮,無問年歲久遠,不腐爛者,悉皆中煮」。可見,此時認為什麼皮都行。
唐《本草拾遺》時牛皮、驢皮膠已成兩大主流,且認為驢皮膠藥用好於牛皮膠。 驢皮膠已佔主導地位。明代牛皮膠、驢皮膠都作阿膠藥用,牛皮膠又單用作黃明膠藥用,但以驢皮為主,有的明代本草著作,甚至指出是黑驢皮。清代阿膠應以烏驢皮和阿井水製成,而把牛皮膠當作偽品。《中國藥典》已明確阿膠原料是驢皮,黃明膠是牛皮。
驢起源在非州及西亞,後擴散新疆、蒙古一帶。是漢張騫通西域時把驢引進了中原地區。驢適應性好,耐粗飼,繁殖力強,行動靈活,被農戶廣泛飼養,成為中原地區與牛馬豬羊同等重要的家畜之一,這樣也就有了驢皮膠。牛皮膠逐漸被驢皮膠取代,主要是五代至宋實行的「牛皮之禁」有關。
五代至宋戰亂不斷,士兵的甲冑、盾牌、車馬挽具及制膠用於弓弩,用量甚大。官軍要用牛皮製造甲冑,出現牛皮脫銷。後漢法律規定,販牛皮一寸抵死。宋初「民間自死牛皮筋角,並中賣入官,量為三等支作錢。其不及等者,退還百姓及許客旅販賣。」
至宋仁宗時,因與契丹戰爭頻繁,「人戶自死牛馬皮筋角,限半月赴官送納。」再加上古代農業社會,耕牛是極重要的生產工具,不能隨便宰殺,只有病、老死之牛皮。正是上述 原因,唐代已大量用驢皮阿膠。宋代的牛皮膠或系民間取官府捨棄的劣等牛皮製成,以致醫家認為不堪藥用。黃明膠也許是避諱禁民私用牛皮,且牛皮膠黃赤透明取名。
阿膠最早草創於西漢,成書於東漢的《神農本草經》已有阿膠的記載,但沒有產地。梁《名醫別錄》中有阿膠:「生東平郡,出東阿」的記載。從阿膠名稱的 來歷知是因產地而得名。
熬製阿膠最好是阿井裡的水,水經地下巖石和沙礫層濾過,不但起到清潔作用,同時也帶入鈣、鉀、鎂、鈉等礦物質,故色綠質重,每擔水比一般井水或河水重。用此水與驢皮熬製阿膠,因水質重,雜質及漂浮物便於打上來,雖經炎夏酷熱也不變形變質。 現代認為微量元素還有協同作用。《齊民要術》熬膠法中指出:「凡水皆得煮,然鹹苦之水膠乃更勝」。經青島商檢局化驗鈣、鎂、鉀、鈉等礦物質高 於一般水。
因此,阿膠在先秦時期並不特指驢膠,先秦時期膠的用類繁多,馬牛鼠鹿都可以,唯獨沒有驢皮膠,至漢代才有驢皮膠之說。五代十國戰亂不斷,牛皮被用於製造甲冑,因此,牛皮逐漸被驢皮取代。清代阿膠應以烏驢皮和阿井水製成,而把牛皮膠當作偽品。現今《中國藥典》已明確阿膠原料是驢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