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曾經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戰爭中,後勤是比行軍打仗更重要的事情,因為戰士們只有吃飽才有力氣打仗。如今在現代戰爭中,後勤的意義更加重大,因為現代戰爭中,各種武器彈藥、坦克裝甲車、燃料油料等物資的消耗數十倍於以往的戰爭。如果戰爭爆發的地點是在高原,那麼這個消耗還會更大。而為了在高原地區確保有效的後勤供應,各國之間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高原山地,用兵的禁忌之地,但凡在這樣的地區用兵,最大的敵人往往不是敵對國家的軍隊,而是大自然)
環球網公眾號9月22日引述印度媒體的消息稱,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目前正在大量飼養雙峰駱駝,並計劃用雙峰駱駝在拉達克高原上,為印度陸軍各哨所運送補給品。根據印度媒體的報導稱,該計劃早在3年前就已經開始規劃,目前第一批飼養的駱駝將會在6個月內交付印度陸軍。不過和印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解放軍在整個喀喇崑崙山脈的所有前沿哨所已經開始推行無人機"送餐",以確保每一位戰士都能定時吃上熱乎飯菜。
(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飼養的雙峰駱駝,印軍計劃用這些駱駝來運送補給)
動物作為士兵參與人類的戰爭其實古已有之。早在古羅馬時代,羅馬軍隊就蓄養有大批的獵犬,在軍隊會戰時,這些獵犬會衝鋒在最前面,通過大規模撕咬敵方士兵,從而為後續的羅馬步兵打開缺口。而且自古以來,騾馬、駱駝、牛等家畜就被作為運輸工具,參與軍隊的後勤運輸,甚至到了二戰時期,各主要國家的軍隊都還保持著數量龐大的騾馬部隊編制。在山地戰中,騾馬等牲畜甚至可以起到常規機械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美國不但為當年的阿富汗遊擊隊提供了大量的驢子,如今駐阿富汗的美軍,自己也大規模使用驢子)
在1979~1989年的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戰爭中,以美國CIA(中央情報局)為首的西方情報部門,不但向阿富汗遊擊隊提供了每年數億美元的武器裝,而且還專門在美國本土各大農場訂購了足足10萬頭驢子。甚至動用美國空軍的C-5A巨型運輸機,把這些驢子從維吉尼亞州的農場空運到巴基斯坦,並在邊境交給阿富汗遊擊隊。而CIA提供給阿富汗遊擊隊的武器、糧食、彈藥、藥品包括著名的"毒刺"可攜式防空飛彈,都是由這些驢子翻山越嶺,一發一發馱進阿富汗的。
(印軍的動物士兵早已有之,駱駝只是最近剛剛被"徵召"而已)
印度的GDP在2019年時雖然已經僅次於美國、中國、日本居世界第四位,但是印度卻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是的,去年年底疫情之前印度的總人口已經基本趕上了中國,當然如今情況如何,就不得而知了。由於本土有將近14億的人口,所以按人均計算,印度依然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一,因此給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的拉達克守軍運送補給,就是一個非常令印度頭疼的問題。
儘管拉達克地區有2條公路和1座大型飛機場,但是這三條交通線的終點都是拉達克的列城,而光把軍用後勤物資運到列城顯然是不行的,還必須分發到更偏遠的印軍各前線哨所,交到士兵的手裡,才算是真正的"補給"。以往印度都是依靠仿製的法國"小羚羊"直升機,以及少數CH-47、米-17等直升機進行運輸補給。今年由於邊境局勢緊張,印軍在拉達克的駐軍增加3萬多人,哨所也更多,但是印軍的運輸力量並未增加,後勤運輸實在跟不上,所以不得不求助於動物,這就是著名的亞洲雙峰駱駝。
(雙峰駱駝大多生活在中亞一帶,因此不但耐饑渴,還能耐寒)
駱駝主要分為單峰和雙峰兩種,其中單峰駱駝主要棲息在北非到波斯灣一帶的沙漠地帶,而雙峰駱駝主要棲息在中亞一帶。雙峰駱駝的馱載能力、體力、耐受力要強於單峰駱駝,但是雙峰駱駝行進速度較慢,因此在古代多用於在沙漠戈壁地區替代牛馬,作為運輸工具,我國古代更是把雙峰駱駝稱為"沙漠之舟"。
雙峰駱駝的特點是,不僅僅可以耐飢耐渴,而且還耐寒!因為雙峰駱駝生活的中亞地區有廣闊的興都庫什山脈、蔥嶺、天山等高大山脈,而且中亞地帶冬季氣候寒冷,這樣的生活環境造就了雙峰駱駝耐饑渴和耐寒的特點,在寒冷的冬季,雙峰駱駝可以連續3天不吃不喝,也不會因為凍餓而死。
印軍正是看中了雙峰駱駝的特點,從而計劃把駱駝運上拉達克,作為印軍在高原的主要運輸工具。不過印軍依然擺脫不了臨時抱佛腳的傳統,如今還有1個月左右,拉達克地區就將大雪封山,而DRDO的第一批駱駝卻要等至少6個月,才能交付印軍,在這半年中,不知道哨所裡的印軍士兵如何支撐過去。
(解放軍的日常"送外賣"服務)
和印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解放軍的後勤保障體系已經開始廣泛使用無人機"送餐"服務。前段時間,央視軍事發布了一段視頻,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青藏兵站補給單位在補給路上突遇險情,在道路阻斷、野戰炊事車無法及時抵達的情況下,可以利用無人機大範圍"送外賣",空投單兵自熱乾糧和瓶裝水。在道路險情排除後,野戰炊事車順利抵達前線為前線官兵們帶來熱食。
在平時,我軍的後勤供應體系能確保每一個哨所、每一位戰士、每一頓飯都有兩葷兩素一湯兩主食一水果;而且最重要的是,飯菜保證是熱乎的!這一點確實難能可貴,因為在高原地帶氣候寒冷,中印目前駐紮的喀喇崑崙山脊附近,平均海拔在4500~5000米之間,年平均氣溫在-10℃以下,冬季極端寒冷溫度則低到-50℃,即使夏天的白天,氣溫可以上升到20多度,但是一旦太陽下山,溫度就會下降到0℃左右。
高原極端寒冷,而且空氣中氧氣含量僅有平原的60~70%,人即使坐著什麼事也不幹,也相當於平原地區負重20公斤步行的體力消耗。所以後勤保障在高原地區尤為重要。由於後勤保障不力,印軍駐守在印巴邊境錫亞琴冰川地帶的部隊,平均每天有1人被凍成重傷,平均每周1人被直接凍死,從1999年印巴錫亞琴冰川激戰後,印軍一直維持著這個傷殘比例沒有變化。
(雖然有充足可靠的後勤保障,但是,高原環境有多惡劣,身處內地的我們可能真的沒有概念:您知道這隻手的主人是誰嗎?是一位剛滿18歲的解放軍戰士。正是他們用青春和熱血,換來了你我每天的和平與安寧)
印度國內有深刻的種姓制度,作為高等級的婆羅門和剎帝利根本不把最底層的首陀羅、達利特當人看,所以即使高原上常年凍死凍傷士兵,對於印度而言,和凍死幾頭牲口沒什麼差別,但是對於解放軍而言,我們的每一位戰士都很寶貴,絕不能讓他們不明不白、無緣無故的犧牲在茫茫高原之上。和我國大規模高技術的無人機後勤補給相比,印軍還停留在騾馬後勤的時代,而即使這樣,第一批駱駝還要等待6個月才能交付,以印度人拖拖拉拉馬馬虎虎的性格,6個月也未必能搞定。如今還有大約1個月,拉達克地區就要大雪封山了。印軍前沿哨所的士兵們,看到解放軍的官兵每天能按時吃到熱飯熱菜,不知道會不會心懷怨氣(根據印媒的報導,在班公湖南北兩岸的熱點地區,前線的印軍和解放軍戰士距離最近的只有幾米距離)。
(有我們在,請祖國放心,請人民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