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向外國觀眾獻哈達。 受訪者供圖 攝
中新網錫林郭勒11月30日電 題:縣城「文藝隊」走出國門用蒙古族歌舞感動世界
作者 烏婭娜
「這是一個好時代,我們的隊員們已經走出了國門,讓蒙古族歌舞不僅感動著草原上的牧民,更感動了世界。」第一代烏蘭牧騎演員金花激動地說道。
烏蘭牧騎,蒙古語譯為「紅色的嫩芽」。1957年,只有9個人、2輛勒勒車、4件樂器的第一支烏蘭牧騎在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旗,內蒙古行政區劃,相當於縣)草原上誕生。
在那個物資貧乏的時代,生活在草原深處的牧民很少有與外界交流的機會,烏蘭牧騎的演員們便會將國家政策、先進思想、好人好事等內容編入節目,在牧民當中「巡演」,成為牧民們的精神支柱。
61年過去了,內蒙古的烏蘭牧騎演員隊伍已經超過3000人,仍然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為廣大農牧民服務。而第一支成立的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隊員們早已認識到,傳承蒙古族文化不僅要走進牧民中間,更要走出國門,讓更多的人看到蒙古族歌舞的魅力。
30日,現任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團長孟克向記者講述了這個縣城「文藝隊」走出國門的經歷。
「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走了美洲、歐洲、亞洲、非洲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2年在美國進行了巡演;2014年參加奧地利薩爾茨堡音樂節,這也是中國的音樂團隊首次參加這一全世界水準最高、最富盛名的音樂節慶;2016年參加蒙古國國慶演出;去年去了蒲隆地訪問演出......」談起出國演出,孟克如數家珍。
圖為黃小雲教蒲隆地中學生蒙古舞蹈。 受訪者供圖 攝
由於烏蘭牧騎常常要走進基層為牧民演出,所以這是一支短小精悍、隊員一專多能、節目小型多樣、裝備輕便靈活的小型綜合文化工作隊。也正因為這一特點,孟克帶領他的團員們走上國際舞臺時,二十幾人的團隊便能完成一整臺節目,其中包括歌曲、舞蹈、樂器演奏以及原生態的長調、呼麥等。
孟克回憶說:「我記得我們在洛杉磯的一個露天廣場上演出,當表演頂碗舞和長調節目時,當地的觀眾都感動得落淚了。他們熟知在中國的草原上有一個英雄成吉思汗,我們就是他的後代,我們所展現出的草原文化和淳樸的原生態讓觀眾動容。」
出國演出的經歷讓孟克和隊員們更加認識到業務上的不足,孟克說:「我們在國外演出,看到了很多國際其他優秀樂團的優點,其中最大的改進是提升我們民族樂團的配器,原有的配器方式是很落後的,改進後聽起來讓人更舒服,更有時代感,如果不出去就完全沒有這些概念。」
已經入團14年的黃小雲是舞蹈演員,在蒲隆地演出時,她教當地的中學生跳蒙古舞。黃小雲說:「在國外演出更有使命感,責任更大。我們在演出時會將蒙古族的傳統文化和禮儀融合進去,比如獻哈達儀式,當地民眾被深深地吸引並喜愛,當我們唱歌跳舞的時候,臺下的觀眾也會跟著哼唱和學習蒙古舞的動作。」
「出國演出對我們也是一種鞭策,只有我們更優秀,走出國門時才能對得起觀眾的希望。」黃小雲告訴記者。
「未來還會繼續『走出去』,讓更多人看到內蒙古的一個旗縣文化隊在努力用蒙古族歌舞感動著世界。」孟克說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