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基本是華人,為何一獨立就廢除漢語?李光耀:漢語有個劣勢

2020-11-22 騰訊網

新加坡原來與馬來西亞是一體的,後來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由於境外力量的施壓,它被迫分離出來自己形成一個獨立的國家。而在現如今的世界上,新加坡早已躋身發達國家的行列,其國力遠遠超過了鄰國馬來西亞。

新加坡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亞洲小國崛起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擁有非常發達的製造業和旅遊業,人均GDP甚至遠超香港,是世界的金融中心之一。是什麼使新加坡獲得了如此巨大的進步呢?

那麼則不得不提一個人——新加坡最偉大的總理李光耀;那麼則不得不提一項重大的政策——廢除漢語,將英語作為國語。新加坡一實現獨立便廢除漢語,在上個世紀的世界裡,可以說是一項極具積極意義的決策,它從多方面推動了新加坡綜合國力的巨大進步。

1、 國民結構問題

一個國家官方語言的確定必須考慮國民的組成結構等問題。在當時新加坡的居民結構中,由7成華人和3成的印度人及馬來西亞人共同組成。所以在本國哪種語言的使用率最高則可得出分曉。

不過當時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是考慮到,本國畢竟由這三種人群組成,所以採用漢語、馬來西亞語和印度語這三種中的任意一種作為官方語言,都會引起其他群體的不滿。

恐怕會滋生許多禍端、甚至引起暴亂什麼的。所以為了避免這樣的極端情況出現,為了最大限度地平衡各個群體的利益,最好還是選擇這三種之外的語言作為官方語言最為穩妥。

二、漢語太難了

那麼有人或許會問:"新加坡國民中有七成的群眾是華人,使用漢語,那麼為什麼不直接採用漢語作為官方語言呢?"剛才上面已經提到了,為了平衡各個群體的利益,新加坡政局不願冒險。

其次是李光耀認為中華文化非常博大精深,漢語是一門非常難以掌握的語言。他當初實現對漢語的基本掌握都花了大半年的時間,並且至今仍不能做到深入理解和靈活應用。

確實有諸多研究表明,熟練掌握漢語所花的時間要比熟練掌握其他語言的時間要多上許多。所以他認為,將漢語這門語言作為官方語言,尤其是在本國還有三成的印度人和馬來西亞人的情況下,要求全體國民熟練掌握漢語,是不現實的。

並且高深的漢語難以作為一個國際化的語言在全球去推廣,而相比之下想要熟練掌握英語則簡單許多。漢語的"高深"這一特質也成為了自身的缺陷,而英語是國際社會的通用語言,簡單易學,語法和詞彙都更易理解和掌握。

其實確實如此,我們很多人基本在小學學習過英語之後,便可以同外國人進行基本的對話和簡單的交流了,比漢語學習是簡單許多的。

此外,新加坡有長期的英國殖民歷史,它們在歷史上的很多時間裡都被英國佔領著。因而雖然國民結構中由三種人群基本組成,但在英國的長期統治下,國民基本上都已經熟練掌握英語了,在日常生活中對英語的應用也是十分自如的。還有最後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使用是為了更好地為本國民謀得發展與機遇。

三、謀發展為當務之急

作為漢語使用的主要國家中國在現如今已經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強國,綜合國力非常強盛。全世界也隨之掀起了一股"漢語熱",全球範圍內使用漢語的人是非常廣泛的。然而這是在當下的基本狀況,放在21世紀前期,卻並非如此。那時的世界,仍以單極化為主,以美國為首的英語國家是全球範圍內的貿易巨鱷。選擇何種語言作為官方語言,將對國家的各個方面產生重大影響。

澳大利亞、英國、美國等英語系的國家是新加坡主要的貿易夥伴,因而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便更順理成章了。李光耀曾經公開表示過,新加坡曾經被英國統治的這段殖民歷史給新加坡打下了非常好的英語基礎。

其實新加坡從馬來西亞分離出來以後,起初的民生狀況非常堪憂。原因在於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十分狹小,因而所擁有的資源也存在著諸多局限,例如他們連淡水資源都需要進口。

所以新加坡若想謀得生存,必須從旅遊業、金融業、製造業、拉動對外貿易等方面下功夫,必須與之前的英語國家保持長期良好的合作與貿易關係。建立在這樣的考慮之上,那麼唯有將英語作為本國的官方語言,才可以和世界上強大的英語國家爭取到最廣泛、最全面的合作,才可以從根本上推動新加坡謀得良好發展。

綜合種種考慮,新加坡最終便拍案決定將英語作為本國的官方語言。李光耀後來回顧自己的從政生涯,覺得自己做得最正確的一項決策便是選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而非漢語。

雖然如今中國崛起、強大了起來,新加坡與中國的貿易來往也分別在質與量上實現了巨大的飛躍和提升,但是在總體的貿易佔比依然不及20%。主要的貿易往來、經濟發展還是依靠與西方英語國家的合作。

所以無論是過去、現在,亦或是可預知的未來,新加坡都將會一直堅持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來使用。李光耀在這項政策上所做的考慮和最終決策,能給我們帶來許多思考。

例如若想推動漢語最終成為一門世界性的語言,讓全球的人都認可、重視並使用漢語,則最根本的措施是著力推動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實現飛躍。當我們越來越強大了,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渴望與我們謀得深入合作、有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生渴望來到中國求學或者旅遊,那麼他們便不得不認真學習漢語。

其實在現如今,我國已經逐漸在這條路上探索與發展了,中國日益強盛,"漢語熱"席捲全球,相信漢語成為國際社會的通用語言這一時刻,指日可待了。

文/李清宇

相關焦點

  • 李光耀為何定英語為新加坡官方語言
    網易教育訊 (作者/楊恆均)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新加坡華人佔了75%,其他是馬來人、印度人,1965年獨立後,面臨官方語言的選擇。
  • 李光耀:蝙蝠的智慧
    經濟觀察網 陶短房/文 加拿大法文報紙《蒙特婁觀察家報》在李光耀、吳作棟兩位新加坡內閣資政相繼宣布從內閣和國會「退休」後曾半開玩笑半認真地指出,這一「新聞」本不該讓世人如此關注,因為年滿87歲的李光耀論歲數本就該退,且理論上早在1990年就已經退了。
  • 一座華人佔70%的島嶼——聖誕島,被新加坡賣給澳大利亞
    都知道新加坡很小,獨立時只有580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建國後一直在填海造陸擴大自己的領土。但是曾經他竟然賣掉了一座135平方公裡而且70%是華人的島嶼,這座島嶼就是位於印度洋的聖誕島,這是怎麼回事?據2008年澳大利亞官方統計,在將近2000人的總人口中,約有63%的人口為華人,島上通行漢語。就這樣一個島嶼是如何被新加坡賣給了澳大利亞呢?
  • 漢語的國際地位及海外華語未來的走向
    它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全世界以漢語為母語的人有10億左右,幾乎佔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聯合國規定的6種工作語言之一。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或正在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來學習。漢語是海外華人的民族共同語——華語的大本營。        80年代以來,在世界範圍內興起了一股漢語熱。近年來,這種勢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以至於不少人開始把漢語看成一種強勢語言。
  • 東南亞的一個小國家,比重慶小100多倍,官方語言是漢語!
    說起東南亞,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因為他們是最早發展旅遊業的國家,尤其是新加坡,不僅旅遊業發達,而且是亞洲四小龍之首。新加坡曾加入馬來西亞聯邦,但後來因分歧脫離馬來西亞,成為新國家,在李光耀的領導下走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今天新加坡大約有70%的華人後裔,雖然英語是該國的第一語言,但大多數新加坡人仍能流利地說中文,中文已成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之一,新加坡漢語和普通話差不多,但是新加坡人念起來更抒情。
  • 「非常」新加坡
    除了地小人少錢多之外,這個都市小國在很多地方都不走尋常路,兼具東西方特色又有自己的風格,成為亞洲一個最特別的存在。 獨立國家表率? 實為馬來西亞「棄土」 當人們回顧20世紀60年代亞非拉殖民地為民族解放奮鬥的進程時,常把新加坡奉為爭取國家獨立的表率。而事實上,獨立從來不是新加坡主動爭取而來的。它不願脫離馬來西亞,卻硬生生被「休」了三次淪為「棄土」。在新馬被迫分家後,李光耀說,「我從來沒這樣悲傷過。新加坡的獨立卻是強加在頭上的。
  • 越南權貴不屑越南語,堅持說漢語,胡志明頒布一政策徹底廢了漢語
    但時間來到近現代,漢字卻忽然在越南遭到了廢除,政府新推出的越南語成為了官方語言,而做出這一決定的人, 而且由於法國幾十年的殖民歷史,導致民間的文字教育接近停滯,法國人更是在越南開辦學校,教學法語,這讓越南本來就混亂的語言體系雪上加霜,但是脫胎於字母的法語有個優點,相比於筆畫複雜的漢字,法文相對容易一些,胡志明也發現,對於許多不識字的越南國民來說,學拉丁字母比學漢語要快一些。
  • 1967年,李光耀:中國變得繁榮了,新加坡將有信心更加安全
    所以有網友笑稱新加坡為"李家坡",這雖然是個玩笑,但從玩笑中我們不難看出李光耀對於新加坡的塑造之徹底,影響之深刻,統治力之強悍。天降"猛男",新加坡的國父——李光耀在現代如此"短小精悍"的新加坡也有過一段屈辱的近代史。1824年,新加坡淪為英國殖民地。
  • 讀《漢語史稿》|漢語的近親有哪些?
    漢語就是典型的孤立語,每個字(語素)都可以當作獨立意義的詞來使用,比如「作家」是由兩個字構成的,其中「作」和「家」都可以拿出來當作獨立的詞來使用。日語是典型的黏著語,這類語言有很多詞綴,他們通過在詞根前後加詞綴來表示不同的意義,比如:「食べさせられる」(被要求吃)中,「食べ」是詞根,「させ」(使、要求)、「られ」(被)都是詞綴。
  • 港口優勢,新加坡的獨立與崛起,背後卻是大國有意為之
    在蔚藍的馬六甲海峽,就有著這麼一個只有一座城市的小國——新加坡,很多人都很好奇,新加坡一個小小的國家,如何夾在馬來西亞的腹地崛起的呢?為何馬來西亞政府很少幹預新加坡事務,而這個小國能夠輝煌的創造一個又一個商業奇蹟,新加坡的崛起,不僅因為地處馬六甲海峽咽喉地帶,帶來的便利地位,更關鍵的還得是這個國家的人都夠勵志。
  • 緬甸大學漢語教學的現狀、問題及建議
    關鍵詞:緬甸;大學漢語教學;華文教育;現狀;建議  一、 引言  緬甸是「一帶一路」核心區的國家之一①,其漢語教學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傳統的華文教育,教學對象主要是華僑華人子弟,其性質屬於母語教育;另一部分是對緬漢語教學,教學對象主要是非華裔學生,其性質屬於外語教學。
  • 胡志明堅持廢除漢字,連春聯都用拼音寫,可有個字怎麼也改不了
    當然,漢字廣泛地影響力不僅僅是存在於今天,在古代的時候就已經對周邊的許多國家產生了巨大影響力,並且形成了一個大範圍的「漢語圈」。其中包括日本,朝鮮,新加坡等眾多國家。平常大家看日劇的時候也會發現,裡面經常會出現一些漢字,但是它所表達的意思卻和漢字不太一樣。這就是因為早在古代的時候,他們就借鑑了中文,並且通過中文創造了他們自己國家的語言。
  • 新加坡簡史:對中國有什麼啟示?
    今天的新加坡,看上去已經較為發達 (2018年人均GDP為6.46萬美元) ,但這個國家有兩個巨大的劣勢:一是體量特別小,二是地緣環境極為複雜。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然而3個月後,雙方就爆發了公開的矛盾,李光耀批評馬來西亞劃撥給新加坡的預算不足。新加坡華商也抱怨馬來西亞中央政府專門針對華人實行歧視性的經濟政策。1964年,「馬來人至上」的觀念開始抬頭,於是新加坡又爆發了嚴重的種族衝突。
  • 「《漢語拼音方案》是最佳方案」
    編者按    漢語拼音為何有26個字母?北京的英文名為何從「Peking」改為了「Beijing」?最基本的原因是漢語的方言分歧嚴重,漢字不是表音文字,需要有既科學又簡便的拼寫和注音工具。    古時候,漢字注音有直音法和反切法。直音法簡單卻有很大的弊病,一是需要先認識很多字。漢語有1200個帶調音節,不帶調的音節有400個。如果用完全同音的字相互標音,就要先認識1200個字,即便用同音不同調的字相互標音,也至少要認識400個字。二是難免用生僻字給常用字注音,例如「日」讀「馹」。
  • 出了3個華裔總統,此國70%居民是華人,是第二個以華人為主的國家
    何為華人?指的是中國人以及具有中華民族血統加入或者取得外國國籍的人。我國是一個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國家,在這五千年裡,有很多人移居國外,在別的國度生活,在別的地區生存。因此,從古至今,在海外生活的華人很多,他們將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民俗、我們的習慣帶到了別的國家,有的華人甚至改變了那個國度,成了一個傳奇。甚至,有的國家竟然以華人為主......新加坡就是除了中國之外,第二個以華人為主的國家。這些新加坡的華人,是明朝的後代,是廣東、福建、海南等省份的後代。
  • 觀天下:習近平深切哀悼李光耀 歐洲四國聯合搜查數百華人商鋪...
    據新加坡總理公署23日公告,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因病於當天凌晨3時18分點去世,享年91歲。習近平就李光耀逝世向新加坡總統致唁電。 海外華人最近又被外媒關注。歐洲刑警組織20日發表公報說,在奧地利等四國日前舉行的聯合打擊人口販賣行動中,警方檢查了總共288個經營場所,這些商鋪及場所大多由中國人經營。警方盤問了約1154人,他們大多數來自中國。
  • 同樣起源於漢語 朝鮮語跟韓語有何區別?韓文的中文元素比較多
    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呢?懂歷史的人都知道,朝鮮跟韓國在古代都屬於漢字文化區,當時的韓國和朝鮮的上層階級用的都是漢字。但是平民就不一樣了,因為文化水平有限,很多平民是不會說中文的,所以說當時說中文還是貴族的象徵。為了普及文字,這個時候有一個人站了出來,此人就是世宗大王,他推行了自己的文字。而且直到現在還在使用,不同的是朝鮮叫朝鮮文,而韓國叫韓文。
  • 距曾母暗沙僅400公裡,曾建華人王國,納土納為何成了印尼的?
    距曾母暗沙僅有400公裡,曾建華人王國,納土納為何成了印尼的?在我國,南海是最大的一片海域,總面積達到了350萬平方公裡,其中屬於中國範圍內的有210萬平方公裡。這是我國近海中面積最大水最深的海域。大家都知道南海最難是曾母暗沙,但是少有人知道,在曾母暗沙西南400公裡外,還有一個納土納群島,那裡曾經建立一個華人王國,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為何如今成了印尼的一部分?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納土納群島的前世今生。納土納群島,中文名字是安不納群島,距離我國國土最南端曾母暗沙,僅有400公裡。這裡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王朝傳統的管轄地帶。
  • 聯合國通用英語和漢語,日本人說:日語為何不行?回覆說:不行
    不過鮮為人知的是,在聯合國內部,準確地說,每當召開聯合國重大會議時,在這裡通用的語言並不多,主要有英語、漢語、俄語等。先說英語,英語之所以能夠成為聯合國會議官方使用的語言,原因大家都很清楚。當年的英國,在大航海時代,在世界各地圈佔了大量的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
  • 華人非常窮的東南亞國家,華裔人口有100萬,卻基本被同化
    縱觀世界我們可以發現,炎黃子孫在世界上的分布是非常廣泛的,基本上每個國家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並且他們在當地都是非富即貴,並不是華人有多麼的聰敏,而是華人是世界上最勤奮的民族,不過在任何時代,也不管在任何地方,只要勤奮都能夠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東南亞更是華人的聚集地,在這些地方可以看到很多有錢的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