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阿膠事件沸沸揚揚,不知道最終是什麼走向。
我昨天寫了一篇文章,《水煮驢皮or補血神藥?2000+元1斤的阿膠要不要買?》大家可以點進去看看,關於阿膠的一些小問題探討。
這篇文章分享在一個中醫專業群裡,有朋友認為「阿膠一定要用黑驢皮和阿井水製作,才是上等;現在很多阿膠質量不好,是原材料不好;另外,中醫醫生對阿膠不夠了解,用的方法不對,也讓阿膠的效果變差。」
其實他後半句話我是很認同的。
確實我們現在的醫生水平下降啦,對藥的認識,四氣五味歸經,甚至有些時候,連基本寒熱屬性都會搞錯。
但是阿膠一定要用黑驢皮製作才是最好嗎?
我認為並不是。
我今天早上在今日頭條裡探討過這個問題:
https://toutiao.com/ugc/share/thread/1593150353432579/?app=&iid=26129543979
有興趣可以打開去看看。關於阿膠的具體功效和原材料的歷史沿革。
其中,阿膠的功效方面,我提到,以阿膠為主藥的古方,更多用於「止血」而非「補血」。與現代的商業宣傳,有明顯出入。
本來想整理一下,發到公眾號裡來,但是今天太忙,正好也發現食品行業的鐘凱老師,寫了一篇類似的文章,就偷懶,直接跟他申請了轉載權限,以下是全文。
驢皮膠才是正宗阿膠?放過那頭驢吧!
縮微不動腦筋版
1、阿膠源自各種動物膠,早期以牛皮膠為正宗。
2、驢皮膠在漢代之後出現,因「牛皮之禁」逐漸取代牛皮。
3、清代才確立驢皮為正宗阿膠原料。
4、改革開放前,國家曾研製豬皮阿膠,效果相仿。
阿膠的前身是起源於用獸皮熬製成的膠,用於粘接器物和製作弓弩,並不是藥用。(邱醫生註:阿膠最開始原來是當成膠水來用的。其實阿膠還有一個功能,即是用來做顏料,畫畫的時候用。)
最早的藥用膠記載來自湖南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該書大約寫於戰國時代,說明中國人用膠入藥的歷史已經2100多年。
但在相當長時間裡,各種動物膠都是可以入藥的,而且並沒有區別對待。
文獻記載,先秦有很多種動物膠如鹿膠、馬膠、牛膠、鼠膠、魚膠、犀膠等,唯獨沒有驢膠。
這是因為驢起源於非州及西亞,漢代張騫出訪西域時才把驢引進中原地區。
由於驢的適應性好,繁殖力強,被農戶廣泛飼養,成為中原地區與牛、馬、豬、羊同等重要的家畜,這樣才有了驢皮膠。
最早在漢代的《神農本草經》裡出現了阿膠的記載,「出東阿(位於現在的陽穀縣),故曰阿膠」。
傳說阿膠由傅姓和尚發明,因此又叫傅致膠(致意指制),不過這部醫書中並沒有記載阿膠的製作工藝。
三國至南北朝編著的《名醫別錄》明確記載,阿膠是「煮牛皮作之」。
《齊民要術》記載,煮膠以「沙牛皮、水牛皮、豬皮為上,驢、馬、駝、騾皮為次」,說明這個時候驢皮還只是配角。
所以說,某阿膠企業官網上的「傳承3000年」有吹牛之嫌,而《神農本草經》裡的「滋補上品」指的應該是牛皮膠。
到唐宋時期,阿膠是牛皮和驢皮兼用,但驢皮漸漸佔據主流。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大抵古方所用多是牛皮,後世乃貴驢皮」。
但《本草綱目》描述牛皮膠時強調,「其功用,亦與阿膠仿佛。苟阿膠難得,則真牛皮膠亦可權用」。
《本草拾遺》中也記載,「諸膠皆能療風止洩補虛」,說明中醫的老祖宗們認為各種動物膠入藥並無明顯區別。
其實牛皮膠逐漸被驢皮膠取代,主要是由於五代至宋實行的「牛皮之禁」,而並非「療效」的差異。
這一時期軍閥割據、戰亂頻繁,對皮革的需求極大。
於是厚韌的牛皮被朝廷徵強制徵用,用於製作裝備軍隊的甲冑、弓弩等。
民間不僅禁止牛皮買賣,連自家的牛死了都不能私藏牛皮,否則算犯法。
再加上古代是農耕社會,牛是極重要的生產工具,不能隨便宰殺,流入民間的只有少量劣質牛皮(病死、腐敗、廢棄),入藥也不合適。
沒有牛皮用了,於是民間只好用馬皮取代牛皮用於阿膠生產。
但是戰事緊急的時候連馬和馬皮也被徵用,就剩下驢了。
驢皮比較薄,不適合軍用,就這樣它成了「正宗」阿膠原料並沿襲下來。
時光荏苒,到清代的時候,阿膠已經比較明確是用烏驢皮熬製,而牛皮膠被視為假貨,這一判定原則一直沿用到今天。
(按照這個標準,現在有多少阿膠是用烏驢皮熬製的?)
其實,中國在1976年還投產了一種「新阿膠」,是因為當時限制大牲畜的養殖,驢皮緊缺,阿膠供不應求,以豬皮為原料研製而成的。
當時研製的時候參考了《傷寒論》等中醫文獻,經過二十餘家醫療單位1400多人的臨床觀察,其「療效」和阿膠相似。
因此總結起來就是,從古至今,從來就沒有說過只有驢皮能熬阿膠,甚至追根溯源,牛皮膠才是正宗的阿膠!
由於阿膠被嚴重神化,導致中華大地上的驢吃盡了苦頭。
在90年代,中國國內的毛驢數量還有1100萬頭,但是到2013年幾乎減少了一半。
巨大的需求量甚至讓非洲驢也遭了秧,保守估計,非洲每年有上百萬頭美麗的驢驢被殘忍的殺害!
因此,在此鄭重呼籲,沒事兒別老盯著驢,熬一鍋豬皮凍,效果一樣一樣的,實在不濟吹個牛皮也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