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名寺梵唄臘八入選非遺 看南京佛教哪些項目入選非遺?

2021-01-08 騰訊網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佛教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信仰追求、文化藝術及生活習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極其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根據鳳凰佛教報導,在已經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與佛教文化有關的項目涉及民間文學、傳統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技藝、民俗等門類,包括濟公傳說、觀音傳說、寶卷、津門法鼓、智化寺京音樂、五臺山佛樂、千山寺廟音樂、天寧寺梵唄唱誦、魚山梵唄、金陵刻經印刷技藝項目。

2020年12月16日,韓國佛教慶典活動「燃燈會」(Lantern Lighting Festival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20年12月,成都市政府公布了52個入選第七批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名單,「文殊院川腔梵唄唱誦」「文殊院臘八節廟會」正式入選,申遺成功!

在江蘇,金山寺水陸法會儀式音樂、天寧寺梵唄唱誦都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在南京,也有不少佛教類文化入選國家級、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01

國家級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技藝類項目,2009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自清同治五年(1866)金陵刻經處創立以來,雕版印刷與佛教典籍逐漸融為一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金陵刻經印刷技藝,並延續至今。

該技藝由雕刻、印刷、裝訂三大主要流程構成,包含寫樣、上樣、刻字、修版、刷墨、擦印、分頁、折頁、齊欄、打眼、切邊、線裝等二十多道工序。工匠優選棠梨木為雕版原材,以刀為筆,潛心鐫刻,松煙為墨,於宣紙上反覆擦印、揭下,「三分腳子七分頭」,全憑目測,最終以豎排線裝方冊成書。所刻經文皆用繁體老宋字,結體嚴謹,寓變於正,版面齊整,刀法洗鍊。刻印選本嚴格,校勘精審,版式疏朗,字大悅目,紙墨精良,符合信眾誦讀習慣,各方謹稱為「金陵本」。佛像雕刻依照《造像量度經》等佛典之比例規範,形象莊嚴華妙,刻工細膩精湛,融合了雕版藝術與佛法精髓,實為版畫藝術精品。

該技藝不僅完整傳承了中國古老的木刻水印技術,亦承載了中國近現代佛教復興的重要使命。經典乃傳法之要,金陵刻經印刷技藝,將佛典廣為流通,弘化四方,推動了佛學的開展。

時至今日,金陵刻經處仍長年不間斷刻印佛經古籍,如同一所「活的古代印刷博物館」,凝聚著中華匠人敬業與專注精神,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呈現出豐富深厚的人文內涵。

02

省級

媽祖廟會

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俗類項目。

南京媽祖廟會自明代迄今,時興時衰,綿延不絕。媽祖廟會主要集中在每年春季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日前後,是流傳於南京地區的重要民俗文化活動。因其融入了古都文化和民間文化的內涵,顯示出與沿海等地媽祖宮廟活動不同的文化魅力。

南京及周邊地區民間流傳著「三月二十三,烏龜(贔屭)爬下關」的諺語。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前後,民眾齊集於下關,祭祀天妃,祈求平安,逐步演變為集文化商貿活動於一體的廟會。1899年後,南京對外開埠,媽祖廟會繁盛一時。後因戰亂,廟會時斷時續。

媽祖宮廟是媽祖廟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建築風格和布局與其他宗教的廟宇不同,鐘樓、鼓樓、戲臺、梳妝樓、寢殿等都非常獨特。

媽祖廟會中表演的民間藝術主要有高蹺、大幡、中幡、寶輦、捉燈捉爐、接香會、大殿會、單雙傘秧歌、飛叉、十不閒、清駕會、五虎打箱、莊壽八仙、鶴齡蹺、寶鼎會、蓮花落、太獅會、門幡、什錦雜耍、雜技爭雄、百花鬥豔、爬杆等,以及其他娛樂、歌舞、雜耍項目。許多文藝演出的道具、服裝、剪紙、空竹、繩結、雕刻以及農副產品、手工藝品、常用農具、日用雜品的買賣交易活動貫穿其中,活動豐富多彩。

廟會期間要進行隆重的祭拜媽祖活動,主要內容有:媽祖廟謁祖進香、祈福三獻禮大典、行迎神禮、行初獻禮、行亞獻禮、行終獻禮、行送神禮等。

南京媽祖廟會對於弘揚媽祖民俗文化、豐富古都南京的文化內涵、加強海內外特別是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建設和諧社會產生了積極影響。2005年,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南京市復建天妃宮。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市文化局、旅遊局和下關區政府在天妃宮竣工的翌年開始恢復舉辦媽祖廟會。媽祖廟會每年舉辦一次,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歡迎。2007年,媽祖廟會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達摩傳說

菩提達摩,南北朝禪僧,略稱達摩或達磨,是大乘佛教中國禪宗的始祖。北魏時,達摩曾在洛陽、嵩山等地傳授禪教,民間常稱其為達摩祖師。著作有《少室六門》。梁武大同二年圓寂,終年150歲。

南京祠山廟會

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俗類項目。

自明代以來,在高淳一帶盛行祭山民俗活動,其中椏溪鎮樹山活動具有代表性。

祠山大帝相傳姓張名渤,字伯奇,西漢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農曆二月初八生。父親張秉,效法大禹,治水有功。張渤立志繼承父業,開河築壩,造福於民。死後就安葬在橫山。鄉親們懷念他,在他墓旁建廟祭祀,並將橫山改名祠山奉他為「祠山大帝」。

元代末年,有一次,朱元璋被陳友諒打敗,逃到廣德祠山廟躲藏。追兵見四處結滿蜘蛛網,掉頭就走。朱元璋認為菩薩顯靈救了他一命,他便跪拜祠山大帝,並許下諾言:你老人家保佑我逃過了此劫,日後我若能黃袍加身,必將為你重建廟宇,再塑金身,日日朝拜。

朱元璋做了皇帝,日理萬機,許下的諾言無法兌現。大臣們出了個主意:從南京到廣德,沿途設360個官場,由當地官場派代表到南京領旨,代替皇上到廣德祠山廟朝拜祭祀,意為兌現諾言。

民國年間廣德的祠山總會祭祀活動十分隆重,椏溪地區離廣德比較近,椏溪老百姓都趕去燒香跪拜。後徵得祠山祖廟同意,於上世紀20年代,在椏溪鎮社壽村建起一座規模較大的祠山廟,椏溪一帶百姓就地燒香祭祀,村村設祭臺祭祀。全縣各地及周邊地區的人都來趕廟會,多達數萬人。種祭祀活動一直沿襲至今。

雞鳴寺素食製作技藝

南京雞鳴寺作為漢傳佛教素食制度的起源地,素食文化及其製作技藝歷史悠久,在素食技藝的歷代傳承並不斷發展過程中,雞鳴寺素食製作技藝不斷完善,日漸成熟。

雞鳴寺素食可追溯至南朝梁武帝時期,至今歷久不衰,且多有歷史文字佐證。據歷史記載,南北朝時期,梁朝皇帝梁武帝曾在同泰寺(現雞鳴寺)閱《涅槃經》。經中記載,佛言:「善男子,夫食肉者斷大慈種……我從今日制諸弟子,不得復食一切肉也。」梁武帝讀到此,遂有感於大乘佛教的菩薩慈悲思想,積極提倡素食,於天監十年,即公元511年,在同泰寺廣集天下佛教弟子,並頒布《斷酒肉文》,令天下所有佛教弟子不得食肉。從此,食素就成了中國漢傳佛教弟子的一種優良傳統與美德,雞鳴寺也成為漢傳佛教素食文化的發源地,在素食文化及製作中的地位不可低估。

03

市級

蔣王廟廟會

蔣王廟廟會,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俗類項目。

東漢末年, 秣陵縣尉蔣子文追逐盜賊,受傷後死於鐘山,葬在鐘山腳下並築蔣王廟。吳大帝孫權時追封其為蔣侯,並為之速造蔣王廟;又因避祖父孫鍾之名諱,改鐘山為「蔣山」,今玄武區仍存白馬村、蔣王廟等地名。蔣子文信仰是興起於東吳時期,在今天南京及其附近地區民間廣泛盛行的一種民間信仰,一直延續至今。時因孫權為迎合江東民眾普遍信仰的「江東化」宗教政策,六朝時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無不虔誠信奉,盛況空前,去蔣王廟祭祀求福是當時民眾的常見行為。成書於唐代的《藝文類聚》卷一百就載有梁代陸倕《請雨賽蔣王文》和任孝恭《賽鐘山蔣帝文》等。蔣王廟也因此成為重要的祭祀禮拜「蔣王」的習俗中心。每年農曆四月十五,周圍群眾在蔣王廟街舉行大型廟會。「蔣王廟廟會」是由祭祀蔣子文的活動而衍生出的民間文化空間,是當地人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以歌舞、祭祀及商品交流活動為表現形式的民間文化活動,包含著歷史、宗教、民俗、商貿等諸多文化內容。蔣王廟廟會是南京歷史上的四大廟會之一。

泰山廟會

泰山廟會,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俗類項目。

泰山廟會是發源於南京江北地區,並影響到和江蘇省交界的安徽省部分地區的一種綜合性民俗文化活動,又稱「三二八廟會」。泰山廟會於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為主要活動日,三月二十八日是正期。泰山廟會是在南京浦口地區民間文化背景和特有的地域環境下的歷史積澱,是與釋、道文化長期滲透交融中,所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現象。泰山廟會歷史源遠流長,據方志載,早在明洪武時期就已形成,其盛況堪稱南京江北之最。自明初修築浦口城,縣治於浦口而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後,泰山廟會更呈興旺之勢,是為南京江北乃至周邊地區廣大人民群眾一個重要而不可替代的文化與商貿活動。

獅子嶺廟會

獅子嶺廟會,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俗類項目。

獅子嶺兜率寺廟會是佛教信徒的一項重大佛事活動和當地善男信女的進香活動。據歷史相傳,自「兜率寺」順治二年(1654)建寺以來,便有了正月十五廟會的傳統,傳承至今。每年每月初一、十五,是香客們到廟裡燒香拜佛的隆重節日,以求萬事如意。而正月十五則是一年之首,故每年正月十五的廟會便更加隆重。由於「兜率寺」中外馳名,遠道而來的香客常於正月十四便進入該寺,寺內和尚給予熱情接待,還給予安排住宿,吃飯。善男信女來此燒香拜佛,則是求一方平安,風調雨順,家庭幸福,人丁興旺。獅子嶺廟會相傳三百年之久,在民國時期達到鼎盛時期,直至「文革」期間,香火滅絕,僧侶全無,廟會便一度中斷。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開始恢復這一活動,日趨旺盛。

棲霞寺石匠成佛的傳說

棲霞寺石匠成佛的傳說,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

石匠成佛傳說講得是南京東郊棲霞山,山上有座千佛巖。據老年人傳說,千佛巖的一千尊佛像,原是六朝時期一位老石匠鑿出來的。因聖旨要求的時間緊,石匠來不及鑿造,最後一尊一手拿著鑿子,一手拿著錘子的佛像,就是鑿石佛的老石匠自己。

大報恩寺的傳說

大報恩寺的傳說,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

出了中華門的雨花路東邊,明代宏大的大報恩寺及其舉世聞名的五彩琉璃塔曾經就坐落在這裡。

太平天國時期,一聲震天動地的爆炸聲,搖撼著整座天京(南京)城。埋在地下的數千斤炸藥,把聳入雲霄的大報恩寺塔炸得粉碎!太平天國北王韋昌輝得意地笑了。當時,太平軍與圍困他們的清軍形成對壘之勢,太平軍認為此塔是軍事制高點,炸掉了就少了一個禍害。於是恢宏壯麗的大報恩寺琉璃塔從此消失了,後來只留下寶塔頂、寶塔根、南山門、北山門這些令人遺憾的地名。

大報恩寺琉璃塔是明成祖朱棣為紀念生母碽妃而建造的。永樂皇帝登基第十個年頭,吹牛拍馬的眾臣們,首先想到的是怎樣在這重要的時候,討得皇帝的歡心。十年一「大慶」,這是自古以來朝廷不變的習俗,而且還要全民同樂才行。那麼,什麼事情才能引起永樂皇帝的興趣呢?正當大小臣子都在絞盡腦汁,苦思冥想時,朱棣本人卻鬱鬱寡歡,因為他想起了自己坎坷的身世。

朱棣沒足月就出生了,生母碽妃因此而受鐵裙之刑死去。馬娘娘把他撫養長大。當南京城牆建好後,朱元璋帶著皇子們在紫金山上視察。朱元璋問眾皇子:「這城牆造得如何?」朱棣馬上回答:「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打中紫禁城。」朱元璋哈哈大笑,拿起一隻橘子,剝了皮遞給他說:「說得好,朕賞你一隻橘子。」朱棣見得到父皇賞識,高興地接過橘子吃了。

回到皇宮,朱棣把這事告訴馬娘娘。馬娘娘嚇得臉都變色了,說:「你的話得罪了父皇。橘子剝皮、抽筋,就是要剝你的皮,抽你的筋啊!」他連夜逃往北京,揀了一條命。從此,朱棣認定一個死理:若不是我生母受到天大的冤枉,我也不會吃那麼多的苦,將來如果當上皇帝,我一定要報答母恩。於是就在他登基的第十個年頭,永樂皇帝向眾臣宣布,要在南京南郊,造一座大報恩寺,規格按照皇太后的等級,傾全國之力而不惜。眾臣都不知道皇上的隱私,沒想到這個點子,當然沒討到皇帝的歡心,只好高呼「萬歲」退朝了。

後來,經過19 年的建設,一片南至雨花臺、北到外秦淮河的大報恩寺終於竣工了,尤其是那座五彩琉璃塔舉世無雙,就連康熙、乾隆皇帝到此觀瞻後還寫詩讚美呢!只可惜大報恩寺和寶塔毀掉一百多年了。2015 年底,大報恩寺遺址公園建成開放。

胭脂井的傳說

胭脂井的傳說,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

胭脂井建於南朝陳代。六朝最後一個皇帝陳叔寶是個偏愛尋歡作樂、不關心國事的皇帝,雖然他在位時常傳來前方敵情緊張的報告,但陳叔寶依然沉湎於飲酒作樂之中。公元588年,楊廣帶領51萬隋兵分八路向建康進攻,並最後攻陷建康(南京)。當陳後主聽到外面殺聲震天時,這才意識到大事不好,慌了手腳。他匆忙帶著寵妃張麗華、孔貴妃逃到景陽樓下,想找個地方躲起來。這時發現了眼前有一口枯井,他連忙拉著兩位妃子躲進了枯井裡。隋軍最後盤問太監才知道,陳後主躲進了井裡。隋軍士兵高喊讓裡面的人出來,但井裡卻沒有人答應。隋軍士兵又大喊說「再不出來,就扔石頭砸進去了。」裡面這才傳來痛哭聲,隋兵們用繩索把三人從井裡拉了上來。兩名妃子當場被殺,陳後主被俘虜。據傳,當時兩貴妃化妝的脂粉比較濃豔,在進出枯井的過程中,這些脂粉都掉落在井欄上,留下了千年抹不掉的痕跡。後來宋朝進士曾鞏希望以誡後人,寫了辱井銘,用篆文刻於石井欄上,銘曰"辱井在斯,可不戒乎"等十八個字。故胭脂井,又稱辱井。幾百年來,胭脂井的傳說已成為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的素材,在小說、書畫、影視、戲劇等領域都有生動體現。真正的胭脂井在六朝宮城的臺城內,雞鳴寺內並非原物,現遺存有胭脂井一口、「古胭脂井」碑一塊。

牛頭宗的故事

牛頭宗的故事,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

南京市江寧區境內的牛首山是法融創立了佛教一宗——牛頭宗的地方。法融是南朝以後振興江南佛教的第一位宗師,牛頭宗的系列傳說也是圍繞法融而展開。

法融(593-657)俗姓韋,出身於鎮江丹徒的名門望族,自幼天資聰慧,博覽群書,精通經文,卻無心仕途,一心向佛。19歲時看破紅塵,隱入茅山,鑽研佛學,參訪名師。唐貞觀十年(636),法融來到牛首山幽棲寺北巖下,另築茅茨禪室,草繩結床,蒲草為墊,日夕思索,苦苦修行。此20年中,法融常常講經說法,與佛窟寺僧人討研佛經,讀七藏經書,同時,他也學醫採藥給香客看病,與鳥獸療傷,留下以慈善慧力感通眾生、馴服鳥獸的神奇傳聞。

傳說,法融入定時,常有鳥獸闖入茅庵,法融不但飼以食物,還為受傷鳥獸治療。在法融修行的禪室附近有一條丈餘長蛇,目如星火,舉頭揚威於洞口,法融視若不見,凝心安坐,隔夜蛇自行退出;山中有猛虎傷人,法融來後,虎不知去向;山中鹿群竟紛紛來到室前,伏地聽法。法融在北巖下開講《法華經》,白雪滿階,在凝冰中卻獲得鮮花兩枝,狀如芙蓉,放著金色光華,七天後方才消失。其講經布道時,竟有百鳥銜來百花進獻,整個北巖鮮花燦爛。對此雪地開花的奇異景象,人們以為乃法融禪師的法力無邊,感天動地,遂將北巖講經處更名為「獻花巖」,法融也由此更加名聲大噪。然而,法融打坐,見人不起,也不合掌,遂有「懶融」之名。

佛教中的禪宗第四世祖道信「遙觀氣象,知牛首山有奇異之人」,便親自前去尋訪,經與法融參談佛法,很是滿意,收為得意門徒,向他傳授東土禪宗鼻祖菩提達摩法 要。因道信當時已傳法給了弘忍(禪宗五祖),於是特許法融自立一宗——牛頭宗。佛教徒們為了紀念牛頭宗第一祖師,把幽棲山改為祖堂山,從此祖堂山成為佛教禪宗「牛頭宗」的發祥地,是各處僧侶嚮往之地。清《金陵四十八景》中的「獻花清興」、「牛首煙嵐」、「祖堂振錫」就在此處。唐太宗貞觀六年(632),牛首山成了佛家「牛頭宗」(一名「牛頭禪」)的發祥地。牛頭宗師在法融以後又延續了五代,史稱牛頭宗六祖,民間有「五祖傳六祖,六祖永不傳」之說。

花神廟花神信俗

花神廟花神信俗,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俗類項目。

「花神廟」是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用於祈禱花業興旺的廟宇。一度是城南花農頂禮膜拜的聖地,也是古都南京特色文化中一張閃亮的名片。歷史上的花神廟以育花為業,已經有700多年了。相傳最早在元代,這裡就開始種植玫瑰花。1368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南京定都後,為了一年四季都有各種鮮花點綴宮廷,便下令集中各地種花能手移居在鳳得門附近育植百花。南京南郊在歷史上就以花木繁多而著名。明朝時,鄭和數次下西洋又帶回了熱帶觀賞植物,更豐富了這一地區的花卉品種。後來由於遷都北京,南京花業一度蕭條。但這一帶村民世世代代仍以育花為業。清朝康熙、乾隆年間是花神廟的鼎盛時期。每月初一、十五遊人如織。達官顯貴、平民百姓都來賞花消遣。城裡姑娘更是以在髮辮上別上一朵香花為時尚,造成香花供不應求。花農們為祈求花業一直昌盛,寄希望於百花神靈。於是在村上興建了一座花神廟。

花神廟坐落在中華門外雨花臺區往南3公裡處一個丘陵地段的高崗上,3個自然獨立的廟堂組合而成,東頭三間供奉的觀音菩薩,中間三間兩側高大主供奉的善事(司)菩薩,據說是唐朝時執巡的法身。西首三間才是真的花神廟殿,據傳廟內供奉著花神唐明皇,騎白馬,執白扇,雙目炯炯有神;眾花神各居其位,層次分明地分布在花島之中,牡丹仙子楊玉環儀態萬方,豐滿動人;島後由假山堆砌,眾花神神像各異,還共有土地像。

花神廟大門外為廣場,廣場上建有當年城南最氣派的「鳳凰大戲臺」。戲臺高大雄偉,四簷向外挑出,每年農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唱戲三天。戲臺後有兩口水井,大約是由於水面的反射和井口的共鳴,使演員的唱腔格外好聽。素有「雙井村音」直說。花神廟還有二月十二的百花生日和九月十六的菊花生日。這兩天,花農們都紛紛前來敬香拜佛,祈禱花神保佑人花兩旺。

太平天國時,花神廟毀於戰火,但人們十分信奉百花仙子,將花神廟與善恩廟合併。傳說善恩廟供奉的是一個其面極醜、其心極善的神仙,兩廟合併後,名定為花神廟,有二進大殿,九十九間廂房。既供百花仙子,又供善恩聖人,香火漸漸興旺。民國時期,花神廟的鮮花依然很有名氣,可是好景不長,1937年12月13日日軍佔領南京,花神廟遭到嚴重損毀。在歲月的風雨中,花神廟雖已不存,但金陵新四十景之一「花神竟豔」,卻給人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遐想。

招賢寺廟會

招賢寺廟會,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俗類項目。

招賢禪寺位於六合區北20公裡的風景秀麗的峨嵋山上,屬於金牛湖街道管轄範圍。始建於明朝景泰(1450~1456年)中,至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

在明代,該寺香火特別興旺,慕名前來進香和觀光的人很多。在清雍正(1723~1735年)年間僧人明昌法師對寺廟重新修建,並立修寺碑。道光二十七年(1846年)寺僧向當時的縣衙門遞上一個文本,受到六合縣令的重視,在寺中立了一塊「奉憲示」石碑,要求山民遵照執行碑文保護該寺、不砍伐樹林規定,至今該碑還嵌在大殿的北山牆內。清光緒年間,該寺年久失修,破漏不堪,該寺僧人了緣剁手修寺一直傳為佳話。

招賢寺廟會始於明初,興盛於乾隆年間和民國期間,解放後傳承至今。據金牛湖當地老一輩人回憶,從他們很小時候就有招賢寺廟會了,每年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臘月初八是廟會日,而以六月十九最為隆重。招賢寺廟會有其兩大看點:一看廟會主體程序;二寺邊集市場面。

六月十九廟會日最為隆重,主體程序有:六月十八小迎會,六月十九日大迎會,六月十九這一天,需要完成灑淨、開光消災、祈福、供奉、遊行、花船表演、唱戲等程序。

從凌晨1點,招賢寺內香火繚繞,燈火輝煌,無數善男信女帶貢品和香匍匐院前,虔誠地參加祭祀儀式,敬奉釋迦摩尼和觀世音菩薩。敬頭香就是第一人在釋迦摩尼神像前獻上貢品,點燃第一炷香,恭敬叩拜,祈福平安,風調雨順。早晨7點,主持點卯,各理事長分別帶隊去指定的路口敲鑼打鼓迎接四鄉八鎮前來赴會的隊伍,大約九時許,來到招賢寺大殿「灑淨」,到釋迦摩尼神像前祭祀,覲見菩薩觀世音,焚香叩拜。上午10點10分,開始開光消災祈福儀式,敲鑼打鼓,花船蕩漾,所有迎會隊伍繞大殿一周,整個隊伍延綿數裡,沿途觀看人員有數千人。11點30分舉行供奉儀式,各地村民們自髮帶來的饅頭、糕點、蘋果、棗等食物供奉在大殿上,許願祈福,祈求家庭平安幸福、風調雨順。

小商小販嗅到商機,每逢廟會,就在招賢寺周圍擺攤設點販賣各種小商品,百貨雲集,琳琅滿目,久而久之,招賢寺廟會就形成了一種集市,成為當地及周邊老百姓的一個重要節日和娛樂活動。參加遊行,觀光、祈禱的人群都會在儀式結束後湧向寺前自由集市去捎帶食品、日用品、農用品;以前晚上招賢寺還要搭臺唱戲的,這幾年不唱了。招賢寺廟會,參與人員較多,形式之美,內容之精彩,市場之繁榮,影響之深遠,在六合區屬罕見,具有唯一性和鮮明代表性。文革期間,此廟會一度被中斷,1988年,廟會又被當地老百姓恢復,直至現在依然興旺。

相關焦點

  • 已入選國家非遺項目
    近日無意間看到福州入選國家非遺項目中有詠春拳,以為作者寫錯了。結果一查,申報地區確實是福建省福州市,入選國家非遺時間是2014年,好幾年了!我也是驚呆了,一直以為詠春拳是廣東的,畢竟傳說中的詠春拳大師都是廣東人。
  • 南京公布第三批市級非遺名錄 拔火罐、推拿術等5項「醫療類非遺...
    原標題:南京公布第三批市級非遺名錄 拔火罐、推拿術等5項「醫療類非遺」入選   近日,我市正式公布了《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次共有27個非遺項目入選,涉及民間文學、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7個類別,其中包括拔火罐、推拿術等「醫療類非遺」。
  • 老媽兔頭、肥腸粉、韓包子…第七批成都非遺來了!
    又一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公布除了皮影戲、川派盆景、成都珠算等傳統絕活老媽兔頭、肥腸粉、韓包子……這些讓人口水直流的項目也入選了一起來看看!12月3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正式發文公布了成都市第七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共計52項,涉及傳統音樂、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八大門類。
  • 重慶5項目入選國家非遺 看不了鬥牛來看"玩牛"
    資料圖片重慶有多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你知道嗎? 8日,記者從文化部網站獲悉,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已經公布,重慶有5項入選。至此,重慶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達44個。
  • 廣東兩個中醫藥項目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公示名單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將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項目名單向社會公示。其中,新會陳皮炮製技藝、嶺南陳氏針法入選。 據了解,2019年,文化和旅遊部開展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申報工作。
  • 東莞中堂鎮馮沛朝憑龍舟製作技藝入選第六批省級非遺傳承人
    今天下午,記者由東莞市中堂鎮了解到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於日前公布,東莞市共有5人入選,其中東莞市中堂鎮的馮沛朝憑藉龍舟製作技藝入選。而該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馮沛朝師傅,出生於中堂鎮東向村造船世家,今年63歲,自小就跟著父親做船,從小就耳濡目染,其父親馮懷女是中國國家級龍舟製作技藝傳承人,得授於父親精湛的龍舟製作技藝,馮沛朝師傅製作的龍舟令人嘖嘖稱讚。
  • 北海貝雕、合浦角雕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公示名單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對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進行公示,北海貝雕、合浦角雕入選,彌補了我市沒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空白。文化和旅遊部關於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公示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019年,文化和旅遊部開展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申報工作。
  • 廣東非遺巡禮:國家級非遺147項,傳統舞蹈龍舞壓過醒獅舞
    記者從文化和旅遊部獲悉,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近日發布《關於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等有關規定,文化和旅遊部組織開展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檢查和調整工作。
  • 蔚縣打樹花、定州緙絲、樂亭大鼓……河北省15個項目入選第五批...
    資料片(新華社)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龔正龍)12月18日,文化和旅遊部對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予以公示。記者從河北省非遺保護中心獲悉,河北省有15個非遺項目入選,其中新入選項目5個,擴展項目10個。蔚縣打樹花。
  • 泉州「非遺」美食你知多少 吃貨版「非遺」你必須懂
    ­  你們的最愛,有人給你正名啦~­  以後咱這不叫貪吃,叫傳承非遺!­  昨日,泉州市文廣新局公布了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43個入選項目涵蓋了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等近10個類別。
  • 武漢非遺名錄又添新名單 「武漢童謠」還記得嗎?
    本報訊(記者黃麗娟 通訊員付成榮)武昌區的「武漢童謠」、武漢五芳齋湯圓製作技藝、傳統青銅打擊樂器製作(編鐘)等都入列武漢非遺名錄。昨天上午,武漢市文化局正式公布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有29項項目入圍。至此,武漢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達到167項。
  • 甘肅非遺數位化煥「新生」:讓更多年輕人愛上它
    甘肅省社會科學院決策諮詢研究所研究員魏學宏9日表示,對非遺的數位化保護,不僅要尊重和保護非遺的原始形態,更要使其獲得更為長久的「生命」。自古以來,甘肅就是絲綢之路上文化交流的橋梁和藝術匯集融合的重鎮,也有絲綢之路黃金段的美名。
  • 【方志四川•資治】孫學元 瓦西木一 ‖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
    2014年,畢摩音樂、畢摩繪畫和尼木措畢祭祀3項名錄,又成功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美姑畢摩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也成功列入州級生態保護實驗區。 在開展非遺保護、傳承過程中,美姑縣還認真開展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隊伍建設和申報工作,確保民間藝術絕技後繼有人、代代相傳。2009年,海來熱幾成功入選第三批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曲比勒石、曲比拉合入選四川省第三批代表性傳承人名錄。
  • 大瀝沙皮狗鬥狗習俗入選「非遺」
    □信息時報記者 邱作霖 郭煒    日前,南海區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正式公布,共有7個項目入選,分別為洪拳、周家拳、龍形拳、嗩吶製作技藝、平洲傳統玉器製作技藝、廣繡技藝(石)、沙皮狗鬥狗習俗。
  • 21位非遺傳承人組成非遺集市 帶你走進奇妙鼠世界
    ▲竹刻作品《齊心協力》掃碼看視頻快報訊(記者阿里亞)觀看「老鼠嫁女」巡遊、體驗非遺民俗課堂、領取新年「福」字……1月18日,「春潮傳喜訊鼠歲報佳音」第七屆南京民俗文化節在熙南裡歷史文化街區舉行,眾多市民前來參與體驗。
  • 茌平花鼓戲、臨清龍燈……聊城19項非遺入圍第五批省級非遺名錄
    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27日訊 記者從聊城市文化和旅遊局了解到,近日,省文化和旅遊廳公示了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名單。其中,聊城市19項非遺項目入圍第五批省級非遺名錄。茌平花鼓戲、聊城少林拳、臨清龍燈、東阿大紅拳、流星錘、陽穀顧氏紅木鑲嵌技藝、雞毛撣子扎制工藝入選省級非遺項目名錄,古琴藝術、茌平平調秧歌、臨清田莊吹腔、聊城剪紙藝術、高唐州黑陶製作技藝、孟嘗君酒釀造技藝、莘縣鴛鴦餅製作技藝、陽穀柘木弓箭製作技藝、東昌府銅鑄雕刻製作技藝、清真八大碗製作技藝、東阿國膠堂阿膠傳統製作技藝、茌平袁氏接骨膏製作技藝入選省級非遺擴展項目。
  • 文藝範兒的南京,了解下!
    2019年,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維修項目獲得國家文物保護最高獎「全國優秀古蹟遺址保護項目」。南京鼓樓等7處入選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梁臺遺址等12處入選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先後舉辦「發現金陵地下之美——南京考古2016年度考古成果展」、「城市記憶拾貝——南京考古2019年度精品文物展」等展覽,展現南京考古發現重大成果。2016年-2019年間,江寧中莊遺址等12個考古發掘項目榮獲「江蘇省田野考古獎」及「江蘇省考古與遺產保護獎」。棲霞區明代窯業遺存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候選項目。積極推進「非遺」保護與傳承。
  • 佛山詠春拳擬入選國家級非遺
    12月21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公示,佛山詠春拳上榜!進一步擦亮「佛山功夫」名片,打造世界功夫之城!發軔於清 佛山生根詠春,南拳武術,發軔於清,得名於開山宗師——嚴詠春。
  • 2020快手非遺生態報告:國家級非遺項目覆蓋率達96.3%
    中新網1月8日電 日前,快手大數據研究院與快手非遺學院聯合發布《2020快手非遺生態報告》。在2020年快手和江蘇衛視聯合打造的「一千零一夜」晚會上,九位非遺短視頻作者和當紅明星一起亮相——抽象的「非遺」落實為臺上的嗩吶、麥秸畫、面人郎、油紙傘等具象,很多人意識到,原來非遺在快手上如此受歡迎。這份報告亦是一個窗口。
  • 銅梁龍舞、大足鯉魚燈…… 重慶非遺背後是700億的大蛋糕
    新華社記者 薛玉斌 攝非遺全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國家級、省級、市級和縣級,非遺項目由各級政府認定,需逐級申報認可,涵蓋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技藝等10個類別。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國家層面共公布了四批非遺項目,重慶市級層面共公布了六批非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