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館藏明宣德瓷器精品欣賞(五)

2021-01-09 雲南網

  醬釉盤

  醬釉盤底部

  醬釉盤,明宣德,高3.6cm,口徑15cm,足徑9.5cm。

  盤撇口,弧壁,圈足。底微塌。通體內外施醬色釉。圈足內施白釉。外底暗刻雙線圈內暗刻楷書「大明宣德年制」雙行六字款。

  此盤釉色純正,對光斜視可見釉面略泛橘皮紋,是宣德醬釉瓷的代表作。

  醬釉因以「紫金土」配釉亦稱「紫金釉」。它是一種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釉料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含量高達5﹪以上,其釉色類似芝麻醬色。醬釉瓷早在宋代就多見於北方的許多瓷窯,其中以定窯的「紫定」器最為著名。明代宣德時景德鎮官窯出產的醬釉瓷造型規整,色澤溫潤純正,釉面肥厚並有橘皮紋。常見器物有撇口碗、撇口盤、收口盤和瓜式執壺等。

  鮮紅釉僧帽壺底部

  鮮紅釉僧帽壺,明宣德,高20cm,口徑16.1cm,足徑17.2cm。

  壺闊頸,溜肩,鼓腹,瘦底,圈足。一側口邊至頸部置寬帶形曲柄,相對的另一側出鴨嘴狀流槽。附圓紐傘形蓋,蓋邊和壺口後部各置一個小圓系,可供穿繩連接。外壁施紅釉,釉色明豔純正。圈足內和器裡施白釉,無款識。

  僧帽壺因壺口似僧侶的帽子而得名,是藏傳佛教用器。明永樂、宣德年間景德鎮御窯場有大量生產僧帽壺。

  清代康熙時景德鎮窯曾仿製宣德紅釉僧帽壺,其釉質接近宣德器,但造型卻略顯笨拙,區別如下:宣德器的頸部輪廓線呈內傾弧線狀,較為秀氣;康熙器的頸部近於直筒狀,略顯臃腫。宣德器腹部上寬下窄,最大腹徑在上腹部,有變化之巧;康熙器的最大腹徑在中腹,故顯得渾圓。

  青花牽牛花紋四方委角

  青花牽牛花紋四方委角底部

  青花牽牛花紋四方委角瓶,明宣德,高14.5cm,口徑5.7cm,足徑7.4cm。

  瓶唇口,直頸,頸置對稱象首耳,象鼻自然彎曲呈半圓形,方腹折角為分稜錘狀,深圈足外撇。器身青花裝飾。繪纏枝牽牛花,以瓶腹為主,自然向頸部、腹部兩側延伸。雙耳染青。圈足內施白釉。外底青花雙圈內署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制」雙行六字款。

  此瓶造型系模仿西亞伊斯蘭國家金屬器。瓶腹委角處過度自然。器足內呈臺階式,這種將外撇形高圈足的內部作成臺階式成為宣德時期的一個特徵。牽牛花是宣德時期常用的紋飾。畫筆自然生動,纏繞的藤蔓、盛開的花朵,將牽牛花的花、葉、蔓表現得活靈活現,別有新意。在青花料的使用方面,此瓶使用的是國產與進口的混合料,青花暈散自然,並有下沉的氧化鐵結晶斑。

  此種委角瓶在明晚期和清雍正時多有仿製。

  釉裡紅三魚紋高足碗

  釉裡紅三魚紋高足碗頂部

  釉裡紅三魚紋高足碗底部

  釉裡紅三魚紋高足碗,明宣德,高8.8cm,口徑9.9cm,足徑4.4cm。

  碗撇口,深弧腹,豐底,下承以外撇高足。通體施白釉,釉面泛橘皮紋。碗外壁在白色的釉面上凸起三條紅魚。內底青花雙線圈內署青花楷書「大明宣德年制」雙行六字款。

  此器造型端莊,魚紋刻畫生動活潑,仿佛三條紅魚首尾相隨於水中。瑩潤的橘皮紋白釉與明豔的釉裡紅紋飾互相襯託,相映成趣。

  釉裡紅三魚紋高足碗是明宣德時出現的新穎品種,這種高足碗在明代萬曆、天啟及清代的康熙、雍正朝都有仿製,其中以康熙朝仿品最為亂真,但釉面不及真品肥腴明亮,腹部欠豐滿,高足線條略顯生硬。

  值得一提的是,此種釉裡紅瓷器上的三魚紋系高溫銅紅釉的局部使用,其魚紋凸起,具有天然紅寶石般光澤,文獻稱之為「釉裡紅寶燒」,它與一般意義上以銅紅彩描繪圖案紋飾的釉裡紅瓷器有所不同,不可混為一談。

  青花三果紋執壺

  青花三果紋執壺底部

  青花三果紋執壺,明宣德,高27.5cm,口徑6.2cm,足徑10cm。

  壺體為玉壺春瓶式,撇口,細頸,垂腹,圈足。一側有彎形長柄,柄上有小系,另一側附長流,流與頸間有雲板相連。流、柄、口高低相若。壺蓋扣合於壺口,蓋面拱起,上飾寶珠鈕,可與柄上的小系用繩相連以防壺蓋滑落。通體青花為飾,頸部繪蕉葉紋,下飾纏枝蓮花一周,腹部兩面有菱形開光,一面開光內繪折枝桃,一面繪枇杷果,開光間繪纏枝花卉。蓋面及近底處均繪蓮瓣紋,流與足牆均飾忍冬紋,柄飾朵花紋。底白釉,無款。

  此壺造型端莊古樸,釉質肥厚瑩潤,青花色澤深沉含蓄,色重處青花下凹,呈現出點點的黑疵斑痕,與濃豔的青色相映成趣,形成獨特的藝術效果。宣德時期使用進口的「蘇泥勃青」料,燒成後的青花色澤濃重豔麗,深入胎骨,為宣德青花的顯著特徵。

  青花鸞鳳紋葵瓣式洗

  青花鸞鳳紋葵瓣式洗頂部

  青花鸞鳳紋葵瓣式洗底部

  青花鸞鳳紋葵瓣式洗,高4.5cm,口徑17.5cm,足徑14.2cm。

  洗呈五葵瓣形,裡心微凸起。通體青花裝飾。口沿內外飾青花雙線紋,裡心繪鳳、凰各一隻,間以朵雲。外壁繪團形鳳凰10組,與葵瓣式器身相對應。底青花雙圈內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此器造型別致,釉質瑩潤,青花色調濃豔,工藝技法嫻熟。

  青花藍查體梵文出戟法輪蓋罐底部

  青花藍查體梵文出戟法輪蓋罐底部蓋面

  青花藍查體梵文出戟法輪蓋罐蓋內

  青花藍查體梵文出戟法輪蓋罐底部

  青花藍查體梵文出戟法輪蓋罐,明宣德,高28.7cm,口徑19.7cm;蓋口徑22cm,底徑24.7cm。

  罐直口,豐肩,碩腹,平底。口上有凹槽。肩部有8個長方形出戟。胎體厚重。釉色青白。青花濃豔並有黑疵。通體以青花為飾。罐身分層繪海水、八吉祥、藍查體梵文及蓮瓣紋。罐附圓蓋,蓋面中央書一藍查體梵文,周邊繪4朵雲紋,間以4個藍查體梵文。蓋之外壁飾海水紋。蓋內頂面雙線圈內繪一周9個蓮瓣,每個蓮瓣內均書一藍查體梵文,中央雙線圈內橫書「大德吉祥場」五個篆體字,與罐內底面同樣的五字相對應。

  蓋內9字中,有5字為五方佛中的五佛種子字,另4字分別代表前四佛雙身像中的四女像種子字。罐外壁中間一周梵文為密咒真言,其上下各有8個相同的梵文,代表各方佛雙身像中的女像種子字。此種文字組合圖案被密宗信徒稱為「法曼荼羅」。

  此器在宣德青花瓷中極為少見,其造型、花紋均充滿宗教含義,當為佛教徒作道場時所用的法器,是景德鎮專為宮廷燒制的佛事用具。

  鮮紅釉葵花式洗

  鮮紅釉葵花式洗頂部

  鮮紅釉葵花式洗底部

  鮮紅釉葵花式洗,高3.8cm,口徑15.9cm,足徑13cm。

  洗通體作十瓣葵花式,敞口,淺身,腹壁近直,平底。通體施鮮紅釉,釉面勻淨,色鮮豔。口沿與腹壁花瓣出筋處顯露潔白的胎色,與器身的紅釉相映生輝。底施白釉,無款。

  純紅釉瓷器創始於元代晚期,至明永樂年間完全成熟。宣德紅釉與永樂紅釉齊名,釉層肥潤,呈色鮮紅,釉面多有桔皮紋,口沿有整齊的「燈草邊」,紅白分明。器物以碗、盤、洗多見。宣德以後,紅釉趨於衰落,歷朝雖仍有少量製作,但成功者罕見。此洗憑其造型和紅釉特徵來判斷,應為稀有的宣德紅釉器珍品。

  青花海水白龍紋扁壺

  青花海水白龍紋扁壺側面

  青花海水白龍紋扁壺,高45.3cm,口徑7.8cm,足徑14.5cm。

  壺圓口,口邊微外侈,長頸自上而下漸闊,扁圓式腹,橢圓形淺圈足。通體青花為飾,壺口及頸部繪卷草紋和纏枝蓮紋各一周。腹部為青花留白海水龍紋,一條矯健威猛的白龍在蒼茫無際的大海中遨遊,白龍回首曲體,鬚髮飄揚,四肢伸張,呼之欲出。青白相間的波濤上下翻滾,洶湧澎湃,又見點點黑斑,大有鋪天蓋地、水珠激濺、迎面而來之感。尤其是以青花點白龍雙睛,愈顯神採。

  宣德時期,有「諸料悉備,青花為貴」之說。此壺的裝飾過程是先在瓷坯上以尖狀工具勾劃龍紋輪廓及龍之雙目、冠發、厚唇、牙齒、爪趾、鱗等細部,然後在龍身周圍用青花料滿繪波濤洶湧的海水並施透明釉,入窯高溫燒成。

  史載,宣德時青花多用鄭和從西洋帶回的「蘇泥勃青」鈷料,呈色深豔明亮,如藍寶石一般,線條間往往有暈散現象,有如水墨畫的墨暈,加上錯落有致的黑色斑點,使畫面產生了非同凡響的藝術效果。

相關焦點

  • 明宣德青花海浪雲龍紋巨無霸瓷壺驚現春城
    在開館布展之際,記者有幸觀賞到了這些展品, 其中有明清時期的五彩、琺瑯彩、鬥彩、釉裡紅、琺華彩,以及唐三彩等藏品,而最為顯著的有明宣德青花海浪雲龍紋巨無霸瓷壺、明朝永樂銅十一面36臂千手觀音、元代琺華彩鬼谷子下山圖罐等近百件珍藏品。
  • 這只會說話的鳥,唐代傍上了瓷器,再也不下來了
    唐 密縣窯珍珠地鸚鵡紋枕 故宮博物院館藏唐 密縣窯珍珠地鸚鵡紋枕(正面) 故宮博物院館藏唐太宗對鳥的喜愛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相傳唐太宗曾在御花園玩鳥,看到魏徵過來,擔心魏徵說他萬物喪失,於是唐太宗把鳥藏在了袖子裡。
  • 鑑賞明代青花瓷器的頂峰階段作品——永樂、宣德青花瓷器!
    永樂、宣德青花瓷器被後人推為明代青花瓷器之冠。其所使用的青花料既有國產料,亦有進口料,但最具時代特徵的則是使用進口「蘇麻離青」料描繪的青花瓷器。其釉色白中閃青,釉面常泛橘皮紋,圖案呈色濃豔,常有洇散現象,有如中國傳統水墨畫。
  • 館藏級的「龍紋」瓷器,美極了!
    是清代瓷器中的精品。 為明宣德官窯的典型器,除繪海水龍紋,尚有纏枝花卉作裝飾。 宣德時期青花瓷以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豔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著稱於世,其燒造技術達到了中國青花瓷的巔峰。 《景德鎮陶錄》評價宣窯瓷器有「諸料悉精,青花最貴」之說,其藝術成就被稱為「開一代未有之奇」。
  • 難得一見:瀋陽故宮珍藏的「清三代」瓷器精品
    清朝是中國瓷器史上集大成的時期,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清代瓷器製造的頂峰品種繁多,千姿百態,造型古拙,風格輕巧俊秀,技術上講究精工細作,不惜工本。
  • 有人說「北京故宮只剩空殼,真正的精品在臺北故宮」,是真的嗎?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共有文物696344件,然而日常對外展出的文物僅有2000餘件,未展出的大量文物在哪裡呢?答案就是臺北故宮後面的那座山,建造時工匠將山掏空,展出的文物在館內,普通的文物放在庫房,而精品中的精品則嚴密保護在山洞中,裡面各個角落都裝滿了監控和紅外報警設備,想從山洞裡盜寶是不可能的事情。
  • 一周觀展指南|臺北故宮將推巨幅書畫,敦煌呈現吐蕃藝術珍品
    、景德鎮御窯廠出土的瓷器及標本、與各地分封藩王相關的產品以及民窯瓷器。北京釉彩國度——葡萄牙瓷板畫500年展期:2019年6月12日—10月7日地點:故宮永壽宮展廳這是故宮博物院首次與葡萄牙國立瓷板畫博物館合作舉辦的展覽,共展出16世紀至21世紀50餘幅葡萄牙瓷板畫精品。
  • 清宮藏瓷中為何不見宣德蟋蟀罐?
    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明御器廠遺址出土的彩飾極其精美獨特的蟋蟀罐,在清宮所藏1774 件宣德瓷器中竟然沒有發現一件。這些現象似可說明宣宗病逝之後,宣德帝親自使用的蟋蟀罐沒有被他的繼承人——正統帝朱祁鎮當作「先朝遺物」「先帝遺愛」而保存下來。這又是為什麼?要撥開這層迷霧還要從考古資料談起。 *文章節選自《明宣德官窯蟋蟀罐》(劉新園 著 三聯書店2019-6)。
  • 大明宣德時期-孔雀綠釉高足碗全面品鑑知識
    明代的瓷器大力發展,其中以宣德時期的瓷器最為精美,也最具有特色。今天紫色百合香為您全面介紹大明宣德時期的精品瓷器-孔雀綠釉高足碗。品鑑明朝的精品瓷器,掌握精華的收藏知識。一、孔雀綠釉-基本概要孔雀綠釉也稱為法翠釉、翡翠釉等,是綠釉的一種。孔雀綠釉是以銅為著色劑的低溫色釉。因釉色和孔雀的羽毛顏色非常接近,因此稱之為孔雀綠釉。
  • 川博瓷器展為何會有故宮國寶?這事得從60多年前說起
    這些故宮瓷器吸引觀眾流連在四川博物院參觀二樓的瓷器展展廳的時候,你或許會產生疑惑:青花五彩十二月花卉杯、礬紅彩描金雲鳳紋碗、黃地粉彩雲龍紋豆……這些巧奪天工的瓷器,怎麼越看越像是故宮的文物呢?如果真是故宮的文物,如何千裡迢迢來到了川博?
  • 【藏界資訊】瓷器鑑定的重要方法——了解傳統瓷器二十四種紋飾!
    明宣德 青花穿花鳳紋罐唐長沙窯青釉注子上釉下彩繪展翅之鳳,側題「飛風」二字。唐三彩陶器上也多有印花鳳鳥紋。宋代定窯、耀州窯、景德鎮窯瓷器常見印花鳳紋,多與牡丹相配,形成風銜牡丹、鳳穿牡丹等典型畫面,還有雙飛鳳、雙鳳穿雲等形象。宋吉州窯窯變釉剪紙貼花鳳戲朵花紋,新穎別致。
  • 孔雀綠釉瓷器收藏與鑑賞
    孔雀綠釉瓷器因其青翠如孔雀羽毛般的美麗色澤而吸引了廣大瓷器愛好者的目光。這種風格獨特的瓷器我國元、明、清時期均有燒造,但是以明、清時期的燒造水平最具有代表性。紫色百合香為您介紹瓷器收藏-孔雀綠釉瓷器收藏與鑑賞知識,使您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認識這種獨一無二的精品瓷器。
  • 用騎兵換瓷器的國王收藏的中國瓷器
    (注4)為了收藏和陳列逐年增多的瓷器,除了茨溫格宮,薩克森國王還購置了一棟官邸,擴建並改名為「日本宮」,將他的瓷器精品移至此處。按原來的設想,奧古斯都二世想把日本宮改建成世界上最壯美的瓷器宮殿。到1730年,日本宮有18個房間以印度風格裝飾(所謂的印度風格,是東亞藝術品的通稱),並配備了時尚的東亞裝飾藝術。根據瓷器主色調的不同,每個房間有不同的配色方案。
  • ...館線上展覽《可移動的敦煌壁畫——武威市博物館館藏精品水陸...
    武威市博物館線上展覽《可移動的敦煌壁畫——武威市博物館館藏精品水陸畫展》(之一) 2020-12-02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恰似孔雀之藍—孔雀藍釉瓷器
    雖然冷色調與現今人們的審美有一定距離,但是咱們玩收藏的人,應該學會欣賞古人的審美,不是嗎? 所以老外也是格外珍視,延請能工巧匠給瓷器穿上合身的衣服。瓷器,讓世界為之痴迷。以上圖片來源於各大博物館,謝謝欣賞!
  • 揭秘古代帝王們的欣賞品味 最高水準竟然是他?
    眾所周知,臺北故宮的七十萬件藏品裡,有九成五以上是當年清宮留下的舊藏,所以臺北故宮的特展,理所當然代表了帝王的收藏品味。不過這次特展還是有所側重,那就是以八個皇帝和一個皇太后為主線,展現了宋元明清四代帝王的鑑賞品味。宋代皇帝的品味這九個主角中的第一個,就是個文治極盛,武功極衰的倒黴皇帝:宋徽宗(1082-1135年)。
  • 宣德釉裡紅琴棋書畫大罐考釋
    經入窯在中高溫區燒制,瓷器蹭有銅礦屑的部位呈現出暈散的紅色,很快工匠們便琢磨明白這是銅礦屑帶來的變故,於是,以銅礦料作為著色劑的釉裡紅瓷器就這樣產生了。顧名思義,釉裡紅是在瓷胎上用銅礦料繪紋飾,然後施以透明釉的一種釉下彩工藝,瓷器經由高溫燒制,用銅礦料繪製的圖飾呈現出紅色或暗紅(紫)色。這種呈色在當時燒制不易,十分難得。
  • 「龍翔九天」與龍紋變遷,長沙博物館展元明清御用瓷器
    澎湃新聞獲悉,在長沙博物館新館開放五周年之際,「龍翔九天——元明清御用瓷器特展」12月28日在長沙博物館開幕。展覽共遴選元明清御用瓷器128件/套,囊括傳世完整器與景德鎮御窯出土器物等,旨在以獨特多變的器型,精美的紋飾展示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用龍紋瓷器風範及龍紋的變遷。
  • 底款對於瓷器鑑定,有多重要?
    瓷器底部的款識, 是瓷器鑑定的一大特徵, 稍微懂點的人, 上手時都會下意識地翻轉過來, 看看底部有沒有款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