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耳念珠菌感染,怎麼辦?
耳念珠菌,全稱「耳朵念珠菌」,因為這個奇葩念珠菌的第一株分離自外耳道感染,所以如此命名!
又因為這種念珠菌看似柔弱,但其藥敏和糖不發酵菌(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等)類似,大部分都是多重耐藥,甚至廣泛耐藥,被稱為「超級真菌」,就像茅坑裡面的石頭,又臭又硬,很難治療。耳念珠菌,英文名「candida auris」,假如有個簡稱,就是「Ca」,這個感染性疾病中的「Ca」,莫非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2020年8月,中華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臨床微生物學學組,發布了《成人耳念珠菌感染診治防控專家共識》,給我們指明了方向!
病原學
耳念珠菌,屬於棒孢酵母屬的念珠菌分支,和白色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等是兄弟姐妹(遠房親戚),與葡萄牙念珠菌的進化關係更密切一些。
微生物學特點:就像茅坑裡面的石頭,又臭又硬。耳念珠菌通常為卵圓形或長圓形酵母孢子,耐高溫、耐高鹽,在高鹽(含10%氯化鈉)的培養基中高燒狀態下(37~42℃)可生長。一些常用的消毒劑不能殺滅該真菌,常表現為多重耐藥。
磷脂酶、蛋白酶和溶血素在真菌入侵、感染宿主中發揮重要作用。
有聚集型、非聚集型、菌絲型等形態,聚集型耐藥性更強,另外,並非所有的耳念珠菌都是致病菌。
目前存在5個不同的進化分支:南亞、南非、南美洲、東亞、伊朗分支。相似度高的菌株,可以在多個地理區域獨立出現。說句題外話,有學者認為耳念珠菌突然妖魔現世,可能是隕石從外太空帶來的!
流行病學
2009年,日本最先報導耳念珠菌。後來對2004~2015年4大洲的1.5萬多株分離真菌進行複查,只有4例為耳念珠菌。回顧性複查之前的標本,1996年韓國就分離出耳念珠菌,只是當時不知道。中國最早是北京大學的王輝教授於2018年首次報導。目前中國已經報導25例。美國2018年臨床病例數高達323例。
耳念珠菌可以引起院內感染,具有傳染性,可引起爆發,死亡率很高,但是免疫力正常的人一般不會感染。感染危險因素同其他念珠菌,比如氣管插管、化療、糖尿病等等。
微生物學鑑定
假如一個真菌非常的欠揍,那就要懷疑耳念珠菌。比如春暖花開的25℃它不形成假菌絲,到42~45℃人都要燒成紅孩兒了,它才能夠生長。
耳念珠菌很善於偽裝,顯微鏡下外觀無明顯特徵,與其他念珠菌很像,一般需要進行分子生物學菌種鑑定才能確定。
耳念珠菌爆發時,建議進行同源性分析。
藥敏試驗
建議對所有培養到的耳念珠菌進行藥敏試驗,就算是定植,藥敏試驗顯示多重耐藥,對進一步採取措施防止院內感染也很有意義。
不同的檢測方法,藥敏試驗結果可能存在差異,微生物室需要採用專家共識推薦的方法進行藥敏。對於之前沒有用過的方法,則實驗室需要進行驗證和比對。
臨床診斷
耳念珠菌可在皮膚、呼吸道、腸道等定植,定植人數約為感染人數的3倍。從目前的經驗看,主要為血流感染,約為40%~100%,真菌血症死亡率為49%~68%。還可以引起腹腔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皮膚軟組織感染,當然,還有耳朵感染,極少數情況下甚至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骨感染。
無菌部位分離出耳念珠菌有診斷意義。
除了血液標本,其他標本建議直接塗片查酵母樣孢子,如果同時培養到耳念珠菌,提示感染可能。
耳念珠菌感染常見於醫院內聚集性發病。
診斷分為:定植、很可能的臨床病例、確診。判斷方法與其他念珠菌沒有本質的區別,結合臨床分析。
若感染耳念珠菌,如何處理?
經驗性治療:耳念珠菌少見,臨床上不需要常規覆蓋此真菌。但假如患者有明確的耳念珠菌定植,或曾經感染過耳念珠菌;患者所在病區有該真菌流行;或者患者明確是念珠菌感染,但是抗感染治療無效等,可考慮覆蓋耳念珠菌。唑類及兩性黴素B耐藥率高,推薦棘白菌素類。但是假如是中樞神經系統或者尿路感染,推薦兩性黴素B,或者同時聯合氟胞嘧啶。
血流感染:首選棘白菌素類。替代或者聯合藥物:兩性黴素B、伏立康唑、泊沙康唑。有研究發現,複方磺胺甲惡唑與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有協同抗耳念珠菌的作用。感染灶祛除,血培養2次陰性後,繼續抗感染至少2周。
心內膜炎:首選棘白菌素類(卡泊芬淨、阿尼芬淨,沒有提到米卡芬淨)。替代或者聯合藥物:兩性黴素B+氟胞嘧啶。必要時聯合手術治療。療程數月,臨床綜合決定療程。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推薦兩性黴素B脂質體,或者聯合氟胞嘧啶。棘白菌素類很難通過血腦屏障。
口咽部感染:棘白菌素類;或者制黴菌素漱口,150~200萬U/d。
外耳道感染、乳突炎:局部制黴菌素,或者口服制黴菌素(專家共識寫的是「50萬U/d,q8h」,我感覺有歧義,莫非就是50/3U q8h?)。必要時外科清創。
下呼吸道感染:首選棘白菌素類,注意,灌洗液培養到該真菌的意義很難確定。
尿路感染:推薦兩性黴素B,或者聯合氟胞嘧啶。棘白菌素類尿液濃度低。
糖尿病足感染:特比萘芬(0.5~1 g/d),或者聯合伊曲康唑(0.2~0.4 g/d),或者泊沙康唑(0.1~0.4 g bid)。
陰道炎:局部使用制黴菌素,或者口服。
預防和控制少不了!
分離陽性時,要進行病原體監測。採集標本包括腋窩、腹股溝以及先前感染部位的拭子。陰性則1周後複查,陽性則繼續監測(每三月1次)。
密切接觸者,也要監測,比如醫務人員。
確定檢出耳念珠菌,應進行接觸隔離,應上報上級醫院感染管理部門。病人的手機上都可能有耳念珠菌,要加強消毒(環境消毒採用1 g/L的含氯消毒劑),皮膚去定植建議用2%氯己定,患者離開進行終末消毒。
參考信息:[1]中華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CSLM,Chinese Sciety of Laboratory Medicine) 臨床微生物學學組,臨床檢驗雜誌.2020.38(8):564-570.
本文來源:醫學界呼吸頻道
本文作者:雲南省一院-孫丹雄
責任編輯:施小雅
版權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