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著的人,有著睡不醒的夢。
造夢,毀夢,睡不好覺成了常態。
在如今的生活,大家創造著嶄新的日常節奏,也不可避免地被剝奪著諸多自然過程。
一天總共只有24小時,生活中總是充滿了瑣事,我們完成了一天的學習、工作之後,還想保留些個人生活的時間。
很多人都很難做到控制自己的睡眠時長,多睡一會兒,甚至連入睡,都可能成了一件頗為奢侈的事。
失眠、晚睡,同樣伴隨了我好幾年。
有時,疲憊過了頭,我明明感受到身體已經累到了極點,卻反而無法順利入睡。
現實殘酷,世事無常,最近更是新聞頻出,我們確實應該重視自己的睡眠。
我嘗試過刻意去監控自己的睡眠時長,好像變成了一種額外的睡眠壓力。
換個角度,讓自己的睡眠重新回歸到自然過程中去,反而容易鬆一口氣。
量化、清單體等模式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若能讓優質睡眠跳出控制的冷度,何嘗不是一種偷得浮生半日閒?
當然,拋開一切,回歸原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同樣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因此,在種種限制中,我們只有簡單地增加睡眠時長,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順應自然、找到規律,或許可以在時間安排上更加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當我們嘗試暫且現實因素不談,光試想那些不緊不慢的從容生活,順應著自然的節奏,仍有返璞歸真的美好。
你可以想像一下,太陽下山,天色愈漸昏暗,先人們點起了閃爍的篝火,睡意慢慢浮現。這是因為人在足夠暗的光線中待上足夠長的時間,身體就會開始分泌褪黑素。
相信大家對「褪黑素」這個詞並不陌生,它會根據光線的明暗變化做出反應,幫助調節睡眠。
先人們的日常作息,基本上就是我們的晝夜節律了。
「晝夜節律」是內置在大家體內的組成部分,伴隨著進化產生,不斷發揮著作用。
正是有了這晝夜節律,我們的身體自然就感受到了什麼時間想要做什麼。
很多生活方式,可以想像對標一下晝夜節律。比如在清晨喚醒自己後,拉開窗簾,感受日光,享受早餐,放鬆身體,慢慢自然清醒。
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及時調整到良好的狀態,也不容易在白天感到睏倦,進而為當天的優質睡眠做好準備。
至於每個人所需要的睡眠時長,並非都是8個小時。
我們真正需要的最佳睡眠時間、方式,因人而異。
失去的睡眠,難以補回,適當地修整,反而能輕裝上陣。
助眠的方式有很多,我們自然是要不斷去汲取這些迷人的成果,好讓自己過得更加舒適。
轉念,入夢,醒神。
尚可,「夜來閒趣時,漸去入夢香。
文中圖片來自網上
你點的每個好看,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