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
新冠疫苗臨床試驗開始了
新冠肺炎爆發以來,疫苗一直是所有人關心的問題。作為終結新冠病毒最有力的科技武器,目前各國也都在積極研發疫苗,這是一場科學與病毒的賽跑。
1月26日,陳薇院士團隊抵達武漢,聯合地方優勢企業,集中力量開在疫苗研製方面的應急科研攻關。
皇天不負有心人,3月16日晚上,陳薇院士團隊研製的新冠疫苗通過了臨床研究註冊審評,獲批進入臨床試驗。
文章連結:
http://news.cctv.com/2020/03/17/ARTII5JMnSnQkCPBuUrLcvyr200317.shtml
全景搜尋地外文明,外星人何時現身?
宇宙如此之大,時光又如此漫長,沒道理只存在地球一個幸運兒有山有水有生命。但是探索宇宙這麼多年來,我們依然沒有發現任何外星生命的蹤跡。
不過別急,更強搜索馬上就要來了。
據英國《金融時報》旗下科技媒體TNW近日報導稱,多家機構組成的天文學家團隊正在部署一個強大的望遠鏡項目——「全景搜尋地外文明計劃」,預計安裝數百臺望遠鏡,不斷地在太空中搜尋地外文明信號。
小編對這個還真的是有點期待呢,希望可以發現外星生命,證明我們並不孤單!對於外星生命,你是期待還是害怕呢?
文章連結:
http://tech.gmw.cn/2020-03/19/content_33662911.htm
新神經算法晶片有了「嗅覺」
人腦具備非常強大的計算能力,其複雜程度和處理能力遠遠超過最先進的超級計算機。研究人員因此想出了「模擬」的方法。
神經形態計算,被認為代表了未來人工智慧的重要發展方向。不過,它到底能做些什麼?
英特爾神經形態計算實驗室以及康奈爾大學的聯合團隊在英特爾「Loihi」神經形態系統上,描述了一種基於哺乳動物嗅覺系統的神經算法,可以學習並鑑別氣味樣本,相當於擁有了「嗅覺」!
或許真的有那麼一天,神經形態計算能給機器人帶來「意識」。
文章連結:
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20-03/17/c_1125724411.htm
中國科學家團隊研製出高比能全固態鈉電池
鋰離子電池我們都不陌生,生活中幾乎到處都是它的身影。但是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那就是Li儲量能夠滿足越來越多的電池需求嗎?顯然是不太夠的!
鈉就不一樣了,資源豐富,成本還低,關鍵是和Li同為鹼金屬元素,鈉離子電池也被認為是大規模儲能的理想器件。但是傳統的鈉離子電池容易出現漏液、燃燒等問題。
天無絕人之路,近日多個中國科學家團隊合作,研製出了一種高比能、柔性的全固態鈉電池。該電池可以在0.5 C倍率下穩定充放電循環740次,且每次的容量衰減率僅為0.007%。電池擱置3個月後,容量保留率仍高達95%。此外,軟包鈉電池在平鋪和彎折狀態下循環535次後,仍可提供高達355 Wh/kg的能量密度。
文章連結:
http://www.cas.cn/syky/202003/t20200312_4737457.shtml
日本科學家研發海洋生物降解塑料
海洋裡有太多的塑料,毫無疑問,這都是人類的錯。現在,全球科學家都在尋找解決方案以幫助減少海水中的塑料。
近日,大阪大學研究生院的研究小組與日本食品化工公司合作,通過組合澱粉和纖維素等常見生物質,開發出了海洋生物降解塑料。
如果這項技術能夠實用化就太棒了,利用地球上大量存在的廉價澱粉和纖維素,可以構築物質循環,還有助於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緩解溫室效應。
文章連結:
http://japan.people.com.cn/BIG5/n1/2020/0319/c35421-31639032.html
科學新知
為了生存,葉足動物「丟」掉了腿
寒武紀澄江生物群中的火把蟲,因形態奇異而備受關注。
但是最近又有一項發現,讓火把蟲再次「走紅」:它的「前世」原是一種葉足動物,這種葉足動物為了適應「居住生活」丟失了身體後部原本用於運動和攀爬的腿肢,但保留了身體前端用於取食的腿肢。
是個狠人!
小編我默默看了下自己的雙腿,決定一會還是帶上口罩出門跑兩圈!
文章連結:
http://www.chinanews.com/gj/2020/03-17/9127500.shtml
攝入微塑料,就在撕開塑膠袋一瞬間
撕開塑膠袋、塑料瓶這個動作,現代人幾乎每天都要做,塑料包裝已深深融入了我們的生活!
但最近一項研究指出,人們在日常任務中打開塑膠袋和塑料瓶一類的塑料包裝時,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微塑料,這些微塑料是指長度小於5毫米的塑料小顆粒。並且微塑料體積越小,吸附汙染物的能力也越強!
額,嚇得我趕緊丟掉了手裡的還沒開封的薯片。
文章連結:
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20-03/20/c_138897365.htm
北極海底生物會受人造光影響
人造光讓我們生活的世界變得更加明亮,但世界上其他的生物可能卻並不是那麼喜歡它。
根據英國《通訊·生物學》雜誌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北極海底200米處的海洋生物,會受到船隻上人造光的幹擾,或生物鐘「紊亂」,或辨別不出方向,等等,在極夜期間尤其如此。
我們肯定不會為了它們而不使用人造光,只是心裡還是有點難過,希望未來在極夜期間做科考和種群評估時,會考慮上述發現,在我們儘可能的範圍內給海洋生物帶來最大的和諧。
文章連結:
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0-03/15/content_901249.shtml
北冰洋的「無冰之夏」,地球危險了……
我們都知道地球在變暖,但也僅僅是知道而已。在兩極地區,溫室效應被放大。近幾十年來,由於北極地區氣溫持續升高,海冰在夏季的面積隨之持續減少。
美國科學家近期在學術期刊《氣候》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北冰洋很可能在2034年迎來第一個「無冰之夏」。
沒有冰的北極會嚴重影響北極的生態系統,甚至影響北冰洋的洋流循環,會導致更多極端異常天氣。
這可能是地球大危機的開始……
文章連結:
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20-03/17/c_1125724328.htm
打卡國際空間站,光有錢是不行噠
又一輪「太空遊客」開始招募了。
近日,美國阿克肖姆航天公司發布公報稱,該公司已與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達成協議,準備藉助後者的載人「龍」飛船,於2021年將3名私人遊客和1名該公司培訓的太空人送上國際空間站,並讓他們在那裡生活至少8天。據說目前已有一人預定了座位,票價可能為5500萬美元左右。
去太空旅遊只要有錢就可以了嗎,不,你還要有個好身體,還要練習操作國際空間站模擬器!
文章連結:
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20-03/17/c_1125724511.htm
原標題:《一周科技隨我探 | 全景搜尋地外文明;為了生存,葉足動物「丟」掉了腿》